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乐泉
(1. 上海体育学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上海 200438;2. 滨州学院 体育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0;3. 国家体育总局 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北京100061)
在世界足球发展史上,不同地区都存在过以脚踢球的足球游戏,诸如古代中国、古希腊、古埃及等都有过名为蹴鞠、哈巴斯托姆(Harpastum)等“足球”的异名称。值得深思的是,上述古代“足球”游戏均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而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大不列颠群岛上的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则以一个多元文化和开放的思想胸怀,将一项流行于民间街头的野蛮运动——“氓夫足球”作为培养秩序和纪律的一种方法,并在对其活动形式和规则改良过程中逐渐获得人们的认可,成为早期校园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1]。1848年,出自英国公学毕业生之手的第一套现代足球规则面世,并在1862年以《最简单的游戏》为名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有关足球规则的著作[2]。可见,现代足球的早期发展与学生们的参与和学校的支持分不开,可以说这就是校园足球的肇始。随着现代足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校园足球开始在世界各地普及,并于20世纪中期走进中华校园之中。在我国,虽然“校园足球”一词出现在21世纪初,但作为学校体育的一种形式,它仍然隶属于学校足球,是学校足球的新发展。鉴于历史考察的角度和研究行文的方便,本文将中国校园足球的整体发展置于大的历史环境中,对其出现、传播、发展与演进的历史轨迹进行分析,并对中国校园足球发展的历史经验进行探讨。
1863年10月26日,在伦敦皇后达杰弗里玛森酒店,英国国内11家足球俱乐部联合举行了一次会议,就在这次会议上,世界上最早的现代足球运动组织——英国足球联合会宣告成立。后来的国际足坛将这一天视为现代足球运动的诞生日[3]。此后,现代足球运动逐渐在欧洲普遍开展起来。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东进,现代足球伴随着英国军舰和侨民进入中国,并逐渐流行于各地学校中,成为校园足球的早期形式。
1.1 现代足球的传入 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屈辱的“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以及继之而来的中国香港沦陷,英国的军、政、商和宗教界人士纷纷踏入中国香港,并经此港埠不断进入中国内地各沿海和内陆城市。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于英国的现代足球逐渐传入中国香港,并由沿海各大城市传至内陆地区。
19世纪60年代前,当英国人“携带”足球进入中国香港并在英人中流行时,当时的华人包括学生均以观众的身份观看。1880年前后,皇仁、圣约瑟和拔翠这3所中国香港学校的华人学生开始接触足球,并模仿英国人玩起了这一外来活动。这是有记载的在港中国人与现代足球较早的“亲密”接触[4]41。
1863年,上海运动事业基金董事会在上海买下跑马厅430亩(1亩=666.67 m2)土地,建成了一座综合性体育场。在这座体育场内建有高尔夫球场、板球场、棒球场、草地滚球场和网球场,同时还设置了足球场以开展足球活动。这一时期参加足球活动的对象仅限于西侨,上海的华人并未参与其中[5]。除了中国香港、上海,现代足球也逐渐传入北京及广州等城市,时间均为1900年。
综上,现代足球最早于19世纪60年代传入中国,首先是中国香港,继之为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19世纪末华人才开始参与足球活动。
1.2 校园足球的出现与早期传播 在现代足球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无论是在英人、西侨,还是在华人中间,均与学校对足球的容纳存在一定关系。在足球传入中国香港后不久,即1880年前后,足球在皇仁、圣约瑟、拔翠这3所学校的华人学生中开展了起来。1896年,以一批爱好体育和熟悉球类的檀香山华侨学生为班底,成立了上海地区第一支华人足球队。时值清末,学生的装束依然是逊清旧俗,发辫垂垂[6]。1901年,圣约翰书院正式成立了一支足球队——圣约翰书院队,这是上海第一支专门由中国学生组成的校园足球队,标志着现代足球开始在华人学校中传播。在北京,受西方传教士的影响,一些教会学校在1900年前后也开展了足球活动。1906年,协和书院校园足球队甚至在比赛中以2…0的比分战胜了英国兵足球队[4]42。
近年来,有关近代校园足球的早期资料又有了新发现。于1815年成立的瑞士巴色会的信徒,曾于1864年和1865年先后在长乐县(今广东梅州五华县)属的樟村和长布镇的元坑村建设了传教区堂[7]。1873年,巴色会的德籍传教士毕安和边得志被总会派遣至五华县长布镇元坑村创办中书院。他们在院中建起了足球场,教授学生足球[8]。从时间上看,这条资料近年来被专家称为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展的开始,也是中国校园足球的开端。
自19世纪中期现代足球逐步走入学校后,其主要传播区域仍然以一些大城市和沿海侨乡为主。这些地方的许多大学和中学都成立了足球队和球会,开展足球训练和比赛,并以此为平台培养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从1902年开始,上海圣约翰书院和南洋公学的足球赛事持续了11年,成为早期学校足球竞技的典范。自1908年开始,沪杭和沪宁沿线的城市与大学也纷纷举办足球赛事,并使之常态化[9]。同一时期,所向披靡于江南八所大学联赛,并在远征菲律宾的4战中皆告捷的上海暨南大学足球队,更是在中国近代校园足球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10]。广东梅县的梅州中学、乐育中学、东山中学也都有自己的学生足球队;在1931年举行的梅县足球赛上,仅参与的球队就达到了13支[11]。
