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森
民生是人类之幸,国家之命,社会之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①因此,当前中国最大的政治就是民生政治。保障、改善和发展民生是人民之要、政府之责、为政之基,要始终把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放在心头、扛在肩上。这就要求新时代民生政治做到:坚持兜住底线不放松,不让任何人因生存所困;推进保障基本不动摇,不让任何人为生活所忧;抓住提升质量不放手,不让任何人为发展所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田新文教授的《民生政治研究》一书切中了新时代中国民生政治建设的核心议题。该书由导论、民生政治的概念与理论基础、民生政治的逻辑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政治、作为政治现象的民生政治、民生政治视角的社会建设、民生政治视角的“三农”问题和结论等部分内容组成。整体而言,本书逻辑清晰、概念清楚、内容丰富、结构完整、论证有力、材料详实,对民生政治论题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深邃的审视和建构,极大地提升了民生政治的研究水平。
当今中国已然实现了从“民族—国家”到“民生—国家”的历史跨越,进入到民生中国时代。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降,到十八大强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再到十九大更进一步明确“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当前时代已然进入民生治理时代。这也使得民生作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上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进入到党治国理政的中心,成为当代中国国家建设的政治议题。从政治议题研究民生,以政治视域建构民生,从政治高度切分民生,即是中国治理新时代“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基本生发点,也是民生政治理论的发生逻辑。《民生政治研究》一书作为对治理新时代民生问题的治理解构和民生政治的时代建构,即是以民生中国的现实脉象、人民美好的生活需要和中国政治的主题转换为生发逻辑,建构民生政治理论范式。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政治议题转换的依据,民生政治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三次历史转换,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需要”和“生产”的矛盾转换为“需要”和“发展”的矛盾,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民生内容更丰富更充实更重要。⑤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在发展上还不平衡不充分,《民生政治研究》中提到的群众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领域还有不少明显的“短板”,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贫富差别比较明显,社会上依然存在不少与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例如,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这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之一⑥。矛盾是前进的动力,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推动民生问题上升到政治议题的动力,《民生政治研究》即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新矛盾为民生政治理念理论生发的现实根据。
21世纪的中国政治,主题已由单纯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执政党由关注物质财富的生产本身转向关注、解决民生问题、推进民生建设和民生治理,民生政治实际上成为当今中国最为基本的意识形态。⑦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主旨先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最初政权政治发展到生产力政治再到民生政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标志着民生政治作为政治发展新旨归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时代进步的产物。⑧民生政治被作为“有根政治—平民政治—发展政治—良治政治”⑨是对“国家善治—政府善政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当代中国核心政治问题的回应。