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探究
——以甘肃省渭源县旅游产业为例

2018-04-01 20:29张亚琴
生产力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渭河景区旅游

张亚琴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甘肃 定西 743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旅游业发展同样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们对高品质、高品位旅游体验的追求与旅游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之间的矛盾,这就对旅游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认识现阶段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旅游资源自身优势,努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运营新模式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渭源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中西部,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生态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极具文化旅游开发价值。境内有林地8.73万 hm2,天然草场 5.33万hm2,林草覆盖率达41%,野生动物100多种,其中珍贵动物有麝、羚、金钱豹、秦岭细鳞鱼、鲑鱼、娃娃鱼等。从境内已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等古文化遗址看,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渭源建县历史悠久,秦末汉初始设首阳县,因被孔孟称为圣贤的商末周初孤竹国二王子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而得名。西魏改称渭源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建制史。这里是中华民族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也是中华人文思想的根源所在。

(一)生态旅游资源富集

渭源县地处陇西台地黄土高原西部及西秦岭地槽西端交汇地带,境内有洮、渭两大水系,以渭河为界,分为南北不同的两大地质构造类型。渭河以北主要以山川河谷、丹霞地貌、黄土峁梁为主;渭河以南属西秦岭褶皱系,为中高山地带,海拔2 500 m~3 500 m左右,最高峰露骨山达3 941 m,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28.71%,其境内山峦起伏,高寒阴湿,雨量充沛,有奇山秀水、云海峡谷,还有大面积的森林及高原草甸,林草种类达1 000多种,森林覆盖度达90%以上,大部分沟谷清溪长流,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渭源境内分布着大小13条河流,以中部鸟鼠山脉为分水岭,由南向北将全县分为两半,岭东河流为渭河水系,流域面积10 246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9.8%;岭西河流为洮河水系,流域面积860.85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1.68%,两大水系的主要河流全流程328.15 km,年径流量2.135亿m3。特殊的自然地质构造和生态气候条件,造就了渭源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甘肃省86个市县区生态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县区。形成了以渭河源为核心的渭河生态旅游资源带,以及以洮河流域高山奇峡草甸为特征的洮河风光旅游资源带。

(二)文化底蕴深厚

渭河流域是人类始祖区域文化走向大一统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国历史上周秦汉晋北魏北周隋唐在渭河流域演绎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中华文明魂系渭河,渭河文明源起渭源,渭源境内传承着以伯夷叔齐抱节守志、万世可风的商周文化;大禹导渭敬业奉献、治世为民的始祖文化;老子西隐、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灞陵桥、圆明寺石窟为代表的名桥古寺建筑文化;以战国秦长城和官堡、王韶三堡、云盘寺等古战场遗址等资源为依托的边塞文化;以现存藏羌风情村寨和谐生活、原始农业生产耕作、拉扎节及花儿、皮影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为依托的农耕民俗文化;以亚欧大陆桥渭源段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资源为依托的丝路文化;以莲峰坡儿红军烈士陵园,陇右地下印刷所和梁家坪烈士陵园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的红色文化;以本土特色种植业、药材加工等为依托的中医药养生文化。这里孕育和产生的众多思想学说和人文遗迹,铸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渭河历史文化蕴含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和以处众、内和外顺等丰富的和谐思想,是构建和谐渭源、和谐甘肃的精神源泉。

(三)文旅融合度较高

坚持把文化基因的种子根植在生态旅游的土壤里,实现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引领,全面推动丰富的人文遗存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是新时代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通过生态文化旅游的方式,不仅可以实现民族文化中的经济价值,还可以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最终促进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渭源县境内有各类生态文化旅游景点30多处,有华夏文明先祖、夏王朝开国帝王大禹开山避水、疏导渭河的鸟鼠同穴山,有孤竹国二圣、被孔子尊为儒家先贤、万世可风的伯夷叔齐采薇隐居之地首阳山,有秦始皇祖民为抵御羌戎、我国修建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战国秦长城马家山段遗址;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全国唯一叠梁悬臂式纯木拱桥、集蒋中正、何应钦、孙科等民国军政要员题匾于一身的古代桥梁奇迹-灞陵桥等众多人文遗迹。渭源现存文化现象较为全面地体现了中华民族丝路文化、始祖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等大文化现象的重要特征,在甘肃省20个大景区整体开发建设中与其他景区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和互补格局。

