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不足及原因分析

2018-04-01 09:37许晓冰沈奇泰松柴晨涛
生产力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杭州制造业企业

许晓冰,沈奇泰松,柴晨涛

(1.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浙江大学城市学院 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3.伍斯特理工学院 商学院,美国 马萨诸塞州 伍斯特 01609)

一、引言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纷纷意识到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赛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地区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必由之路。美国、德国、日本等经济大国均把制造业振兴和提升作为国家的核心战略,中国也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不难想象,未来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浙江是制造大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国10%以上,浙江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传统制造业,传统制造业已形成了市场占有率高、产业链完整、出口渠道广等优势。例如,浙江布匹占全国总量的28.3%,机械纸及纸板占15%以上,商品出口额超过全国的13%。杭州制造业是浙江制造业的桥头堡,杭州拥有境内上市公司总量已达127家(2017年数据),且大部分企业都属于制造业。从上市公司行业分布看,前5位的行业分别是机械设备、计算机、电器设备、传媒和生物医药,占上市公司总量的56%。

尽管全球经济复苏放缓以及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加,杭州制造业却依然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产业结构不断完善,高附加值产业发展迅速。但是杭州制造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通过分析杭州制造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可以对全国类似城市制造业发展的困境管窥一斑,进一步对这些问题与不足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将有助于决策者更具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二、杭州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一)工业投资较为低迷,较多规上非核心企业增长动力不足

投资是维持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然而近年来,杭州工业投资增长率远远低于省内的宁波、嘉兴等城市,如从2012—2016年,杭州每年的工业投资增长率连年下降,从6.8%下降到-5%[1],而宁波和嘉兴的工业投资增长率则一直保持在18%和11%以上,且工业投资总量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超过杭州[2-3]。而同期,省外的深圳、青岛、无锡、武汉等城市的工业投资则较为强劲[4-7]。除工业投资低迷外,杭州工业增加值和生产总值增长也较为乏力,例如,近两年规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为2.2%和3.8%,而同期服务业的增加值增速在10%以上,其中房地产和金融行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15%左右;杭州工业增加值增速远低于嘉兴和宁波比,这两者近两年的增速分别都保持在5.7%和7.3%以上(以上数据及结论均根据各市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得出)[1-3]。

杭州大型工业企业增长迅速,集中度不断提高,在安防、食品饮料、石化等领域,逐步涌现出实力强大的核心企业,然而,核心企业对其它企业的带动作用尚未发挥出来,大多数工业企业增长动力不足,产值占比较小且增长缓慢,总量甚至出现负增长。例如,根据杭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末,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产值超百亿元以上企业 8家,实现产值1 686亿元,增长 20.1%,占规上工业比重13.3%;产值超10亿元以上企业195家,实现产值6 294亿元,增长6.5%,占规上工业比重49.6%。2015年,产值较上年增量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16家,这16家企业共实现产值增量552亿元,增长69.2%,高于规上工业平均增幅68.6个百分点。若扣除这些核心企业,剩余6 053家企业,产值较2014年减少480亿元,下降4.1%。这意味着较多规上非核心企业增长动力不足,如果非核心企业保持现状,随着核心企业所在市场的日渐饱和,杭州工业将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

(二)杭州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存在不足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只有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打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从杭州统计年鉴可见,尽管杭州工业企业在“R&D投资强度”、“有研发活动企业个数”、“企业创建研发机构数量”、“万名职工中研发人员数量”等创新投入上的指标值均处于全国前列,但杭州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方面还存在以下不足:

1.创新投入结构有待优化。从创新投入的结构来看,技术改造投入远远高于技术研发投入,研发投入相对不足。例如,2015年全市工业完成技改投资630亿元,规上企业研发投入仅为198亿。

2.与兄弟城市和发达国家比较起来,研发投入强度相对偏低。杭州制造业的研发投资强度不仅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更远远落后于以色列、韩国、日本等国家。例如,根据杭州和深圳统计年鉴数据可知,2012—2015年杭州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从1.15%提升到1.66%;而深圳规上工业研发展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从2010年开始已高达1.7%,此后一直增加,2015年达到2.69%。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可见,杭州的研发强度也远远低于以色列(4.21%)、韩国(4.15%)、日本(3.47%)、芬兰(3.32%)、瑞典(3.12%)等国家的研发强度[8]。