《民生政治研究》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转换为逻辑基点,提出民生政治、政权政治和生产力政治分别对应社会建设、巩固政权和发展经济,其中民生政治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五位一体”建设中,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时代反映。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发展民生既需要加强民生治理,也需要进行范式建构。民生政治作为治理时代的民生建设范式,如何从学理上进行阐释与建构,怎样从概念上进行构建和雕琢,是民生政治学术范式的关键。《民生政治研究》一书作为民生政治系统全面研究的开山之作,建构民生政治理论范式是其核心。《民生政治研究》的民生政治范式建构以三个原初假设为理路基点,以五对核心变量为理念基石,以四个基本命题为理论主张,构设出民生政治的分析体系和理论架构,生成了民生研究科学前瞻的学术范式,形成了民生政治的“假设—变量—命题”范式建构逻辑。
理论假设是范式建构的理路基点,民生政治作为研究民生治理、建设、发展的学术范式,从理路逻辑出发首先应框定其理论原点。民生是国家建设与国家治理中的基本议题,是国家政治中的基本政治,其既关乎“家”的存在与幸福,也关乎“国”的安定与合法。因此,民生政治的理路原点内存于囯与家,即国家、政府与人民、社会的共生关系中。《民生政治研究》在原点设定过程中,即以“国家—社会”和“政府—人民”等政治理论中的核心命题作为基点,进行理路构设,提出了“国家、政府、人民与政府官员间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不同的偏好;现代政府职能尤其是当前中国政府职能以善治为目标;管理与服务合理界分是现代政府管理的必要前提”等三个渐次递进的原初假设,奠定了民生政治范式建构的理论基础和生发基点。其中,强调“国家—政府—人民—政府官员”之间利益诉求与偏好的差异性夯实了政治存在,尤其是民生政治存在的根基,政治及民生政治即是不同政治行为体推进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解决偏好冲突,增强国家的合法性。书中强调的“政府尤其是中国政府的职能是善治”的论点奠定了民生政治存在的理由,民生政治即以夯实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为目标,成为国家治理与社会建设的有效手段工具。而且该书还着重强调,“管理与服务合理界分”铸就了民生政治存在的前提,在管理即服务的治理时代,以服务推进管理,实现治理与善治,是民生政治实现的基本途径。
核心变量是范式建构的理念基石。在新时代,应如何认识、理解民生政治理论原点和原初假设?怎样对民生政治存在的三个理路基点进行阐述,使民生政治更凝练、更具穿透力是民生政治范式建构的基本要求。《民生政治研究》通过分析“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管理职能与服务功能、效率与公平、民主选择与精英决策、一元主导与多元协作”五大核心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民生政治的十个基本概念,构设了民生政治分析范式的基本理念要素,认识和理解了民生政治的基本内涵。《民生政治研究》以对五对核心变量及其相互对应关系的科学考察和辩证分析来观察现实社会问题,提出经由个体理性实现集体理性,把个体私利控制在理性合理范围内,实现集体的善,同时要合理平衡管理—服务、效率—公平、民主选择—精英决策、一元主导—多元协作的变量关系,实现“国家善治—政府善政”和“社会良序—人民福祉”,达至对五对核心变量之间悖论关系的辩证统一,以此构建民生政治分析框架。
基本命题是范式建构的理论基础。全面理解民生政治分析范式,科学阐述民生政治基本概念,需要通过命题设置与论题阐释建构分析当代中国政治现实生活的衔接点,进而深化三大原初假设和五大核心变量。《民生政治研究》通过运用上述原初假设和核心变量分析了中国现实的政治问题,提出“民生政治是中国当代政治主题的新发展;民生政治是中国当前社会建设的新动力;民生政治是中国政治合法性的新增长点;民生政治是公平正义政治价值的新实现”等四个基本命题,探寻了当代中国民生政治发展的基本进路。这四个基本命题立基于中国新时代民生议题和社会建设的要求,是不断协调和平衡“个体与集体、管理与服务、效率与公平、民主选择与精英决策”等关系来推进民生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正义的重要抓手。
总之,《民生政治研究》以原初假设—核心变量—基本命题的体系黏合,论说彼此间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理路逻辑,构建其辩证统一性,生成了民生政治分析框架和逻辑体系,建构出民生政治这一系统范式。
图1中身份标识为EID1的LISP主机呼叫身份标识为EID2的LISP主机,以下画出算法步骤的整体流程图。
学术命题的民生政治范式是分析实践议题的民生治理工具和视域。《民生政治研究》一书不仅建构了学术命题的民生政治理论范式,而且把这一范式推向彻底,使其革命化,用来指导实践,分析现实中的民生建设,从而建构民生政治的实践运行范式。其不仅推动了民生政治理论的实践化、操作化、对策化,也形成了民生政治的运行实践。
