德格八邦寺文物及文化遗产

2018-04-02 00:21:16噶玛降村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德格司徒唐卡

噶玛降村

2016年11月18日播出了《国宝档案》“雪山下的宝库——深山古寺”。本期节目介绍的是一尊由八邦寺铸造出来的鎏金佛像。该节目的播出,引起社会各界对八邦寺文物及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

一、八邦寺概况

八邦寺全名是八邦圣教法轮寺,位于四川省德格县八邦乡,西临金沙江,与西藏自治区隔江而望。海拔3875米,距四川省府成都1041公里,到德格县城90公里。

八邦寺是康区乃至整个藏区传统文化“五明”学科的传授中心,藏传佛教八大传承的实修圣地,塔波噶举和香巴噶举传承法脉中心和历代司徒仁波切、蒋甘康珠仁波切的驻锡地,也是“南派藏医”和“新嘎纸”的发祥地。

八邦寺由觉巴晋登松甘(1143-1217)之心传弟子巴登祥秋林巴始建。巴登祥秋林巴创建八邦寺为其康区直贡噶举驻锡之寺,建立扎那为分寺,以学诵读为主,于欧切山修建闭关院,相传常有数万僧人聚集。又于离寺不远之坪地,建法座,宣讲因果之法,此地至今名“却赤唐”,寺名为巴登祥秋林。康巴人被称为贝俄祥秋林。藏历第五绕迥铁虎年(1290),萨迦官员奥洛领兵焚烧西藏墨工卡县境直贡梯寺,残害数万僧俗,史称“直贡之乱”。康、卫等地众多直贡派寺庙因之改为萨迦派寺庙。八邦寺及分寺亦改宗萨迦派。

此后,萨迦派大师阿里绕江楚称唯色于八邦寺广传亲口宝敕道果,以讲、辩、著大力弘扬萨迦教法。萨迦法师巴登伦珠时八邦寺因失火烧毁寺庙及全部所依。

藏历第十二绕迥火羊年(1727),27岁的司徒曲吉迥乃开始重建八邦寺。同年三月上旬,经修乞地仪轨,以德格土司大管家曲兄扎西为监工,奠基建寺。经两年修建,建成大殿与25间僧房。土鸡年(1729)德格甲波登巴泽仁(1678-1738)携众至八邦,献供丰厚竣工贺礼,并令德格辖区金沙江西白玛之牧区及阿洛、色察、白垭、拉托等地500名俗民出家为僧。八邦寺建成后,历代司徒活佛成为德格土司之根本上师。

其后司徒白玛宁协旺波 (1775-1853)与蒋甘康珠颜丹加措(1813-1899)于八邦寺分别新建上、下部闭关修行院。藏历第十六绕迥火兔年(1927年),司徒白玛旺丘甲波 (1886-1952)扩建八邦寺大殿,新建和修缮下闭关修行院、佛学院以及印经院。蒋甘康珠巴登钦则唯色(1903-1954)扩建了上部闭关修行院,新建噶绕经堂并新置内所依。1936年,由八邦寺第一世钦则活佛新建毗卢遮那闭关修行院外观及内所依等。

自1729年重建八邦寺以来,由司徒班钦(1699-1774)起五代司徒活佛、蒋甘康珠颜登加措(1813-1899)起四代蒋甘康珠活佛、宛桑登(1708-1782)起五代宛珠活佛、钦则蒋巴多杰(1890-1946)起三代钦则活佛为法脉代表性传承人。寺内迄今有藏传佛教因教理、教义师徒传承法脉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八大主要实修传承体系”中玛尔巴(达波)噶举、香巴噶举传承实修闭关修行院。近年来,仗四众力,或修缮,或重建,现已是殿堂庄严、塔影巍然。1980年八邦寺被四川省批准为全省第二批开放寺庙,2013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八邦寺文物与文化遗产