3.相当多的企业没有创新活动。尽管杭州工业企业已成为研发投入的主导力量,例如,杭州规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杭州全社会研发投入的64%,但企业的研发活动仅集中在少数企业,规上企业的R&D活动覆盖率为30%,较之南京38.3%的覆盖率还有差距。另据杭州统计局(2016)的调研数据显示,杭州的规上企业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型企业和超半数的小型企业未开展任何形式的创新活动。

(三)技术创新产出质量不高

尽管杭州的企业发明专利总量、国际PCT专利等指标增长迅速,但杭州企业创新活动缺乏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颠覆性创新,创新的影响力较弱,创新成果的价值和影响力相对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绝大多数专利不属于核心技术,价值相对不高,转化率和有效年限偏低。例如截止2014年末,杭州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8 500件,其中已被实施的专利数2 608件,仅占发明专利总数的30.7%。而根据国家专利局的相关统计显示:2014年被调研企业的发明专利实施率为50.9%,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总体有效发明专利的实施率分别为 70.2%和60.4%[9]。从以上数据可看出杭州市的发明专利实施率还远低于国家专利局调研企业的平均水平。此外,截止到2016年,深圳有效发明专利中维持年限超过6年的专利占比为73.84%,远高于杭州的44.43%。

2.杭州专利战略布局的能力相对较低,国际专利还处在起步阶段。同深圳比较起来,差距还较大。例如,深圳PCT申请量连续15年全国第一,约占全国总量的一半;2014年杭州PCT专利申请量为381件,而同期深圳为11 646件;就PCT申请企业而言,2016年杭州最大的PCT申请企业阿里巴巴集团PCT专利申请量为448件,位居全国第五名,但申请量仅为中兴和华为的10%和12%[10]。

(四)两化融合的深度不够,管理手段更新迟缓

杭州制造业30年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30多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还有近50家制造企业上市。但总体而言,较多制造企业习惯通过做大规模和总量取胜,运用数字、信息化进行经营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还较弱。尽管杭州信息经济增长迅速,其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20%以上,但信息产业和制造业融合深度不够。主要表现在:(1)多数制造企业对数据、信息、网络的利用还停留在简单统计分析、信息发布、网络销售、网络支付等初级阶段。(2)绝大多数制造业缺乏对大数据、智慧物流、机器人、云计算、工业互联网、智能感知元器件等涉及高端制造的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的了解,甚少企业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为产品优化升级提供支持。(3)大多大型制造企业对“互联网+”带来的新增长点的挖掘也远远不够。例如,缺乏像GE那样利用互联网开展产品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优化等进行制造业服务化提升的工业品制造典型企业;缺乏像海尔那样构建开放、共享、协作的智能制造生态来激发企业内外部个体的创造活力的耐用消费品企业;缺乏像红领集团那样依托互联网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转型升级的服饰企业。

杭州制造业不仅缺乏对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先进的管理手段的运用,很多企业甚至对IE、TPS、6Sigma体系、全员质量管理、精益管理体系、质量信息系统等制造业成熟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缺乏了解和运用能力。不少管理硬件资源较丰富的企业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制造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为落后,企业对市场需求、原材料采购、库存、工厂布局、工艺设计、品牌、客户关系、售后服务等环节的管理不够科学合理,对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创新、管理制度创新的探索不够深入,缺乏科学的、专业的品牌战略规划能力,杭州“制造”的管理精益化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五)技术瓶颈明显,质量品牌与先进国家差距大

受杭州创新投入的强度、结构、创新布局等因素的影响,杭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瓶颈明显,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对外依存度大,例如杭州重点支持发展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中,驱动系统能量控制、硬件设计、传动系统能力控制等核心技术仍有美国和日本企业掌控;电子信息行业中,高端芯片依靠进口;工业机器人行业中,高精密减速器依靠进口;数控机床领域的功能性部件以及3D打印机的核心部件感光器均缺乏自主知识产权。

