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文
(中共定西市委党校,甘肃 定西 743000)
森林是人类永恒的朋友。大森林能让你跨越时空,返璞归真,人与自然、与森林、能产生情感的回应与共鸣。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人与自然、人与森林平等、平静又平和的对话与交流,几乎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这就产生了一种以人为主体,由森林生态环境而引发的文化现象——森林生态文化。
由此可以说,森林生态文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她就在你、我、他的身边。森林就像一本包罗万象的教科书,以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的形式,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文化需求,启迪人们尊重自然、回归自然,热爱森林、珍爱资源的本真,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并渗透到生产、生活、消费等各个领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新时代绿色生态文明发展,建设绿色美丽新中国。
儒、释、道三家集中而典型地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者又相融相通,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在教导人们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为现代人提供了丰富的启迪。
儒家将“天地和生”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准则。优游山林,用自然山水花草树木比德作喻,引导人们热爱山川河流,重视对自然生态的保护,从中领悟宇宙天地自然万物的智慧。“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客互融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色。
“天人合一”其实就是“民胞物与”,把自然万物和人平等看待,不再主张人是万物的主宰,人其实是自然很重要的一部分;开始重视自然的内在外在价值,自然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人的活动一定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天地万物的融合,并赋予自然人性和人文色彩。儒家天人合一的最高生存境界,是真善美融为一体的境界。儒家的生态理想就是追求内含无限生机的“和合之境”。儒家在这个思想指导之下,开设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重视礼乐教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作为立世的出发点,把“德”放在第一位,存心养性以事天,修养良善之心。用赤子之心和人文关怀实现与自然地互动。
佛教强调众生平等,要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佛教“戒杀生”,认为众生有情,动植物和人一样有感情,亲父母子女;懂离别,懂关心,懂养育,懂感恩;有快乐、有悲伤、有泪、有痛……佛经、佛祖、佛教徒对众生生命的关怀主要体现为慈悲。“慈悲为怀”就是一颗佛心。心中有佛,心有敬畏,心有怜悯,将心比心,乐善好施,甚至为了感化众生,解救众生,普度众生而可以牺牲自己。佛教还认为众生痛苦是因为“贪嗔痴”,学会放下私心杂念是一种修行,是一种解脱,是一种最大的智慧。既然在世间来一遭是一种磨砺,切不可心中再有杀气,再造杀戮,增加罪孽。佛教劝诫众生放下执念,放下屠刀,追求生命的本真,这是一种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佛教教人向善,人是万物的一份子,自然万物对人是有恩有情有益的。人要学会感恩自然万物。假如人打破这种平衡,不珍惜粮食和生命,心生恶念,是会遭受惩罚的,甚至会给人类带来大的浩劫。愿每一个生命都能温柔以待。
佛教历来提倡栽果种树,积德行善,要求人们过简朴自然、注重性灵的生活。佛教寺院常常建在深山密林中,无形中“寺因山而钟灵,山以寺而闻名”。佛教喜欢清净安宁平静的环境中暮鼓晨钟,诵经打坐修行,客观上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
佛教心生万物,爱护生命,寻求心和境的宁静恬淡,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生态伦理思想。
道教才是浸润了五千年传统文化最正宗的中国宗教。道家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孕育万物。道家的宇宙创生的过程哲学,是典型的东方有机论的生成论哲学。
道教凝结了深山大岳、静谷幽林之精华,吸风饮露,绝食五谷,显得处处仙风道骨。道教的法则就是维护自然生长变化的过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道的实践原则是“自然无为”。道教尊崇“天道无为,任物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告诫人类要顺时而为,遵守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与自然保持和谐。
道教的生态智慧是空灵的智慧,超越物欲,歌颂生命,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合。道教具有纳百川而容藏万有、处低下而利育群类、慈俭而不为天下先的胸怀和宁静恬淡、清净素朴、柔弱不争、虚怀若谷的精神。
森林生态文化是一个复合系统,其理论形态主要表现为森林哲学、森林伦理学和森林美学。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历史盛衰的象征。森林当之无愧地成为支撑地球生命系统的生物庇护所、绿色食品库、生物制氧机、光能储存器、水土保育员和天然碳储库,成为地球之肺、防护之屏、江河之源、人类之友。小陇山林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总面积7 224平方公里。林区地处陇南山地,跨南北秦岭,北部为渭河谷地,地形复杂。是当地重要的绿色屏障。它有益于当地人的健康保健,愉悦身心,丰富精神世界,有重要的生态价值。森林生态系统不仅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为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森林生态精神主要体现在其强大的生命力,万物演替,生生不息,具体表现为独立自信、协作共生、坚忍固守、包容中和等。森林的形态和意蕴,给人以思维和精神上的启迪。
