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家风险偏好的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以制造业为例

2018-12-07 02:54范作冰刘振宇
生产力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企业家制造业变量

范作冰,刘振宇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一、引言

“中国制造2050”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被提出[1],中国制造2050的大背景下,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制造业从落后走向发达的动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制造业能否在产业链高端占据地位。目前我国制造业仍然存在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如何在新一代科技革命中实现制造业重塑,实现“中国制造2025”,推动我国制造业创新转型,实现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成为国家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企业家风险偏好的视角,研究其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作用,对于提高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执行效果,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文献回顾

国内许多学者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做出了研究,大部分的研究结果表明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2],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企业的技术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研发人员的数量、研发设备、研发产出也不断增加;还有一部分研究表明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关系[3],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企业绩效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多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关系。随着研发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开始引入调节变量研究二者的影响机制。如将企业规模、薪酬激励、政府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等客观因素作为调节变量[4],论证在不同的调节作用下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了较好的稳健性。

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除了受到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企业家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制约。Hambrick和Mason认为企业家个性特征即为人口特征和心理特征[5],随后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企业家背景特征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调节效应,如性别、专业背景、职业背景、受教育程度等企业家人口统计学特征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但是鲜有学者关注企业家的心理特征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同时也很少有学者以当前制造业为研究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因此本文深入探究企业家风险偏好、研发投入、企业绩效三者间的关系。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

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的异质性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企业资源包括企业所拥有的资产、能力、组织、信息、知识等要素,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6]。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生成新技术、新产品等作为企业的异质性资源,相比竞争对手创造更多的顾客价值。企业在研究新技术、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信息到企业的研发部门,由此抢先进入市场获得先发优势,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利用研发投入获得的创新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优先进入市场获得巨大的市场份额,从而为公司带来丰厚的绩效回报。本文提出第一个研究假说:

H1: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即企业绩效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而提高。

(二)制造业企业家风险偏好与企业绩效

高阶理论的前提是人是有限理性的,该理论强调的是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管理者的认知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绩效[7]。以高阶理论为基础,以企业家个性特征中的心理因素——风险偏好,研究其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风险偏好是指个体对于自身所在情景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判断,进而做出冒险决定的程度[8]。已有研究发现,相对于厌恶风险的企业家,偏好风险的企业家有更强烈的动机关注企业研发投入和企业家绩效[9]。究其原因:第一,风险偏好型企业家愿意承担风险,该类企业家的战略决策倾向于获取高额回报,相应地推出创新型产品和服务,在其他竞争对手未进入前抢占市场,建立长期竞争优势。第二,企业家追求高风险高回报。风险偏好型企业家预期高风险投资能够获得高额回报,对于企业研发投入的创新项目给予高期待而降低了对项目失败风险的预估。对于一系列创新项目进行甄别,凭借自身能力得到具有高价值的创新项目,企业会将更多的研发投入用于高风险项目的研发,企业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降低风险的发生。

H2:企业家风险偏好与企业绩效是正相关关系,即风险偏好型企业家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绩效。

(三)企业家风险偏好与研发投入和企业绩效

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企业必须通过研发新产品、开发潜在市场来获取市场竞争力。但是企业在新产品研发和新市场开发方面存在很大的风险,如果企业属于风险规避型必然会限制其对新产品研发的投入和放弃开发潜在市场的机会,因此对于企业绩效的提高存在抑制作用。风险偏好型企业家认为企业进行大量研发投入是企业获得高回报的前提,企业家的冒险倾向对企业战略决策能力、资源整合的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企业由此形成的能力有利于企业研发投入向企业绩效转变,企业的研发投入越高,转化为企业绩效的可能性就越大。

H3:制造业企业家风险偏好在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调节关系,即企业家风险偏好能增强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本文的研究样本为2016年沪深交易所制造业上市公司12月31日财务报表的截面数据,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共收集1 703家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剔除数据缺失以及极端值样本,共获得632个数据,其中民营企业为548家,国有企业为84家。在数据库中选取的632家企业均具有详细的调查数据,涵盖了中国31个省市632家制造业企业。本文运用统计软件SPASS20.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分层回归分析。

(二)变量选取及定义

1.因变量:企业绩效。以往有大量文献对企业绩效进行研究,在衡量企业绩效时,学者通常采用财务绩效的角度来衡量,本文以托宾Q值来衡量企业绩效。托宾Q值指标能够总体反应企业多方面的绩效,并且该指标难以被企业管理者操纵,因此该指标更加具有客观性,托宾Q值用市场价值与企业总资产之比表示。

2.自变量:研发投入。以往学者往往采用研发投入/总资产、研发投入/主营业务收入、研发投入/市场价值来衡量研发投入力度。我国尚未实现股份全流通,企业的市场价值很难测量,主营业务收入容易被“盈余操纵”[10]。因此本文选用研发投入/总资产对企业的研发投入进行测量。

3.调节变量:企业家风险偏好。企业家风险偏好的衡量一般采用财务指标。以往研究中,学者选取相对于其他投资项目更具有风险性倾向的资产指标: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来衡量企业的风险偏好[11],企业家风险偏好的衡量采用三项投资额总额占总资产的比重与样本平均值进行比较,若企业测量比重大于平均值,则该企业定义为风险偏好型企业,赋值为1,若该企业测量比重小于平均值,则该企业为风险规避型企业,赋值为0。

