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纪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源于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重要演讲。他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①5年来,习近平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10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其思想理念不断发展升华。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5个举措,即坚持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心心相印、开放包容。此次演讲把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落实到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上。在此基础上,“命运共同体”开始成为中国周边外交工作的指针。
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5点主张,擘画了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线图”。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上,他阐释了迈向命运共同体的“四个坚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巴黎气候大会、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在文化、生态、互联网治理等诸多领域得到延伸和应用,亚洲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更多区域层面的命运共同体战略举措相继出台。
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在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进一步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发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②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演讲中进一步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机构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③
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3月17日,载入安理会决议;3月23日,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11月2日,写入联大两份安全决议……越来越多国家意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宪章》精神高度契合,在应对重大全球挑战时必将凸显其时代价值。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中,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强调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笔者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时代发展特点有机结合的智慧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创新实践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的“一家亲”上。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中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2014年3月5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讲话中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大局。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民族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全国各族人民都要珍惜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都要坚决反对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团结的言行。要坚决依法惩处和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筑牢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铜墙铁壁。9月29日,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全党要牢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同心同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015年9月3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之际,习近平特别邀请来自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新疆5个自治区的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来到北京参加国庆活动。在亲切会见代表们的讲话中,他强调: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党的十八大后,我们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和战略任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中央这么重视民族工作,这么重视脱贫工作,就是要更好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更好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更好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各民族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个心愿和目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中国共产党就是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迈进。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民族团结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大家要行动起来,一起做交流、培养、融洽感情的工作,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向着伟大理想去奋斗。
“中国梦”凝聚了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憧憬和期待,它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断追求的梦想,是亿万人民世代相传的夙愿。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就是让各族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过程,就是不断为人民造福的过程,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实基础的过程。
2013年2月25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强调: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是一家人。维护好台湾同胞权益,发展好台湾同胞福祉,是大陆方面多次作出的公开宣示,也是我们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郑重承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这种天然的血缘纽带任何力量都切割不断;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基本事实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两岸交流合作得天独厚,这种双向利益需求任何力量都压制不住。更是因为,全体中华儿女有决心通过自己的不懈奋斗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种全民族共同愿望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习近平指出,我们始终从全民族发展的高度来把握两岸关系发展方向。大陆和台湾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我们真诚希望台湾同大陆一道发展,两岸同胞共同来圆“中国梦”。
2013年6月13日,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时指出,两岸关系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据此确定自己的路线图,继续往前走。我们两党应该以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合作,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汇集两岸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在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抚平历史创伤,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崭新篇章。
2014年5月7日,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时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顺应历史潮流作出的共同选择。只要我们都从“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出发,将心比心,以诚相待,就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2015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朱立伦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时指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历来是命运与共的。两岸关系路应该如何走,是摆在两岸所有政党和社会各界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攸关中华民族和国家未来,攸关亿万民众福祉,需要我们大家认真思考。
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同台湾地方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时,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指出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两岸一家亲,家和万事兴。中华民族有延绵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但近代以来却屡遭列强欺凌。120年前,台湾惨遭外族侵占,成为全民族的剜心之痛。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才洗刷了半个世纪的民族耻辱。透过历史风云变幻,可以深切体会到,两岸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
2016年11月1日,习近平在会见洪秀柱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时强调,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政治基础,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民意主流。确保国家完整不被分裂,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实现民族复兴,再创中华盛世荣景,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016年11月11日,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我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增进同胞福祉和亲情。台湾任何党派、团体、个人,无论过去主张过什么,只要承认“九二共识”,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其交往。
周边是中国的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中国始终将周边置于外交全局的首要位置。
2013年10月25日,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我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努力使周边同我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习近平指出,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一贯方针。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也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要倡导包容的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要全方位推进人文交流,深入开展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广交朋友,广结善缘。要对外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这些理念,首先我们自己要身体力行,使之成为地区国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