现代足球在近代中国校园的开展与早期传播虽然局限在一定区域,且无完备的组织体系,但其形成的相对浓厚的学校足球氛围,仍对近代校园足球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现代足球传入中国后,学校首先成为其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平台。从普及和开展的范围而言,早期虽多限于一些大城市和沿海侨乡的学校,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发展特点。例如,随着校际间足球赛事的增多和交往的扩大,校园足球的影响力逐渐扩展,并直接推动了当时社会足球的整体发展。当时著名的足球运动员,如李惠堂、莫庆、唐福祥、陈振和、徐亚辉、戴麟经、张邦伦等,都是在校园足球运动员中脱颖而出的足球名将[4]93-101。随着一批批掌握足球技能的学生逐渐走入社会球队,在比赛中获得锻炼的同时更惠及所在球队,逐步形成了近代中国足球的技战术风格——“细、短、边”的南派风格和“长、快、勇”的北派风格[12]。近代中国早期校园足球的开展,为浓郁的足球文化氛围和足球文化圈的生成奠定了基础。在近代早期出现校园足球的一些大城市和沿海侨乡,如中国香港、上海、北京、天津、广东等地,其足球发展的雄厚根基都是在当时打下的。
2.1 校园足球初立基业(1949—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事务主管部门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于1952年成立后,即对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校园足球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在竞赛方面,1953年举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第一届全国青年足球比赛;在组织上,1955—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先后成立了球类司足球科和中国足球协会,其主要职责之一就是管理和指导学校足球运动的开展;在政策上,1956年4月公布了《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章程(草案)》,随着这一章程的实施,足球逐渐成为全国各级体委、项目协会和行业协会开办的青少年业余体校中的一项主体科目,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金字塔”培养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60年后,伴随着自然灾害的蔓延,政策导向也出现了一定问题,由此导致的较差的国家经济状况,使得体育经费严重不足,校园足球发展自然受到了一定影响。1964年后,国家经济的恢复为足球运动发展提供了条件,相关部门开始多次号召在校青少年广泛开展足球活动。1964年6月1日,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和国家体委共同发布了《关于在男少年中开展小足球活动的联合通知》。通知要求有条件的城市中、小学要积极、适当地开展小足球活动,并定期举办少年足球赛。在开展过程中,要选择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校作为基地,进行后备力量培养[13]。在活动开展初期,各级学校的足球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加强,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具有潜质的足球人才;但在1966—1976年,此前打下的学校足球基础“付之一炬”。
1970年开始,足球工作开始复苏,主要体现在:①重视青少年足球发展;②在部分地方组织集训队训练;③国家队逐步恢复集训,并参加了数场友谊比赛等。1972年全国青少年业余体育工作会议提出的“重视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的组织建设”,1973年开始恢复的全国足球联赛与全国青年足球比赛,1975年第3届全国运动会增设少年组足球赛以及1976年中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并回归奥运会等,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校园足球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学校足球的发展与中国整体的体育事业、整体的足球运动发展相伴而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校园足球基本沿用苏联的体育教育体制,因而在主体上是以青少年业余体校为主体平台,以提高足球的竞技实力为主要任务,以培养足球后备人才为主要目标。1966—1977年,校园足球的发展被迫停止。1970年,随着全国体育工作的复苏,校园足球在体育事业整体改观的情况下虽然有所恢复,但前进的速度仍然很缓慢。整体分析可知,这一时期校园足球的发展尚处于初立基业时期,它是在中国整体的体育事业和整体的足球运动发展环境下逐步前行的。
2.2 校园足球的曲折发展(1979—2008年)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为校园足球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契机。这一时期的校园足球仍然同整个中国足球运行模式一样,继续延续以国家体委和中国足球协会为核心的组织领导,继续延续行政指令式的人才培养体制。1979年,国际足联重新接纳中国足球协会,同时国务院也批准了由国家体委递交的《国家体委关于提高我国足球运动技术水平若干措施的请示》。国家体委在请示中针对我国足球落后的现状,提出了包括“在群众中特别是青少年中大力普及足球运动”在内的九大措施[4]140。国家体委、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在1980年1月17日共同发布的《关于在全国中、小学生中积极开展足球活动的联合通知》,推动了以“萌芽杯”“幼苗杯”“希望杯”为代表的“三杯赛”在全国范围内的举办。由于得到了国家体委、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的支持和推动,足球活动在初期开展得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由于根基不稳、平台不广、运行规则欠完善,加之后来一些学校过分追求比赛成绩,导致整个“三杯赛”活动陷入了功利性的泥潭不能自拔,最终“夭折”[14]。到1992年,因整个足球受到冷落而致优秀足球运动员人数持续减少的同时,校园足球的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进入低潮期。
自足球运动职业化改革的1994年开始,校园足球开始出现新的发展面貌。在此前后,中国足球协会曾组织专家对北京、沈阳、大连、延边等11个地区的学校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经常参加足球训练的青少年中,8~18岁的有8 609人,8~12岁的有6 359人,而13~16岁的只有2 192人,显示出了足球人才短缺的尴尬状况。针对这一状况,1994年9月,在北京红山口召开了全国足球青少年工作会议。本次会议明确了我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方向,并通过了成立学校足球委员会的决议。学校足球委员会由原国家教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任主任,中国足协责任人、社会名流和企业家任副主任。其职责是制定开展中小学足球运动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组织学校系统地开展足球活动,逐步建立大、中、小学足球竞赛制度。这次会议还鼓励各地足协广泛成立业余足球俱乐部,以推动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和多层次开展青少年足球运动的局面[15]。