(一)绘画艺术

八邦寺的绘画、雕塑与雕刻是在继承藏族传统“门纸”“钦纸”“噶玛嘎纸”三大画派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即“新嘎纸”。他是由八邦寺重建者司徒曲吉迥乃创立,司徒曲吉迥乃出生于18世纪的德格。当他14岁时,首次赴拉萨有幸拜见贡布地方的一位画师,开始学习描绘唐卡画的线条和梵文兰札、瓦德字体的技艺。这时的他,已深深迷恋上唐卡绘画艺术。后来他游学到尼泊尔、西藏、云南等地,在寺院壁画、唐卡和佛菩萨的造像中留下了他最为向往的艺术殿堂。到了三十多岁时,他用自身的绘画造诣,开创了“新嘎纸”的绘画风格。其主要特点就如他自己所概括的那样:“新嘎纸画派的用笔和色调吸收了内地工笔画的风格,而空间环境的布局则采纳了印度画风,在总体格调上继承了‘门派’‘钦派’和‘歇乌贡巴’的传统画风,兼容了三种绘画的优点和长处”。这从美术理论上说,其前期作品保有门、钦派的绘画风格,而后期则呈多元化趋势,吸收了中原汉地、印度和尼泊尔的风格,在绘画技术上独具特色。德国学者大卫·杰克逊在《西藏绘画史》一书中对司徒曲吉迥乃评价道:“至少有一份现代材料认为是司徒班钦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流派——新噶纸”。 由此可见,司徒曲吉迥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藏族绘画技艺的传承。如,德格土司秘书古如佩所著《司徒曲吉迥乃年谱》现存手抄本中记载:“于铁马年(1750),杰顿画师绘密宗《续部》唐卡、帝度画师绘《噶举师承》唐卡、坚赞画师绘《连花生八号》唐卡。”同时原“噶玛嘎纸”画派的杰顿泽旺扎巴等不少画师纷纷前来八邦寺学习交流。至今在八邦寺保藏完好的代表作品有:十八世纪由司徒曲吉迥乃亲笔绘制或主持的《释迦本生传》《十六罗汉》《司徒本生传承》《仁丹王朝》和《噶举师承》等系列唐卡300余幅。

其后,司徒白玛宁协旺波时期继“新嘎纸”的有:阿卧扎绕、曲居彭措达杰、阿卧桑登、古如扎巴等噶雪画师,他们的代表作品是八邦寺续部经堂即拉萨空里外壁画。以上两代司徒时期往来八邦学习唐卡画的多来自今西藏昌都一带。

司徒白玛旺丘甲波时期八邦寺名师辈出,除八邦寺活佛司徒白玛旺丘甲波和白热钦则外,彭空占夏、增拉蒋扬、嘎顿乃松、呷朱、唐拉泽旺、囊谦甲巴寺画师索郎尼玛等便是其杰出代表。其中呷朱不仅擅长绘画,也善于雕塑。索郎尼玛擅长“新嘎纸”绘画技巧并善于矿植物颜料制作*以上资料参考了唐拉泽旺(时年82岁)于1984年4月亲笔手抄原件复印本,共有30页。。他们的代表作品《大手印师承》等系列唐卡,现收藏在八邦寺。最近公开出版发行的《唐拉泽旺作品精选》《八邦寺珍藏噶举派金鬘唐卡赏析》《中国唐卡艺术集成德格八邦卷》*此书系中国唐卡艺术集成,有380幅,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系列成果之一,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2011年8月第一版。。《藏传绘画艺术吉祥瑰宝康巴唐卡》和《康巴唐卡画名人作品》等先后国内出版社公开出版的画册中所用的珍品都是八邦寺唐卡。

唐拉泽旺是一位才华横溢、硕果累累的一代新噶纸画派宗师。他的一生,无论是与人合作或独自完成的壁画、版画、唐卡数以千计,其中不乏存世的上乘精品。他的弟子众多,其中有影响的八邦本地的弟子就有八邦寺画师卓僧达吉(1928-2002)、多扎寺画师蒋巴(1928-1998)。他们两位的再传弟子中家庭传继而最为优秀的有卓僧仁增、空萨青美、空萨多丘三位,是“新嘎纸”绘画技巧的继承者;在学校从事美术教学的有四川省藏文学校教师那普颜登泽仁(1954-)、帝琼布根(1964-)、西南民族大学教授根球登子(1950 -)、八邦寺达玛嘎热美术学院教师卡登扎西多杰(1950 -),他们作画会教也善于藏画的理论研究。其他从小到至今在八邦寺学习和从事“新嘎纸”画派的有泽翁加措、口达布科、卡兄阿布、帝果阿珠、布帝等,他们虽已年过半百,但仍然是“新嘎纸”画派传承的重要力量。