无论是工业品还是消费品,杭州制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寥寥无几,质量品牌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产品标准与国际领先标准水平差距大。2016年,Interbrand和福布斯公布的世界品牌100强中以及WPP和华通明略公司发布的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中,杭州没有一个制造业品牌入选。品牌是产品和企业竞争力的体现,品牌的构建是一个经久考验的系统工程。国际品牌背后的主要支撑是技术、设计和管理,而这些是杭州制造业所欠缺的:一方面,杭州企业对制造高端产品所需的核心原材料、关键生产设备、核心生产工艺、关键部件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精度相对不够高,产品功能和性能的稳定性、一致性同顶级产品还有一定距离;另一方面,消费品的设计环节薄弱,产品的差异化能力差,美感和使用舒适度同国际品牌有较大差距;此外,企业还普遍缺乏持续不断改进产品质量、完善产品质量控制、打造国际品牌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能力。

(六)企业对消费者需求认识不到位,产品创新方向把握不准,产品创新实效低

杭州多数制造业企业习惯于低价竞争或者按单生产,而对国内崛起的中产阶级以及90后、00后这些新生代的需求认识不到位,找不准消费者的痛点和痒点,市场跟踪和引领能力都较弱,创新方向把握不准。例如消费者需求已向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的方向转变,消费者对产品设计、美感、创意、品质、参与和体验等无形价值空前提高,而企业的意识还停留在增加产品种类和功能、改进功能、不断降低价格等以功能和价格为主导的阶段。因此,企业即使进行了产品创新,新产品也较难激发市场的共鸣,产品的价值和价格并没有明显提升,产品创新的成效不明显。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传统制造业,而且出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中的服装、塑料、饮料等行业为例,近年来新产品占产值比重超过25%,但由于缺乏真正有影响力的爆款单品和持续竞争优势的产品、亮点产品,产品价格依然同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有质的差别,产品的受关注度和销量与新兴的网红品牌也不在一个数量级。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抢占了该产业的关键自主知识产权在一定程度是抢占了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然而从战略性新兴领域PCT专利总量、企业研发能力、企业专利保护领域来看,杭州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还缺乏突出优势,自行研发的高端产品较少,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从PCT专利总量看,杭州远远落后于深圳,例如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PCT类型发明专利半数以上来自于华为,整个浙江省仅19件。同深圳相比,杭州战略性新兴行业研发活动及发明专利在高校的集中度较高,相关企业的研发优势不突出。例如,浙江大学近年来在生物科技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发明专利申请人排名前列,此外,在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也均处于前10名的位置。但2015年以前,在战略性新兴领域的7个细分产业中,杭州均无企业进入发明专利申请人前20名榜单。2015年,随着阿里巴巴在新一代电子信息领域发明专利数量的突破,这一局面才得以改变。

(七)杭州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转型升级的高端服务利用不足

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高端服务业的支撑,杭州高端服务业的供给侧改革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都走向全国前列。但制造业企业尤其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对商业组织提供的高端服务以及政府牵头搭建的公共服务平台的利用均显不足。

根据统计年鉴,2016年杭州的服务业中能够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文化创意、金融、电子商务和科技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占比较大,占服务业生产总值的58%。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商业组织提供的管理培训、生产工艺改造、现场管理、创新管理等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众多其它服务的购买意愿不强。

近年来,杭州搭建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服务内容丰富的公共服务平台,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未来科技城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平台、浙江知识产权研究与服务中心、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还有纺织、食品饮料等多个行业专业服务平台。企业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获取专利等各类信息咨询、金融担保、技术研发及交流、人才培训、法律援助等各类服务。以杭州生物医药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公共试验检测中心为例,实验中心设备先进,设立了理化实验室、生物实验室、仪器室、核磁共振室,但从2011年成立至今,仅69家企业使用过该中心的设备或者享用了相关服务。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高新企业对公共平台的有效利用尚存不足。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对这些服务及平台的利用不足问题更为凸显。此外,据2016年杭州市统计局发布的针对杭州6 169家工业企业(其中98%为中小企业)的创新调查报告显示,还有一大批企业对政府制定的转型升级激励政策缺乏了解。

三、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内外部环境及杭州工业企业特征对工业投资的抑制作用明显

