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涛
(中共山丹县委党校,甘肃 山丹 734100)
经济新常态符合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即:由“调结构稳增长”式的中高速增长来代替过去粗放式的高速增长,这也是经济朝着更好、更快、更高水平发展的主要体现[1]。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国民经济务必要转变发展思路,以创新驱动转换为推动力来改革整个经济结构,用质量来代替数量,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2]。而县域经济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相关结合的关键环节,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均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了新常态阶段,无论是经济发展的外部需求环境,还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新的挑战[3]。本文就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挑战及路径进行探讨。
县域经济将城市与农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整个县域范围内的信息要素、资本要素、智力要素、人口要素均有效地集聚在一起,成为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据国家统计局的指标数据来看,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827 122亿元,而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则占到了53.35%,占到了一半多比例。经济新常态并非是指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而是要建立起稳定的经济节奏来让经济实现稳定增长。有鉴于此,促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必将能够进一步激发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力,让农村地区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这样一来,必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发展,让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4]。
在经济新常态下,无论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还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都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尤其是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效应日益减弱,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工业转移的剩余劳动力规模明显降低,再加上当前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全国各个地区的投资增长都出现明显放缓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以人力资本投资和创新为要素的创新驱动就成为了经济新常态下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截止到2017年12月31日,我国县域内人口数量占到了全国人口的68.1%,共计9.13亿人,既是扩大内需市场的基础,又是实现“人力资本红利”的必由之路。有鉴于此,促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必将能够将“人力资本红利”来代替过去“人口数量优势”,进而迸发出威力惊人的创新能力,进而有效提升经济发展质量[5]。
人的城镇化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核心内涵,而“人的城镇化”是指全面实现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的转型,对城镇化的形态与布局进一步地优化,让城镇具有自我“造血”的功能。我国目前有2 853个县级行政区,所管辖的陆地国土面积为880.6万平方公里,占到了全国面积的91.72%。基于空间经济层面而言,若不促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不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那么县域将会将农村和城市割裂为两块不相关的发展体,必将导致城乡二元发展的恶性循环;反之,若促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那么必将能够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对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在城乡均匀分布和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6],既可防止城市过度拥挤,又可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让城乡空间、城乡产业、城乡人口实现深度融合,最终形成“城乡互动”、“以城带乡”、“以乡助城”的发展新格局,为实现百年“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结构性矛盾,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压力较大。第一,当前县域经济严重依赖资源、出口等。例如:西部地区的很多县域经济还是依赖于传统养殖业、传统种植业,以及资源开采等,在市场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之下会出现较大的风险性与波动性。第二,县域产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与发展同质化问题。例如,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严重依赖传统工业(水泥工业、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等),且能源消耗大、产业链条短、经济附加值低等;在当前传统工业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很多地区为了提升县域经济而相互杀价,走低端竞争模式[7]。第三,县域经济还没有较多的新兴增长点。县域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都是依靠“低成本”、“资源消耗”式的发展,严重缺乏新兴增长点。既不太重视先进技术水平,又没有较多的研发投入,新兴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
通常而言,城镇的承载能力、吸纳能力与其经济结构与人口规模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比关系。由此可见,县域的要素承载能力与要素吸纳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县域的产业层次与经济能级;而县域的产业带动力与经济规模则会对县域经济的辐射范围产生较大影响,若县域经济具有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那么就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的首选区域。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更加缓慢,普遍存在着城镇化质量不高、公共服务资源不足、产业带动力与经济规模都还略显不足,很难有效地吸纳高端人才要素、高端资本要素等,相反还会造成本地人口大量外流,这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8]。
在县域经济发展早期,很多地方都是依靠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发展县域经济,“要经济不要环保”的情况频频出现,造成县域内环境污染、土地浪费、生态退化、资源趋紧等问题日益明显。与此同时,当前县域经济内出现了大量的工业产能。一方面,“节能减排”、“产业升级”等政策的作用之下,很多原本是聚集在大中型城市的工业产能逐步转移到县域;另一方面,原来散布于乡镇的乡镇企业也逐渐向县城工业园区集中,这样一来,无疑会让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较强的资源环境约束,甚至有些县域经济已经面临着环境承载能力的最大极限。
