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平,闫奇峰,张 宇
(1.兰州财经大学 陇桥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2.兰州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国内学术界对我国红色文化遗产的研究已进入新的阶段,甘肃省域红色文化遗产的研究也初见成效,但对甘肃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还在起步阶段。从理论层面看,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基础性研究薄弱,缺乏系统性;从实践层面来看,对大部分红色景点整合与宣传不够、周边配套设施弱、优质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少、后续发展乏力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的广度和深度。基于此,本文尝试对甘肃省域红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研究,在阐明红色文化遗产的重要功能和重大作用的前提下,针对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突出问题展开研究。
甘肃红色旅游资源赋存极其丰富,这里不仅是最早西部红色政权的诞生地,也是红军长征胜利的会师圣地,还是西路军西征覆灭的悲壮历史的见证地。无数革命先辈曾在甘肃这片土地上英勇奋斗,留下了众多宝贵的革命遗址与感人事迹。总的来说甘肃红色文化遗产有着存留数量大、地域分布广、时间跨度大、品质高等特点。
从甘肃红色遗产的时间跨度看,甘肃红色文化遗产主要贯穿于早期革命政权的诞生期、土地革命时期、长征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从甘肃在全国相关红色资源占有数量上看,中宣部确定的353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甘肃占有18处,甘肃有2条国家级“红色旅游精品线”。
从甘肃地域分布上来说,甘肃红色文化遗产基本遍布全省各市州,特别以陇南、天水、庆阳、白银、甘南、定西、兰州和张掖等市尤为集中,形成了甘肃蔚为壮观的红色文化遗产链。
自2012年《甘肃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并实施以来,甘肃在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成就,全省形成了红色旅游发展的新局面,但若和其他省份相比,甘肃省在这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甘肃近些年虽对部分红色文化遗产作了保护与修缮工作,但大部分处于原始自然状态。由于地处西北,长期受计划体制影响,文化资源保护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无论管理者还是普通民众,对红色文化遗产认识片面,定位不准确,常把红色文化简单理解为解放战争文化、革命文化,使得红色文化在表现方式上过于单一,主题表现内容局限性较强。
第二,地方政府思想重视不够,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过程中,政府仅仅从眼前利益出发,忽视了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科学保护,从而不能有效体现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最终结果是,对现有红色文化遗产盲目开发,投入保护资金不足,致使部分红色文化遗产修复与保护工作面临众多困难,破坏严重,久搁不治。
由于甘肃特有长条状的地域面貌,东西蜿蜒1 600多公里,使得甘肃红色旅游资源分布零散,地处偏远,远离城市,再加上黄土高原地形多变、交通条件落后、景区基础建设落后等严重制约着甘肃红色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开发。
调研走访发现,甘肃有不少原有的红色文化开发项目存在闲置、破坏、开发中途停滞,造成利用率低,开发广度与深度不够,这将直接导致红色文化遗产被搁浅而无法开发利用。其次,对各个地方的红色文化资源没有统一规划与整合,在一些革命老区,地方政府只注重对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简单开发,而忽视了与周边农村、民俗文化等资源与当地经济联合开发利用。如果整合力度不够,品牌效应就不够明显,就不能带动地方经济,因此在不破坏整个红色文化资源传承与教育功能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次序地整合开发以红色旅游为主体的其他辅助资源,这对于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与利用有积极意义。
红色革命精神通常通过红色文化遗产这一特殊语言来表述,是红色旅游的基石与灵魂。红色文化遗产只有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风貌,尊重客观历史,游客在瞻仰革命圣地时才能亲身感受到革命的艰辛和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因此,大力推进红色旅游产业,我们既要科学保护、传承革命历史,又要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积极倡导政府主导推动作用,才能推进红色旅游产业科学有序发展,提高红色旅游景区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稳步推进甘肃红色旅游产业整合发展,这与政府部门实行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是紧密相关的。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话时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理想信念,就会故步不前。因此,在传承方式、方法上要有创新意识,在保持现有旅游参观现状的基础上,更需要党校、干部培训学校和各个高校及社会机构等将传承红色文化纳入党性教育当中去,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方式,在传承途径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APP等新型媒体进行全方位红色文化的普及与宣传。只有把优良革命传统通过红色旅游这一特殊媒介代代传承下去,进一步提高国人的爱国情怀,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奠定精神基础。
近些年,国家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越来越重视,在《“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重要革命历史文物的收集、整理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特别是革命老区不同革命时期的革命遗址、各类红色纪念馆、红色纪念塔、红色展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文化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一旦保护不到位或者开发利用不当,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只有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保护好、开发好、管理好我国现有的红色文化遗产资源,大力发展和弘扬先进文化,才能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甘肃红色遗产的保护要结合本省省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提升保护力度,构建红色遗产保护法规。要严格督促和执行相关的文物保护法规制度的实施,防止地方管理部门的不作为和乱作为,做到有法可依。
2.必须坚持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重的原则。尊重历史、科学修复、遵循历史重建的原则,特别是在开发中修建旅游配套设施时必须保护党的红色遗产的原貌,防止“以假充真”、“修旧如新”等情况的出现。
3.坚持“优先保护”的原则。尤其是抓紧发掘、保护、整理和收集散落在民间的红色遗产与相关文物等,将它们统一管理、及时修缮、科学保护。
优秀红色文化资源是打造红色文旅品牌的基础。甘肃在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品牌塑造与各区域景点整合,这样才能有效吸引游客,扩大旅游市场,有效提高知名度,推动甘肃红色旅游开创新的局面。
1.“文化品牌的打造也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文化形象、文化竞争力的过程”[3]。只有对甘肃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与资源特色有了深刻认识,重新整合开发全省红色旅游产业,重塑甘肃“长征丰碑、红色陇原”的红色旅游新形象,这对甘肃红色文化品牌打造有积极意义。
2.要对省内现有知名的自然、人文景区与红色文化旅游景点进行有效整合开发,重点整合红色景点与敦煌、嘉峪关、刘家峡、甘南、兴隆山、崆峒山、麦积山、迭部、陇南等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的旅游景区,实现共同开发、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3.进一步扩大红色景区在周边城市的宣传力度。比如会宁县应积极采取措施吸引邻近的兰州、定西、白银、靖远、西吉、静宁、平凉等城市游客休假时常来旅游参观,互相交流,互相促进。
4.开展甘肃红色旅游跨省联合互动活动,积极组建西北旅游景点优质线路,实现整合后的精品线路跨省旅游,重点加强与西安、银川、青海、延安、四川、九寨沟等知名城市与旅游景区的联合互动,以便构建大西北无障碍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甘肃红色旅游景区大多位于交通落后的革命老区,存在着旅游景点与外界信息、交通等衔接不畅的问题。因此,积极扩大对外宣传,提高红色旅游景区的旅游质量与接待档次,就要进一步完善景区游、食、宿、行、娱、购等软硬件设施,比如可与当地的特产、地方资源、民间传统工艺等整合开发,情况成熟地区可考虑人口迁移与美丽乡村城镇化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改善与提升革命老区人民的生活现状,让旅游者通过红色旅游真正感受到旅游休闲和思想教育学习的双重目的,这对提升了地方红色旅游服务接待特色与质量有着积极意义。
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是党和国家近些年为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文化基础而做出了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因此,研究甘肃省域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甘肃革命老区脱贫致富都有着积极的社会应用价值与理论价值。只有对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科学的分析与探讨,提出构建甘肃省域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使甘肃省域的红色文化资源走上“挖掘保护——开发利用——传承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早日实现甘肃革命老区人民走向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