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项目《高职院校“三维一体”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GJ1726)
【摘 要】 高职院校职业规划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系统化不足、缺乏有效的理论引导与资源对接、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改进对策主要是: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建立创新创业自信;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高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对策
国家大力提倡培养全社会的创新、创业精神,做好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和创业教育是目前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所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低。高职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能够为未来社会提供高水平的劳动者,能够提升整体公民素质。而且,对于高等职业学校自身的发展来讲,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发挥出高校的社会价值、推动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目前国家正处于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型期,技能型岗位的需求时刻发生着新的变化,传统的学生就业观念、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加快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
一、现状分析
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创业教育的意识,几乎没有开设任何与创业相关的课程,其他类似的创业活动就更少。很多高职院校认为创业教育只是毕业生求职的一个补充不是学校所必需开设的课程,可根据高职自己意愿安排。但是,在普通本科院校里面确实硬性要求开设关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一般来说,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属于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直接面向就业的,普通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属于理论研究型人才,多是进行理论研究的。所以,很多人认为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只要在普通本科院校注重培养就可以,而忽视了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急切需求。哪怕是在一些高职院校开设了关于创新创业类型的课程也得不到重视。可是,处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信息化时代,很多公司对于岗位的学历要求已经做出了硬性规定,导致高职学生错失了很多就业机会,倘若在自主创业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再度缺失,那么高职学生更难以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
大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学校开设的职业规划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持消极看法,一方面是他们不能有效获得课程的开设对于自身求职的帮助,另一方面是因为课程内容上更多的是通俗性知识,针对于各个专业的所能提供的实用性有限。但是,对于以后学校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专业对口的创新教育和实践,学生们还是抱有期待的。
二、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进行了几十年的探索,创业的形势取得很大的进步,但是就整体的创业状况来看,依然是有很多的问题。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的发展中始终努力尝试,但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依然很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没有正确理论指导和创新体系的构建是很难开展工作的。受社会环境、学校、学生自身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漠视态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创业理念的认知上缺失,进而又导致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困难。一部分高职院校领导认为,所谓的创业教育是为那些求职困难的学生准备的,因为他们很难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工作才会另辟蹊径自主创业;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负责人认为,只要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做好,就不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一部分教师觉得所谓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小商贩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不相符。
2、不重视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
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来源于对普通本科院校模仿、国外的课程的引用、亦或是高校老师们临时拼凑编写的。创新创业的相关教材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课程大多以选修课、职业生涯规划课或者是学术讲座的形式呈现,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在实际调查反馈中,得知高职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偏向于理论教育、内容单一、考核方式死板,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知识面窄,缺失创业所需的具体的项目策划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市场分析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很多高职学校的毕业生怀有创业的热情和想法但是迟迟不肯行动,错失了一些宝贵的机会。另外,在高校内部的创新创业平台萌生的创业行动,一旦进入到实际的市场运作中就面临崩盘。探究其中缘由发现,是高职学生本身的市场应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经营能力不足导致的。所以,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管理制度的缺失,造成学生畏惧挑战,不愿自主创新创业。
4、缺乏有效的理论引导与资源对接
虽然在很多高职院校内部已经设有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基本上属于附加课程、选修课程,并没有形成自身的课程体系。一般表现为:课程设置上杂乱没有系统性、课程内容上死板不具实用性、课程形式上单一缺乏灵活性。在创新创业研究我国因为开始的比较晚,对理论研究的深入程度不够,还没能有效考虑高职生的实际需求,所以造成即便高职学生在学校学到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也很难转化为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另外,在创业课程教材的编写上,国家缺少统一的规划指导,一般是高等院校自主组织编写,相互的衔接性不足,创業信息难以有效传递。再加之,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对于学生的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不够,致使学生缺乏积极性。政府对于创新创业的资助力度还很弱,政策制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有效的宣传。以上因素导致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力量不足,问题凸显,教育成果匮乏。
三、对策
1、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建立自信
通过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力和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意识帮助高职生建立自信。 国家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实施自主择业制度,经济体制从计划调节到市场调节完成过渡,大学毕业生包括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享有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权利。所以,高职毕业生们要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核心素质已经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具备灵活的适应性、强大的心理素质、完备的市场知识。因此,应当强化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催生创业的动机和激情,养成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教育学生具有敢于挑战、不惧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2、制定科學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在制定、执行科学管理制度方面做的不到位,很多时候呈现出制度制定不规范、不依照规章制度办事、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首先,高职院校应当制定科学规范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不能忽视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其次,就是要加大高职院校的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制度政策的制定是有其必要性的,不是形同虚设的,需要大家的遵守。总之,对于高职院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应该合理制定,严格执行,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序规范的环境。
3、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承受着比普通教育学生更多的心理压力,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旁系教育。所以对于进入职业教育的学生就有一种轻视的态度,觉得他们都不是“好学生”。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着多种的心理压力,而且因为其本身在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方面也相对较弱,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种种不良因素的叠加,高职院校就不得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高职院校领导层,应当注重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要将培养心理健康,素质良好的职业教育人才看成是自身的使命,是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在进行高职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制定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培养手段,正视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我国高职院校进行创业教育的首要因素。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当有“巧妇”。只有具备了稳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才能给予学生高质量的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应当积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优秀的企业专家加入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队伍中来,吸收各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开展灵活高效的创新创业课程。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于高职院校师资招聘的协助,保障稳定有序的招聘环境,提供完善的社会福利,鼓励各类有经验的行业精英主动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或宣讲活动。只有积极动员各方面有经验的人才进入到高职院校中,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大家”的机会,在与成功人士的接触中收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5、改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
首先是在制度环境建设上,适当降低高职学生的创业准入标准。政府加强对于创新创业行动的服务,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帮扶措施,降低就业准入门槛,从根源上给予帮助。政府应当注重促使企业方主动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兼职师资、场所设备、技术资助等多种帮助。其中,河北省石家庄市政府举办青年企业家专场招聘会,设立青年创业基金以此为广大的创业者服务。其次是政府要结合校园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帮扶政策。政府深入校园建立创业扶持机构,在这个平台上,为符合创办条件的企业量身打造扶持政策,提供社会与校园的桥梁,“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使新生的企业能够健康并具活力的走进社会。最后是,政府为刚起步的创业者制定适合的帮扶政策,帮助高职生做好创业的开端。综上,政府有义务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薛红燕.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2] 马睿.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j].现代交际,2015.
[3] 刘喜梅.浅析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创新教育,2015.
【作者简介】
任争峰(1983-)男,本科,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