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模式的选择
——以甘肃省慈王村为例

2018-04-01 08:41张晴云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精准

□张晴云,王 纯

(1.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重庆 400067;2.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重庆 400067)

1 引言

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精准扶贫”作为我国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其扶贫模式的发展受到了我国学者的关注。李春明(2015)认为精准扶贫具有明确性、针对性、精细性等特点,其不断创新的扶贫模式为我国农村扶贫事业提供了有效载体。产业扶贫是我国农村开发式扶贫的主要模式之一,有着其他模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王碧宁(2016)研究了河北省平泉县“龙头企业+农户”和“股份合作制”的特色产业模式,并提出相关建议。[2]张真柱(2017)认为在互联网+背景下,应该建构“互联网+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强化贫困地区“互联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多元的增值服务平台。[3]刘清荣、程文燕(2013)等通过对一系列扶贫开发模式的对比分析,认为产业扶贫具有实现政府、企业和农户三者共赢的特性。[4]胡振光、向德平(2014)在参与式治理的视角上发现,产业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政府、企业和农户参与性水平都比较低,整个产业扶贫阶段暂时没有形成完善的多元的主体参与互动机制。[5]

现阶段,我国学者对于精准扶贫模式的研究较多,在理论与实践上丰富了我国精准扶贫的内涵,但是对于贫困地区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分析理解较少。本文从实施产业扶贫模式、提高扶贫成效在我国贫困地区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出发,通过对相关内容的梳理以及对甘肃省慈王村精准扶贫实践经验的分析,为我国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扶贫模式提供相关建议。

2 我国扶贫模式转变及精准扶贫模式的内容

新中国成立之初,针对我国普遍贫困的状况,国家实施以解决生存和温饱的小规模救济式扶贫。这种“输血式”扶贫起到了暂时性缓贫作用,却无法培养贫困群体的“造血”能力。 20世纪80年代,针对区域性、结构性贫困,我国实施了生产与生活救助相结合的开发式扶贫,但这种方式存在着扶贫目标不够精准问题。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进行,贫困发生的特质特征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以前大规模的普遍贫困现象已有所缓解,现在贫困问题更多的是区域的“差异性”特征明显。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推进扶贫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机制,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了扶贫路径从“大水漫灌”到“精确滴灌”转变,扶贫模式从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其内容有以下六点。

一是产业发展扶贫模式。产业扶贫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引领,其重点在于科学性、融合性、保障性,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村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扶贫机制与“外部输血”到“自身造血”的根本性与战略性转变的核心,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途径。主要包括:发展农林产业扶贫,包括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旅游扶贫,依托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与景观,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并依托其民族特色文化、红色文化,大力发展传统文化展示表演与体验活动;将农村电子商务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提升贫困户运用电子商务创业增收的能力;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转移,提高地区人口创新创业能力。

二是转移就业扶贫。加强贫困人口技能就业服务,推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确保已就业贫困人口稳定就业,促进有劳动能力和有就业意愿未就业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开展“春潮行动”等,使得各类农村就业者都有一次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

三是易地搬迁扶贫。有计划的实施易地搬迁工程,使得饮水、教育、医疗、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基础上,加强宣传与引导,精准识别搬迁对象与稳妥实施搬迁安置。

四是教育扶贫。教育扶贫以提高贫困人口基本文化素养和劳动力技能为重点,使得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能力增强,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主要有: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贫困地区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贫困学生助学政策,降低上学负担;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强化资源建设。

五是健康扶贫。健康扶贫主要通过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使得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完善,使得贫困人口得病时得到有效救治。现阶段的健康扶贫工程有全国889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行动、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行动等。

六是生态保护扶贫模式。该模式核心在于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关系,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其经济发展,使经济、人口与生态环境三者协调统一,摆脱贫困状态。

3 精准扶贫的有效探索——以慈王村扶贫模式为例

3.1 基本境况及精准扶贫模式

慈王村位于临夏市东北郊区,全村耕地面积1203.24亩,人均耕地0.8亩。慈王村产业以养殖鸡、牛、羊为主。另外慈王村作为农业大村,主要种植甜瓜、西瓜、平菇、辣椒等。该村辖8个合作社,全村 398户,1635 人。2015年底贫困户为122 户,贫困人口为507人,是临夏市重点贫困村、甘肃省精准扶贫的重点村。该村2015年以来,认真贯彻中央精准扶贫相关重大决策,探索出以整村推进、融信贷、科技文化为基础,“特色山林散养珍珠草鸡”产业模式为重点,两者相辅相成的适合慈王村村情的扶贫之路。

3.1.1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2015年,慈王村以当地资源禀赋条件为基础,将“特色山林散养珍珠草鸡”产业定为产业扶贫主攻方向。现阶段其产业发展有以下特征,一是养殖规模、场地布局已形成;二是产业化体系已基本健全;三是集中化经营与化销售逐渐形成。其“特色山林散养珍珠草鸡帮扶模式”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1)丰富的土地资源

2015年年初,相关政府部门及驻村工作队通过对慈王村的走访调查,发现慈王村村委会和部分贫困村民有大片闲置林地和荒地,土地平旷宽阔,环境干净优越,这为养鸡场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优越的地理位置

慈王村地理位置优越,周边茶园、农家乐数量居多,为该产业发展与珍珠草鸡销售提供主渠道;当地清真食品“爆炒草鸡”远近闻名,草鸡市场供不应求,这为养鸡场的建立提供了市场优势。

