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识碎片化,既是慕课的优点,也是慕课的缺点。如何处理知识碎片化与知识系统学习之间的矛盾,我们以《大学语文》慕课制作与教学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以下对策:首先,在慕课知识点的选择中呈现知识系统;其次,以兴趣为出发点,完善学生知识系统;第三,重视慕课视频与非视频的结合。
关键词:慕课;大学语文;知识碎片化
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方式,在短时间内便成为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很多国家及学校对慕课寄予厚望,将其作为教学方式与课程改革的首选发展方向。兰州大学高度重视慕课建设工作,笔者负责的《大学语文》慕课于2014年开始研制,2016年建设完成并投入教学。[1]
一、实践困惑及问题的提出
在互联网普及的背景下,慕课教学的一大优势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利用“碎片”时间,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与之相适应,作为慕课核心的授课视频,则以短视频为特征。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14年发布的《慕课制作手册》指出:“对于每个视频的长度,都应该控制在合理时间范围内。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长度为 7、8 分钟的视频,网络学习者最有可能将其完整观看完毕。因此,建议每个视频长度在3-7 分钟之间。有时为了确保知识点的连贯性,也可以适当变化,但是尽量减少超长视频。”[2]长度为7、8 分钟甚至时间更短的视频,有利于学生利用“碎片”时间,但不利于知识深入、透彻地讲解,对知识信息量大的课程而言,慕课视频可在10到15分钟之间。
“MOOC的每段视频只讲述一个知识点,教学目标非常明确,而且每段视频的长度相对短小,一般不超过15分钟,这和线下固定的四五十分钟一堂课很不相同。”[3]然而问题是: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应,四五十分钟的课堂教学内容应该在一个还是多个授课视频中呈现?如果机械地把45分钟的课堂教学内容分解为3个15分钟左右的授课视频,则慕课会变成过去网络公开课的翻版,从而失去慕课本身的功效;数量过多的视频,则会大大增加学生的时间成本和学习难度,不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的接受和学习。就此,兰州大学《大学语文》慕课(后文简称“兰大语文慕课”)建设团队经过反复讨论,采取一个视频大体与传统教学一堂课相对应的方式。这样一来,兰大语文慕课最终呈现54个视频。
将45分钟的课堂讲授内容转换成15分钟左右的授课视频,就必须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课堂教学有连贯性,而且课堂教学的充裕时间能保证对知识体系相对系统地讲解。但是,慕课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及需要选择性地学习,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打破教学的连续性,再加上受短视频的限制,慕课教学已很难做到对知识体系的系统讲解。因此,慕課的一大特征,便是知识的碎片化。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慕课制作手册》指出:“碎片化知识点便于个性化学习。”[4]的确,碎片化的知识点便于学生选择性地学习。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知识的获得,不能仅仅依靠学生的自主意愿。对一门课程的学习,也不应该是仅仅了解几个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而应该是对知识体系的系统掌握。以短视频为核心、以碎片化知识点为特征的慕课教学,在知识体系的系统学习方面,有先天的不足。如何在知识点碎片化的呈现中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如何发挥慕课的优势并克服慕课的局限?如何把慕课教学的优势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围绕着知识碎片化的问题,我们在《大学语文》慕课实践中产生很多困惑,这些困惑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并在实践中探索相应的对策。
二、反思及相应的对策
(一)知识点的选择和知识系统的构建
慕课的显性特点是知识碎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慕课制作者或教学者可以随意选择知识点。优秀的慕课,必然会重视知识点之间的系统关联,必然会在知识点的布置中考虑知识系统的呈现。因此,慕课知识点,应是知识系统中的关键点;慕课知识点的分布,则应是知识系统的呈现。“如果能按照一定的原则和顺序,将这些知识碎片的核心知识点依次列出并进行互联,那么孤立的知识碎片就能被关联化和体系化。”[5]