4.控制变量:企业规模、高管持股比例、机构持股比例、股权性质、人力资本。除了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同时有其他变量对企业绩效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排除其他变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引入以下调节变量,具体界定如下:

(1)企业规模:以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作为替代变量。不同规模的企业关注点不同,小企业往往追随大企业步伐,研发投入相对较少,而大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率先进行研发投入推出新产品,将研发投入转化为企业价值,从而影响企业绩效。

(2)高管持股比例:以总经理持股比例作为替代变量。企业的股权结构分配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企业进行决策的控制权归属,管理者进行风险投资决策,加大研发投入强度以提升企业绩效。

(3)机构持股比例:以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作为替代变量。机构投资者持股能够影响管理者的决策,能够对企业管理层起到监督作用,有效缓解“内部人控制问题”,提高企业研发投入力度,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4)股权性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对研发投入失败的结果反应不同,国有企业存在责任归属不明确的问题,而民营企业管理者实行聘任制度,民营企业家更多地关注企业绩效,致力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运用各种渠道将企业做大做强。

(5)人力资本:专职研发投入的人员数与从业人员之比表示;企业中专职研发的人员占比越高,说明企业对研发的重视度越高,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的力度,从而转化为企业价值,提升企业绩效。

表1 研究变量及界定

(三)实证模型

根据本文的研究变量与研究假设,研究企业研发投入与绩效的关系,以及企业家风险偏好的调节作用,本文采用以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其中,β0为常数项,β1-β8为系数,e 为随机干扰项。

五、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 描述性统计变量

表2为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企业绩效极大值为16.887 9,极小值为0.191 5,均值为2.891 7,企业绩效之间差距较大,企业绩效相对较低。

研发投入的极小值为0.002 9,极大值为0.381 3,均值为0.043 8,数据表明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量相差较大,研发投入均值相对较低,大部分制造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投入量相对较低。

企业家风险偏好平均值为0.292 7,说明只有小部分为风险偏好型企业家,企业家通常选择规避风险,选择较为保守的决策方案。

高管持股比例极小值为0,极大值为60.648 9%,均值为7.582 3%。机构持股比例极小值为0,极大值为20.110 0%,均值为2.154 4%;说明在我国制造业企业高管持股比例相对较高,表明制造业企业对高管层的股权激励度较高。

股权性质极小值为0,极大值为1,均值为0.867 1,制造业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国有企业占比相对较低。

人力资本中极小值为0.001 4,极大值为0.614 00,均值为0.134 8,说明我国制造业企业对研发人员的投入量差距较大,均值相对较低,在研发人员投入量上相对较低。

(二)相关性检验分析

表3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表3为各个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由表中数据可知,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假设1初步得到验证。企业家风险偏好与企业绩效在0.0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风险偏好型企业家能够提高企业绩效,假设2初步得到验证。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管理者持股与企业绩效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企业规模越大,对企业绩效产生负向影响,管理者持股比例越高会降低企业绩效;机构持股、人力资本与企业绩效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机构持股比例越高、研发投入人员占比越高,对企业绩效产生正向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多数控制变量与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小于0.3,可以继续进行回归分析。

(三)回归分析

表4 变量的回归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上述五个模型中的F值均显著,且方差膨胀因子(VIF)在1.005~2.827之间,说明变量间没有严重的共线性的影响,为了降低交互效应中的多重共线性,回归中对交互项进行中心化处理。

1.模型1:对控制变量进行回归。结果表明模型1对控制变量进行回归是成立的,控制变量解释了企业绩效的 44.1%,企业规模(β3=-1.354,p<0.01)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企业规模越大,企业的运营成本便会提高,企业未知风险因素更多,绩效较低;管理者持股(β4=0.001,p<0.01)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原因可能为管理者持股比例较高,管理者的研发投入决策受董事会的约束程度减弱,管理者往往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忽略公司的整体利益,因此企业绩效会下降。机构持股比例(β5=0.033,p<0.01)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原因可能为机构投资者的加入能够更好地进行企业内部监管,将控制权进行分散从而提高企业对研发投入的力度,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绩效。股权性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不显著,样本披露完整数据的制造业企业大部分为民营企业,数据过于集中,相关性关系不显著;人力资本(β7=0.01,p<0.01)与企业绩效正相关,研发人员占比越高表明企业研发投入的力度越强,进而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

2.模型2:对研发投入进行回归。研发投入(β1=0.031,p<0.01)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R2呈现增加趋势(ΔR2=0.014),研发投入的引入增加了对企业绩效1.4%的解释力。由表中统计数据可知,制造业企业的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能够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利用新产品抢占市场份额,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绩效。假设1得到验证。

3.模型3:对企业家风险偏好进行回归。企业家风险偏好(β2=0.093,p<0.05)与企业绩效正相关,R2呈现增加的趋势,ΔR2=0.008,企业家风险偏好的引入增加了对企业绩效0.8%的解释力,假设2得到验证。说明偏好风险的企业家更倾向于采取冒险性决策方案,企业家更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前期研发投入较大转化为企业绩效。