二、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渭源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旅游产业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

(一)资金投入有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国家对旅游产业项目投入计划少,加之县财政困难,景区开发投入仍然不足,虽然自2012年以来,县政府通过多方融资累计投入资金7.3亿元,着力改善各景区内外环境,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地区相比依然显得十分滞后;县内交通条件整体比较差,特别是各景区(点)旅游道路等级不高、通行不畅,四个核心景区直通道:石门雪山景区212国道,1.2 km为原始沙化路;太白山景区316国道,4 km多为3.5 m宽的混凝土村道;渭河源、首阳山景区直通道为三级路,其它精品景区除天井峡外都为村道。旅游环线全长约121 km,其中除了西五路段(约90 km)为三级路外,其它连通道路为村道或原始沙化路。且景区内给排水、电力、通讯等管网设施建设几乎为零,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产业体系不够完善,景区开发水平不高

目前,渭源旅游产业体系依然以“小产业”体系为主,“大产业”格局尚未建立,这就使得相关产业部门协作不足,市场资源无法有效配置、经营组织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旅游产业内部支撑体系与外部保障体系还未有效建立起来。同时旅游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品牌的支撑,而在渭源,真正“打得出、叫得响”的产品和服务品牌基本空白,没有形成广泛的市场辐射。旅游产品多以单一的观光型产品为主,在景区景点建设、娱乐体验项目等旅游产品开发上缺乏对历史文化内涵、景观审美特征、地域文化背景等主要因素的综合考虑,缺少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的文化旅游“精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不够。同时,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包装宣传层次低,推广媒介形式单一,独特性、趣味性、艺术性和商品化程度不高,与旅游市场脱节。景区景点基本上是观光游览性项目,农家乐全部以食宿接待为主,游客参与性、互动性、娱乐性、体验性项目较少。

(三)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接待服务能力有限

全县现有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养较低、工作经验不足,县旅游局现有职工56名,旅游专业7人,占比12.5%,其中局机关13人,旅游服务中心7人,渭河源、首阳山景区管理站36人。专业旅游管理和经营人才缺乏,开发建设人才缺口较大,行政管理和市场营销两块事务相互交织,工作疲于应付,无力开拓创新,无法适应目前产业发展的新需要;全县现有星级酒店3家,其中三星级1家(渭水源大酒店),二星级2家,涉旅床位2 400多张;大型生态园、山庄(投资500万以上)6家。星级酒店、大型餐饮、休闲、娱乐等场所较为缺乏,无法满足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服务接待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策与建议

渭源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初期性”和“赶超性”特征,在今后的产业发展中,应认真遵循产业运行的市场规律以及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深度发展。

(一)开拓融资新方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资金的严重不足是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而要解决产业发展初期景区基础设施薄弱、国家项目资金计划偏少的实际困难,就应采用“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方式,除了以往的向国家、省市争取项目资金、县财政自筹、招商引资、动员在外企业家捐资等方式外,也可以尝试与知名旅游投资集团、银行、产业基金、保险、融资租赁、担保等各类型旅游投资及金融机构以及各类民间投资机构的合作。如尽快完成大景区管委会和文旅投公司的组建运营工作,统筹、整合各类具有资产价值、经济效益和可供开发的“大农业、泛旅游”类国有旅游资源,高薪外聘高层管理人员,并对公司所掌控的资源资产数量,组织专业投融资机构进行高端策划包装,与银行、证券、投资集团等金融机构积极对接,采用独资、合资、BT等多种合作模式,实现多元化融资,从而全力推进品牌景区基础设施、旅游道路及产业发展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强道路改造提升、生态景观绿化、河道水系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等环境打造工程。同时也可研究出台文化旅游招商优惠政策,在敦促落实好已签约项目落地动工的同时,策划包装一批景区景点的经营性、娱乐性服务项目,实行经营权转让、分段出让统一管理等方式,灵活招商,吸引区域内外中小型客商投资景区开发建设。

