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明
(北京师范大学 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 100875)
新一轮校园足球于2014年启动,现在到了关键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面对新校园足球:从一开始就对校园足球抱有支持和期待的人们,会觉得现在应是一个该有所收获的时期了,他们在用“都有了什么成果”的眼光开始巡视校园足球;从一开始就对校园足球抱有疑问甚至持反对态度的人们,会觉得是一个应该验证校园足球对与错的时期了,他们在用“都近4年了,有什么成果”的眼光开始检视校园足球;从一开始就参加到校园足球的研究和指导的人们,会觉得现在应该出一些成绩了,他们在用“有什么可以总结的成果”的眼光开始审视校园足球;从一开始就加入“特色学校”并进行校园足球探索的人们,会觉得现在是应该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方法的时期了,他们在用“我们至今的工作正确吗,以后该如何继续干”的眼光开始环视校园足球。总之,凡是关心校园足球发展的人,在今天,头脑中都有着期待和问号。大家都在审视校园足球的方向、目标、内容、方法与成果。从此角度上讲,新一轮的校园足球现在进入了“中期考核”阶段。基于此,笔者拟就校园足球发展至今的成果与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探析。
自新一轮校园足球开始以后,其工作内容和方法都体现着一种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努力方向,这些正确方向保证了校园足球的实效和成果,我们对这些正确方向应予以确认、坚持。
1.1 把校园足球作为强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突破口自新一轮校园足球启动以来,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以下简称“全国校足办”)到全国各级校足办以及各特色学校均正确而坚定地把握了此次“校园足球”的初心,即把校园足球作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抓手和突破口。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在各级局长、校长和体育教师的培训班上都把校园足球的意义上升到“中国梦”“国民素质教育”“青少年身心发展”“思想品德教育”“学校体育改革”“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这样的高度去认识[1]。在此正确认识下,虽然在校园足球发展中也有“就足球论足球”“只盯足球不看体育”“只盯成绩不看教育”的倾向,但它绝不是全局性的,新一轮的校园足球一直走在“强健学生体魄”的正确道路上。
1.2 以校园足球促进青少年竞技体育回归国民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2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0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在关于校园足球的指示中就谈到要“坚持举国体制和市场体制相结合”“要让校园足球、新型足球学校、职业俱乐部、社会足球等各种培养途径衔接贯通”[2]。这是青少年教育和打破利益藩篱的问题,由此可见,新一轮校园足球其实担负着国家体育改革的任务。这个改革就是将关于竞技体育逐渐从体育系统的一家独办的“假举国体制”转到真正的“新举国体制”,从体育系统的“假国民教育体系”转到真正的国民教育体系。基于此,本文将此次的校园足球与2009—2014年由体育系统主导的校园足球相区别,称其为“新校园足球”。新校园足球极大地调动了教育系统开展足球运动的积极性,全国校足办建立了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云南省、深圳市、青岛市、厦门市、武汉市、成都市、郑州市、兰州市、滨州市以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在内的12个地(市)级及以上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以及分布在全国各地、累计达102个校园足球试点区县,建立了20 210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3],培训了近30 000名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校长以及体育教研员和230 000余名体育教师和足球教练员[4],校园足球涉及学生几千万之众[5]。这不能不说是一项伟大的工作,像足球这样的大发展其实正是竞技体育回归教育的体现,正是“新举国体制”的曙光。
