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竞
药用真菌桦褐孔菌的驯化条件试验
姚 竞
(庆元秋平真菌研究所,浙江 庆元 323800)
以袋料栽培形式,从不同配方的斜面培养基和菌包培养基、不同光照强度和温度管理几个方面,观测桦褐孔菌的发菌速度、菌丝特征及菌丝、菌核的形成条件。结果以白桦木屑玉米粉培养基(白桦木屑73%,玉米粉25%,砂糖1%,碳酸钙1%)优势明显,在黑暗条件下发菌速度快,色泽正常。菌包满袋后,常温培养20天,再将温度控制在24~26 ℃之间,培养20天,菌刺陆续长出,直至菌核形成。
桦褐孔菌;白桦木屑;代料栽培;菌刺;菌核;形成条件
桦褐孔菌[(Fr.)Pilat]隶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俄罗斯称为真菌茄(Chaga)[1],日本称为桦穴茸,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珍贵药用真菌。16世纪以来,俄罗斯、波兰、芬兰等国民间利用其治疗疑难杂症,包括各种癌症(胃癌、肝癌、肠癌及各种消化器官癌症)、心脏病、糖尿病及抑制艾滋病病毒等,其被称为“上帝赐给苦难人类的神奇礼物”。由于野生资源稀少,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需求,我们对其进行驯化试验。试栽的菌包能全部长出菌核,初步说明该试验方案可行,兹介绍如下。
图1 野生菌核(分离源)
供试桦褐孔菌菌株采自吉林长白山,经4次纯化得到纯菌种(图1)。
设3个斜面培养基配方,分别为(1)PDA培养基;(2)马铃薯麸皮煮汁培养基:马铃薯200 g,琼脂17 g,葡萄糖20 g,麸皮煮汁(100 g麸皮煮出)1 000 mL;(3)白桦木屑煮汁蛋白胨培养基:马铃薯200 g,琼脂20 g,葡萄糖20 g,蛋白胨3 g,白桦木屑煮汁(白桦干木屑100 g煮出)1 000 mL。每配方备30支斜面培养基。
设3个菌袋培养基配方,分别为(1)白桦木屑玉米粉培养基:白桦木屑73%,玉米粉25%,砂糖1%,碳酸钙1%;(2)壳斗科杂木屑麸皮培养基:壳斗科杂木屑78%,麸皮20%,砂糖1%,碳酸钙1%;(3)壳斗科杂木屑棉籽壳培养基:壳斗科杂木屑39%,棉籽壳39%,麸皮20%,砂糖1%,碳酸钙1%。每配方备200个料袋。
设0 lx、200 lx、500 lx 3个不同光照强度处理,每处理200个菌袋,观察各处理菌袋的发菌速度及表面色泽的差异。
菌袋发透后,设2个温度处理,分别为常温培养和常温培养20天后控温24~26 ℃培养,观察是否形成菌刺。
在黑暗条件下培养,各配方都能发菌。PDA培养基与马铃薯麸皮煮汁培养基发菌速度差异不明显,白桦木屑煮汁蛋白胨培养基比前两个明显要快;差异更大的是菌丝色泽,前两个是近白色,而白桦木屑煮汁蛋白胨培养基自种块萌发开始时就呈淡黄色,继而变为黄色,满管后为黄褐色(表1)。
表1 不同斜面培养基配方的发菌速度与菌丝特征
经观察,桦褐孔菌在3个配方培养基上都能生长。以白桦木屑玉米粉培养基配方发菌较快,另外两个配方发菌速度及菌丝表现差异不大;满袋后,白桦木屑玉米粉培养基的菌丝表现易形成菌刺和菌核(表2)。
表2 不同菌袋培养基配方的菌丝表现
试验结果表明,0 lx组发菌最快,菌袋表面呈淡黄褐色;200 lx与500 lx两组发菌速度慢,且随着发菌时间延长,速度减慢,菌丝均呈白色(图2,表3)。
左:0 lx;中:200 lx;右:500 lx。
表3 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发菌速度及菌丝特征
桦褐孔菌菌核形成的前提是形成菌刺。试验结果表明,菌丝满袋后,在常温条件下不能形成菌刺,而在常温条件下放置20天,再控温保持在24~26 ℃,则陆续长出菌刺,直至形成菌核(图3)。
在试验过程中,有些问题没有解决,如:组织分离时,小于0.2 cm²的小组织块不萌发,菌种多次扩繁后萌发而不吃料,菌核直径小于1.5 cm时割口极易干瘪死亡,菌核成熟标志是什么,菌核何时采收活性物质成分最高等,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图3 菌包中正在生长的菌核
[1] 黄年来. 俄罗斯神秘的药用真菌一桦褐孔菌[J]. 中国食用菌, 2002, 21(4): 7-8.
姚 竞(2001—),女,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在读。承家学,酷爱菌菇试验。E-mail:458261910@qq.com。
S646
A
2095-0934(2018)02-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