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日新 郑纪刚 谷卓桐
摘 要: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一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综合实力和水平。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全面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以及线性回归的方法,系统、定量地从横向对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进行测度和分类研究,并在纵向对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了相关的研究结论。
关键词: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发展演变趋势;影响因素;定量研究
一、引言
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从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研究中分化出来,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体系,可以反映一个区域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水平。目前针对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偏重于理論研究的较多而定量研究的较少。因此,本文以现有的研究为基础,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我国的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进行定量研究。
二、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定量研究现状
在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定量评价和测度研究领域率先展开研究的是吴玉鸣[1],他通过设计一套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和综合评估分类的方法对中国各省域高等教育竞争力进行了定量和实证研究。这一研究引起了胡咏梅[2]等的关注,并针对吴玉鸣的研究提出了两点质疑,因此吴玉鸣[3]对胡咏梅等作出答复,并在对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和经济竞争力进行科学测度的基础上,对两者进行了回归分析,证明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关联,并认为区域教育竞争力是促进经济竞争力发展的先导因子。
吴玉鸣和胡咏梅等的研究开创了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定量评价和测度研究的主要方法,即制订出一套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并用这一体系对区域的高等教育竞争力进行系统评价。但是其研究的指标体系不够系统具体,说服力有所欠缺,因此后来有大量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的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如赵宏斌 [4]和苗招弟[5]从资源规模和使用效率两个维度出发创建了一套内容更加丰富的指标体系;高耀,刘志民[6]从教育规模、经费、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五个维度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我国的省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测度。
在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分布及演变机制定量研究领域的研究较少,大多是运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对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进行横向研究,如劳昕,薛澜[7]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空间分布特征、集聚与扩散趋势进行了总结,并对高等教育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增长进行了研究。
有少数学者进行了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时间序列层次的纵向研究,但大多采用单一指标的描述性方法,缺乏说服力;还有一些学者运用定量方法对区域高等教育资源进行时间序列的纵向测度,希望借助测度的指数或者结果对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演变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如段从宇,迟景明[8]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演变进行了时间序列上的纵向研究,指出不同区域间高等教育资源汇集两极分化的“马太效应”逐步加剧。虽然该研究的指标比较系统,避免了以往单一研究指标说服力不强的弊端,但是仅从纵向上分析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与演变的态势,而未能对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与演变机制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研究。
三、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测度与分类
(一)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测度
1.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由多重因素组成的综合系统[9],在对其进行定量测度研究时,选择一些能够涵括该系统的代表性指标是十分必要的。本着构建指标系统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和可行性的指导原则,本文从高等教育规模、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经费支出、科研能力五个维度,选取了21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来对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进行测度研究。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在指标设置上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由于本文需要在纵向上研究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演变的影响因素,为避免此处的教育经费指标与政策影响因素中的教育经费指标重复,因此选择选择“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作为测度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二级指标,而选择“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作为测度教育政策影响因素的二级指标。
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来自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4)、《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5)以及《中国科技年鉴》(2015)。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处理软件。
2.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测度
由于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测度体系指标较多,数据存在量纲和数量级的差别,且变量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难以直接进行综合测度。为了将众多指标耦合为一个综合的指数,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法来计算我国的31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其具体步骤如下。
(1)将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为避免原始数据在量纲和级别差异上的影响,需要首先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取的是Z值法。
(2)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对主成分共同度,即各变量包含的原始信息能被提取的公因子所揭示的程度进行检验。经检验,KMO值等于0.808, Bartlett检验的相伴概率P值为0.00,因此原变量通过主成分共同度检验。