1.3 校园足球始终强调面向全体学生 新校园足球的另一个“正确”就是始终把全体学生的发展和面对全体学生的足球教育放在首位。足球大课间、足球全员运动会、全员足球联赛、全员足球基本功大赛等优秀的实践案例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已经习惯和全面接受了素质教育“全体性”原则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学校体育工作者,远比习惯了“精英人才培养”和“掐尖训练”的竞技体育工作者更适应“全体学生的足球”(其中一些需要明确的问题和具体工作的完善将在后面叙述)。新校园足球所做的工作绝大部分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这将是一份巨大的教育思想遗产,也是巨大的关于体育教育内容与体育活动方法的财富。1.4 将足球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核 新校园足球始终把足球与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融合在一起发展,即把足球与全面的发展教育融合在一起。全国校足办就一直特别强调在学校开展以“竞赛”为内核的各种活动,各地也积极响应,诸如足球大课间、足球全员运动会、足球基本功大赛等充满竞赛性的活动脱颖而出。“每个学生都能参加”的全体性和“比赛”的竞赛性机制的导入,使得以往死气沉沉的校园氛围焕然一新[6]。校园足球的开展还有效、有形地促进了各学科的融合,足球主题班会、足球大讲堂、足球作文竞赛、足球绘画展、足球泥塑展、足球剪纸、足球歌曲、足球剧、足球小电影等随处可见。在众多的足球特色学校中,足球成为了体育文化的内核,体育成为校园文化的主体,足球比赛成为了全体学生的主要关注与期待,运动与阳光成为了特色学校的校园氛围。
1.5 建立校园足球上下互动、齐抓共管的机制 新校园足球启动以后,从国家到地方、学校迅速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教育部负责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各地教育部门布局特色学校和落实政策、制定细则、保障经费人才等,特色学校则在抓课程、抓活动、创经验、出特色的格局上,增加了国家与特色学校之间的直接互动,如特色学校校长的“国培”、足球教师的“国培”以及特色学校人员的海外培训、海外足球智力的引进等,形成了层层互动、上下链接的工作联动局面[7]。毋庸置疑,此次校园足球的“动员力”和“影响力”都大大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项学校体育工程,而且在校园足球的“主管权”转移到教育部门后,依然保持了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齐抓共促的局面,学校与社会力量、家庭的配合也更加紧密。
1.6 狠抓足球专业管理和教学队伍建设 从新校园足球启动后,国家每年都要进行校长和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可谓史无前例。此次校园足球的培训,在人员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增加了“局长培训”和“校长培训”,这种培训相当于校园足球指挥员的“战前动员”和“作战方案讲解”,极大地保证了校园足球的强大动力和正确方向,也起到了全面深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作用,堪称推进学校体育工程的一项创举。此次校园足球的培训,在内容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实”。相比以往体育“国培”内容的“杂而不实”和“华而不实”,此次校园足球的教师培训几乎都是足球课堂教学、足球训练、足球竞赛、足球裁判、足球活动组织、足球大课间等内容;相比以往的体育“国培”培训者多是讲理念的课程专家、讲科研的教授,此次培训者多是有经验的足球教师、高水平的教练员、在国内高水平赛场上执法的裁判员以及作为助教的优秀运动员;相比以往的体育“国培”培训课程绝大部分是在教室中进行,此次校园足球的教师培训则大部分在运动场上进行,这既保证了培训的实效性,也保证了校园足球的技术基础和发展后劲,更促进了各种培训人才的挖掘以及各类技术人员之间的联动。
综上所述,新校园足球的“正确”方向和成果的最重要之处是坚持了足球教育的“意义深远性”“改革性”“教育性”“全体性”和“基础性”的基本要义,这也是校园足球取得长足进步的原因。今后的校园足球发展也应不忘初心,牢牢把握新校园足球的本义,深入把握校园足球的正确内涵,保证校园足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1 “特色学校”的“线与面”和“上与下” 校园足球最为显见的成果是建立了20 210所国家级特色学校,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动员力之强可谓史无前例。于是,校园足球迅速有了“基层队伍”,有了“冲锋队”,更有了“学校责任落实”。这20 210所特色学校在构成了一个巨大“面”的同时,也让人感到这里的“线”尚不够清晰。所谓“线”是指特色学校“上下学段”之间的升学关系。如果小学特色学校和初中特色学校,甚至高中特色学校之间没有足球特长学生升学的联系[3],那么,处于相对低一级学段的特色学校足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各地区的小学、初中、高中的特色学校布局在各学段特色学校的比例、特色学校所在位置、学校之间的联系没有整体布局,那么这个地区的“特色学校”就是无序的,这个地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学校贯通的“足球人才培养的一条龙”就难以出现。毕竟在当前应试教育倾向还相当严重的大形势下,利用“升学需求”保障校园足球的“动力机制”是必要的。
