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行政学院,四川成都,610072)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论述,特别是十九大报告以及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新时代众多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都作了深刻的论述,这一系列深刻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一脉相承的继承性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不动摇的坚持与不断发展创新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党继往与开来、承前与启后的高度统一。本文从指导思想、基本国情、第一要务、党的领导和国际地位五个方面“没有变”和“有了变化”的视角,就新时代党在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上的坚持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进行分析,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个成熟的政党必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知道党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才不会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主张中迷失前进的方向。我们党就是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一个政党,党所坚持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从来就没有变过。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坚持,保证了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保证了党始终沿着坚定的方向不断前进。
党的这种坚持首先表现为旗帜没有变。党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宣布自己是马列主义政党,一直高举马列主义的旗帜,至今没有动摇过。党始终把马列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次,表现为世界观、方法论沒有变。党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先后集体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要求全党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去认识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再次,表现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质没有变。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创新党的理论是我们党的特殊品质。从党的发展历程来看,什么时候我们坚持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取得成功,离开了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党正是坚持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的有机结合,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党的理论一次又一次的创新,一次又一次的飞跃,指导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正在向强起来坚定地迈进。也正是这个不变的坚持昭示了我们党的理论定力和理论自信。
新时代指导我们党的事业的理论基础没有变,但党的指导思想又增添了新内容,有了新变化。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内容的创新与变化,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章程》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道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也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包括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明确了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党的与时俱进指导思想的创新从根本上保证了党和国家能够沿着既定方向胜利前进。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和实践经验缺乏,相当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认识是不够清楚不够准确的,甚至在一段时间的判断出现过重大失误,一度曾导致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制定的政策脱离客观实际,政策实施后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由此可见,正确认识国情,准确判断我们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这个判断对于我们能不能开辟出正确的发展道路至关重要。我们党有一大特点就是善于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并指导新的实践。经过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终于在党的十三大上得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符合中国客观实际的科学结论,并且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正是基于这个科学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引上了正确发展的快速轨道。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些领域还位居世界先进行列,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头脑往往容易发热,在判断上容易冒进脱离实际。究竟如何认识当下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基本国情,并作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判断,党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化的判断。这就意味着党仍然继承了党的十三大的基本论断,同时表明,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世界公认的巨大成就,但离发达国家、离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仍然还存在不少差距。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仍然处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仍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离现代化仍然还有较大差距;全社会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仍然需要长时间培养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仍然任重道远;各种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大量普遍存在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还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奋斗才能做到。
尽管新时代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社会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矛盾发生变化,其中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把握至关重要。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意味着社会主要矛盾不会发生变化。要理解这一命题就必须对过去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表述进行分析。党在八大上就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历史论断完全符合当时国情,生产能力弱,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质文化产品严重短缺,人们生活普遍贫困,社会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经过近4O年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在39大类20O多个主要产品产量中,绝大部分产品产量我国都名列世界前茅,部分产品生产能力特别是低端产能还存在严重过剩的现象。另一方面人民的需要不仅在范围上不断扩大,在层级上也不断提高,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化生活领域。显然,原来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已不能反映业已变化了的客观实际,需要党做出新的准确判断。正是在这样的客观历史条件下,党审时度势并及时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表明,在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还要有更加充分更为全面的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时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个人收入分配之间还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产品品质、环境质量在相当程度上还不尽人意,这些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和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反映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为纲向经济建设的转移,果断地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崭新局面,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经济发展成果辉煌。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集聚了一些风险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的中心工作如何定位同样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时代课题。通过对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把握,党在十九大上强调,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毫不动摇坚持。
发展之所以仍然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首先是由于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社会主义要由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过渡,发展是最重要最核心的要义,只有发展起来了,发展得更好,才能消除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才能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才能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保方面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才能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其次,“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各种困难和矛盾叠加,要化解这些矛盾,除了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也需要具有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而要筑牢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唯有发展,舍此别无他途。对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从根本上说,没有扎扎实实的发展成果,没有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空淡理想信念,空淡党的领导,空谈社会主义优越性,空谈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意识形态工作也难以取得好的成效。”再次,发展是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如果说在当今中国,在其他一些问题上还有不同意见的话,通过发展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则是最大多数人的心声,可以说是全社会最大的公约数,这实际上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所遵循的共同规律。