2001年1月,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举行的全国学校足球工作会议在深圳举行。会议倡议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和中国足球协会共同成立“全国青少年学校足球工作委员会”。此次会议后不久,教育部学生体育联合会秘书处和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共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普及学校足球运动的通知》。这次通知的主体精神是在建立和完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足球联赛体系的基础上,正式建立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16]。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学校足球虽然在政策、平台等方面更具发展条件,且随着职业化改革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足球学校,但由于相关政策未随体制改革进行适应性调整,加之在市场化运行机制方面尚显稚嫩,许多与学校足球发展的有关工作政策亦未能落到实处,致使校园足球无法有效推进。此外,外围环境的影响也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特别是2008年前后我国足球运动发展陷入谷底,如运动成绩排名严重下跌、职业联赛问题连连、后备队伍人才严重萎缩等。据调查,当时全国注册的青少年球员仅为13 524人[17]。尤其是受到足球竞赛“假赌黑”等问题的影响,校园足球在这一时期一直处在艰难曲折的运行之中。
2.3 校园足球的新探索(2009—2014年) 在中国足球的发展史上,学校一直是足球发展、推广的重要平台。作为与学校足球相关的最时髦的名词“校园足球”,却在2009年之前未见诸过报端。不过,自现代足球传入中国并在学校中开展伊始,学校足球的开展实质上就是校园足球初创、发展、演进并逐渐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校园足球内涵逐步完善的过程。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校园足球的发展被提到了议事日程。2009年4月初,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与教育部体卫艺司开始会商足球在学校开展的相关事宜,并一致认为使用“校园足球”这一提法更能代表和符合在学校中开展足球的形式。2009年4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而“校园足球”首次被写入通知中,这一术语也终于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为此,有专家认为,“校园足球”一词的出现是在特殊时期、特定时刻的新型产物[17]。此后,校园足球便成为学校足球活动的专用术语而被广泛传播开来。
为了推动校园足球的开展,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于2009年6月10日在北京回民中学共同召开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工作会议,而同时举行的校园足球活动启动仪式则正式拉开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帷幕[18]。从2009年“校园足球”一词被正式提出到2014年,我国校园足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探索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节点值得关注。
2009年10月14日,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举办的全国足球工作座谈会在山东青岛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对全国校园足球活动开展1年多来的工作情况进行回顾总结,交流工作经验,研究并部署下一阶段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会后举行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小学、初中联赛[19]。
2010年12月27—28日,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座谈会在辽宁大连举行。这次会议其实也是一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推进会[20]。
2011年1月2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到国家体育总局调研,并指示:“要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培养青少年足球兴趣,发掘、培养足球后备人才,打牢足球运动的根基,推动足球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1]
2013年2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下发了《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体青字[2013]12号)[22]。
2014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足球改革的重要批示中对足球的改革方向做了准确的顶层设计,即“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从娃娃抓起,坚持抓细抓实”,为校园足球的发展明确了方向[23]。
2014年11月26日,国务院召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刘延东在会议上强调,发展校园足球是成就中国足球梦想、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工程,对于深化教育改革、振奋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明确了下一步校园足球活动将由教育部主导,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相关部委提供支持,并指出这次调整是理顺关系、扩大平台、持续发展的需要。自此,校园足球牵头管理部门由国家体育总局转变为教育部[24]。
