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花,郭爱兰
(中共白银市委党校,甘肃 白银 730900)
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意义重大。只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态,文化扶贫才能真正取得实实在在成效。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对甘肃省白银市文化扶贫工作做了深入调研,以期从中发现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一些不切实际的做法和原因,同时还希望通过研究,以期为今后白银市文化精准扶贫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建议,从而使文化扶贫工程成为助推白银市全面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性力量。
扶贫扶智、扶贫扶志,这是中央对扶贫工作的总要求,也是近年来文化扶贫工作得到越来越重视的根本原因。在调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白银市各级各部门对文化扶贫工作都有非常高的认识,在扶贫工作中都十分重视在文化上的扶贫。比如注重精准支教助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选派干部到联系村担任代课教师;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 ,组织联系村青壮年参加了建筑、电焊等方面劳动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招聘特岗教师,为新建乡村幼儿园补充教师,为贫困村学校培养骨干教师和班主任;深入实施精准招生扶贫等等。
贫困乡村贫困中保留着许多乡土气息,保留着许多值得开发的文化元素,关键是识得文化的价值,让文化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这方面,在调研中我们感受到,不仅是我们的扶贫干部,就是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们越来越有种文化意识,自觉参与到文化的搜集整理传承中。作为扶贫干部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政策支持、搭建发展平台,让特色文化能够走向产业化,比如让民间手工艺品制作走向集约化发展;作为民间,一是注重对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二是自发组建民间文艺演出团体,传播乡村传统文化,让乡村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三是开始重视文物的价值,重视对有关文物的保护,让文物不再受到破坏。
文化扶贫,首先要提供满足贫困地区人们文化需要的基础设施。在调研中,我们感受到,正是基于对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的改善,让贫困地区的人们深刻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正是基于对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的改善,贫困地区的生存面貌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正是基于对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的改善,改变着贫困地区人们的精神面貌,让贫困地区的人们变得乐观、积极向上,变得对未来越来越充满信心,变得越来越积极主动地、想方设法地改变自己的贫困面貌,想方设法地提高自己的生存质量。
为了做到精准施策,白银市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整合各部门各类分散资源,强力推进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工作;二是整合各种社会力量,通过宣传文化、党员教育、新闻出版、体育健身、科技普及等措施,加大对口帮扶的力度,组织各级优秀文艺资源,依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乡村文化广场、农村戏台等,重点面向深度贫困地区开展送文艺下乡巡演、巡展;三是鼓励文化单位、文艺工作者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结对子、送文化”,为贫困地区提供文化服务;四是倡导、鼓励社会力量包括社会组织、慈善机构、企业、个人等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到贫困地区文化建设之中,形成文化扶贫工作合力;五是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全面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六是以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用共享增强发展动力,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在我们调研中,我们强烈感受到,由于近年来农业投入相对比较高,而收益率相对比较低;农村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对农民收益带动有限;农村没有其它产业支撑,农民在当地增收存在很大限制,如此一来,不仅是条件相对差的贫困村,就是条件相对好的乡村,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大都外出打工,农村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年轻人很少,所以我们一方面看到,一些贫困村面貌确实改变不小,但缺乏人气,所以为文化扶贫向深度延伸带来一定困难。
调研中,我们另外一个比较深的感受就是乡村没有了乡村的气息、乡村的味道。不仅在乡村发展中没有注重传承显性的建筑文化,没有让乡村处在一种很自然的布局当中,从而让乡村失去了应有的特色;而且使乡土文化成了一种遥远的记忆,无论是婚庆、丧葬,还是节庆,传统的东西传承下来的越来越看不到,而一切表现出的都是一种“无文化”的形式。
文化扶贫是一个着眼长远的战略扶贫,文化扶贫首先需要注重的是传承,使传统的文化元素得到有效传承。这方面我们已经在做,但是还做的很不够。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注重结合传统的元素,让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体现出对传统的有效传承,让乡村基础设施成为农村典型性、标志性的建筑;在改变生存生活面貌上,就没有注重在传统的手工制品上做文章,没有在恢复有特色的生存生活方式上做文章,让“文化+”真正成为改变农村贫困面貌的一个比较好的出路。
文化扶贫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必须依托企业,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可惜的是,在我们调研中,发现很少有文化企业参与到贫困乡村文化扶贫开发中来,甚至在一些地方、一些文化旅游公司把产业发展与农民利益对立起来,想方设法要让农民从中游离出来,不仅影响到企业做大做强,而且影响到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率。
由于县区财政经费困难,没有列支专项资金,乡镇和村组更没有专项资金,不仅使一些贫困乡村的乡村舞台还没有配齐文化娱乐设施设备,而且日常维护缺乏保障。