虽然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变,但是今天我们讲的发展同过去追求的发展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过去偏重于物的发展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向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二是由过去偏重于速度追赶型发展向更加重视效益提高的发展转变;三是由过去偏重于数量扩张型的粗放发展向更加重视质量提升的集约型发展转变;四是由过去偏重于要素投入促进发展向更加重视创新驱动型发展转变;五是由过去偏重于部分区域先行发展向更加重视整体均衡协调发展转变;六是由过去偏重于效率优先发展向更加重视公平共享的发展转变;七是由过去偏重于扩大总需求管理向更加重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的发展转变;八是由过去偏重于经济的发展向更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转变。
显然,新时代追求的发展与过去的发展有明显变化,这种转变并非是要否定原来的发展成就,而是由于新时代有了不同的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和发展任务。过去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有沒有”的问题,而今天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好不好”的问题;过去我们在要素投入特別是劳动力的供给上是有较大潜力和明显优势的,而今天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劳动力数量与质量这一要素制约越来越明显;过去我们在环境容量上有回旋余地,而今天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此等等决定了我们在新时代选择发展方式和路径上必须对过去的做法进行调整,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走可持续的发展的道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国民经济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这些变化同样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这一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
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的领导核心,首先是历史的选择。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其次是执政的成就。我们党执政近7O年的历史进程中,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近7O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奋发图强、开拓进取,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任人欺凌的旧中国变成了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70年的励精图治,我国社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上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再次是对未来的担当。党的十九大制定了到本世纪中期分两步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并满怀信心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党也有足够的能力带领人民去实现这一辉煌的历史任务。党对国家和民族光辉未来的担当精神充分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心愿,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具有坚实的民意基础。
新时代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没有变,但党对自身的要求有了新的变化。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党面临着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还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种状况同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不相适应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增强党的战斗力。党的建设新要求在新时代具备了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征,这些特征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党的领导全域覆盖、全面领导。十九大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既是一种宣示,更是一种要求。不仅要求党员、党的组织要全域覆盖,不留空白,而且党员和党的组织要积极发挥领导带头作用。这就彻底解决了一段时期一些领域对党的领导在认识上的误区。曾经一段时间,我们在个别领域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羞羞答答,理不直气不壮,如果这样的状况再持续下去,不及时纠正,就会削弱党的执政基础,动摇党长期执政的根基,也必然导致削弱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
其次,表现在依规治党、严字当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制定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和制度,修改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及《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等,决定再用几年时间建立起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实现依规治党的制度保证。同时,党以坚强的决心、空前的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从严、管党从严、执纪从严、治吏从严、作风从严、反腐从严,管党治党实现了从宽松软到严紧硬的深刻转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明显增强。
再次,表现在忠诚干净、使命担当。新时代要求全党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加强和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定维护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干干净净地干事,对党忠诚老实。同时要牢记党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党从产生的那一天就是一个肩负着历史使命的政党,共产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奋斗的最终目标。现阶段我们党担当着正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进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党的全面建设的伟大工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历史使命,新时代呼唤着全党要有更大的担当,更严格的要求才能不负人民的重托、无愧历史的选择。
党的十九大指出“必须认识到,我们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党之所以继续坚持这一重大判断和宣示,首先是相同的历史境遇。我们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相同的历史境遇,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在历史上,我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样,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和剥削,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都有着悲惨的历史境遇,都经过长时期艰苦卓绝民族独立解放运动,最终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走上民族自决的道路,建立起了民族独立自主的国家。其次是共同的现实追求。我国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相同的现实追求和价值诉求即和平与发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对内由于经济社会还欠发达,某些方面甚至还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发展仍然是面临的共同的首要任务。我国同发展中国家一样都在至力于摆脱贫困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对外都在追求和平和公平的国际地位,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都应平等参与决策,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反对不合理的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致力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再次是良好的合作关系。我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几十年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格局依然稳固。我国积极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形成了密切的联系,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党在十九大上庄严向世界承诺,无论我们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拥护。
尽管我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但在另一方面,我国经过改革开放近4O年的快速发展,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进步,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同过去相比已有显著的变化。
首先,中国已由世界经济发展大潮的跟随者、追赶者向世界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开拓者转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始终把追赶发达国家作为执政的主要任务,特别是改革开放的突飞猛进发展,使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按2010年当年汇率计算我国经济总量就超过日本,正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经济总量地位上升和有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世界经济增量的贡献稳步提高,而且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量的贡献都位列第一,超过30%,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在高铁、量子通信、可燃冰开釆、移动支付等许多方面已领跑世界。
其次,中国已由世界经济运行规则的接受者、融入者向世界经济运行规则的完善者、构建者转变。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积极投身世界经济竞争大潮之中,先后加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加国际多边双边合作组织。我们融入国际经济组织,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之中,一方面,促进了改革开放,为我国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既有国际经济组织的改革和发展。但是由于既有世界经济组织的本身的局限性,难以完全反映和适应业已变化的世界需要,我国又主导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创立了新的为世界发展服务的公共产品,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描绘了共建“一带一路”世纪蓝图,为全球化再平衡开辟了新的路径,受到了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响应和支持。
再次,中国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构建方面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当今世界处于剧烈变化深度调整转型的重要时期,美国总统特朗普推行的“美国优先”政策、英国脱欧、中东乱局给未来世界格局增添了极大的不确定性。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积极推动两个构建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大事,我们主张大家一起共商、共建、共享,尤其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中来,获得与其地位和影响相符合的更多代表性和话语权,让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构建方面我们积极参与主动作为,正在向国际社会提供愈来愈多的公共产品,不断助力世界的发展和繁荣,促进国际秩序朝着更为公平合理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