就《大学语文》慕课建设而言,由这门课程的性质决定,知识点的选择必然会遇到以下困难:第一,《大学语文》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基础上开设的课程,《大学语文》慕课知识点的选择,既不能简单重复学生过去所学语文知识,又不能完全割裂学生过去所学知识。因此,慕课知识点的选择,首先就要处理好学生旧知与新识的衔接。第二,《大学语文》需要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古今中外无所不含)。中小学每学期都开设语文课,而且语文课课时量很大,因此不同年级可以专攻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语文知识;而《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一般是一学期54课时,在这有限的课时内,要全面兼顾语文方方面面的知识,非常困难。第三,在慕课短视频、知识碎片化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慕课知识点的选择和布置要体现知识系统则显得更难。
要保证慕课知识点是知识系统的关键点,并且做到旧知与新识的自然衔接,首先需要慕课研制老师对相关专业知识有精深且宏观地把握。由于《大学语文》涉及古今中外、语言文学诸多方面的知识,以一个老师的力量,很难胜任该门慕课建设的工作。为此,兰大语文慕课研制团队采取专人专块、分工合作的方式建设慕课。具体而言,兰大语文慕课分五个版块:1.语言文字知识,2.古代散文,3.古代诗词,4.现当代文学,5.外国文学。
根据老师的专业特长具体分工,则在慕课知识点的专业性、系统性、新旧衔接等方面有了保证。有了“专”的保证,就需要“博”的沟通。首先,慕课不同版块的负责老师相互讨论,确定各版块所占时间比重;其次,根据具体版块所占时间比重,相关负责老师设计该版块需呈现的知识点;第三,以知识系统为背景,慕课建设团队集体讨论各版块知识点选择的合理性并进行调整;最终,慕课知识点以知识树的形式在慕课平台上呈现。
兰大语文慕课共设计十三个专题五十四讲(一讲对应一个短视频)。下面,本文以“老庄”专题为例,谈谈慕课知识点的选择与知识系统的呈现。“老庄”专题共四讲,其知识树呈现方式为:
第1讲 老子:道与德
第2讲 庄子:齐物与自由
第3讲 庄子:无用与无为
第4讲 道、道家、道教
常规课堂教学,“老庄”专题会讲到老庄生平、作品分析、道家学派、道家思想等诸多内容。但是,慕课视频的制作,“老庄”专题的讲授时间只有一小时。受时间限制,对“老庄”的讲解,需要提取“老庄”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关键词,而对这些关键词的讲解,则贯通作品分析、文学欣赏、哲学思辨等内容,从而避免把生动的语文课讲成枯燥的思想课。为此,对老子、庄子的讲解,我们提取的关键词是:“道”与“德”,“齐物”与“自由”,“无用”与“无为”。从教学效果看,这些关键词的提取,对学生系统理解老庄思想有较好的引导作用。讲“老庄”,必然要谈到道家及道教,作为延伸话题,我们在讲完老子、庄子后进入第4讲“道、道家、道教”,这一知识点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认识,也有助于学生相关知识体系的完善。
当然,仅凭几个1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学生势必难以形成对老庄思想体系的深入认识。因此,对慕课知识点的设计及教学理念,不应以讲授为本,而应以引导为本。慕课平台上呈现的知识点,价值在于引导学生获得对知识体系的感知,而视频中对一个个知识点的讲授,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产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唯有此,才能把慕课知识点的选择与知识系统的构建关联起来。
(二)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知识系统的完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慕课教学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相对于课堂教学,慕课教学缺乏对学生的直接管理,学生的学习更多依靠的是自觉而非老师的督促。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此外,受慕课短视频的限制,老师在慕课平台讲授时间很少,且讲授内容大多呈现为碎片化的知识点。学生如何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学生如何系统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如何保障教学质量?这些都是慕课教学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以慕课的短视频教学为背景,从某种程度上讲,慕课的特点不是教学而是自学。自学的动力与效果,则直接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兴趣引导下的深入学习,也是克服慕课知识碎片化局限并完善学生知识系统的最佳途径。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保证慕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对学生而言,喜欢不喜欢一门慕课,一方面受课程性质及学生本来喜好的影响;另一方面则受慕课视频精彩度的影响。课程性质和学生原初喜好,我们很难改变,因此,要把学生吸引到慕课平台上,就需要从视频制作上下功夫。帅气的形象、优美的语言、良好的“镜头感”等,直接影响到视频的精彩度,但这些外在形式,对很多老师而言,一时甚至终身难以改变。我们结合《大学语文》慕课制作及应用的实践经验,认为:形式的技巧不是不重要,但相较于形式,真正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是教学内容的生动与深度。慕课视频是否精彩,关键要看支撑慕课视频的脚本。如何设计好慕课视频脚本,要考虑教学目的、学生需求、知识新旧衔接、生动有趣等因素。那么,本文以兰大语文慕课第一章“走進汉字的世界”为例谈谈对慕课视频脚本的设计思路。