笔者建议:坚持“踢好足球,上名大学”的口号和策略,加强名牌大学的特色学校布局,然后采用大学辐射高中,高中辐射初中,初中辐射小学,自上而下地进行特色学校的“签约式”布局,利用“升学”的纽带“串联”和“并联”各学段的特色学校,以形成充满活力、动力和联动力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网”。
2.2 笼统的“全体性”与分层的“全体性” 新校园足球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己任是十分正确的,但足球工程面向全体学生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如何理解“全体学生”?具体而言,足球怎么面向全体学生?可不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如果只把“全体学生”笼统地和简单地理解为“全部学生”“全校学生”,就一定会遇到如下问题:①学习足球和学好足球相同吗?②该不该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学好足球?③每个学生是不是都愿意学好足球?④是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学好足球?⑤让每个学生都学好足球的课是怎么上的?⑥足球教师和足球场地绝对不足的问题如何解决?⑦怎么看待有的学生是球迷但不踢球?⑧努力抓好足球运动队训练是不是违反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笔者认为,校园足球要面向全体学生,但这个“全体性”应该是3个层次的全体性:①本初意义的全体学生,即让100%的学生都接触足球、了解足球、体验足球、理解足球和掌握足球最基本的技能,他们学习足球的成果是成为喜爱足球并能观赏足球的球迷。②真正喜爱和渴望足球的全体学生,即让约30%的那部分真正喜爱和渴望足球的学生比较深入地学习足球,让他们通过系统的足球课程学习和练习,成为擅长足球、一生热爱足球并将其作为终身体育第一选项的足球人口[8]。③各方面都适合踢足球的全体学生,即再让约5%~10%各方面都适合踢足球的学生通过更加系统的足球训练,提升足球技战术水平,将他们培养成“在校时为校争光,走出校门为单位、地区乃至国家争光的优秀足球人才”。如果能够这样分层次地理解“全体性”,足球操的疑惑就可以解决,因为那是学生体验和认识足球的过程,是基本内容;抓好一部分学生参加的班级联赛意义就清楚了,因为为了提高喜爱和渴望足球的学生的技战术,比赛必须与教学同时并进;抓好少部分学生足球训练与比赛的目的也清楚了,那就是“提高”和“掐尖”,多投入时间和经费是必要的。如此,“不同层次的全体性”的明确可以解释和解决当前校园足球的许多理论和实践的疑惑和问题。
2.3 足球的“普修课”“选修课”与“专修课” 新校园足球提出了“每周上一节足球课”,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理解、执行、评价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特色学校的足球课程方式”。然而,“每周上一节足球”也有理论和实践的问题:谁来上那么多的足球课?足球教师够吗?参差不齐的教师水平和各种条件限制下,足球能学成什么样?足球的个体差异如何面对?不愿学足球的嫌课多了,愿意学的嫌课少了等等。
笔者认为:“每周上一节足球课”,应该逐渐发展成为面向3个“全体性”的3类足球课程:①普修课,让100%的学生在普修课中学习足球知识,以了解和理解足球,通过体验性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和体验足球,并掌握足球最基本的技能,使他们成为中国的新一代足球迷。②选修课,让约占30%的真正喜爱和渴望足球的全体学生在“走班制”的选修足球课中(有关问题请参考笔者的其他相关论文)深入地学习足球,通过系统的足球学习和练习,使其成为一生热爱足球,将足球作为终身体育第一选项的足球人口。③专修课,让约5%~10%的非常适合踢足球的全体学生通过系统的足球专修课训练,精湛地掌握足球的技战术,将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足球人才。如此,对应3个“全体性”的3类“足球课程”,应该可以比“每周一节体育课”更加清晰和有效。
2.4 正确与偏误的足球“比赛” 自新校园足球启动以后,全国校足办一直非常关注学生的足球竞赛,大力提倡各种足球比赛。由于个别学校对于“比赛”的认识较笼统,部分学校过多的比赛也受到了质疑和批评[9]。应如何看待各种足球比赛?如何看待足球比赛的多与少?