在这5年的时间内,通过国家体育总局牵头和国家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加之各地各校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校园足球运动从弱到强,出现了可喜变化。随着师资队伍进一步得到加强、保障力度逐步加大、竞赛活动不断开展,校园足球发展规模逐步扩大,社会氛围逐渐浓厚,为社会足球输送了一批人才。所获得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为校园足球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校园足球”的提出到2014年毕竟仅仅过了5年时间,其取得的成绩和获得的成果,与人们的理想预期还有一定差距。如部分部门负责人、家长、校长、教师因担心学生踢球影响学习成绩而出现的思想偏差,因校园足球发展不平衡而出现的普及程度不高,因教师和场地数量不足而出现的条件保障不足以及某些政策和措施的欠完善等等,都成为下一阶段校园足球发展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4 校园足球的改革发展(2015年—) 2015年1月8日,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这是校园足球牵头管理部门由国家体育总局转变为教育部后成立的第一个校园足球管理组织[25]。2015年1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方案明确提出“教育部应当履行好校园足球的主管责任”,并提出中期目标要实现青少年足球人口的大幅增加。在“改革推进校园足球发展”的第22条中更明确指出,“要促进青少年足球人才的规模化成长,推动成立大、中、小学校园足球队,抓紧完善常态化纵横贯通的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级足球竞赛体系,探索将高校足球竞赛成绩纳入高校体育工作考核评价体系”[26]。2015年7月27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等6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教体艺[2015]6号)》,这是教育部对校园足球管理的顶层设计。它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组织领导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是对校园足球目标的进一步明确[27]。这为完善校园足球定位,确立校园足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发展校园足球由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青少年后备人才调整为“足球育人”奠定了基础。
随着校园足球牵头部门的转变和《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颁布实施,多部门配合共同促进校园足球发展的一系列配套文件陆续出台,这对进一步完善校园足球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校园足球发展制度奠定了基础。2015年12月9日,教育部出台《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青少年校园足球扶持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体艺[2015]9号)[28]。2016年2月26日,财政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完善足球改革发展财政投入机制的意见》(财办教[2015]80号)[29]。2016年初,中宣部印发《关于加强足球改革发展正面宣传引导的工作方案》[17]。2016年4月6日,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中国足球协会)、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的通知》(发改社会[2016]780号)[30]。2016年6月10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学指南(试行)〉和〈学生足球运动技能等级评定标准(试行)》的通知〉(教体艺厅[ 2016]4号)[31]。2017年2月9日,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试点县(区)工作的指导意见》(教体艺厅[2017]1号)[32]。2017年3月14日,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印发《关于组织申报聘请校园足球外籍教师支持项目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17]14号)[33]。2018年2月12日,教育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教练员国家级专项培训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18]11号)[34]。
在教育部履行校园足球主管责任的前提下,2015年开始的校园足球进入了改革发展时期。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先后颁布的一系列配套文件的实施,校园足球被定位为中国足球事业改革发展的基础性工程。为普及推广、扩大青少年足球人口和夯实人才根基性工程,相关部门开始加强了校园足球的顶层设计,并逐步完善政策体系。在推进校园足球普及方面,通过扶持特色,初步构建起了“特色学校+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试点县(区)+改革试验区”的“四位一体”的校园足球立体普及体系,同时也提前3年完成了该《方案》提出的建立2万所特色学校的要求。逐步形成了四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体系。同时在师资队伍、校园足球投入和校园足球场地建设等方面也较之前有了新的突破。
正是因为处于改革发展阶段,校园足球的发展仍存在着一定问题。如校园足球各学龄段因学生学习和家长观念问题而导致参与足球比例差异较大,广泛开展的足球特色学校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现象,校园足球重竞赛轻训练以及相关设施建设推进缓慢等。因此,重视校园足球管理,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和责任追究职能,才能在政策真正落实的基础上,破解校园足球发展过程中的难题,真正达到校园足球改革的目的。