早在2011年1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在访问友好邻邦泰国时,就与泰国领导人和泰国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这一点在中泰两国关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说,“中泰一家亲”是中泰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把中泰友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泰两国永远都是和睦相处、患难与共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好亲戚。在访问结束致泰国政府领导人的感谢电中,习近平写道:“我亲身感受到,‘中泰一家亲’深深扎根于两国人民心中。中泰互利合作潜力巨大,两国关系发展前景广阔。我深信,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泰战略性合作关系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4年8月习近平对蒙古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不仅大幅提升了中蒙关系,而且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周边外交。其中,在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发表的《守望相助 共创中蒙关系发展新时代》重要演讲,就中国的周边外交等阐发了不少新的理念,影响深远,强调中蒙要做守望相助的好邻居、互利共赢的好伙伴、常来常往的好朋友,中国始终坚持互尊互信、聚同化异、合作共赢的原则,把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邻国视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维护和平稳定的真诚朋友,让中蒙世代友好的种子广泛播撒在两国人民心中。
2015年4月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习近平在巴基斯坦媒体发表题为《中巴人民友谊万岁》的署名文章,在与巴各界领导人会谈时指出:中巴始终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是全天候朋友。我希望通过这次访问,巩固中巴传统友谊,深化两国各领域务实合作,推动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充实中巴命运共同体内涵,为中国同周边国家建设命运共同体发挥示范作用。
2015年4月23日,在出席印尼雅加达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的亚非国家领导人会议上,习近平发表了《弘扬万隆精神 加强亚非合作 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旨讲话,指出“要大力弘扬万隆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亚非人民及其他地区人民。”
2016年10月13日至17日,习近平对柬埔寨、孟加拉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印度果阿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八次会晤。在金边、在达卡,习近平同柬埔寨和孟加拉国领导人重温友情,规划合作;在果阿,习近平同金砖国家领导人共话机遇、共迎挑战、共谋发展、共创未来。4天内,习近平出席了40多场双、多边活动,同多国领导人会谈会见,发表多场重要讲话,签署和见证了多份联合声明、宣言以及数十个合作协议,访问取得圆满成功。国内外高度关注此次访问,普遍认为这是中国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的又一实践,是构建“一带一路”的又一进展,是为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合作与影响作出的又一贡献。特别是将中柬、中孟关系和务实合作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对进一步深化睦邻合作、推动区域共同发展、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11月习近平访问越南并在越南国会发表了《共同谱写中越友好新篇章》的演讲,提出“中越一家亲,中国人民分享着越南人民的幸福和快乐。”强调中越“不仅仅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更是利益相融、目标相同的命运共同体。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守望相助、携手前行。”2017年11月13日在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举行会谈时进一步强调,中越是山水相连的好邻居、荣辱与共的好朋友、志同道合的好同志、合作共赢的好伙伴。阮富仲表示,越方感谢中方对越南民族解放和国家发展给予的巨大帮助,支持中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越方高度评价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对本地区发展的积极贡献,欢迎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认为这体现了中国的全球视野和大国担当。
在访问老挝期间,习近平在老挝媒体发表《携手打造中老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署名文章,提出加强战略沟通,打造互尊互信的命运共同体;深化战略对接,打造互帮互助的命运共同体;拓展务实合作,打造互惠互利的命运共同体;扩大人文交流,打造互学互鉴的命运共同体。在同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举行会谈时,双方高度评价对方发展成就,同意加强交流互鉴,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老挝革新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继续秉持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精神,巩固中老传统友好,推动长期稳定的中老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
2017年5月15日在会见来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时,习近平指出,菲律宾是中国友好近邻,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坚持睦邻友好合作、实现合作共赢是发展中菲关系正确道路。中方愿同菲方推动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多成果,更好造福两国人民。
2017年11月11日在会见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与东盟领导人对话会的韩国总统文在寅时,习近平指出,中韩两国是搬不走的近邻,也是天然合作伙伴。双方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维护政治互信,加强沟通和协调。在事关重大利害关系问题上,双方都应该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中韩关系负责、对两国人民负责的态度,作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决策,确保中韩关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12月14日在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文在寅举行会谈时重申了这一立场,强调中方重视同韩方关系,坚持以诚相待的为邻之道,把握互利共赢的合作宗旨,推动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始终健康稳定地走在正确发展轨道上。
2017年11月24日在会见来华访问的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时,习近平说,中共十九大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蓝图,将为中国自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会给包括缅甸在内的世界各国带来同中国合作的新机遇,中缅“胞波”情谊源远流长。中国一贯尊重缅甸主权和领土完整,高度关注缅甸国内和平进程,并愿为此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维护两国边境安全稳定,促进两国关系发展。
2017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会见来华出席“2017从都国际论坛”的世界领袖联盟成员时指出,世界是一个地球村,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中国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摒弃传统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梦汇聚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人类命运共同体汇聚着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强调,作为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中国保持长期稳定发展,这本身就是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
2017年12月1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习近平发表《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主旨讲话,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谋划世界未来的中国方案。他指出:“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世界各国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该是一家人。世界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张开怀抱,彼此理解,求同存异,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习近平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努力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习近平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4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有关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的巨大合作平台。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点亮银河。“只要各方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起来规划,一起来实践,一点一滴坚持努力,日积月累不懈奋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④
2017年12月7日,习近平在致首届“南南人权论坛”的贺信中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尊重与保障中国人民各项基本权利的水平。国际社会应该本着公正、公平、开放、包容的精神,尊重并反映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意愿。中国人民愿与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人权,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协和万邦、讲信修睦的“天下一家亲”中国古代智慧,是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资源。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在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而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迪顿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个伟大的计划,我非常希望能够实现。与此同时,中国为实现这个目标所做的努力令人钦佩。”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到“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的巨大合作平台,再到具有开创性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新时代的中国正与世界风雨同舟、携手并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时代发展通途,共创人类社会的光明未来。
注释:
①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
② 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18日。
③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1月20日。
④ 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