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8-03-31 10:11张三元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者马克思主义理论

张三元 邹 月

列宁在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理论体系。受此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时,总是将其分解为三个部分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严重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完整准确的理解。自从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设定为一级学科以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成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出现了一大批成果,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这些研究达成了一些重要共识,但也存在着一些分歧。当然,分歧不是原则性的,而是具体内容上的。对于这个研究做一个概要式的回顾与展望,理清思路,发现问题,明确方向,可以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必要性

学者们指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和理论体系的固有属性,整体性问题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问题是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的问题①。尽管以前人们对这个问题有所关注,但真正成为我国理论界关注焦点,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设为一级学科之后。那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为何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点与热点,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又到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首先,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逻辑严密,是“一块整钢”。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失误,还是反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一般都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整体性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不能因局部的得失而失去了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全面而完整的认识。唯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我们才能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其次,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是时代的要求。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也就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要求③。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就是一个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就是全面准确地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以此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作为一种开放的、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学说,当人类进入21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整体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所具有的价值会更加丰富地显现出来。因此,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④。

再次,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出的课题。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中,马克思主义三个部分的研究与教学由不同的人来承担,这就造成了一种十分不良的后果:研究和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不太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研究和讲授政治经济学的人,不太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研究和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的人,不太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样,就把由各个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肢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进行研究,从事教学。这种做法,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造成了很大困扰。因此,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的学者,面临着把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重要任务⑤。

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致思路径

那么,如何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呢?也就是说,该如何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呢?学者们认为,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可以有四个维度或四个具体路径: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本质规定性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就是“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问题,由此延伸出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结构内涵就应当回归马克思主义本质本身。而以此为理论基点,则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划分为四个层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性质和社会理想;为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政治立场和根本宗旨;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⑥。这四个方面是从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做的概括,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解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性质的阐释,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⑦。但也有学者认为,把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并未得到理论界的公认。确实,学者们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常常超出以上四个方面的范围。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的高度一致性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这一整体性的解读方法将实践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将立场与方法的统一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核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面向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源泉,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为实现实践这一本质要求而存在的。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实质定位于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统一,就是要求真正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相统一为根本出发点来研究问题。只要是坚持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就是整体性研究,得出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整体性结论⑨。基于这种思路,学者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大致包含发展史、方法史、文献学、传播学、本土化和时代性这几个方面⑩。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实质是对马克思主义解读方式认识的一种发展,“整体性解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对模块式解读方式的一种扬弃⑪。这一观点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理解为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方式,从其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的一致性来证明其自身的正确性。因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体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⑫。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既包括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逻辑整体性、方法整体性和历史整体性,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整体性⑬。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时,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一级学科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六个二级学科之间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六个二级学科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载体,既是统一整体又是可分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要求我们,既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性研究,又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行整体性建设,更要从宏观角度通盘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的整体性建设⑭。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而言,更应突出其整体性,因为这个学科就是一个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⑮。

第四,从马克思主义自身逻辑内涵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这个逻辑体系有其逻辑起点、逻辑线索和逻辑结果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框架内建构的一种辩证的思维体系,它的逻辑起点是围绕“现实的人”而展开的,而实践这一理论的引入是人的解放条件、解放进程的研究中必然会出现的土壤和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这一现实手段,建立科学的方法论,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清晰的逻辑线索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全部研究内容,也能最大程度地覆盖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始终。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人”的研究,始终是放在整个理论研究的中心位置,因而,有学者认为,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时,也应当以“现实的人”为起点,以实践的方法论为其逻辑过程,最终达到逻辑的终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逻辑联系,代表的正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核心内容⑰。

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科学内涵、逻辑结构和基本特征

在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进行研究时,首先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空间是什么,它拥有哪些结构层次、理论内涵,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特质?对此,理论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献中,似乎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自身整体性做系统的阐述,也的确难以发现针对这方面问题的直接的既成的结论⑱。可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就不能从传统的被分割状态中凸显出来。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源于它的终极目标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和发展的学说,其主线、主题和旨归都是人的解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具有内在逻辑的整体⑲。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不是停留在理论或是实践上止步不前,其理论品质蕴含的内在张力一定不仅仅停留在解决问题的“手段”层面,而会向伦理乃至整个人类生存问题的方向延伸⑳。因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首先在于它的最终理想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超越个体的“人”,从整个人类的历史视域,对马克思主义中关于人类的终极关怀进行整体性、全面性、统筹性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方法在这一整体性的意义下成了全面的、自我完善的、综合意义的扬弃过程。而两者的落脚点和契合点——人则在这一双重意义的进程当中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自我超越,以最终的扬弃异化并达到终极自由为最终目的㉑。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常常流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世界观、方法论的狭小视域中,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及终点即人的解放。