中国校园足球的发展是与中国教育事业、足球运动的整体推进分不开的。虽然“校园足球”以一个专有名词出现仅有短短几年的时间,但校园足球的整体发展、演进,长期以来却以学校足球的形式在中国各类学校中开展。
随着现代足球在中国校园的传播和开展,一些校园足球队的成立和不同比赛形式的进行,为早期校园足球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诸如校园足球社团的成立、球队文化的塑造、球员与教练员的培养、学校间足球赛制的形成与宣传、由校园足球开展带动的校际与城市文化交流等,都为后来中国校园足球的整体发展和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初立基业、曲折发展和求新探索几个时期的推进,中国的校园足球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为新时代的改革发展提供如下启示。
(1) 实践与理论的发展,为中国特色校园足球指导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多年来,我国的校园足球是在不断实践和摸索中发展起来的,并在上升到理论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指导思想,即“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青少年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为宗旨,通过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建立和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在青少年学生中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形成校园足球文化,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35]。这一指导思想对校园足球开展的宗旨、发展途径和目的都作了明确表述。近几年的校园足球基本上也是在遵循着指导思想所要求的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和培养足球后备人才这两大主题而发展的。
(2) 校园足球的开展与其配套的相关组织体系的逐渐完善密不可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体育和教育部门分别基于各自领域从宏观上对校园足球加强领导,到后来设立各自的专门组织机构,再到各部门通力合作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直到成立第一个校园足球管理组织——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标志着中国校园足球在组织机构上逐步走向体系化,这为校园足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3) 培训工作是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保障。针对我国校园足球整体发展和区域性差别的状况,遵循中国特色校园足球指导思想,逐步加强了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校园足球培训工作,并使之常态化。自2009年开始,上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至各基层相关院校,都开展了相应的校园足球培训活动。培训对象包括了学校校长、足球裁判员、足球教师和指导员、联赛注册管理人员,内容涉及了包括足球技战术训练在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仅在2015—2017年,全国层面就培训了3万多人,地市级、省级教师培训累计达到20多万人。对教练员、优秀退役运动员也进行了培训[36]。校园足球培训体系的逐渐完善使我国当代校园足球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人才和技术积累。
(4) 校园足球联赛体制的形成是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校园足球已经形成了四级联赛体制:一是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和出国交流比赛;二是高校、高中、初中和小学四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三是以班级联赛为基础的小学预赛选拔赛及总决赛、初中预赛选拔赛及总决赛、高中预赛分区赛及总决赛、大学联赛(高水平组、校园组和高职组)及全国选拔赛(夏令营和冬令营)。四级联赛体制的形成是当代校园足球的一大特色,为不同地区和不同层次校园足球奠定了普及与发展的基础。
(5) 保障体系的逐渐完善是我国校园足球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校园足球的发展过程中,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为校园足球发展颁布了诸多文件,提供了诸多保障性政策措施。如:建设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包括校园足球试点县区、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从国外选聘了一线足球教师到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任教,扩建、改建和增建了一批校园足球场地,国家和各省区市、各地市、各县对校园足球发展投入专项扶持资金,建立校园足球发展的激励机制和校园足球升学的扶持政策等[36]。这些都为校园足球的整体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平台。
(6) 伴随着校园足球建设的推进和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社会各界对校园足球的认识逐渐上升到了校园足球文化的高度。校园足球文化实质上是校园文化与足球文化的结合体,它既具有校园文化的本质特点,又蕴含着足球文化的独特意蕴。通过近几年对校园足球文化的探讨,使得我们对校园足球发展的内涵式表征,亦即校园足球文化的整体建设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一表征既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也是筑牢足球人才根基、提升足球发展水平和实现中国足球梦想的基础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