4.模型4:同时对研发投入和企业家风险偏好进行回归。研发投入(β1=0.031,p<0.05)与企业家风险偏好(β2=0.096,p<0.05)与企业绩效正相关,R2呈增加趋势,ΔR2=0.7%,同时引入研发投入和企业家风险偏好增加了对企业绩效0.7%的解释力。

5.模型5:验证企业家风险偏好对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企业家风险偏好与研发投入的交叉项(β8=0.037,p<0.01)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纳入该交互项(RD×RP,F=32.638,p<0.01)模型成立,R2呈现增加的趋势,ΔR2=3.8%,交叉项的引入显著增加了对企业绩效的解释力。该结果表明,风险偏好型企业家进行高风险项目投入的可能性较大,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必定要加大研发投入,从而将研发成果转化为企业绩效,因此风险偏好型企业家对二者关系的调节力度较大;而厌恶风险的企业家更倾向于规避风险,减少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力度,较少的研发成果转化为企业绩效,因此风险规避型企业家对二者关系的调节力度较小。该验证通过了假设3。

6.稳健性检验。文章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方法,模型1以控制变量为基础进行构造,依次纳入了自变量、调节变量以及交互项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显示研发投入、企业家风险偏好以及二者的交互项的系数在符号和显著性上都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因而文章所用模型的稳健性得到验证。本文研究思路是以研发投入产生企业绩效的关系设计实证模型,“反向因果”即:企业绩效良好,便会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企业研发,提高企业的研发强度,这种内生性问题会造成估计的偏差。因此,本文采用以下思路降低内生性偏差:将因变量企业绩效滞后一期进行回归,因为企业当期的绩效对前一期的研发强度的影响较小,由此可以降低“反向因果”所带来的误差,因此文章的结论是相对稳健的。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针对研究问题:“中国制造2050背景下,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如何,企业家风险偏好如何影响二者的关系?”本文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绩效存在正向促进作用。模型2数据显示,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制造业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核心技术生产新产品,才能在制造业转型的过程中自足本行业,获取行业优势,将企业研发投入转化为企业价值。在描述性分析结果中,制造业企业研发强度均值为0.043 8,企业绩效的均值为2.891 7,二者都相对较低,我国制造业企业处于“双低”状态,我国制造业企业对研发投入的重视程度不足,仍然按照制造业原始思路进行发展,没有进行创新转型。我国正处于中国制造2050的大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创新资源相对匮乏,制造业企业要重视研发投入的重要性,加快推进制造业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12]。

2.企业家风险偏好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制造业企业需要加大研发投入进行创新,风险偏好型企业家具有认知风险、承担风险的能力,在企业转型前期倾向于高风险、高收益的研发投入项目,进行新产品研发获取市场份额,从而占据先发优势。因此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企业需要风险偏好型企业家作为领导者,引导企业变革与技术革新,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企业转型过程中无需进行大批量的技术创新,对研发投入的要求相对较低,风险规避型企业家更适合对该类企业进行管理。

3.企业家风险偏好可以正向调节企业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企业家风险偏好与研发投入的交互项显著影响企业绩效,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的过程中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在市场竞争激烈、行业变化迅速的制造业领域,风险偏好型企业家具有更强的冒险倾向,能够加大企业技术研发投入的力度,研发核心技术与产品,逐渐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于创新能力薄弱和资源匮乏的制造企业来说,风险偏好型企业家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成长。

(二)建议

1.政府要发挥“无形的手”的调节作用,制造业转型中研发投入伴随高动态的技术风险问题,政府需要帮助企业减弱技术创新风险。另外,政府需要对企业的高风险创新项目给与资金支持,缓解制造企业因研发投入而面临的资金短缺瓶颈[13];除此以外,政府应为制造企业提供信息支持的服务,政府通过出台相应的制度政策保证中介组织的专业性,为制造业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果转化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绩效。

2.培养企业家风险偏好特征。首先政府需要建立风险保障机制,政府为企业的研发投入进行免费的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保障工作,风险偏好型企业家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企业不断创新。风险偏好型企业家对高风险、高收益的决策更加热衷,他们往往会将冒险精神融入企业文化之中,以风险偏好型企业家为首的制造业企业对企业研发投入转化为企业绩效更加重视,从而对研发的人力、物力加大投入的力度,开发新产品抢占市场,从而实现企业创新的目标。风险偏好型企业家不是盲目接纳风险,而是理性的创新,企业家战略决策上更有自己的长远目光,在风险预估、风险控制、风险承担方面更加具有优势。风险偏好型企业家往往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够准确预估风险从而达到对风险的规避。

3.制造业企业在选人用人上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若企业重视研发投入所带来的企业价值增值,则应该选用风险偏好型企业家。除此以外,还应该考虑企业家的领导力、人口背景特征等要素,能够理性承担风险。企业应该定期进行心理素质培训,让企业家在面对风险投入时能够理性对待。该研究对制造业企业在进行转型过程中的人才引进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企业家制造业变量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