经济新模式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县域经济的发展动力转变为创新驱动增长,发展方式则是转变为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第一,县域经济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来推动产业的集聚化、专业化、链条化、产业化,在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基础之上来培育新兴产业;并且还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如互联网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等)。值得注意的是,各个县域都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发展主导产业,若县域经济适合发展工业,那么就要大力发展工业;若县域经济适合发展农业,那么就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若县域经济适合发展商业,那么就要大力发展现代商业;若县域经济适合发展旅游业,那么就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力争形成辐射带动力强、功能定位清晰,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经济增长点。第二,随着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对社会结构、组织结构进行了创新,并且彻底打破了过去长期存在着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各行各业在“互联网+”的作用下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县域经济也不例外。务必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县域服务业要重点发展,尤其是要结合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来对县域服务业、文化消费业、信息消费业的潜力进行深入挖掘,以此来拉动县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第三,大力推动县域经济的创新驱动战略,以此来优化当前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并且还要支持县域经济内实现多元创新发展,例如,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技术创新等。
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用“人的城镇化”来代替“物的城镇化”,而并非只是单纯的城镇空间扩大或者城镇规模扩张。首先,务必要基于县域经济内的环境资源条件来推动空间城镇化、产业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实现协调发展,力争有效结合城镇建设、人口集聚与产业发展。其次,务必要让县域城镇的服务能力与承载能力都得以大幅度提升。以县城及具有较大经济发展潜力的乡镇为中心来开展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紧紧围绕着民生需求(包括医疗需求、住房需求、教育需求、交通需求等)来对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建立健全,并且还要对城镇功能进行优化提高,尤其是要侧重于发挥城乡之间资源配置、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衔接。再次,要大力推动城镇化制度建设与改革,尤其是要侧重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农村征地补偿制度改革等,让城乡居民均能够平等、公平地享受到公共服务机制。
各地都要坚持环保优先的方针来合理布局产业生产空间,积极鼓励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构建低碳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培育了一批智能示范车间、智能终端工程、服务型制造企业,让县域绿色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首先,要科学规划打造合理空间。县域经济要以优化布局作为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第一抓手,坚持集约化、差别化、特色化发展,高起点编制县域空间规划,科学划分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把产业园区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项目原则上都要进产业园区;各镇科创园成为全民创业的“主阵地”和新型城镇化的“主引擎”,侧重发展无污染、劳动密集型项目,县镇两级园区实现错位分工、互补发展。
其次,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县域经济务必要坚持把产业转型作为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要支撑,积极推进企业转型,严格把好项目入园关,切实推进低碳绿色发展。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推进绿色制造,集中力量优化产业,把环保特色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点,围绕环保特色产业,招引一批实实在在的绿色项目入户园区,培育低能耗、低污染、能循环的环保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培植环保绿色产业。积极发展新特产业,运用“智慧”手段和“资本”力量,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攀升,实现工业体系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鼓励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生产设备、装备和流程进行改造提升,支持企业实施战略重组,优化资本结构,推进产品、技术、市场合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再次,着力推进园区生态改造。县域经济务必要以国家级或者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为载体,加快高标准厂房建设,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进一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加快园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引进社会化服务机构与园区服务机构相配套,引导企业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着力打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园区。与此同时,加强环保宣传,通过企业家大讲堂等平台,增强企业家生态意识,不断推进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强监督管理,有力地提升了园区生态环境质量和综合竞争能力,为县域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内动力。
从目前来看,县域经济发展还不能离开财政金融来作为支持,尤其是在经济水平相对薄弱的西部地区更需要采用“财政贴息”、“增量返还”、“税收减免”等多种方式来扶持产业项目发展,并且还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来推动农村金融实现快速发展,协调商业银行、金融结构等来为县域经济内的有发展潜力的经济组织(如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重点产业园等)融资。
与此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民间资本存量的优势,让民营经济成为促进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既要推动县域城镇化建设,又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将民间资本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战略规划、社会责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房地产开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生态农业开发等为项目契机点来建立县域发展的可持续投融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