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中共平凉市委党校,甘肃 平凉 74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准确研判了我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标志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显而易见,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就是高质量发展。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新时代新特征的变化,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我国经济在30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逐渐突破了结构性矛盾和资源环境瓶颈,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顺应新时代的发展任务和要求,契合新时代的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向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迈进的历史阶段,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劳动力、环境、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运行。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新变化,现在劳动力等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退,劳动参与率逐渐降低。按照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结果,“十三五”期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每年将减少175万人①任泽平:《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房地产长周期拐点到来》,新浪财经,2016年5月19日。。根据1980—2016年全国劳动力人口和劳动参与率分析,中国劳动力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1980—2016年全国劳动力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劳动参与率逐渐降低
同时,我国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并面临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产品向高中端迈进的考验。只有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优化经济结构,释放市场活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构建优质高效合理的供给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使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平稳运行。
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要解决的最大实际问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本身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突出表现,具体而言,就是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群众的消费需求呈现出品质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一方面,民众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呼声越来越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日益攀升,而供给方面却势单力薄,相形见绌。这种供需不平衡的现状,给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意味着潜力巨大的国内需求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必须努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倒逼经济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是“中国梦”的具体内容和生动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当前,我国经济总量排位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是经济总量大并不代表发展质量高。从人均占有量来看,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区域发展不平衡也不充分,还不是经济强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层次不优、整体经济素质不高等问题依然严峻,并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考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既要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乘势而上,向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才能得到全面提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才能早日实现。
习近平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①习近平在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这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指针,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取向。众所周知,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僵化,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日益开放,充满活力。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更加自觉地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方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要依法规范市场经济活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拓展,当前理论界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研究方兴未艾。王一鸣认为,所谓高质量发展,从微观层面来看,通常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中观层面来看是产业和区域发展质量;宏观层面主要指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益[1]。金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真实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2]。基于上述研究,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与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本文认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体现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使产品服务质量得到普遍提升、社会经济效益更加优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规定,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民众谋福利,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围绕人民的需求和期盼,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经济发展造福于人民的比重,不断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越高,人的需求层次也趋于更高,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仅是单纯的物质性要求,还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新发展理念,是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体内容,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引和重要遵循。高质量发展就是全面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发展。一是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全方位创新。二是让协调成为内生特点,不断缩小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城乡之间的生活差距、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竞争性差距。三是让绿色成为普遍形态,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为可持续发展打造坚实基础。四是让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实现国际化的高质量发展。五是让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生产的目的几乎都是为了交换,都是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和其他生产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高质量发展,就是供给与需求高度契合的发展,尤其要实现高质量的供给。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究竟如何评判,关键在于消费者的认可度和满意度。马克思认为:“产品质量的好坏程度以及它实际所具有和包括的使用价值的程度取决于劳动的质量,取决于完善程度以及劳动合乎自身目的的性质。”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63-64页。这一论述,指出了物质满足人们使用的物理属性和社会需要的经济功能,并深刻阐释了使用价值与产品质量的密切关联。目前,商品和服务质量不适应国内外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明显的短板。国内的生产环节,停留在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供给体系不能提供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所以消费者到海外去采购[3]。要摆脱质量困境,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加强企业、行业的质量管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断提供更新、更优的商品和服务,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质量强国转变。
提高效益是高质量发展长期不懈的追求目标。经济效益的根本内涵,就是要以最小的生产要素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产出(效益)。我国的经济效益,单位劳动产出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2015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是7 318美元,世界平均水平18 487美元,与世界平均水平有较大差距。同年与美国的98 990美元相比,差距更大(见表1)。
由此可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不断提高劳动、资本、土地、资源等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努力提高微观主体的经济效益,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供给、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配置、高质量的投入产出、高质量的收入分配和高质量的经济循环[4]。高质量发展,必须打破资源低效配置的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加快形成更为合理的初次分配和更为公平的再分配制度,确保经济的高效运行与良性循环。
表1 世界及部分经济体单位劳动产出
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而且广泛体现在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呈现出全面性和多元化等特征,需要扬弃过去数量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追求规模的“量”转变为结构的“质”,从“有没有”到“好不好”。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是一项覆盖社会全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树立质量意识,聚焦质量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强化补齐短板,从而使经济社会取得全面发展和进步。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指出,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内生性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创新驱动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第一动力。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供需形势发生变化,生态环境硬约束强化,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发生深刻转变。如,技术创新面临“瓶颈期”的挑战,目前技术引进多于自主创新,基础性原创明显匮乏。实体经济的科技创新支撑不够,出现了产能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局面。加上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任务,倒逼我们必须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2012年的第20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17位[5]。今后,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进一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一方面,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启动实施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着力推动“放管服”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消除市场分割的体制障碍,强化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等关系民生福祉的重点领域技术供给,以创新高地引领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经济的竞争力。
供给有效与否,要看是否满足了需求。一般而言,在低收入阶段,供给数量充分便能满足需求。而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优质的供给质量,才能满足需求。近年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环境不断完善。2017年,钢铁、煤炭去产能年度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地条钢全面取缔,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达77%,创5年新高[6]。
但要清醒看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存在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价格扭曲和市场壁垒等制约因素。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基本要点,推动一场深刻的效率变革,并重点做好“破”、“立”、“降”的任务。“破”,就是继续破除无效供给,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立”,就是确立经济增长新动力,培育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降”,关键在于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实现制造大国向质量强国的转变。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需要,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一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向以技术、质量、服务、标准、品牌为核心的综合优势转变。二要努力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促进实体经济、现代金融、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有效融合。让现代金融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便捷、功能多样、成本合理的融资服务;使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持续驱动力,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优化发展;为各行各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和各类实用型人才。三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到市场机制有效、宏观调控有度、微观主体有活力。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推动各级政府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职责的良好局面。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新时代的鲜明特征之一就是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等同于平均主义,也不是同步富裕,而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带动其他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
为此,一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落实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二要坚持公平正义,通过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加强政府再分配调节,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缩小民众之间的收入水平差异。三要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力度,深化扶贫协作和定点扶贫,强化产业发展、异地搬迁、生态保护等措施,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能力扶贫实现富裕道路。四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政策兜牢民生底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①习近平:《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人民日报,2013年9月7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无从谈起,美好生活也难以实现。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存环境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我国国土空间类型多样、陆海兼备,各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一。应按照主体功能区政策体系,统筹好各类空间规划和开发建设,完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布局,综合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第二,构建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目标责任,保护生态安全。同时,加快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尝试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发展。
第三,深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力度治理和修复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进行多污染物综合防治和环境治理。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通过联防联控和集中攻关,逐步减少和消除重污染天气。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统筹山水田林湖草的系统治理,促进区域合作、流域一体、部门协同,保护好国计民生的后续空间和子孙后代的生存根基。
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逐步完成从量变的累积到质变的提升,任务艰巨,任重道远。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经济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凝心聚力,合力攻坚,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