(3)科学的技术优势

驻村工作队中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更科学、更高效的养殖方式使得养鸡场的经营正在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并且“协会+农户”型组织形式已形成,“工作队+村干部+农户”分红模式初显成效,“农家乐+休闲茶园+协会”、“农家乐+休闲茶园+农户”销售模式不断创新完善。

3.1.2着力推进整村推进、融信贷、科技文化扶贫模式

(1)整村推进模式

市政府向慈王村下派村级负责人1名,下派干部78名,推进整村各项扶贫事业。投资130万元,用于全村道路硬化及渠道衬砌改造,村中主干道基本修建完好;投资20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40多盏,方便群众夜间出行;危房改造工程,按8000-12000元/户标准给予补助,15户贫困村户危房改造完成;修建新文化广场,幼儿园、卫生院、养老院等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环境。

(2)融信贷模式

慈王村建立1个产业发展互助社,投入资金270万,贫困村民借款率为85%;农民专业合作社9个,入社成员200人,精准扶贫兰州银行专项贷款达415万专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市政府精准扶贫专项贷款贴息,投入470万元,全市扶持贫困户高达2700户,慈王村贫困户均有受益,户均补助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入社资金0.1万元。

(3)科技文化模式

实施“雨露计划”,为贫困劳动力提供短期技能培训与两后生培训,分别投入30万元与15万元,主要有牛肉拉面、电子商务、家政服务、电工电焊、挖掘机、装载机为主的劳务技能培训;另外政府投资公益性资金10万元落实“乡村舞台”建设,组织村民自办文化社团等文艺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投资5万元,建成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组织开展体育比赛,提高农民体育素质。

3.2 精准扶贫模式的成效

慈王村大力发展以整村推进、融信贷、科技文化为基础,“特色山林散养珍珠草鸡”产业模式为重点的扶贫模式在脱贫人口、贫困村民纯收入方面成效明显。

3.2.1脱贫人口变化情况

2015年慈王村贫困人口507人,到2016年底,有476人稳定脱贫,占贫困人口的93.88%。

3.2.2贫困村民纯收入变化情况

慈王村贫困村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2433.48元上升至2016年3367.75元,年均增长率为26.75%,精准扶贫模式实施前后贫困村民人均收入有显著变动。

4 建立和完善精准扶贫模式的政策建议

慈王村山林散养珍珠草鸡产业扶贫模式已在当地扶贫开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由“输血”模式到“造血”模式的转变。值得思考的是,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的发展,应着力于区域优势资源、符合当地村情区情,而非追求盲目追求跟风。

4.1 明确产业发展定位,提高产业扶贫成效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贫困地区要对症下药,在精准定位的基础上创新完善。政府在加强基层扶贫队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金融扶贫投入力度的基础上,选择发展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形成品牌与规模,激发贫困地区人群树立脱贫决心,增强致富信心。此外,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物质、资源、生态等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慈王村“特色山林散养珍珠草鸡产业”的发展,拥有“地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产业发展的可能性与升值性。

4.2 制定产业总体规划,树立统筹发展理念

大部分贫困地区集中连片情况严重,资源共享度较高,合作空间较大。我国具有得天独厚资源优势的贫困县区较多,在特色产业扶贫发展中,应该注重深度开发和利用优势资源“区域属性”这一独特优势,在统筹发展的理念的制定下主导产业和总体规划,并运用SWOT分析,分析其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将扶贫产业作为精准扶贫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以促进协调各地区产业间的发展。

4.3 利用“互联网+”发展趋势,创新产业发展方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不可替代。对贫困地区本土产业而言,销售渠道窄和消费人群少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正确利用“互联网+”的网络平台,线上线下结合销售,不仅能促进自身产业的发展,更能辐射到贫困地区交通业、物流业及电子商务业。并且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在贫困地区建立电商服务网点,为村民提供电子商务培训并对在网上开设店铺的村民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优惠服务。

4.4 结合地区优势资源,促进大众创业

贫困地区留守老人、留守儿童较多,精壮劳动力大量缺失,面对这种情况,政府应为贫困家庭劳动力、回乡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等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培训,鼓励大众创业,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发展当地经济,对聘用员工适当提高薪资补助,减轻家中贫困现状,提高贫困地区的人均收入。同时,相关产业可以结合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协同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链。例如,注重节能环保和绿色能源的高科技企业可以利用农林业废弃物,发展生物能源产业。

4.5 推进经济与生态双赢,实现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格局。贫困地区在产业扶贫发展过程中,在短期利益的驱使下,容易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贫困地区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处理好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特色产业扶贫模式的发展,在于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协同共赢,并且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这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扶贫工作推进的宏观背景要求。

参考文献:

[1]李春明.精准扶贫的经济学思考[J].理论月刊,2015(11):5-8.

[2]王碧宁.燕山贫困集中区特色产业扶贫模式实证分析——以河北省平泉县为例[J]. 经济论坛,2016,(04):56-60.

[3]张真柱.“互联网+”背景下中国农村精准扶贫的治理逻辑[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02):83-90.

[4]刘清荣,程文燕,康亮.试论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模式及创新[J].老区建设,2013(08):4-10.

[5]胡振光,向德平.参与式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的发展瓶颈及完善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4(04):99-107.

猜你喜欢
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精准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隐形贫困人口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