另外,值得一提的八邦寺唐卡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是装帧考究,而且是八邦寺单传传承,八邦寺唐卡的装帧工艺是伴随着司徒曲吉迥乃绘画的历史而产生的,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即“司徒装帧”艺术。

藏族唐卡主要是竖式构图,悬挂在寺庙经堂或个人佛堂修习观想用。画心的上下左右有以各种不同颜色的绸缎装帧并要鲜艳的丝线来四周修边。中间部分的“画心”就是绘好图的画布,上有“绳带”“天杆”“天头” ,内外四周有“边线” 或“局条”,下方有“地头”“地杆”“轴头”。四周镶边视画幅的大小而定,但“天头”“地头”镶边应高于左右镶边的几倍,“地头” 应高于“天头”的一半,宽度一样。这是与其他画派的最大不同点,如一幅花心为高40公分、宽30公分,镶边“天头”为18公分,“地头”为34公分,则左右各为9公分,两侧均装轴头。通常的情况下,其他画派装帧的比例不太考究。

八邦寺达玛嘎热美术学校是“八邦寺五明佛学院”附属学校,于1993年甘孜州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八邦寺五明佛学院”以来,一直在八邦寺佛学院里开班教学。近几年来,因唐卡专业男女不限、唐卡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的特征等不便与其它专业一起行课,于2010年5月从佛学院分开搬迁到离八邦寺近20公里的现之校址先谢沟。现有卡登扎西多吉、空萨根球扎西、扎松、桑珠等四位长住专业教师。藏文基础等文化课由佛学院按课程设置方案统一安排行课。新校址先谢沟水乡风情、峰奇岩秀、泉瀑雄奇,这里还拥有距今约几百年历史的岩石画刻群文化遗址正待专家考究其年代。

(二)建筑

八邦寺的建筑主体以大殿为中心,周围有佛学院、印经院、三所团关修行中心、灵塔殿、猞猁塔、佛塔、僧塔及僧房等。这些建筑有序组成八邦寺的建筑层次有序、布局合谐、整体感十分强烈的建筑群。

大殿红土墙高3-30多米不等。墙头灌木柽柳做成的高1.4米的黑色“边玛墙”红与黑相衬映。外墙四周墙檐悬挂辕半月形装饰铜片和风铃,特别是边玛墙上镶嵌的铜制鎏金的“七政”“八宝”等图案,边玛墙上口的檐下以短木做成一排象征星辰的白色圈点,使建筑物显得既古朴又庄严。大殿金顶,在阳光照射下的耀眼光芒,伴随着金顶铃声,承递着人们吉祥的愿望。八邦寺建筑的又一个特色是内部装饰,首先室内壁画突出了噶玛嘎纸绘画艺术风格,其次是门窗柱梁、斗供橡头的装饰绘画,主要图案有覆莲、仰莲、卷草、云纹、火焰外。还有一些含有祝福吉祥象征意义图,如和睦四瑞、六长寿图、八吉祥、八吉祥物、七种王室珍物、七宝物、不和之战图、蒙古人导虎图等。其它设施如供台、壁柜、供桌、火盆桌等等也富古朴、神秘、精美的神韵。

八邦寺建筑的还有一个特点是依山而建,以山作为背景,借助于山的整体气势,鳞次栉比,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建筑与地形地貌协调。三山环绕形似大象,故有“三象戏水”之美传,更能表现宗教建筑所应具有的那种特殊的宇宙观念和美学意境。近几年,国内外建筑学专家纷纷赴八邦寺考查研究,专家们一致认为,藏区寺庙建筑中八邦寺是古建筑中从建筑型体到结构装饰均富有地域特色、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寺院古建筑之一,其大殿建筑称得上 “小布达拉宫”。2010年起,八邦寺全面整修,排除了古建筑存在的安全隐患,重要的壁画和建筑附属文物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加固和搬迁。去年又开始大殿修缮工程,目前工程正有序推进。