“语文”的性质,学界有多种理解,如“语言文学”“语言文字”“语言文化”等。无论哪种观点,都认为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应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但是,从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看,小学阶段大体完成识字教学任务后,语文教学的重心则转向文学,而对汉字的深入学习,在中学阶段几乎空白。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很多学生对汉语、汉字的理解、运用能力很弱。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设计《大学语文》慕课,没有机械延续中学语文教学以文学为本的模式,而是在第一章设计语言文字专题。这一章,我们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汉语、汉字之美。打破旧有语文教学模式,首先从语言文字切入,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感受到“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的不同,进而能让学生带着好奇的心态走进《大学语文》慕课。当学生走进去后,便会发现平常的汉语、汉字竟有神奇的力量,由此会逐渐消除过去对语文的无所谓态度。
《大学语文》慕课第一章设计语言文字专题,宏观目的是通过教学内容的革新来吸引学生。但是,学生能不能因此喜欢上《大学语文》慕课,还要看视频内容是否吸引学生。下面,本文结合慕课第一章的框架,谈谈我们对视频教学内容的设计。
第1讲 种子的力量——说“春”
第2讲 “司母戊”方鼎的更名
第3讲 “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认识误区
第4讲 不愤不启
汉字结构,通常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个角度分析。其中,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产生阶段相对较早,合称为非形声字。对非形声字,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字形形体中蕴含的古人的造字思维及文化;对形声字,我们打破“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认识误区,重点关注形声字声旁的示源功能。以上所述,是我们授课的背景知识,如果把这些知识生硬地搬到视频,不仅无法引导学生喜欢上汉字,相反会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枯燥和无趣。生动的例子,能引导学生喜欢上汉字;短小的视频,不能给学生讲多少知识,但能够在学生内心播下一颗种子。因此,我们对视频脚本的设计,不以传授知识为重,而以激发兴趣、培养感觉为重。第1、2讲,以“春”字的内涵、“司母戊”方鼎的更名为例谈非形声字的字形取象,进而让学生感受到汉字形体中蕴含的鲜活意义;第3讲,以常用字“婚、姻、嫁、娶”为例,感受形声字声旁蕴含的意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第4讲,结合“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探析,进一步感受形声字声旁的示源功能。这几讲,我们所讨论的知识都具有专业的深度,但我们的讲授却没有停留在专业深度上,而是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将深度转化为生动。生动,能把学生留在慕课平台上;深度,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生动与深度,在慕课教学中,缺一不可。
(三)视频与非视频的结合
一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很重要,但兴趣无法保障教学效果。“有学者建议应借鉴互联网网站发展的经验,在如何提高MOOC的粘性上下功夫,但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费时费力的脑力劳动,不管如何提高趣味性,终究不是娱乐。”[6]如果没有有效的督促手段,兴趣引导下的学习很难走得更远。《大学语文》作为对非文科生开设的课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这门课不会有很高的兴趣。基于考研、找工作等现实需求,学生更愿意把时间花在专业课、英语课的学习上,如果《大学语文》慕课教学不对学生提出要求,任由学生凭兴趣自学,大部分学生为节省时间,势必会以应付、敷衍的态度来对待这门课程。因此,慕课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督促工作。但是,慕课教学依托于网络进行,老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很少,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已经失效。没有管理的教学注定是低效的教学,失去了传统教学管理手段的慕课,必须有新的管理手段,这些手段,包括作业、测试、讨论等。
