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甘肃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2018-03-31 12:38李俊霞
社科纵横 2018年4期
关键词:结构性甘肃文化产业

李俊霞

(兰州市社会科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甘肃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开创文化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2006年兰州市被确定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以来,甘肃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顺利,但与全国相比,甘肃的文化体制改革还存在诸多问题,继续推进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甘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全面提升甘肃文化产业各方面要素的生产效率,以新的机制来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做大做强甘肃文化产业,开创甘肃文化发展新局面。

(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重要着力点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领下,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的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而文化产业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具有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等特点,且与其他产业有着很高的融合度,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它不仅能够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文化条件,而且能够开辟地区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空间,是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甘肃土地、人力资源等成本不断攀升,而环境承载力在不断下降。应对高成本时代,需要催生高附加值产业。因此,甘肃文化产业在甘肃产业转型中的地位更加突出。要加快甘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加快甘肃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结构性改革,借力“互联网+”,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提高甘肃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生产率,增加甘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进一步激发甘肃的文化市场活力和文化创造力,使文化产业成为甘肃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镇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人们对文化的消费将大幅跃升,与此同时消费心理、消费模式、消费结构也发生大的变化,文化消费需求已从生存性向发展性升级,对于消费产品的属性和质量更为重视,文化消费形式也日趋多元化。但是同全国一样,目前甘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供给水平无法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导致大量消费外流。据统计近年来,甘肃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2012年到2017年,甘肃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7979元和4931元增加到27763元和8076元,年均增长9.1%和10.4%。其中2016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70.3元,比上年增长8.9%,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254.2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539.2元,增长12.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487.0元,增长9.6%。同年,甘肃省城镇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2322.1元,比上年增长13.6%,农村居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965.5元,比上年增长13.1%,增速比全部人均消费支出高11.38个百分点;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2.41%,比上年提高1.14个百分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的内在要求,不仅为甘肃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而且也对甘肃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甘肃文化产品和服务从重量转到重质,实现产品从低劣向优质的转变。

(四)是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增强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

当前,文化竞争力已成为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指标。一个地区是否具有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文化的发展水平。而文化产业是地区创新能力和文化竞争力的催化剂,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激活社会创造力,支撑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甘肃要缩小与其他城市的发展差距,同样需要充分利用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大甘肃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结构性改革,促使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提升甘肃地区综合竞争力。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甘肃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支持,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

完善政策生态环境是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是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保障。一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文化市场执法,净化文化市场,保障文化市场秩序运行的公平、公正和效率,维护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快甘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此外,结合甘肃的实际,完善和落实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投融资、工商管理、土地扶持、人才培养、资产经营和管理及改企单位人员安置、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一系列优惠的政策,尤其是在创新创意的鼓励和扶持上,通过减轻税负、降低经营生产成本以及放宽企业准入,让个人和企业的创新创意得到充分发挥的空间。在此基础上,对大量的尚处空白的文化产业指导性政策尽快制定出台,助推甘肃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二是利用好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和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两个平台,进一步精心梳理、发掘、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以文化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打造甘南州民族文化产业园、甘南州夏河县藏族文化产业园、武威市天祝县华锐藏族文化产业园、临夏州东乡县东乡族特色文化体验区、积石山县保安族特色文化体验区、陇南市文县氐羌和白马藏族文化旅游区、张掖市肃南县裕固族特色文化体验区等七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推进定西市通渭县平襄书画小镇、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七彩丹霞特色文化小镇建设。充分发挥甘肃各地区文化元素优势,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支持甘南州实施“一县一品”策略,做大做强藏文化产业;张掖市发展裕固族歌舞演唱和祁连玉文化,打造“山水肃南·裕固家园”品牌;陇南市立足独特历史文化,打造“宕昌羌”、“白马氐”和乞巧文化产业;临夏州发挥东乡族、保安族等独有民族优势,打造民族民俗文化产业;武威市挖掘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资源,打造天马文化、五凉文化产业;兰州市发挥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集聚人才,引导核心区和辐射区联动发展,大力发展创意与设计文化产业,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甘肃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人才支撑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是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力支撑。建立包括非体制内文化人才在内的文化人才工作机制,完善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引进和管理机制,做到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后继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留住拔尖人才,努力形成甘肃文化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一是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调整文化人才培训结构,通过高校联合办学、岗位培训、交流挂职、实践锻炼、外出考察等方式,或建立文化产业培训基地,拓宽文化人才培养渠道,加大对文化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基础型人才和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加快培养具有文化创造力的创新创意性人才和懂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不断规范人才流动管理机制,完善文化人才引进机制。制定紧缺型文化人才、文化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通过合作、兼职、交流等方式,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各级各类急需的文化创作、经营管理人才、营销策划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积极构建文化人才“柔性流动”的新机制,促进甘肃文化人才合理流动,三是建立和完善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重视现有人才的管理和使用,完善以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为甘肃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人才支撑。