(三)印经院

八邦印经院为八邦寺附属建筑,是一座独立的藏式三层土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485平方米,建筑面积900平方米。房间12间,有版房、印刷房、经堂和护法殿,其中经版库8间,其中经堂面积275平方米,其余全部用于雕版库房和印刷。房间的顶层平台用于晾晒印版。整体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雕版印刷的需要。

印经院座落于八邦寺大殿对面的山坡上,朝向西南,与其它附属建筑相隔一定的距离,两边有流淌溪水,周围的自然环境利于印版的制作和保存。三面门窗的设计能自然通风换气,自动调节温度湿度,还保持了良好的透光性。这既能有效减少印版变形,又能使印版不受虫子伤害。摆放印版的版架设计也科学合理,两排版架上的印版由东南向西北方向与壁面平行摆放,版架与墙壁之间的空间可以用于印刷。室内地面采用西藏传统的“阿嘎土”夯打而成结实又能对温度湿度的调节起到一定作用。室内外壁画、门窗柱梁、斗供橡头的装饰绘画突出了“新嘎纸”画派的艺术风格。八邦印经院在司徒曲吉迥乃时期即八邦寺重建之时即开始雕版印刷,从无间断。1798年,第九世司徒白玛宁协旺波正式创建八邦印经院,奉名为“八邦正法印经宝库院”,简称”八邦印经院”。 后来,随着藏区各地噶举教派佛教事业的发展壮大,应西藏楚布寺、康定贡嘎寺、德格竹庆寺勘布银噶等的要求,在德格土司的支持下,第十一世司徒白玛旺丘甲波根据八邦寺大堪布(法师)扎西唯色的遗嘱,制定了八邦印经院的长期发展规划。并在原址上亲自主持扩建了今天的八邦印经院。建成后,由噶玛次巴、多登拉桑、扎西唯色、郭如堪布、朱尼泽旺等数位大堪布担任总编,收集并确定了所需印刷的珍贵文献。

自从18世纪初重建以来,八邦印经院一直不间断地在使用传统的雕版印刷术雕印,截止1958年底,雕刻印版达12万余块,其内容有藏族大小五明学科论疏,还有大量实用性较强的佛教法本,以及历代噶玛巴(大宝法王)、历代司徒活佛、蒋甘康珠颜丹加措等高僧大德的文集、丛书等印版,具有丰富的文史资料和藏族古代雕版印刷工艺研究价值。

八邦印经院与德格印经院、西藏日喀则那塘寺印经院、拉萨布达拉宫印经院、甘肃卓尼印经院及拉卜楞印经院等印经院相比,八邦印经院的独到之处在于:

一是八邦印经院所刻典籍印版与上述印经院所刻典籍印版没有重复。以上各印经院藏版中大藏经即《甘珠尔》《丹珠尔》印版占主要数量,而八邦印经院没有《大藏经》的印版;

二是八邦印经院除噶举派高僧大德们的文集和本教派的教义法本外,还保存有其它印经院没有而在国内失传已久的天文历算学、医药学、声明学的孤珍本;

三是八邦印经院中“伏藏”典籍印版多。如:蒋甘康珠颜丹加措所编纂的典籍,即成为史无前例的集藏传佛教和传统文化之大成的划时代著作“五大宝藏”等,是藏传佛教各派共同珍视的佛教宝典,纪录了从莲花生大师到19世纪初“伏藏”的历史发展,全面展示了藏传佛教的完整形态。在世界宗教之林中,这是非常罕见的。对研究藏传佛教的“伏藏经”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四是八邦寺是“南派藏医”和“新嘎纸”画派的发祥地,与此相关内容的画版比其它印经院要多。如现存画版有220余幅,其内容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作唐卡的底本,大尺度的独幅佛画。最大的有高100厘米、宽66厘米、厚4.5厘米,其它约高50厘米、宽35厘米、厚3.5厘米以上尺度的占多数。这些画版代替墨线稿,为唐卡的绘制提供了权威样本,使大量绘画同一内容的唐卡更为准确快捷,促进了“新嘎纸”唐卡艺术的传播发展。第二类是密宗仪轨坛城画版,大的有直径35厘米到40厘米,一般的均在直径22厘米以上。其中个别密续仪轨坛城画版的历史已有五百多年,当初是僧人自己出资雕版,用于修法,后来赠藏在八邦印经院,曾得到过历代高僧大德们的加持与开光,是高僧大德们给世人留下的珍稀法宝。第三类是三所依装藏画版,尺度和形状与仪轨坛城一样,内容具有陀罗尼和相关吉祥图,图文并茂式,为三所依装上象征性的内脏与神识,赋予佛像以生命力。