其次,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包含着极为丰富而深邃的科学内涵。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形成”的整体性、“主题”的整体性、“方法”的整体性、“理论”的整体性、“发展”的整体性、“形态”的整体性、“功能”的整体性、“叙述”的整体性㉒。这八个方面是统一的,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架构和基本内涵。还有学者认为,在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以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科学社会主义则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得出的结论。这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构成统一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㉓。

再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特征。这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把整体性看成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属性,认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其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性根据,因而是最根本的属性。整体性内在要求并包含着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体现为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㉔。二是把实践性看成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根本依据,认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来源于实践,实践整体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不仅体现在整体性理论来源于整体性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还体现在整体性理论对整体性实践的具体指导㉕。因而,实践维度是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根本维度㉖。三是把科学性看成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前提,认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点,但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不能因为强调整体性而陷入到“整体主义”或“体系主义”。科学性才是马克思主义的目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以科学性为前提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源于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主义的超越,源于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核心的理论本质;这种整体性以改造世界为旨趣,体现为运用过程中不断生成的状态㉗。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应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既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也是指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既然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因而,我们要完整理解并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揭示出来,更为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即把“整体性”作为一种框架,来重新解读经典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新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㉘。

首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人类思维发展史上,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科学地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将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总体性或整体性)确立为自己的基本原则之一㉙。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终极关怀的唯一途径,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逻辑终点也正是与此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创立自己的理论时,实际上也没有想要建立自己的学科体系,他们的一切研究都是为了探索和回答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实际问题㉚。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时,既要重视理论探索,更要清楚我们进行研究的终极目标是要回归于实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前,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大多集中于理论层面,所缺乏的是,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在现实工作中贯彻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即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类终极关怀的现实手段。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使命和社会功能的唯一途径㉛。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时,只有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从实质上解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中出现的难题。

其次,坚持创造性地融于时代的原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㉜。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中也同样要坚持这一基本原则,发扬马克思主义者勇于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既将马克思主义置于全世界的视野下进行研究,又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探索,从宏观上整体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微观上整体地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因此,有学者认为,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既是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逻辑的理论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㉝。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随时代的变迁也必然出现一些新变化、新特征,唯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变化、新特征来开展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才能真正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融入时代并正确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再次,坚持用整体性构架重新解读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学者们按照各种标准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划分为各种结构层次,这表明当前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问题上是存在分歧的。曾经有人试图否定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是有错误的,包括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这两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石,以及从而得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策略等。学者们明确指出,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而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否定㉞。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要求我们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中去,回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再研究中去,通过对文本的耕犁阐发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本真精神。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不仅要求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中去,还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中去。只有如此,才是原原本本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只有“回到马克思”,才能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只有“根据原著”,才能读懂真义,才能把握真精神㉟。但也有学者提醒人们,有人打着“回到马克思”的旗号去建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但在事实上却完全扔掉整体去考察个别方面。张一兵先生所著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副题为“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显然这是一个特殊的理论视角,是考察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特殊方面,然而他却完全离开整体去考察个别方面,扔掉理想去注目科学,这样只在片面的意义上去谈回到马克思,本身就是一个悖论㊱。解构主义者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一书是解构马克思的范本,把马克思主义解构为所谓的“幽灵”,但在“幽灵论”中,马克思主义本就作为一个“复数(思想的碎片)”存在,而不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因而他所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根本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时,应当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回到“整体”的马克思,在经典文本中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向前发展。

最后,要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有学者认为,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带有很重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色彩,大部分研究成果都坚持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做当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中心内容。概括地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是完整、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㊲。但正是因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特性,导致国内理论界无法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时将目光从它上面移开,过度地强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而无法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进行科学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用经典形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形态马克思主义概念,从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上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㊳。这就需要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可谓是跳出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路径,开拓新视域和新方法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尝试或创新,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发展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概念。虽然西方学者解读马克思主义可能会存在诸多误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身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生活境域的视角,自有其独到之处,可以洞察到一些其他境域和视角难以察觉和体认的东西,借此研究视角和思维原则,对我们研究、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有启发意义的㊴,的确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方法。