(二)科学构建产业关联部门协同共建机制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在产业体系构造上,要从传统的以旅游观光、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为要素的“小产业”体系,过渡到崭新发展时期的囊括了交通运输、信息通讯、市政建设、商贸流通、公共体系、文化娱乐、司法安全保障等产业部门的“大产业”体系。只有全面加强旅游产业内部支撑体系与外部保障体系的协调联动,旅游业才能顺利健康发展。通过政府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对各紧密关联部门的协作目标和方向进行统一引导,对项目资金等行政资源进行调控整合,对各类不利于产业有序发展的建设活动和行政行为进行限制干预,对制定的各项发展目标建立严格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统计指标评价体系,每年向涉旅乡镇和关联部门细化分解旅游业发展年度重点目标任务,对目标任务的落实纳入政府考评奖惩机制进行督促考核。建立关联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实行部门轮值制,定期商讨集中解决各种制约和影响产业发展的要素配置和建设问题。实现各关联部门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高度协同,使关联部门的发展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不断的动态适应,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才能有力推动“大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深入挖掘融合打造文化旅游主导品牌

旅游宣传推介作为开拓客源市场、塑造良好品牌形象的重要方式,应被积极利用起来。而要使宣传推介工作取得良好效应,还需不断创新形式,拓宽推介渠道,如多层次邀请省内外知名学者、旅行商、开发商和精英人士,举办华夏文明渭河源—甘肃·渭源文化旅游资源宣传推介会;也可有效依托全省“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举办“华夏文明渭河源”甘肃·渭源生态文化旅游节、华夏文明先祖大禹民间祭祀大典等大型节庆活动,着力宣传大渭河文化内涵,塑造“灵秀渭源”的品牌形象;也可精心策划,设计印制宣传光碟,请专业团队拍摄大型纪录片《探秘渭河源》,并在省市县各级媒体和星级宾馆饭店陈设、播放,同时完成大型户外广告牌和县内交通主干道景区指引牌的制作安装等工作;还可以积极组队参加“中国旅游日”、兰洽会、甘肃文博会、陕西旅游营销大会等省内外重大宣传节庆活动,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也能有效宣传推介自身旅游资源及精品线路。

(四)创新接待模式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针对服务接待能力有限,水平不高,星级宾馆较少的缺陷,可以尝试以扶持发展星级农家乐示范户和创建旅游专业示范村为突破口,调整接待模式发挥地域优势,不断提升乡村休闲度假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在制定相应的管理和奖惩办法的基础上,对获得一至五星级农家乐及农家客栈认定并授牌的经营户,对开发特色菜品和体验经营项目并通过认证的农家乐经营户分别给予不同等级的资金奖励和推介扶持;对乡镇自主打造发展并达到一定规模的专业村,经县上认定后也可一次性给予较高的资金奖励。这在创新接待模式提升旅游服务品质的同时,也拓宽了农户脱贫致富的渠道,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当然各地在发展中还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原则,结合本地特点,挖掘文化内涵,精心编制特色鲜明、切实可行的示范村旅游业发展建设规划。每村突出一个特色主题,“一村一品”,错位发展。最终形成“吃在农家、住在农家、乐在农家、购在农家”的乡村旅游新模式。

(五)健全完善旅游市场服务管理体系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旅游资源集约和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尽快通过市场的力量形成旅游产业发展要素既有广度又有规模的快速集聚和流动,从而形成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和产业战略定位所需的旅游生产力布局。注重旅游职能部门在市场运行机制建设和资源配置中的前期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各涉旅窗口服务及管理单位,组织引导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行社、文化演出团体等经营主体,统一宣传主题、强化内部管理,加强业务培训,提升服务水平,同时,对各类文化旅游从业和经营主体及经营行为要注重做好服务保护工作,通过引导社会融资、组织业务培训、提供优质行政服务等举措,切实增强中小从业者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产业市场化自我调节能力。此外,还要不断加强行业执法监管队伍和制度建设,不断强化对旅游景区及涉旅行业的规范化管理,逐步引导和促进旅游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生态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又让旅游具有了文化与生态的双重品味,人们在满足视觉享受的同时也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同时在推动西北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方面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1]马勇.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吴殿廷,葛全胜,徐继填,等,2013.西部旅游开发战略模式的探讨[J].旅游学刊(1):9-13.

[3]王凯,鲁西奇,2003.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切入点和实施途径[J].热带地理(1):71-74.

[4]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渭河景区旅游
故乡
故 乡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旅游
一种天水市渭河径流预测模型的研究
ENSO事件与渭河径流变异的响应关系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