建国初期,在已故著名学者于道泉先生的策划主持下,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央民族大学的数位专家来到八邦寺共同印刷完成了所藏印版中8万余块版片的印本文献。这些印本文献现馆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作为重要收藏典籍。2005年,根据这些印本文献典籍,由八邦寺和国家图书馆历时一年多,完成了73978块版片的印本文献扫描工作。由于存在扫描文档模糊、污点遗存等问题,八邦寺又参照民间收藏的其印本进行校对、图档修复工作,为保留原始木刻图版面貌,存入电子图书230余函,用于电子查阅资料和八邦寺补刻损毁印版的底本。当时这种典籍珍品实现数字化,并进行网上公开发布资源共享的寺庙当时还不多。

其中一些有数百年的悠久历史,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宗教、艺术及科学等内容的“五大宝藏”之一《所知藏》3 函,由民族出版社,于1985年2月第一版,现已几次再版;《蒋甘康珠文集》12函,由西藏社科院整理,于2012年第一版,现已发行第二版;《司徒曲迥文集》14函,由八邦寺整理,于2014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其它《司徒文法广释》《德格版甘珠尔目录》《大宝伏藏目录》《藏药验方精选长生宝曼》,岭格萨尔王传《大食财宝宗》等重点文献由几家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供不应求。

2006年起,针对“文革”时损毁四万余块版片,已补刻近2万块新版。现存7万多块古印版中,个别版片严重存在过度使用,出现字迹退化模糊和印版开裂变形等现象。印经院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年久失修,漏水情况严重,维持日常的印刷工作变得困难,院内缺乏防火、防盗设施,造成印版损毁现象。针对这些问题,近几年,八邦印经院聘请了西藏江达县波罗乡阿当、古色和外冲三村中最擅长刻板手艺的泽仁多杰等30余刻匠,通过“以师带徒”方式补刻散失和残损的印版,并新建藏版房等,尽量保护古印版,减少人为的或者其它因素对印经院藏版的损害。

八邦印经院现藏300余函,5169文种,计103726块经版;画版217块。主要分为:

文集与丛书类有:《冈波巴文集》2函,46种,824块。《噶玛巴弥觉多杰文集》10函、16种,4880块。《噶玛巴敦都多杰文集》2函,339种,928块。《噶玛巴卡恰多杰文集》10函,226种,4350块。《司徒曲迥文集》14函,780种,8420块。《司徒班玛宁协文集》3函,51种,1205块。蒋甘康珠颜丹加措所撰辑“五大宝藏”即《噶举密咒藏》3函,139种,2529块。《所知藏》3函,10种,1078块。《教诫藏》12函,389种,5033块。《大宝伏藏》61函,1836种,26801块。《大广经藏》12函,332种,6266块等。

论典与注疏类有:堪波银嘎所著《十三大经论注释》8函,41种,5569块。察瓦仁钦郎加所著《佛名十万颂注释》1函、理塘额丹所著《俱舍论注释》1函、宛噶玛额勒所著《三戒论释》《俱舍论释》等4函,《心法亲诫》1函,《噶日噶》2函、《十三大经论》正文全套等。

共通明学有:《康珠诗镜广释》《拉桑文法广解》《长寿珠项主子函》《圣丁子函》《脉尿论疏》《历算实用宝瓶》《配方甘露精华》等各1函。

经藏类有:《金光明经》《五部陀罗尼经》《宝箧经》《光明经》《了悟经》《解脱经》《不动佛刹土经》《小龙经》《小金光明经》《七如来经》《长寿经》及注释、《普贤经》及注释、《度母经》及注释、《三聚经》及注释、《财源佛母经》等。