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民生政治生成的重要领域,也是民生治理的重要场域。《民生政治研究》一书把民生政治范式实践工具化作为重要步骤,以民生政治为理论工具,检视了社会建设中的民生治理问题。作者提出,从民生政治视角检视社会建设,应“发展要以民生为先:温饱是民生之始,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要,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社会安全是民生之盾”⑩,同时,框定民生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便进一步推动民生建设。《民生政治研究》以民生政治的视角观察、研究了如何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并对国民教育、劳动就业、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社会建设中的重点民生领域治理问题,厘清了其存在的突出矛盾,并以对策建议的方式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农民、农业、农村”的“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政治的重要议题,“三农”治理也是当前中国最大的民生治理内容之一。从民生政治角度研究“三农”治理,深化对农村民生议题的解剖,是《民生政治研究》一书中实践议题研究的独特之处。民生政治范式中农村实践运行的重大举措——公共服务下乡进村,是《民生政治研究》捕捉到的民生政治理念与公共服务创新配合前行的乡土实践。民生政治视角的公共服务下乡,就是要解决农业服务现代化、农民权益民生化、农村发展美丽化,实现乡村振兴。民生政治理念的根本内核,就是要让人人平等分享发展成果,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公共服务普惠化、均等化,进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民生政治范式的实践运行议题在城乡之间的基本要求,就是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乡统筹与融合发展。《民生政治研究》把“三农”治理吸纳为民生政治范式研究的现实议题,以公共服务建设为抓手,以实现“三农”治理中的民生建设为核心,论证了民生政治的原初假设和变量关系。
《民生政治研究》作为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研究的经典之作,开拓研究论域、探究研究进路、创新研究方法,实现了民生政治研究的时代建构和开拓创新,从而也使本书填补了民生政治系统全面研究的空白,成为民生政治研究的重要著作。同时,《民生政治研究》一书也开创了政治学研究的新领域,提出了政治学研究的新议题——民生政治范畴和范式,实现了民生议题的政治提升和政治议题的民生落地,具有鲜明的开拓性、开创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民生政治作为民生研究与民生建设的重要论域,该如何推进和拓展这一论域,是《民生政治研究》的核心和关键,也是作者成功构建民生政治范式的根本和基础。《民生政治研究》的研究论域以民生政治的学术命题论设和现实议题论证为抓手,通过学术命题论述和现实议题分析的“双轮驱动”、“双轮耦合”,实现了对民生政治的“学术命题—现实议题—政治主题”的三位一体。民生政治在作者的论域中既是一种学术命题,也是一种现实议题。学术命题的民生政治则是一种分析体系和学理范式,现实议题的民生政治是政治理念和政治操作模式,二者互嵌互融地推动了民生政治论域的拓展和构建。在书中,学术命题的民生政治建构主要体现在第三章民生政治的逻辑体系研究中。作为学术命题的民生政治,作者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国家本质和职能的相关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综合运用现代政治学中的政府理论、公共物品理论为补充,在公平正义政治价值理念的指引下,理性设定民生政治的原初假设,科学界分民生政治的变量关系,系统论证民生政治的基本命题,建构出民生政治的理论体系。而现实议题的民生政治建构主要表现为第五章作为政治现象的民生政治、第六章民生政治视角的社会建设和第七章民生政治视角的“三农”问题。作为现实议题的民生政治是一种政治行动模式,其发展进程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历程息息相关,在现实实践中,表征为当前的社会建设、“三农”治理、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乡社区建设、公共服务普惠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等政治行动中。民生政治的学术命题的理论建构与现实命题的实践解构相结合,提升了民生政治论域,达至了民生政治研究内容的整体性,实现了民生政治研究命题与议题的耦合,生成了完整的民生政治论域。
历史与时代的统一,是学术研究和理论建构的重要进路。《民生政治研究》把历史的逻辑和时代的坐标相勾连,从对民生政治实践议题的历史演进,推生出中国政治发展主题的逻辑转换,即“政权政治—生产力政治—民生政治”的演变逻辑。同时,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民生建设历程的回顾与疏理,探寻出中国民生政治的历史脉络、生长规律与对策建议。具体而言,这些历史逻辑体现在:民生政治发展的困境——民生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供给绝对量、供给体制、供给能力、供给层次的不平衡),民生政治建设的公平正义行动原则(民生权益的普惠性、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工作进程的有序化),民生政治发展的行动纲领,及途径措施(宣传民生政治理念,探索民生政治领域的制度创新与供给,制定民生建设的总体规划方案与实施步骤,改革官员评价体系及赋予民生政治更大权重)。