(三)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创新驱动是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文化企业的创造活力,致力于创意和创新,鼓励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业态创新。一是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网络手段、数字技术等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对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印刷包装、民间民俗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六大传统文化产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创新文化产品的创作、内容、生产、销售和传播方式,延伸产业链,发挥集群效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以新技术带动新产品、新产业,助推甘肃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二是加快培育创意设计、数字内容、节庆会展、文化装备制造、文博业等五大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甘肃文化产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低端向高端、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从制造向创造转变,提高甘肃知识密集型、人才密集型、技术创新型文化创意产业的占比。三是支持文化创意、创新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甘肃文化与农业、工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旅游、教育、体育、休闲等产业之间多向交融互动发展,催生新兴文化产品和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体育融合、文化与农业融合、文化与中医药养生保健融合等五大融合型文化产业,使五大融合型文化产业成为甘肃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亮点,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以此提升甘肃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着力打造优秀文化品牌,不断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

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是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一是突出重点和特色,打造优势文化品牌。整合甘肃文化资源,重点开发与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敦煌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以及文物精品和文化典籍、西北山水名城、现代文化等方面相关的文化品牌,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有影响力的演艺、会展、节庆、民俗文化活动品牌;开发与工业文化、高科技文化、现代商业文化相关的产品和品牌。对甘肃业已形成的优势文化产品进行再开发、深加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二不断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立足城乡居民不同的文化消费需求,以科技和创新为驱动,鼓励甘肃文化企业创造需求,提供高品质、有创意的产品,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甘肃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从低劣到优质、从同质化到精品化的转变,并注重从普及型、大众化文化消费品向精致型、个性化方向发展,同时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文化价值、艺术品位,满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增强甘肃文化的有效供给,足人们日趋多样化文化需求,形成甘肃文化消费新动能。

(五)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

做精、做深文化产品和服务,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这是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本。一是充分挖掘甘肃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文化资源优势和已经形成的文化品牌,发挥文化主导产业促进文化产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创新潜能,延伸上下游文化产业链,积极发展文化品牌的衍生产品,释放文化资源的整体经济效应,提升甘肃文化的影响力、知名度。尤其做大做强以“丝路花雨”、“大梦敦煌”、《读者》、兰州太平鼓等为代表的歌舞、影视、戏剧、动漫、书刊、工艺品制作、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文化品牌衍生产品,拓展市场,提高甘肃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二是发挥甘肃已有文化品牌的外溢效应,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支持天水雕漆、汉唐陶艺、兰州刻葫芦、临夏砖雕和工艺地毯、甘南洮砚、酒泉夜光杯、武威铜奔马、平凉纸质画、白银鸵鸟蛋雕等特色工艺品利用主导产业本身的高度产业关联效应,与其他产业的联合开发项目,做大做强文化品牌,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及关联产业的集群发展,充分释放文化品牌的外溢效应,提高甘肃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占有率。

(六)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完善多元融资体系是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保障。积极吸纳财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贷款、企业投入、社会和民间资本以及海外资本共同参与甘肃文化要素市场的建设,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元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新型文化投融资体制,为供给侧改革下的甘肃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培育新动能。一是通过政策推动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信贷产品,为文化企业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开发适合的、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加大对甘肃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二是组建文化商业银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发起组建各类文化投资公司,建立文化投资基金和担保基金。鼓励担保机构开发贷款担保业务品种,创新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质押融资、企业债券发行等方式,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搭建甘肃文化企业投融资平台。三是发展文化产业拆借市场,鼓励非文化企业将剩余资金转借给文化企业,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缓解甘肃文化企业发展中的资金困难。四是广泛引导社会资金。通过PPP等方式,启动民资、招商引资、信托融资、股权融资、收费权质押融资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鼓励企业或企业家通过冠名、建立基金、捐助或者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等多种形式,吸纳民间团体、企业和个人等进入文化行业,实现甘肃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五是抓住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一路一带”建设战略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中央、省上的文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尤其是运用文化部文化金融扶持计划、特色文化产业、文化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三大项目支持平台,做好重大项目申报工作,争取中央财政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甘肃重点文化产业项目,解决甘肃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融资难问题。六是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跨行业、跨区域采取投资经营、联合经营、组团经营、连锁经营的方式,进一步拓宽甘肃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

(七)加大区域协作力度,建立健全文化消费长效机制

加大区域协作交流,探索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新途径是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源。充分发挥甘肃作为丝绸之路黄金段和坐中四连的强大的聚集、辐射效应,以实现信息、资源、利益共享为目标,通过文化资源整合、设施对接、共同促销等手段,推动甘肃文化企业与省内外、沿黄城市和周边城市、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城市的开展广泛交流和深度合作,构建西北文化产业战略协作区,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实现市场互换、文化产品互送、信息互通、相互依存、相互协调、互利共赢,形成全方位合作的新格局,拓展甘肃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广阔空间,实现甘肃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综合效益最大化。另外,加快建立健全文化消费长效机制。兰州市、张掖市在认真实施文化消费试点城市方案的基础上形成试点布局,并及时搜集整理上报试点数据和进展情况,为全省扩大和引导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探索经验,建立健全促进文化消费长效机制,逐步改变城乡、区域、群体之间文化消费不平衡的现象,不断提升甘肃基层文化消费水平,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甘肃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鹏.供给侧改革:助推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N].光明日报,2016-01-07.

[2]于娟.甘肃文化产业风光正好[N].甘肃经济日报,2017-12-18.

[3]黄坤明.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N].人民日报,2017-09-17.

[4]甘肃省统计局.2016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7-07-19.

[5]施秀萍.甘肃省以重点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N].甘肃日报,2017-02-13.

猜你喜欢
结构性甘肃文化产业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甘肃卷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