工业投资受到企业资金实力、经营能力、市场潜力、其它行业的投资吸引力、管理和经营控制能力、投资获益、风险偏好及风险控制能力、资本市场、宏观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杭州的工业投资低迷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

1.国际市场低迷导致投资机会减少。长期以来,杭州工业经济的出口导向性非常明显,例如,从年鉴数据可知,先进制造业的平均出口占销售产值的20%以上,铁路等运输设备甚至接近40%;传统产业中的服装、皮革甚至超过50%。国际环境对杭州工业经济的影响较大,在全球总需求不振以及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的外部环境下,杭州诸多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突出,旧有的靠规模扩张来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无法复制,新的模式尚未建立,新的增长点尚未挖掘,短期内投资机会较少。而同为出口导向的深圳,则随着智能手机成为全球的消费热点而成为手机的主要出口地,该领域吸纳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由于国际环境导致的投资萎缩。

2.民营企业主的风险回避性引致的投资保守性。杭州民营经济在工业经济中起主导地位,相比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获得政府信息、资金、技术、人力资源、银行贷款等支持方面还有差距,民营资本在承担风险、抵抗风险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民营企业在研发、生产设备更新、扩大规模等方面的投资会更趋保守。

3.高房价对工业投资的挤出效应。杭州市的地价、房价和工资水平均处在全国前列,推高了杭州工业企业的经营成本。杭州工业的平均利润率远低于金融等轻资产行业、房地产及互联网概念行业,再加上工业投资的回收期较长。要素市场上原本可以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和人才等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被服务业中利润率高的子行业挤占。如,2016年工业投资888.2亿元,较2015年下降5%,而房地产投资则增长5.4%,达到2 606亿元,是工业投资的近3倍。

(二)创新资源不足,创新体系不完善

杭州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基础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创新资源不足以及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创新资源足和创新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优质高等教育和科研资源稀缺。同南京、上海、北京等拥有众多985、211高校的城市比较起来,杭州仅浙江大学一所985、211大学;与苏州这个同为非高等教育高地的城市比较起来,杭州缺乏国内外名校的入驻,而苏州在短短十几年内,同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中科大等近30所国内外名校共建大学或研究院,集聚了大量高端智力资源。此外,杭州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等高端创新平台严重缺乏。

2.制度环境不够完善,中介服务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合作创新的违约责任及知识产权归属、成果署名权等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知识产权权威评估机构、知名服务机构、技术产业化的中试服务、知识产权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运营保险、质量检测、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入驻不足。例如,直到2017年3月浙江省首个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才正式成立,长期以来知识产权持有人、购买人和投资人之间缺乏统一的交易、融资平台的问题才得到一定缓解。

3.促进基础创新的体制机制滞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体系主要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考核指标主要是论文和项目成果的数量,而成果的运用、保护和商业化不在考核之列或者占考核指标的权重偏低。考核的短期化使得高校和科研机构对风险大、复杂性高、周期长的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缺乏动力。

4.产学研合作网络落后。以企业为主导的开放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对企业转型升级有重要意义,但杭州产学研合作不紧密,合作效果一般。根据杭州统计局2016年的调研数据可知,规上工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比例仅为15%,其中与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开展技术创新合作的企业比重分别为12.2%和7.1%,认为该合作伙伴对开展创新活动有较大价值的企业比重分别仅为9.8%和5.7%。产学研合作网络运转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第一,产学研各方的业绩评价体系不一样,合作目标差异较大;第二,合作所需的信息共享、沟通交流机制尚不完善,产学研各方有效沟通不足,合作各方信息不对称现象较突出,研发活动之间的匹配性、协同性不强。

(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理念、社会网络关系等软实力不强

企业的经营决策在较大程度上受经营理念的影响,社会网络关系作为重要的社会资本也极大地影响着企业的信息和资源获取数量和质量。杭州企业在经营理念和社会网络关系这两方面的不足主要如下:

1.经营理念不够先进。多数企业没有真正树立以客户为核心的经营管理理念,依然从自身为出发点来进行研发、生产和销售,没有以客户端价值缺口为导向来分析市场;多数企业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认识不足,两化融合的意识不强,缺乏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兴手段实时同消费者沟通、交流及引导消费者的意识,缺乏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等新技术来预测市场,把握个性化需求的意识;较多企业对于不会给企业带来立竿见影收益的转型升级收费中介服务及其它投入活动缺乏兴趣,缺乏持之以恒提高产品品质的工匠精神和品牌打造意识,思想较为保守缺乏承担创新风险的勇气。

2.经营管理者知识和社会网络资源固化在特定领域和特定圈子。对各种政策、合作机会、各种服务、服务中介的服务质量、价格等信息的获取不足,购买或者获得高质量服务的概率不大。社会网络的高同质化水平以及低扩展性也导致企业难以获得外部战略性资源以及与拥有高端资源组织的合作机会。

经营理念滞后性和社会网络相对封闭性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企业经营的短视性和粗放性,还会使企业不能更好地把握消费者需求以及提高产品创新的前瞻性。

(四)融资体系不完善

资金是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而“融资难”是长期以来阻碍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拦路虎。此外,融资效率低也是抑制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原因。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效率低等问题可归因于融资体系不完善。融资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缺乏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匹配的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需要进行新设备、新工艺流程、新建厂房、信息化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一旦中途资金断裂,前期投入资金的沉没成本较高;中小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等需要长期周转贷款;中小企业购买专利等知识产权以及对知识产权转化需要大量且长期的资金投入。而目前中小企业运营主要靠自有资金,还有少量银行贷款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小额贷款。银行贷款的高门槛及审批周期使得缺乏担保物的中小企业很难达到银行的贷款标准。尽管小额贷款公司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效率高、放款快的特点,但是小额贷款公司只能解决企业的短期资金需求问题,对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融资的贡献非常有限。

2.融资的信用体系不完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有关企业及企业主的信用信息分散在银行、政府机构等组织,降低了融资评价工作效率。

3.自主创新的投融资支撑体系不健全。技术复杂,难度大,风险高,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的自主创新活动,需要政府、银行、保险、风险投资、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内的联合支撑体系,而杭州在联合支撑体系方面还有待加强。

4.金融、保险行业针对转型升级的产品创新不足。公司债、私募债券等对中小企业开放不足,针对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租赁产品也有待开发,专利权、经营权等质押贷款才刚起步,专利险等知识产权方面的保险产品开发也不足。

(五)信息化基础设施、行业标准、法律法规、信息共享机制等有待完善

信息化与制造业的融合将催生新产品、新市场、新业态和新模式,将极大地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但杭州目前除了一部分企业两化融合意识不强外,还有以下因素阻碍两化融合的深入开展: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状况需要改善,信息安全建设需要加强。网络环境方面,网络的国际通信能力、网速、城市免费无线网络覆盖率和连接质量、三网融合覆盖面有待提升;IT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公共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有待加强。传统电子政务基础设施缺乏能够让企业及高校等组织登陆获取数据、整合资源的接口;在网络安全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推进入侵检测、身份验证、可信计算、数据安全、网络安全漏洞检测、信息保密、云安全防护、网络攻击对抗等技术的发展。

2.关键技术亟待突破,行业标准有待建立和完善。控制芯片设计、传感器、高端工业软件、先进网络通信设备、数据储存、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两化融合的管理体系标准化尚待完善,技术标准化有待建立,缺乏统一的标准,市场的各参与主体将很难实现信息对接。

3.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基础较弱。多数企业的信息化规划还没有与企业战略结合起来,信息化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还较低,对传感器、无线射频标签等数据收集工具的应用不足。企业数据计算、挖掘能力和智能化生产设计能力较弱,基于大数据及信息化手段进行产业链重构以及对接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实现生产柔性、制造业服务化的能力较弱。

4.专业化的服务机构不足,公共平台的数据度低。企业实施两化融合需要非常个性化的服务,需要具有强大预测能力的服务组织基于面向未来的竞争来进行两化融合的战略性布局,而目前“既懂互联网,又懂工业,还懂市场”的专业化的系统方案提供商还不多。相关组织和部门对公共平台上沉积的工业信息资源的开放度和共享度较低,企业无法通过大数据来预测需求、追踪需求及采集生产及消费数据。