笔者提出以下参考标准:①面向全体学生的比赛越多越好,面向少数学生的比赛要适量;②与课内足球教学相联系的比赛越多越好,与教学联系不密切的比赛要适量;③能激发学生长久关注的系列性比赛越多越好,而一次性比赛要适量;④与校园文化建设内在关联的比赛越多越好,意义单一的比赛要适量;⑤有学科融合意义的比赛越多越好,而就足球论足球的比赛要适量;⑥简易、小型、便利和节约的比赛越多越好,大型豪华的比赛要适量;⑦教育意义强的比赛越多越好,非教育性甚至违反教育的比赛要警惕;⑧有意识让足球差生参加的比赛越多越好,全是精英参加的比赛要适量。2.5 “体育足球”与“教育足球” 笔者直接称新一轮的校园足球为“新校园足球”,这是因为自2014年开始的校园足球确实有诸多的新变化和新意:有由教育部门主导的管理机制的“新”,有更加面向全体学生原则的“新”,有与学校课程相融合的课改意义的“新”,有作为学校体育改革和学生体质增强的突破口的“新”,有与校园文化共建意义拓展的“新”……其中最重要的“新”则是更加重视足球教育意义的“新”。过去体育系统主导的旧的校园足球有着更强的“体育足球”特性,而由教育系统主导的新的校园足球体现出了更多的“教育足球”的特征。因为,在教育系统长达数十年的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下,在近十年“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的追求中,在瞄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体育核心素养”的新一轮课改中,校园足球的教育性必然被深度理解和高度重视[10]。
我们也要认识到:在长期“体育足球”的影响下,新的“教育足球”的建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因此,必须更加明确地宣传校园足球的教育性。例如,校园足球的各种比赛就应明确为“教育性足球比赛”:使得会场的程序内容更有教育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在比赛的程序中;球场的氛围更有教育性,有更多的立德树人的标语口号、更多的教育性歌曲和更多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插播等;裁判员的判罚要有教育性,比其他的体育比赛更加公正和对舞弊现象更加严厉的处罚;参赛教练员和参赛队员的行为举止要有教育性,他们的行为必须更文明、更有礼貌、更友爱、更体现尊师爱生;观赛的家长和观众的言行要更有教育性,普通观众要拿到《参加教育性足球比赛须知》,家长要签订《参加教育性足球比赛协议》,以严格规范其比赛行为,形成教育合力等。同理,其他所有的校园足球活动都应如此强调教育性。2.6 足球人才的“资源开发”与“资源共享” 无论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校园足球,还是“每周开一节足球课”的校园足球都必然面临足球教学和训练人才的严重缺乏。因此,从新一轮校园足球伊始就把足球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当作重要工作。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各普通院校和体育院校成立的“足球学校”超过百所,成立足球高水平运动队的有153所,每年招生1 000余人。自2014年开始国家级校园足球专项培训以来,已培训体育教师和足球教练员约230 000人,外派出国培训1 100余人[3]。从工作量和培训的人数看,这已是巨大的成绩,培训、培养的足球人才数量巨大。这些培养、培训的教师仍然是杯水车薪,而且,还受到诸如培养足球人才周期长、受训教师足球技战术基础差、短暂培训效果不佳等因素的困扰。另外,足球人才在社会中大量闲置,校内足球人才利用不足的现象也十分严重。
为此,笔者建议,在学校外部要进行足球人才的“资源开发”,通过任教制度的创新,将社会上的足球人才以不同的方式引进学校,依法依规地让他们担任足球的教学、训练、课外管理、竞赛组织、裁判等校园足球工作;而在学校内部要推进足球人才的“资源共享”,要通过教师跨校上课和酬薪制度的创新,让有限的优秀足球人才走出校门,在学区范围内“多校上课”,同时利用“某足球工作室”制度,形成以某个优秀足球教师为核心的成长团队,通过区域内教学示范、师傅带徒弟、集体备课、研制校本和区本教材、教学评价督导总结、组织区域竞赛等方式,充分发挥优秀足球教学训练人才的作用,不让他们困在一个学校的“小天地”中。校园足球应该在面对足球人才奇缺问题上,针对性地实施“以人才使用效率换人才等待时间”的战略思想和相应的方法论。
新一轮校园足球启动4年以来,无论在推动学校体育整体改革,还是在普及青少年足球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称道的进步,有理由为其热情“点赞”。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社会中的应试教育倾向和对体育的轻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掐尖式的锦标主义思想”在多年“旧举国体制”的影响下也可谓是“根深蒂固”;足球教师的严重匮乏和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也是多年积累的问题;足球场地器材的严重不足更是多年的“教育投资欠账”所致;学校足球教学内容枯竭和学生竞赛与活动形式的单调是多方面影响因素的“合力效应”……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一场在某种程度上是“超出能力范围”的全国性校园足球开始启动了。因此,校园足球在短时间内会面临种种困难是自然之事。越是困难,就越是要进行“非对称性的工作”。
为此,笔者建议:①在完成国家范围内的足球特色学校布局的同时,注意特色学校之间的各学段衔接,通过“升学”的纽带将各地区的特色学校有机地“串联”起来;②建立分层次的“全体性”认知,厘清“全体学生的足球普及”和“少数学生足球提高”的关系;③进行足球的“普修课”“选修课”与“专修课”3种课型的研究,通过3种课型完成校园足球课程改革,并为其他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经验;④正确区分“有益的比赛”和“无益的比赛”,以保证校园足球的学生竞赛得以健康发展;⑤摈弃“锦标足球”,建立“教育性足球”,实现校园足球“立德树人”的使命;⑥在继续加强足球教学教练人才培养与培训的同时,加强对教育系统外足球人才的“资源开发”和教育系统内足球人才的“资源共享”,迅速缓解当前校园足球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