(3)计算相关矩阵的特征值以及累计贡献率
从31个变量中共提取出21个公因子。其中第一、第二公因子的特征值分别为13.902和4.062,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5.543%,全体的变量可以很好地被前两个主成分所解释,计算的结果如表2所示。因此,这两个主成分可以较充分地反映各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水平。
(4)计算主因子以及综合得分
根据因子载荷的大小(一般以≥0.6 为标准),对两个公因子涵盖的指标进行筛选,并根据构成这两个公因子的主要指标的类型和性质进行命名。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主要解释的是与高等教经费支出以及科研能力有关的变量,将其命名为经费与科研因子;第二公因子则主要解释的是与高等教育基础设施以及科研能力有关的变量,将其命名为基础设施与科研因子。
据此计算出两个公因子的得分后,可以根据公因子的得分计算出各个区域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为:Z= a1F1 +a2F2,其中,a1 a2分别是公因子F1和 F2的方差贡献率,分别等于47.202%、38.341%。其综合得分的计算结果按照降序排列如表4所示。
(二)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分类
本文拟利用31个省级区域的综合得分,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各区域的个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进行聚类。
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各个省域之间的差异,根据层次聚类同类离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最终将31个区域划分为7类。分类的结果如表5所示。
四、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一)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演变趋势
1.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总体发展演变趋势
结合表1中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我国31个省域1996年、1999年、2002年、2005年、2008年、2011年、2014年7个时间节点的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进行实证测度。各省域的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总体发展演变趋势如图1所示。
2.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差异发展演变趋势
为观察我国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在区域差异上的演变,本文将我国“两极區域”的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进行历时性比较。取以上7个时间节点排名前五和后五的“两极区域”,并分别对每年“两级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水平进行比较,其差距趋势如图2所示。
(二)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发展演变趋势的影响因素
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演变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与演变,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政策支持力度、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发展、人口等因素息息相关,且这些要素作用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程度也有所不同。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以及人口等因素曾在早期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格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因素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演变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小,高等教育政策支持力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区域经济水平和区域高等教育政策支持力度对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发展演变趋势的影响。
1.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区域经济水平不单指一个区域的GDP水平,它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市场化程度等诸多经济指标的体现,因此它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概念。区域教育政策支持力度,是指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为促进教育的发展而采取的种种措施,也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概念。因此,要研究区域经济水平和区域教育政策支持力度对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发展与演变的影响,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我国的31个省域为样本,从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收入与消费水平、市场化程度、科技创新能力六个维度选取了18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水平指标,从重点高校建设情况、社会办学力度、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力度、高校科研支持力度、高等教育政策绩效五个维度选取了16个区域教育政策支持力度指标,并分别对我国1996年、1999年、2002年、2005年、2008年、2011年、2014年7个时间节点上的区域经济水平和区域高等教育政策支持力度进行定量测度研究,具体测度指标见下表6、表7。
区域经济水平和区域高等教育政策支持力度测度指标体系的数据来源来自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6-2014)、《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7-2015)以及《中国科技年鉴》(1997-2015)。
2.区域经济水平和区域高等教育政策支持力度对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发展演变的影响
区域经济水平和区域高等教育政策支持力度的测度方法与上文中的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测度方法相同,即通过因子分析法计算出每个区域在7个时间节点上的区域经济水平和区域高等教育政策支持力度的综合得分,因而在此便不再过多赘述。
通过对7个时间节点上的测度结果进行偏相关分析后发现,区域经济水平和区域高等教育政策支持力度都与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基于此项前提,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回归模型,通过回归模型中OLS参数的变化来观察每个时间节点上区域经济水平和区域高等教育政策支持力度对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发展演变的影响程度变化。
其中,Y代表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xe代表区域经济水平,xp代表区域高等教育政策支持力度,μe和μp是误差项,α0和β0是截距项。利用SPSS19.0软件计算的模型表达式及检验参数见表8。
从表8中可以看出,7个时间点的回归模型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检验。
α和β分别是两个回归模型区域经济水平和高等教育政策支持力度的OLS估计参数,通过这两个参数的大小及变化,可以看出区域经济水平和区域高等教育政策支持力度对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影响的强度及其影响趋势。图3为两个回归模型参数的大小及变化趋势。
五、研究结论
(一)基于横向对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测度与分类的研究结论
