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涛
(中共山丹县委党校,甘肃 山丹 734100)
基于《中国行政区划简册(2017)》来看,我国目前共有2 853个县级行政区,包括:872个市辖区、117个自治县、1个林区、1个特区、1 442个县、3个自治旗、49个旗、368个县级市。全国91.72%的陆地面积均是县域行政区域范围,高达880.6万平方公里,县域人口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68.1%,共达91 311万人。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县域GDP占到了51.04%的全国GDP,其中:西部地区的县均GDP为102.60亿元人民币、中部地区的县均GDP为148.34亿元人民币、东部地区的县均GDP为197.02亿元人民币[1]。由此可见,县域经济占到了全国国民经济的一半以上比例,既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成,又关系到全国2/3以上人口的福祉,还会直接影响到新型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进程。而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于金融,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往往会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2]。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域金融的支持,县域金融在资源配置数量、资源配置结构上的变动,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量”及“质”造成较大的影响[3]。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县域金融应该牢牢树立起“根植于县域经济”、“服务于县域经济”的理念,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类型、更多功能的金融服务。本文就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路径进行研究。
金融发展通常包括金融效率的提高和金融资源数量的扩张,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其中,金融效率的提高是指金融体系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和金融体系运行效率的提高;金融资源数量的扩张是指金融机构数量与金融资产的增长[4]。县域金融发展也包括以上两个方面,但是由于县域经济、县域金融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所以,需要重新诠释县域金融发展的含义。
现代金融体系主要是由信托公司、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一系列金融机构构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为市场需要提供了多种金融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县域金融工具的增长,还是县域金融机构的发展,均应该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相互适应、量力而行,而不能盲目追求县域金融体系的完整性。基于现代金融体系的融资方式来看,至少要包括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银行体系,能够向广大经济主体提供间接融资;第二,资本市场,能够向广大经济主体提供直接融资[5]。
从目前来看,县域金融融资较少采用直接融资方式,而多采用间接融资方式,主要原因在于:县域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量小、资本金少、风险大、规模小等。若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直接融资,那么无疑会大大增加县域经济主体的融资成本,再加上县域经济主体对资金需求较为频繁、融资时间短,很难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方式来予以满足;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直接融资方式的操作难度更大。而银行体系的营业网点遍布,再加上融资成本较低,已经成为了县域经济主体融通资金的主要渠道。有鉴于此,县域金融资源的发展规模应该与县域经济主体的资金需求相适应,而不能一味盲目扩张[6]。
由于县域金融是与县域经济息息相关的,而当前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较为有限,因此,县域金融工具和县域金融机构数量必将都会有限,很难实现真正的现代金融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就很有必要提高县域金融效率。县域金融效率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微观金融效率与宏观金融效率,其中,宏观金融效率主要是指县域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活动时对县域经济的促进效率;而微观金融效率主要是指县域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内部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等[7]。微观金融效率与宏观金融效率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首先,宏观金融效率的提高,能够大幅度加速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而为提高微观金融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微观金融效率的提高又能够较好地促进宏观金融效率的提高。由此可见,县域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让县域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效率。
制度、土地、资本、劳动、技术、金融等多个因素或多或少均会对县域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而其中影响较大的因素就有县域金融。通常而言,主要依靠市场机制来合理配置县域资源,县域金融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会发挥出核心作用,县域金融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很早就关注了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就是“资本形成”和“资本”。虽然目前日益侧重强调技术进步、人才优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技术进步、招揽优秀人才均离不开“资本形成”和“资本”,没有其作基础,一切都只能是空谈。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就是资本形成不足与资本短缺[8]。对于县域经济而言,资本形成主要来自于外来投资、财政收入、个人与企业自有资金投入、金融单位的信贷资金投入。但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虽然县级财政投资金额逐年增大,但是数量有限,而外来投资、个人与企业自有资金投入到县域经济的金额也有限,因此,县域金融已经成为了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资本来源。
基于现代产业结构理论来看,产业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变化,且还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尤其体现在“高附加价值化”,即: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中高附加价值行业的所占比例日益增大,由此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实质上就是利用现有的县域经济条件来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并且动态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以此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9]。
通常而言,县域金融在调整县域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两种融资方式,分别是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其中,结构调整是直接金融的核心功能,主要依靠直接金融工具(债券、股票等)的流动性来带动其他生产要素的转移,既可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又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产业分割的情况。而间接金融主要是秉承“差异对待、择优扶持”的原则,通过利率杠杆、信贷杠杆等方式来对贷款投向进行动态调控,重点支持具有良好发展潜力、能够取得较佳经济效益的企业,以此来合理配置县域经济资源[10]。
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县域金融无疑是与其它部门密切联系的纽带。通过合理利用、科学配置资金,县域金融能够带动县域其它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而获得本地区稀缺的资源。随着资金在县域内的迅速流动,那么必然会带动信息、技术等要素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等要素的发展,又会连锁性地带动劳动力资源要素的流动。
