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颉
摘 要: 专门用途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开设的与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课程,尤其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高校,急需相应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为学生从事专业领域的交流和实践奠定基础。然而ESP教学的具体实施仍然面临一些疑问与困境,本文结合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情况,对ESP课程教学困境进行分析,以期找到适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ESP教学 现状 思考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以下简称ESP)是服务于特定学科和职业的语言课程,强调语言技能发展到一定阶段与语言运用的结合。国外的ESP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Hutchinson and Waters指出,ESP是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开设的与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课程教学,并将ESP分类成学术英语(EAP)和职业英语(EOP)[1]。1978年ESP的概念由杨慧中[21]教授引入国内并蓬勃发展起来。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工具,以ESP为主题检索词,在哲学与人文学科分类目录下,检索可得2001年—2010年期刊文章691篇,其中核心期刊132篇;2011年-2018年7月期刊文章3297篇,其中核心期刊225篇,近年来关注度井喷。现有研究领域主要包括ESP课程教学法、教材设计、师资培养及ESP教学的实证研究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外交流机会扩大到各领域、各行业,英语专门人才在人才市场上的需求量日渐增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育部2017版)》(以下简称《指南》)明确将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列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大主要内容,由此形成三大类课程。然而在具体阐述专门用途英语与现行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时,专家学者看法不一。有的认为ESP教学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3],将高校一般用途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以下简称EGP)教学拓展为ESP教学,才能培养出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有学者认为EGP和ESP应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并驾齐驱,ESP并不是全国所有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今后发展的方向[4]。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ESP教学的具体实施仍然面临诸多疑问与困境,本文结合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情况,对ESP课程教学困境进行分析,以期找到适当的应对策略。
一、ESP教学现状剖析——以南广学院为例
南廣学院作为一所复合型、应用型高校,现有的61个专业方向(参见2015版培养方案)都将英语语言能力作为专业培养要求之一,如“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英语读写能力”、“英语听说读写四项能力,满足本专业方向对英语交流和国际视野的要求”等。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培养方案的修订,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在教材和课程设置上不断调整完善,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课堂教学局限于课本而缺乏吸引力、教学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等问题。
从教学内容看,在现有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58个非英语专业在一、二年级开设了4学期的大学外语EGP课程,包括大学英语听说和大学英语读写,分别侧重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基础英语教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应有相应的ESP课程作为延续。然而仅有13个非英语专业方向在第5—6学期开设了与特定学科相关的英语课程,如商务英语入门、商务英语听说、专业录音英语、通信电子专业英语、广播电视工程专业英语、数字媒体专业英语等。其中既有专业基础课又不乏专业选修课,从课程设置到课时量,均难以满足绝大多数专业培养方案中对英语语言能力的要求。
从教学对象看,EGP英语课程与中学阶段的内容存在重复,且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入学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分班不易,基础英语教学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难以与高年级的ESP英语课程衔接。在南广学院这样的艺术类院校,普通类学生与艺术类学生差异明显,却按照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学习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常识,很难凸显各专业方向的特色。
就教学条件而言,ESP师资薄弱是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专业教师受制于英语水平,而大学英语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受制于教材内容,对ESP课程的理解局限于补充一定的专业词汇。另外,虽然目前国内六大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均开发了高等学校专门用途英语ESP系列教材,主要涉及理工、医学专业英语、商务英语、法律、新闻、旅游、体育等,但由于各院校特色不一,ESP课程受众较少,因此开发成本较高,较难推广。
二、应对策略
1.明确ESP课程定位
ESP教学是EGP课程的发展和延续。中国学生早在中学乃至小学阶段就集中接触过EGP教学,大学阶段的EGP课程主要是对中学英语的补充和延伸。2013年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建议将大学英语EGP课程设置在低年级初期[5],但并未有具体学期及课时量限制;考虑到应用型高校学生英语基础并不均衡,因此将EGP教学固定在第1-4学期难免有一刀切之嫌。对大一新生进行入学分班,是实施分层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为EGP教学提供便利,但难以兼顾与后续ESP课程的衔接。一般英语词汇尚不能掌握、语法基础薄弱的学生固然听不懂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入学时就已经具备一定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学生,为什么不能更快接触与专业相关的英语学习呢?专业词汇的尽快介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能为专业学术英语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指南》将ESP课程细分为基础、提高和发展三个级别,并指出各高校应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根据自身人才培养模式和院校特点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或在通用英语课程中补充ESP内容。据此,本文试将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框架设置如下:
将大一新生的分班推迟到第2学期的EGP课程之后,其中语言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从第3学期开始介入基础级别的ESP课程,并在第4学期进一步学习提高级别的ESP课程;语言能力尚不满足要求的学生,可继续学习1学期EGP课程,再从基础级别ESP学起。对于相关专业有出国需求的学生,或有意从事学术交流的学生,可以在第5-6学期开设发展级别ESP选修课。
2.加快ESP师资培训和教材开发
大学英语教学的ESP课程的重点在于ESP师资的培养和教材的选择。国内大多数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任务一直由英语专业毕业的EGP教师承担,虽然有利于传授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可以补充相关专业词汇,却难以胜任系统的ESP教学。既然ESP课程的终极目的是深化具体学科内容、“提高专业外语能力在特定情景的应用”[5],那么就可以按学院或专业,指定固定的EGP教师参与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亲身体验“特定情景”,完成EGP师资向ESP师资的转型。除此之外,邀请国外合作院校、单位的师资承担高年级发展级别的ESP选修课亦有利于促进学生专门学科英语的掌握。
专业ESP课程教材的选择是ESP实施的难点之一。现有ESP教材仍以阅读 型教材为主,涉及面广,文字量大,学生易产生疲惫心理。但对ESP课程的理解不应局限于阅读和翻译专业资料及文献,毕竟应用型高校更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非学术研究能力。因此在借助众多ESP系列教材的同时,可以结合网络资源,探索多模态辅助,综合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模态形式,注重实景、互动、案例等教学方式。同时,学校可以鼓励ESP教师结合院校特点和专业培养方向,开发校本教材。
综上所述,为满足社会需求,遵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ESP课程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ESP课程的完善既离不开EGP课程奠定的语言基础,更急需循序渐进的分层教学、专业背景的师资培训及丰富多样的专门教材。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 and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杨慧中.国外科技英语教学和研究动态[J].外国语,1978(3).
[3]蔡基剛.误解与偏见:阻碍我国大学ESP教学发展的关键[J].外语教学,2013(1):56-60.
[4]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1-4.
[5]刘悦明,卢仁顺.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新框架解读[J]. 背景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2):79-86.
[6]王嘉铭.从ESP英语课程模式探讨英语复合型专业课程建构[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87-90.
校级项目2016KYPY016《应用型高校ESP课堂多模态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