1.从影响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两个主因子来看,导致区域间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差距的变量主要与高等教育资源、经费支出以及科研能力有关。公因子1和公因子2中解释科研能力有关的变量都比较显著,说明科研能力对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比较显著。这是由于随着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的战略转变,改变了以往高等教育资源决定区域间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局面,科研能力越来越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2.从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和生产力发展贡献的地位来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有学者根据当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作用机制,将科学技术同生产力各要素的关系,用下列公式表示: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上述公式表明,科学技术不仅可以直接作为生产力,而且在经济和生产力的诸要素中占据特殊地位。高校的科研产出是科学技术的重要来源,也是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高层次的人才的重要来源,区域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正在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3.从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程度来看,大部分区域呈现出关联性较强,却又不完全一致的特点。我国的北部沿海地区(河北除外)和东部沿海地区(7省2市)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其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也位居全国前列;东北地区、南部沿海、中部地区(陕西、湖北除外)的12个省份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高等教育的实力与沿海地区相比也比较薄弱;大西部地区(5省3区)则一直是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最薄弱的地区。广东、湖北、浙江、山东等是经济强省,然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其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排名却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说明这些经济发达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协调性不足,经济增长的方式还处于粗放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对于科技和人才的要求还比较低。
(二)基于纵向对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发展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
1.从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总体演变趋势来看,就发展速度来说,1996-2008年这一时间段内,我国各区域的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迅速提升,此后2008-2014年间进入平稳发展期;就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区域差异发展演变趋势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的“三级区域”间的差距逐渐扩大,“马太效应”逐渐增强:高等教育发达的区域其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提升速度较快,并且优势不断凸显、积累,而高等教育欠发达的区域其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提升速度缓慢,导致差距越来越大。
2.从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来看,基于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影响省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的要素包括经济、政策制度、历史、文化、人口、地理环境等。在不同的阶段,这些因素起作用的方式、力度不同,且这些因素不是相互割裂的,是相互联系,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10]从整个历史发展的时期来看,历史、文化、人口、地理环境是贯穿高等教育各个发展阶段的基础影响要素,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力度相对固定,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了经济与政策因素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11]从图3中可以看出,就影响因素的地位来说,现阶段高等教育政策对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程度要大于经济因素的影响强度;但就影响因素强度的演进趋势来看,近年来经济因素对高等教育发展影响强度的增长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而高等教育政策对于高等教育发展影响强度的增长则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尤其是2008年以后,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强度增长速度超过了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强度增长的速度。这说明,经济发展因素已经逐渐代替高等教育政策因素成为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这也为制定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指明了一条逻辑思路:在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政策倾斜,经济发展和政策倾斜双管齐下,才能推动区域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反过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可以为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和人才,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反哺”和“回流”。
参考文献:
[1]吴玉鸣,李建霞. 我国区域教育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 教育与经济,2002(3):15-19.
[2]胡咏梅,薛海平. 我国教育竞争力的区域划分——与吴玉鸣博士等商榷[J]. 教育与经济,2003(1):1-6.
[3]吴玉鸣,李建霞. 中国区域教育竞争力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联分析——兼复胡咏梅教授等[J]. 教育与经济,2004(1):6-12.
[4]赵宏斌.中国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8):29 -30.
[5]苗招弟.中国区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2008:30 -33.
[6]高耀,刘志民. 中国省域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最新测度——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法的实证研究[J]. 江苏高教,2010(2):39-41.
[7]劳昕,薛澜.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J]. 高等教育研究,2016(6):26-33.
[8]段从宇,迟景明.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历史态势及未来进路——兼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J]. 教育科学,2015(5):50-54.
[9]王德广,罗筱端. 地方高校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内涵、特征、功能及其内容构建[J]. 高教探索,2012(4):33-38.
[10]张秀萍. 中国省域高等教育竞争力研究[D].大連理工大学,2013.
[11]张燕燕,王孙禺,王敏.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区域分布历史演变驱动因素与作用机制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2):76-80.
(责任编辑 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