整体文化队伍艺术人才缺乏,文艺专业老师青黄不接,基层文化人才力量更是薄弱。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白银市乡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总体还比较滞后,特别是村、社区文化阵地不足,城乡文化服务均等化问题比较突出,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对文化的多种需求,基础设施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文化扶贫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民生工程,其路径决定着文化扶贫的效应,决定着文化扶贫的可持续性问题。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可以选择以下路径:
从我们调查的致富户、温饱户、特困户情况看,其中文化水平和科技思想的因素占32.8%,文盲主要集中在特困户、温饱户中。具体实施中首先需要提升文化扶贫实施者的素质,这是前提,是保障;其次要基于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这是根本;再次要注重建立激励机制,让乡村中人们自觉参与到提升文化素质中来,以提升文化为荣;第四要多送文化下乡。
文化扶贫的深入推进需要有远见,有魄力的文化企业参与其中,形成一个统一的开发思路,一个主导性的开发策略,从而形成一个以点带面的总体开发格局。这方面需要政府积极引导,鼓励民间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贫困开发中,在现有基础上对农村文化进行统一规划,让农村民俗文化充分融合到乡村旅游开发中,融合到乡村农产品的开发加工中,融合到乡村经济社会建设的各方面,总之,通过努力,争取一个乡镇、或者若干乡镇能够形成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形成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农耕文明的“载体”。要积极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古村落、古民居、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深入发掘其背后的故事和真正的文化基因,让老百姓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加快建设村史馆、农耕文化馆、文化广场、陇原巧手馆等,彰显美丽乡村的文化底蕴,注重保护本土文化;利用道德讲堂和新时代讲习所这一平台,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逐渐深入人心,让乡村社会朝着和谐共荣方向发展;结合“我们的节日”、“三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和“结对子、种文化”等主题活动,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特别让节庆文体活动常态化。通过这些措施,以此推动文化扶贫进程。
建议有关方面首先弄清从白银走出去的各方面人才,建立起属于白银的人才库;其次明确在文化扶贫各个方面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支持,从而与相关人才建立联系,寻求合作,或提供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从而使文化扶贫一开始就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再次也可根据需要,广发启事,欢迎各方面人才围绕文化扶贫确立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以期在文化扶贫过程中不断获得智力支持;第四,召唤从白银走出去、有一定经济实力或一定影响力的人才,来白银建立有关实验、实践基地,从事有关种植养殖方面的研究,从而带动白银产业的提升。当然,这里关键还是要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让走出去的人才愿意经常回来看看,愿意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第五,紧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破三弱、强造血,加快深度贫困乡村产业发展”行动,制定“乡村能人”选育行动实施方案,明确评选流程、能力提升、帮带管理、效果评估等工作要求,围绕“发展顾问、致富能手、科技标兵、营销精英、治理专家、文化骨干”等六个方面,综合打造一支能力强、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能人”队伍。并通过广泛引领“乡村能人”在发展产业、引进项目、乡村治理、维护稳定等方面兴办实事,培育壮大一批诚信规范、效益良好、现代化程度高、组织带动力强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形成若干个特色优势明显、产业链健全、群众能够真正依赖的致富产业,带领农民致富、促进农村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我们党的初心。这不仅表现在对主要矛盾的论断中,还表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我们的基本方略中。因此,大力推进文化扶贫工作,一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努力解决乡村文化发展上表现不平衡不充分的地方,有效促进乡村文化发展。
国家在战略安排上明确指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且指出,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不能落下。因此,党的十九大用“决胜”吹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现在回过头来看白银的发展,我们的扶贫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如何实现如期脱贫?依然是我们面临的十分艰巨的任务。十九大报告指出,扶贫扶智、扶志,这赋予了文化扶贫工作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文化扶贫工作应立足高远、立足长远,从精准处着眼,担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表明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表明国家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上将把解决“三农”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因此,我们要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切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谋划文化扶贫工作,促进文化扶贫工作,促进乡村生产生活方式面貌的根本性变革,使乡村成为城市人向往的一个“见得上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之地。
人民健康牵着总书记的心,他在关于“厕所革命”的指示中指出,小厕所关系着人民的大健康。开展“厕所革命”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文化扶贫工作中,要立足健康战略,谋划如何通过我们的努力,使老百姓过上健康的生活,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发展健康产业,使乡村成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高地。
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如期实现脱贫提振了信心。我们要立足国家这个重大的发展战略,让文化扶贫工作能够搭乘上国家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个快车,通过文化扶贫工作,促进乡村自我发展水平与发展能力,促进其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让文化扶贫工作扮演起核心的、重要的角色,使文化成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