坛城与成就法类有:《胜乐佛海红观音亥母三类》《胜乐金刚密集金刚三类》《静猛莲杵二类》《山营大祭烟》《十三恰麦阿曲》《那若六法》《噶举派法行》详略两本、《药师佛仪轨》《至宝总集》《普明经》《不动佛经》《时轮法》《成就大乐土》《无垢二相》《陀罗尼汇编》及念诵仪轨、度母念诵仪轨、守斋念诵仪轨等。

各类零散类有:《八千颂般若经》《莲花遗教》《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米拉日巴道歌》《恰麦日曲亲诫》《三安息》《三类自解脱》《一知百通》《甚深妙道金刚瑜珈广注》巴沃祖劳称瓦所著《金刚亥母注疏》《蒋甘巴登钦则唯色传》《司徒白玛旺秋甲波传》《大食财宝宗》(格萨尔王传)。以上书籍印版的版片数均以八邦印经院藏版目录为准。其它还有经幡类有:解脱经、度母颂、三聚经、祈愿文、无量寿佛咒等的印版各一套。画版类有:仪轨坛城65块、佛像87块、三所依内藏40块、其它各种25块。

(四)古籍文献

八邦寺高僧云集,人才辈出。许多著名活佛、喇嘛不仅留下了佛学、天文学、语言学、文学、医药学、历史、绘画等优秀作品,而且收藏、整理、编纂、刻制了大量的各教派历代高僧大德的珍贵手抄典籍。据有关档案记载,至1958年寺院内所收集保存的各类藏文古籍文献手抄本和刻本多达32400函(卷),其内容包括佛教文化、医药历算、工艺美术、语言文学、文书档案、生命生态、心理治疗类等。其中珍藏有金汁、银汁、朱砂书写的藏文《大藏经》等1000余函,手抄本15000余函,有关文书档案1600余件。二十世纪上叶,由八邦寺第一世钦则活佛和康定第九世贡嘎活佛噶玛协珠曲吉僧格(1893-1957)根据当时藏文古籍收藏分散的情况,组织人员赴藏区各寺庙集中搜集、抢救流散的、濒临失传的藏文古籍孤本、珍本和手抄本,近一万函的藏文古籍进行整理和编目,此项工作推动了藏区佛教文化的繁荣昌盛,在全藏区引起了巨大反响。在民主改革和“文革”时期,很多珍贵史料文献被销毁,许多古籍文献年久失传。1981年起,按照省、州民委的有关文件精神,八邦寺在搜集、抢救、整理藏文古籍文献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成绩显著,赢得了国内外藏学界的赞誉。据不完全统计,八邦寺现已初步整理、编写书目,上架的各类藏文古籍文献达两万余函,其中手抄典籍一万余函,金汁、银汁、朱砂书写的400余函,用的多是德格地区所产的藏纸。目前藏区已失传版本文献八邦寺就存有300余函,德格印经院《甘珠尔》开印版1套等。这些古典文献中有些是佛教前弘期的文献,有些是伏藏文献,有些文献虽然藏区曾有过木刻版或铅印版,但除八邦寺内珍藏外其它无处找到其原文,故而对藏族早期历史、宗教、文化研究价值极大。这些手抄典籍的载体纸张、工具笔墨、书写风格、特殊字体、特殊语言、特殊符号、页面设置、页码标注、末页题记、插图绘画、音节的点符、句符和书头章节的符号、分线等具有年代和时空特征的科学研究价值。

(五)南派藏医

约自公元十五世纪开始,在西藏的医学史上形成了如同日月的北方派和南方派两大学派。这两大学派都坚持《四部医典》的总纲和理论,利用各自的智慧,予以校订,进行广泛的阐释。同时结合自己的具体特点,对独特的经验不断进行总结和整理。这些对西藏医学的理论和实践各方面都有所补充,极大地丰富了藏医药学。

北方派结合西藏北方的地理、气候、生活方式等实际特征,对独具特点的医治方法进行经验总结,以讲、辩、著的方式著述医书疏解,创制新药方,甚至辨别药物等,发扬了北方学派的特点。