人对森林、万物、自然,持有什么态度,自然也会与之相应的回报;人对森林、自然万物生存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这门学科以平等视角看待森林生态系统,并且赋予其中各生物体完整的伦理主体性质。简而言之,人们不仅要亲近自然,而且要敬畏自然。善待森林,保护森林,就是善待和保护人类自己。森林是地球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的摇篮,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终究要回归自然、回归森林,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与自然共存,遵循生态道德规范。例如:“塬上草木多,地下油唱歌。荒滩变绿洲,清泉山涧鸣。”在陇东油区的董志塬上、马岭川道、环江河畔……长庆油田推进绿色发展、构建和谐生态的务实之举在陇东大地已多点开花。
1.对森林美的研究形成了森林美学。森林有着内在的美和外显的美,森林美学认为,森林美是自然美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森林美的本质从总体上说就是自然美的本质在森林这个特定对象上的体现。森林美学主要研究如何用审美的眼光观察和享受森林,又如何运用美的法则去保护和建造森林,即主要包含森林美学概论和如何创造森林美两个部分。森林美具有共性和个性。从共性上来说,森林美属于自然美的一部分,可以体现出自然美的所有特点;同时,它又具有独有的特点。森林美大致表现为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深邃静谧、气势磅礴、和谐共生、应时空而变、大德无言。森林不仅可以带给人美好多彩的视觉享受,又可以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满足精神世界的追求。例如:马衔山隆起于陇中黄土高原西北部,西北到东南走向,东南部地势高峻。总面积248平方公里。林区森林分布东部多西部少,树种单纯,主要树种有青海云衫、山杨、白桦,局部有辽东栎,散生的油松、圆柏。这里因山高水长,紫外线充足、强烈,所以,山中长满多种花朵,并且花色格外鲜艳丰富。每年从五月开始,山的北坡繁花盛开,争奇斗艳,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一簇簇硕大的杜鹃;到了秋冬季,南坡上的沙棘果挂满枝头,一片橙黄,给人带来成熟的喜悦。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城西南是官鹅沟国家森林公园。群山错落,绿水环绕,古树参天,气象万千,秀丽处山体你拉我牵,婀娜多姿;雄伟处绝壁悬崖直插云霄,气势恢宏,蔚为壮观,处处都是山水画。9道险峻深幽的峡谷中古松掩日,瀑布飞泻直下,一诗人欣然赋诗:揽胜偏怜日月长,鹅沟炎夏水风凉。奇峰叠翠通幽谷,雪浪喷珠泻石梁。万木欣荣青带玉,重崖森迥瀑飞先,绿荫满抱姿游兴,珠粉岩边野卉香。
2.我们除了欣赏天然的森林美,还可以保护和创造森林美。人们结合森林生长发育规律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创造森林,美化森林。2018年11月,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积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主要目标,到2020年,生态环境总体改善,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蓄积量达到165亿立方米,每公顷森林蓄积量达到95立方米,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70%,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 000万公顷[2]。
截至2018年11月,甘肃省嘉峪关市已建成110多处公共绿地和13座公园。全市林地面积达到18 236.01公顷,占国土面积14.9%,森林面积15 155.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2.38%,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全市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由1994年底的4.9平方米提高到35.61平方米。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如今的嘉峪关一年四季风景各不同,既有戈壁大漠的西北豪情,又有别具一格的湖泊园林,吸引海内外游客前来体验旅游。据悉,2017年,该市旅游人数达857万人次,同比增长22.1%;旅游收入57.2亿元,增长26.2%。
我们还可以加强森林审美教育。提高民众欣赏鉴赏能力,培养对森林的情感,有利于增强民众保护森林的自觉性。
无论是原始文明,还是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乃至进入生态文明的社会发展形态,森林始终与人类形影相随、不离不弃,同兴衰,共存亡。人类在与森林朝夕相伴的感情交流与平等对话中,孕育了一种从物质依赖到精神追求的文化现象——森林文化。生态文明和森林文化相辅相成,生态文明蕴含并提升森林文化,森林文化承载并丰富生态文明。新时代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传承和弘扬森林文化,旨在敬畏自然、崇尚科学、热爱森林、珍惜资源、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例如: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长庆油田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精神,坚持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双线”思维,严守相关政策法规,认真落实各项环保措施,突出抓好水源区、林缘区等环境敏感区风险防控,坚持勘探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积极探索南梁森林区、华池水源区、西峰农耕区、马岭老油区、镇北河库区的生态保护模式,建设油气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森林文化起源于人类祖先对图腾的崇拜。通过对东西方森林文化背景的分析,研究认为,尽管在民族习俗、地域文化、宗教信仰以及表现形式上存在某种差异,但在表现内容和精神实质上,更多表现为趋同性、融合性和关联性。
森林文化已经很成熟了,涉及哲学、文学、艺术、美学、民俗、产业发展等多个层面,会广泛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规范,改变人类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政策制度,具有丰富的思想性、鲜明的民族性,在新时代依然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会越来越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