(六)人才有效供给不足

人才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最核心的资源,目前杭州制造业的人力资源层次结构不合理,不仅行业领军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端金融人才、跨国并购人才、品牌策划人才、高端创意人才、高端智造人才、复合型人才、高级技工等高端人才缺口较大,而且一般专业技术人员和技工也存在较大缺口。2017年5月8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杭州力太科技公司反映的高校专业和毕业生与企业需求不匹配及跳槽频繁的问题。这种现象绝不是个案,造成人才缺口的原因主要如下:

1.产业发展历史短,人才积累不够,人才存量同杭州产业规划及未来战略需要比较起来存在结构不匹配及总量不足的问题。

2.外商投资对国内外高端人才的集聚作用低。世界500强企业在上海、北京、苏州、南京等城市的投资结构同杭州具有较大的差异,不仅位于杭州的研发中心远远少于上述城市,而且在杭州的投资领域集中处于传统制造业以及高端制造业的低端环节。根据杭州统计年鉴历年数据可算得杭州的外商投资额度同加工贸易的相关度高达0.9,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外商投资加重了杭州的低端出口依靠性,杭州的大量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对高端人才的吸纳能力较弱。

3.制造业对人才的吸纳能力不足。据全球最大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发布的报告和国内猎头公司冠程的数据显示,2016年杭州海外人才净流入量以及人才净流入量均居中国大陆城市榜首,但互联网和金融行业是人才吸纳高地。

4.本土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例如,从杭州的统计年鉴可知,近年来杭州高校每年培养的大学生数量是技工学校培养技工数量的近20倍。而根据2016年德国联邦统计局资料显示,德国47%的高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接受教育。此外,职业学校和大部分综合大学的学生不仅需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在生产车间里跟师傅学习实用技术,这种双元制的人才培养制度保障了制造业对高端制造人才的需求。而目前杭州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安排、学生培养模式的需求导向性不足,所培养的学生在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职业精神等方面还达不到市场要求。

5.杭州生产、生活成本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制造业创业人才的入驻,也导致一般专业技术人才和普通技工难留。

(七)政策方面的不足

杭州在转型升级政策制定方面进行大胆了尝试,在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资助、出口补贴、税收优惠、融资支持、人才引进、市场准入等诸多领域推出了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政策。但相关政策还存在以下不足:

1.创新政策的供需匹配度有待提高。吕克斐和吕月珍(2015)[11]以高新技术企业为对象,对杭州企业创新政策环境进行调查,发现被调研企业认为最需要的技术创新服务是人才培训、合作研发及技术指导,而企业认为政府对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财政税收贷款优惠政策(92%的企业)及搭建科技合作平台(59%的企业)。该研究表明企业期望的政策和政府提供的政策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性。

2.政策的传播力度不够。杭州市政府网站(2016)的调研报告显示,69.3%以上的被调研企业认为“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政策”的作用不大,而这些企业对该政策作用评价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知道此政策”或是“此政策吸引力不足”。

3.创新政策的执行成本高。通过吕克斐和吕月珍(2015)[11]的调研可知,超过 48%的杭州企业认为科技政策的内容较多,申报程序和步骤繁杂。因此,相关部门执行政策的成本及企业为享受创新政策所支付的成本较大。

4.功能性政策不足。现有政策多是竞争性政策,关注的重点主要是有一定基础及实力的企业,享受政策的门槛较高,大多数中小企业较难从政策中受惠。赵静(2014)[12]调研了1 000家中小企业,发现创新扶持政策效果有限,大多数中小企业创新平台载体“名不符实”,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创新收效甚微,创新平台的作用力度仍然不够。

四、小结

本文通过多数据、多地区比较分析发现杭州制造业发展中企业投资意愿低、技术瓶颈明显、人才不足等问题,并深入探讨了造成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希望后续的研究能够从体制机制、竞争环境、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人才引进和培养等几个方面提出政策改进和优化建议,从而为杭州及其它地区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猜你喜欢
杭州制造业企业
杭州
企业
企业
企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G20 映像杭州的“取胜之钥”
杭州
杭州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