《民生政治研究》一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出发,探究了民生政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提出民生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政治是民生政治的一个阶段性表现、一种具体形态,是民生政治议题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而且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政治方面,作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政治的主要内容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所有民生议题,涉及教育、就业、社保、养老、医疗、住房、生态、安全等领域。社会建设、公共服务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等新时代发展任务要求和战略目标,都是民生政治范式建构的时代标识。可见,《民生政治研究》的历史逻辑与时代坐标勾连前行,开辟出民生政治建构的发展进路。
研究方法的科学有效是《民生政治研究》一书的重要特征之一。作者在对民生政治的研究中以规范分析法为基础构设了民生政治范式,以文献分析法为基底引入了民生政治相关理论,以矛盾分析法为基点剖析了民生政治存在问题,以历史分析法为基石叙述了民生政治的历史脉络,以实地调查、个案研究和数据分析为抓手佐证了民生政治的运行实践。首先,本书依次展开分属两种类型(规范、实证)的三种研究(理论、对策、案例)。理论研究以民生政治的概念、假设、变量、命题建构,推导出民生政治的范式系统;对策研究则通过对作为现实议题和政治主题的民生政治的发展脉络、历史必然、内在规律为研究中心,提出民生建设的对策建议;案例解读以社会建设、“三农”治理、公共服务下乡等问题的解构,系统验证了作为学术命题的民生政治范式。其次,本书通过综合性演绎方法,对民生政治经由学术提炼、系统建构、逻辑验证、回归提升等,进行了系统性统合与体系性构建。最后,本书运用整体主义的归纳实证方法,对全文进行了总体性检视和理论修正,得出本书最终结论和核心观点。《民生政治研究》在总体研究方法上实现了规范与演绎的结合、归纳与实证的结合,最终生成规范演绎与归纳实证的统合,建立起多种研究方法有机结合、综合运用的整体主义方法论。
“人天生是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的人类天性的政治定性,无异于说明政治性也是人类的本质之一。因而,人类的生存、生产、生活从民生的视域而言,本身也就具有政治的规定性。“人天生还是建构性动物”,这也是人类的本质。建构性存在和存在性建构是人的生命方式,也是人类故事的根本与内核。政治性和建构性赋予了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建构政治也就成为人类创作的核心,正因为如此,“至今为止,人类创造的最伟大政治作品就是国家”⑪。而在现时代,国家的表征向度之一就是民生国家——民生政治。田新文教授的《民生政治研究》一书,即以建构主义的创作方法,对民生国家进行了政治建构,生成了民生政治的学术命题和实践议题,开创了民生研究的新时代,开拓了政治研究的新题域。该书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时代主题为方位,以实践创新为基础,以家国情怀为基点,以公平正义为目标,以人民福祉为根本,创新命题、建构范式、勾连实践、剖析现实、推动飞跃,实现了对民生政治的时代建构。本书的建构主义视域与命题建构方法互融互构,不仅坚持了理论建构与实践运用、历史发展与时代要求,还对民生政治这一“学术命题-实践议题”问题进行了双向建构,堪称“民生-政治”研究的典范之作,使民生议题和政治命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注释:
① 习近平:《在江西调研考察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2月4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3页。
③④⑨ 陈明明:《以民生政治为基本导向的政治发展战略》,《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
⑤ 陈晋:《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北京日报》2017年11月13日。
⑥ 参见李涛:《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法律应对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前言第1页。
⑦ 赵丽江:《民生政治: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
⑧ 董田甜:《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民生旨归与战略意蕴》,《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
⑩ 李培林:《当代中国民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⑪ 林尚立:《建构民主——中国的理论、战略与议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