1.把握住小城镇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片面发展大中城市在我国是不正确的,应该要推动小城镇与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从目前来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开始重点实施三大战略,分别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一路一带”战略,其中,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会带动沿线小城镇、城市群的功能差别化定位;“一路一带”战略将会改变西部地区部分城市地理位置边缘的情况,由此可见,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将会出现“井喷”式的快速发展,县域金融也应该适时调整,将各项资源向这些区域予以配置。
2.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若脱离了城镇化,那么就是一种畸形的工业化;而城镇化若脱离了工业化,那么就较易沦为单纯的“造城运动”,由此可见,务必要大量刺激县域的经济活力,将各项战略要素(如人才、科技、资本等)吸引到农村、城镇,力争让产业结构合理、科学,唯有如此,才可切实达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振兴县域经济的效果。县域金融应该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县域金融的投入资金要流向有实体产业支撑的区域,而不能过度依赖于房地产担保、土地担保,最大限度避免出现房地产风险、融资风险。
3.推进农业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现代化。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弱质性,而农产品深加工性较差、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户经营规模较小等特点又导致“农业弱质性”的缺陷进一步放大。有鉴于此,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通过不懈努力来走出一条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即: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性”、生产技术实现“先进性”、经营规模实现“适度性”,而县域金融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通过探索一系列易推广、易复制、易操作、成本低廉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与农村金融产品来推进农业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现代化。
1.推进农村金融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第一,对农村信用社的组织形式改革与产权制度改革予以稳步推进,以此来加大农村信用社对农村人口和农业产业的服务功能。第二,中国农业银行要进一步加大“三农金融事业部”的改革力度,在考核激励、会计核算、资本管理、资金运营等多个方面来进行单独管理,使之与城市业务管理体系截然不同,积极引导“三农金融事业部”重点支持县域积极发展。第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要对小额涉农信贷业务进行稳步、有序发展;而其它商业银行要逐步加大县支行的业务授权范围,尤其是要对县域经济造成较大影响的重点项目予以大力支持。第四,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务必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强化其政策性职能,要让其致力于为“三农”发展做好金融服务工作。第五,对农村合作金融予以扶持发展,在政府监管的机制下,打造多家专业化、社会化的村镇银行。
2.守住风险底线。随着当前中国经济增速下调,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步显性化一系列隐性风险(其特征为泡沫化、高杠杆)。务必要基于逐步化解、区别对待、严控增量等原则来逐渐化解这些风险。与此同时,还要对产能过剩所带来的贷款风险进行严格控制、分类处置,尤其是要对各种流动性风险进行紧盯,逐步建立起安全、可靠、健康的金融体系平台。
3.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第一,各地应该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对农村担保资源进行有效利用的基础之上来逐步建立起“三权”抵押贷款试点机制;与此同时,对现代金融工具进行升级更新,使之能够做到城乡皆宜,以此来满足“三农”产业对于金融服务特色化、多元化的需求。第二,在农村地区可适当推广各类农业保险产品(保单通俗、保费低廉、保障适度),并且还要对新型险种进行创新,可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天气指数、价格指数等。第三,做好做活农产品期货,加快推进新型避险工具的研发工作,包括农产品指数、农产品期权等,最大限度避免出现农业风险。
1.改善县域信用环境。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那么往往需要良好的信用环境作为基础,这既是对县域有效信贷不足进行有效解决的途径,又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对个人征信体系和企业征信体系进行建立健全。可通过对个人、企业进行信用积分、建立多部门(金融部门、工商部门、司法部门、税务部门等)金融信息平台、对守信人员予以的信贷优惠政策等多种方式来营造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信用意识。第二,对社会信用共建机制进行建立健全。由政府有关部门来予以牵头,银行、金融管理部门等单位配合,定期在社会各个行业、各个层面进行诚信宣传教育,努力在县域经济中营造出社会诚信、商务诚信、政务诚信。
2.完善县域金融法制环境。只有司法制度做到公正、金融法律体系做到完善,才能够切实保护县域金融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才能够切实保障县域金融市场的效率、公正,才能够切实维护县域金融的有序运行。有鉴于此,各地人民政府应该结合自身情况来完善县域金融法制环境,包括:规范行政行为、建立独立问责与监管制度、完善地方性金融管理法律法规等,以此来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
总之,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域金融的支持,但是县域金融绝不可对城市金融的发展模式进行简单移植,而要将促进县域城乡发展与金融服务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出具有县域特色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1]张晓芳,刘桐源,张志军,等.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与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15,17(6):109-113.
[2]韩闯.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与对策建议——以锦州市县域地区为例[J].金融发展评论,2016,20(7):111-114.
[3]刘婷婷,吴园园,钱勤华.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发展作用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黑龙江金融,2017,15(5):181-184.
[4]王婷婷,刘凤,陆岷峰.关于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2,19(1):103-105.
[5]张改清.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弱化及其对策[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21(1):191-194.
[6]赵福松,杜劲.产业转移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深化的关系思考[J].商业时代,2012,19(9):100-104.
[7]未增阳,华晶晶.湖北省县域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路径选择[J].商场现代化,2012,19(6):45-50.
[8]Wang Xiaoyu.Analysis of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A Case Study of Fuping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J].Trade and Economy,2016,56(23):5431-5434.
[9]Yang Linchao.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and Finance-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n County Economy in Yunnan[J].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Financial Management,2016,45(6):2901-2913.
[10]WANGGui-qin,HU Xue-kong.The Impact of Macroeconomic Control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unties in Impoverished Mountain Areas-A Survey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untiesin Huanxian County[J].Xi'an Finance,2014,65(10):1922-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