南方学派从药物味道、工用、药效本质、释名及其作用等方面制定论述,进行讲解,介绍药物等,以讲、辩、著的形式发扬了南方派的特点。

公元1754年,司徒曲吉迥乃创建康区第一所系统学习五明学科的佛学院。该院把“医方明”“声明学”作为重点特色课程。由著名医师迪玛格西登增彭措、司徒曲吉迥乃担任医学教授,该院成为南派藏医教学重点基地。司徒曲吉迥乃为了更广泛地学习和掌握《四部医典》为主的医药知识,先后到藏区、尼泊尔和云南等地,广泛搜集名医验方,并曾译出汉族中医医著,为创建南派藏医奠定了基础。1767年,在德格昭托(岗托)研制名贵藏药 “佐塔”,并写出藏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水银洗炼“佐塔”法》(德格印经院有木刻版),极大的推动了藏医药的发展。在古代,藏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一般都是靠师徒传授,由一个老师给徒弟讲解,徒弟跟随师傅,聆听教益,抄方学习,边讲解,边示范,经过一定时期的跟师学习,直到能独立思考和操作,才算学习完毕。古代藏医药学也是这种方式来传承的。

在八邦寺佛学院长期求学的医学弟子中,藏医药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有:

迪玛格西登增彭措(1672-1746),他撰写的《晶珠本草》《实用制药程序选集》《药方集要》《丸药配方》《医药异名释要》和《针灸学》等藏医药学著作,其中《晶珠本草》又名《药物学广论》,至今仍是藏医学中最权威的藏药经典著作。

司徒曲吉迥乃,其文集八邦木刻版“它”函中有:《中医学历史概论》《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学诊脉及各种方剂》《新译中医学切脉辨病结合藏医切脉注释》《中医天花诊治》《天花接种及治疗》《中医学历史概论》《中藏医结合诊疗全科病》《特效接骨方》《腹水的诊治》和《金属药物汞的冶炼法》。

宛噶玛恩勒登增,著有《医典诀窍要集》《医典诀窍要集补遗》和《炮制珍宝药物法》等3部医著和《经典宝串》《经典算类实用大全》历算专著,刻印版分别藏于德格和八邦印经院。

宛桑登,所著《四部医典注释》等。

德格印经院始建者德格甲波登巴泽仁其秘书古如佩所著《司徒水银洗炼“佐塔”备忘录》和《司徒曲吉迥乃传》现存手抄本。

白洛译师泽旺根恰(1718-?),著有《药物识别》等部分医学、历算等著作手抄本藏于八邦寺。

岭曼扎西崩,生于1726年。他是司徒班钦的最为优秀的藏医学学徒。《岭曼扎西崩医学选集》,即《四部医典疑难注解》《医学知识长寿宝瓶》《医学知识宝瓶补遗璀璨光波》《辨认药物原材料常识》《长寿美光传承知识》《传承知识珍珠连串》和《火灸及方血疗法》等重要医学书籍。

宛噶马额丹登增赤来,著有《实用配方要诀长寿珠鬘》和《诀窍心宝》医著称两书印版藏于八邦寺印经院。

蒋甘康珠颜丹加措,在医药方面著有《藏医临床札记》《汞及八种金属、八种矿物冶炼法智者心宝》《甘露宝瓶》为主的各类伏藏大师的古典医籍四十六部,印版藏于八邦寺印经院。

蒋央钦则旺波(1820-1892),著有《钦则医学选集》,配制“佐塔”和名贵藏药“仁青梦觉’。

局米旁郎加加措(1846-1912),在医学方面著有《米旁医学选集》《脉尿诊注释》《四部医典注释》《药物配方》和《身存八疾疗法》等数十部医着,其木版藏于德格印经院。