慕课教学以视频的学习为基础,但慕课绝不是单纯的视频,而是视频与习题、讨论、补充材料、测试等组合起来的一个个学习单元。由慕课视频时间短、知识碎片化的特征决定,慕课非视频部分,不仅是管理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更是深化学生学习、完善学生知识系统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慕课的制作和应用中,要高度重視非视频部分的作用。
为了检查学生是否认真学习慕课视频,我们对大部分视频设置作业。作业问题的设计,在结合视频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对相关知识的深化和引导。为此,本文以兰大语文慕课“论语”部分的作业为例谈谈我们的作业设计思路,并进而讨论作业对深化知识、完善知识系统的作用。
“论语”共六讲,后三讲主题是“《论语》中的关键词”,分别讲“忠恕”“仁”“礼”,各讲的作业为:谈谈《论语》中“忠”与“恕”的不同;谈谈你对“仁”的层次性的理解;谈谈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现象的认识,并谈谈儒、道、法三家对“礼崩”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以上问题,我们在视频中有讲解,如果学生认真观看视频,完成作业并不困难。为了节约学生学习时间,学生对作业的回答,我们不要求长篇大论,而是让学生结合视频,用一两句话或几句话回答出问题的关键即可。如此一来,学生在看完视频后即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作业。但是,如果学生不看视频,相关作业只能依靠百度检索等方法完成,这种作业,老师在批改时一眼即能看出,因而,作业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但是,如果只是以作业为教学督促和检查手段,则大大降低了慕课的境界。合理的作业,更大的价值在知识的深化与引导、知识点的融会贯通、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学生对作业的回答,一方面以视频的讲授为基础;另一方面,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则能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走向更深。例如,对“仁”的层次性的思考,会延伸到“礼”的等级性;而思考儒家对“礼崩”问题的解决,又会延伸到“仁者爱人”的话题。这样一来,对“仁”和“礼”问题的回答,有助于启迪学生对“仁”与“礼”的密切关系的认识。
当然,我们不指望一两个短视频、一两次小作业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润物细无声,教育就是逐渐渗透的过程。一两次作业,可能不会对学生产生多大影响,但一种好的教学理念的坚持,一定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对慕课非视频部分,我们的理念是:利用能利用的一切资源,尽量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以弥补慕课的短板,以呈现知识的系统。为此,我们还可在讨论、资料、测试诸环节思考如何克服慕课知识碎片化的缺点。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详论。
三、结语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而教育界及学界对慕课的讨论,多着眼于慕课的优点。本文谈慕课“知识碎片化”的缺点,目的不在批评或否定慕课,而是希望在反思问题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进行慕课教学。知识碎片化,既是慕课的优点,也是慕课的缺点。只有意识到缺点并进行相应调整,才能更好地彰显优点。本文以《大学语文》慕课制作和教学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强,何云霞,王莹.兰州大学《大学语文》慕课[EB/OL].http://lzdxmooc.kfkc.webtrn.cn.
[2][4]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慕课制作手册(1.0 版)[EB/OL].http://www.rcoe.edu.cn.
[3]吴燕玲,薛英忠.MOOC视频教材制作难点解析[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1):86-90.
[5]兰国帅,王岚,李慧娟,路爽,张一春.“MOOCs”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高教探索,2015(2):20-25.
[6]赵荣,马亮,张玉龙.MOOC的理性思考:兴起、发展与未来[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2):9-14.
(责任编辑 刘第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