五、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困惑以及应对策略

通过上面的梳理,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对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虽然学者们的观点各有侧重,暂时还很难达成一个一致的意见,但研究始终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力求在全面广阔的视域下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当然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困境或值得商榷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并非是一个独立学科,相反,它同马克思主义一级理论学科以及下设的六个二级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单方面地强调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是否又会陷入片面解读马克思主义的误区呢?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圆融、丰润和整全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有机统一,对于这样一种理论,不少学者或从理论内容、或从发展历程、或从方法论、或从层次结构等某一方面去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这不禁使人发问,这单一维度和视角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是“整全”的整体还是“片面”的整体㊵?第二,有些研究过于死板,视马克思主义为绝对整体,认为一定要找出一种整体性的研究方法。有学者认为,要想实现对超越了学科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整体性进行研究,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知识结构上,研究主体必须像马克思一样,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二是在研究方法上,必须要找到或创造出一种整体性的研究方法。这种单向式的思维制式无疑是天真的㊶。如果国内理论界一直囿于这样的成见之中,那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也就很难取得突破;第三,有些研究无法做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很多学者通过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著作来寻找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思想,并将其放到现实研究中去,但却少有人直接探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逻辑关系。无法做到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就无法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核心与价值。

鉴于这些问题与困境,我们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应该循着以下几个方向向前推进:首先,理论界应当探寻出一种“复合式”的研究视角,不再单单将目光聚焦于单一的维度或者范畴,而是综合应用多种研究视角,将其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服务。这样既可摆脱死板的“整体论”,又不会陷于“片面整体”的窘境;其次,重新审视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得出的结论。即便是马克思在阐述自己的成熟思想的过程中,也不忘常常回头审视自己年轻时或者说是理论尚未成熟时所犯下的错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也应当如此。之前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多是基于某种维度或者视角下的解读,我们只有予以重新审视,有分析地借鉴,才能为后续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提供帮助;再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必须时刻保持同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其永葆活力。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时,如果一直停留在以前的思维和视角当中,而不考虑时代发展的现实因素,势必失去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整全把握。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们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不可能脱离现实世界以及现实运动而存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也是如此。所以,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必须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研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注释:

①②㉞ 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实质》,《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8期。

③⑰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视角》,《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5期。

④ 李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和学科建设》,《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

⑤㉓ 赵家祥:《再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观察与思考》2017年第1期。

⑥⑳㉑ 王玲:《试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逻辑内涵》,《学术交流》2010年第11期。

⑦ 逄锦聚、李毅:《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解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1期。

⑧⑪⑯㉜ 杨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述评》,《江汉论坛》2012年第12期。

⑨ 童曼、余达淮:《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之我见》,《社会科学家》2013年第1期。

⑩⑫ 顾钰民:《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6期。

⑬ 张雷声:《从整体性角度把握马克思主义》,《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⑭ 孟庆艳:《当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趋势及我见》,《社会科学辑刊》2009年第3期。

⑮ 秦宣:《从整体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学科建设》,《理论视野》2010年第3期。

⑱ 胡海波、热合木江·巴拉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自身整体性的基本观点及其现实意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第1期。

⑲ 贾建芳:《论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3期。

㉒㉔㉘ 韩庆祥、邱耕田、王虎学:《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上、下),《哲学研究》2012年第8期、第9期。

㉕ 张建云:《实践整体性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江汉论坛》2015年第10期。

㉖ 马文保:《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根本维度:实践维度》,《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11期。

㉗ 李双套:《告别整体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反思与重构》,《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㉙㉛ 张云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机理和科学要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5期。

㉚ 吴育林:《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第6期。

㉝ 苏星鸿、刘基:《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㉟ 张三元、何景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形态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14年第6期。

㊱ 郝敬之:《论马克思学说的整体性》,《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㊲ 常宝红、赵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探索》2006年第3期。

㊳ 汪青松:《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7期。

㊴ 陈新夏:《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路径的几点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

㊵ 郑丽娟:《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述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2期。

㊶ 杨显平:《马克思学说整体性研究的认识论困境及其出路》,《探索》2012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学者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坚持理论创新
学者介绍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