现代著名藏医学家、声明学家措如次郎(1926-2005),一生致力于藏医药学的临床实践、教学与钻研藏医药学和声明学,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首推挖掘开发“水银洗炼‘佐塔’法”。他也是司徒的《水银洗炼“佐塔”法》继承和创新者。先后撰写专著十多部、论文近百篇,配制藏药250多种,培养数百名藏医药学杰出人才。还有声明学论著《旃陀罗声明论注疏》《阳金声明论注疏》,也是他以司徒曲吉迥乃和八邦寺声明学家朱尼泽翁(二十世纪人)二人写的声明学注释为准绳而成书的。

根据笔者实地调查,目前八邦寺的南派藏医的传承已处于濒危状态,究其主要原因:一是20世纪末以颜登彭措为代表的一些名医,相继离开人世。至今,八邦寺还没有南派藏医的领军人物出现。二是“人往高处走,水往地处流”,人才流失明显,八邦一带20世纪70年代培养的南派藏医专业人才远走高飞。如土登彭错(1956-)、邓都(1962-),两位是地地道道德格八邦人,从小拜颜登彭措为师学习藏医,1975年当八邦乡赤脚医生,现被西南民族大学聘任为藏学教授从事医学教研教学工作。三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八邦一带藏医专业的医生,大部分以外出行医为业。

(六)山形秀丽地貌奇特

八邦寺地处中国西部,是中国龙脉,发源于喜玛拉雅山继雀儿山直贯八邦,大势龙脉自雀儿山艮卦转于坎卦起伏重迭,似海浪奔腾,似风起云涌,直达八邦,落脉结成五象聚会于河边两岸,佛寺正建于坎卦落脉的白象头上座坎向离,左右前各开殿门,西侧门造一屏墙以避凶山。左有震卦河水有在兑卦河水交汇于殿前离卦丁方出口。右前主震卦山岳有一狮形背东面西十分威武,正前方离卦有一赤象山形,左后肩艮卦有一青象山形护龙。右前方自丁来至辛酉一排山峰奇拔坎有二十四峰,其中殿住居坤卦有一形似莲花的山岳花前立着两位石形真人面朝远方十分逼真。这排山峰有形似笔架,有形似玉带、有形似天马、有形似玉女,都围饶在形似莲花的山岳背后及左右成弯环形。白雪映日十分奇观,大殿背后来脉处地势竟平建有僧房栋栋,僧房像朵朵莲花插于象背,紧相连是佛学院,靠佛学院右对面有一虎形山现十分威猛,此山位于干方。顺佛学院背后山岳顶侧又有山形似大鹏展翅,又似雄鹰捕食,又似丹凤朝阳,也是十分逼真。此处地势十分险峻,山腰成托处建有一禅修院,是僧人闭关修练之圣所。这里有千年古树、有奇峰怪石、飞禽翱翔、河水潺潺、雀儿山峰矗立在艮卦远方,阳光照射十分明奇。

八邦寺在地理方位是有干、坤、艮、巽、坎、离、震、兑八卦,龙山水源、峰岳、禽、兽所组成,此地按三元卦理断之:历代必有明师高僧所出。这里水秀山明、脉雄峰奇、气势磅礴,古木参天、绿草涎蓄、鸟语花香、牛马遍山、羊群遍地,真正物华天资、人杰地灵,一线生机,佛光增辉。

结 语

八邦寺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就是八邦寺及其在上千年发展的历史上形成的丰富的文化积淀。这一丰富的积淀是藏族本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鉴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我们当从八邦寺文化在历史学、考古学、佛学、文学艺术等诸方面研究内容入手,概观八邦寺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它反映了甘孜藏族自治州历来文物和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申报及传承、保护和发展工作,取得的斐然成绩,在新的时期仍应继续发挥其应有作用。

猜你喜欢
德格司徒唐卡
《少年冒险王:千年古蜀道的秘密》:救治司徒青
浅谈唐卡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清代活佛像唐卡为例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40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紫禁城(2020年3期)2020-04-26 05:19:48
星星
星星
漫画
读书(2017年9期)2017-09-14 06:59:21
精湛的唐卡与金工技艺
中国三峡(2016年10期)2017-01-15 13:59:48
索德格朗
剑南文学(2016年23期)2016-11-21 11:36:15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阐释唐卡保护——以故宫博物院的唐卡保护为例
"等离女"的春天
现代妇女(2014年2期)2014-11-22 23: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