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
本文为2016年度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资助课题(编号:XJNZYSK2016082)研究成果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了微载体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微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积极搭建微载体中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
【关键词】 “互联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问题;对策
当今,现代化科学技术带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已经来临,随着微博、微信、微公益、微视频及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大学生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受其影响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微载体以其便捷、高速的传播能力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内涵和特点
1、微载体的内涵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作为一种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教育实践方式,是网络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产物。它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微信、微博、微公益、微视频、微阅读、微电影等传播方式传导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养及道德水平。微载体为个性化、主动化学习奠定了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依托。
2、微载体的特点
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信息的传播突破了空间的限制。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接收终端的空间移动难题得到了解决,利用微载体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筛选需要的内容,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老师也能够迅速的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的浮动,两者之间能够实现互相发布讯息进行交流,而且能够实现对信息的及时反馈,减少了教师与学生的时空差距。微载体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它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是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载体难以比拟的。
第二,交互的沟通提升了参与的积极性。微载体的传播活动具有及时的交互性,人们不仅是关注者,还是参与者,人人可以发表言论,人人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各种方式汇聚网络舆情力量,并形成重要的社会舆论。信息的传播呈网状结构展开,信息沟通可以及时得到反馈,所以人们之间的沟通呈现交互性。
第三,精炼的内容增强了载体吸引力。当今是一个海量信息的世界,精炼而又通俗易懂的内容让微载体备受大学生的青睐。以微博为例,140字简短的文字、最多九张的图片、精简的音视频就表达了明确的信息,这样的传播内容比较容易吸引人们眼球,提高人们的阅读欲望,哪怕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也完全可以阅读或观看。微载体的出现符合当今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使用频率较高,评价较好。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应用存在的问题
1、微载体传播内容繁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匮乏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价值观念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涌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微载体作为一种备受大学生青睐的载体,它所传播的内容纷繁复杂,大学生可以利用它获取新闻和了解时事,也可以查找资料自主学习,还可以分享和聊天,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更多的会利用这些微载体打发时间,娱乐休闲。由于微载体自身“门槛低”的特点,其传播内容从一定程度上说缺乏一定的真实性与权威性,因而也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微载体运用效果不佳
微载体不仅是信息发布与分享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传播与互动的新平台。很多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大大方便了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与此同时,也存在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未使用微载体,或对微载体的使用不熟练,或己经使用但用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次数少之又少的问题,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运用微载体幵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效果并不显著。可见,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微载体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识还不深,对微载体的运用能力还不强,导致运用效果不佳。
3、微载体对大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纷繁复杂的网络内容中,信息良莠不齐,这对大学生是非辨别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大学生人生阅历少,思想单纯,容易受情绪的影响和支配,对于事物的判断不准确,在大是大非面前犹疑,甚至走向反面、极端。部分学生会对网络谣言偏听偏信,甚至被披着“自由、平等、民主”外衣的西方自由主义思潮所迷惑。同时,由于部分微载体传播内容时,受字数、时效等影响,使信息传播的不够全面,思想深度不够,也会导致部分学生认识出现偏差。
三、增强微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随着微载体的应用趋于广泛,其功能日益凸显,并逐渐在大学生的思维养成、行为塑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将微载体引入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显得十分紧迫而必要。
1、积极搭建微载体中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彭兰教授指出: “对现代社会来说,信息是一刻都不可缺少的,而且必须保证其全面性、稳定性。只有专业机构才能通过规范的、持续的信息采写、发布活动,满足整个社会的信息需求。非专业人士参与网络传播,会导致信息的复杂化,人们很难判断什么信息是准确的。对于正能量的信息要多传播,对于不良信息的扩散要予以干预,将不文明的现象扼杀在摇篮中,努力建立与大学生双向互动、共同驱动的模式,实现微载体教育与课堂教育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
2、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微载体应用效果的好坏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担着甄选和使用微载体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的认知和应用能力,养成工作时主动学习和应用微载体的教育习惯,从而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度自觉的思想道德意识,避免大学生在利用微载体分享、吸收、借鉴信息时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使得微载体能够有效的服务于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培養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
3、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微载体应用于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是必然趋势。在发展微载体的过程中,不能全盘否定和摒弃传统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要发挥多种载体的合力作用,不断融合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现代化、科技化微载体的理念,使二者较好的为当前高校实现培养高、端、精、尖合格人才的提供保障与支持。新、旧载体只有开展互动合作,才能适应高职院校大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最终实现传统载体与微载体的双向互动和配合,以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董世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D].吉林大学,2008.
[3] 乔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有效运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3.05.
【作者简介】
赵 莉(1988-)女,汉族,新疆阜康人,法学硕士,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