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秋
摘 要: 系词“是”的产生与发展备受争议,其中王力先生的论著影响尤为深刻。但是对于其具体的产生时间、如何发展等方面还有很多地方是论述不全面的。本文从语言功能的角度探讨“是”字,强调实际语言功能和表达意义,并对具体的词性提出质疑,以求教于学界。
关键词: 系词 是 语言功能 嵌入 词性
关于汉语系词“是”的产生和发展,学界历来多有研究,其中首推王力先生的《中国文法中的系词》(1940)一文,其中对系词“是”及相关的“为”、“非”等字作了详细的论述。多年来,各家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汉语系词进行了详尽的考究。关于“是”字,本文主张从其如何进入判断句并稳固下来、“是”字的语言功能及其词性等方面进行简要的讨论。
一、“是”字如何嵌入上古判断句
从现在的研究成果看,多数学者认为系词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系词的,而是經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才产生的。系词的逐渐产生说明语言的发展需要这一类词承担某种原先的句子成分或结构难以承担的更能适应社会语言使用需要的语言功能。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
大多数学者认为上古汉语中不存在系词。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表达从文献上看主要依靠句式和一些例如煞尾的“也”字、复指代词“者”等。
(1)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易·系辞下》)
(2)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论语·子张》)
(3)虎者,戾虫。(《战国策·秦策二》)
(4)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周南·关雎》)
通过上面的例句,可知:①上古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以“也”字煞尾;②有时,主语后面还可以用代词“者”字复指,构成“……者……也”的判断句式;③有了“者”字复指,句末可以不用“也”字;④有时候,“者”和“也”都可以不用。
上古汉语中不存在标点符号,现在我们提取一些例句,并且去除句读:
(5)南冥者天池也。(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
(6)荀卿赵人。(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从阅读习惯来看,我们基本上都在主语后进行了语气停顿,既然古人没有标点,那么在读到这些句子的时候便会自然地停顿。这说明这个停顿点具有分割主语和谓语、明确句义的作用。
(二)“是”字的嵌入
同样的句式不同的表达,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需要条件的。当口语的实际表达与书面的呈现形式出现差异时,书面语服从于口语,在实际说话停顿处嵌入系词“是”,从而取代没有实际停顿仅以提示词的形式出现的“者”、“也”等字。“是”字填充了原先的语句停顿,且具有两种可能的嵌入情况。
1.结构性嵌入
指“是”字打破了原先判断句的表达结构,形成一个新的结构形式。
(7)许允妇是阮卫尉女。(《世说新语》)
(8)荀卿赵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9)滕小国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提取其结构为:①S—是—O;②S—[ ]—O;③S—[ ]—O—也([ ]表示语气停顿,书面语上是空位)。
从上面的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出“是”字的嵌入从结构上填补语气停顿在书面语上的表达空位。这样带来的结构性变化就是主谓之间有一个承担联系作用的词,不仅可以弥补语气停顿无法反映于书面语的不足,更是从结构上加强主谓之间的联系,使得判断句从形式上体现出主谓之间的某些关系。
2.意义性嵌入
“是”字的嵌入对于判断句的表意明确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除了打破原先的句式结构外,从意义上看在加强主谓关系的同时也就强化判断的语气,使得主谓无论在书面表达还是口语交际上都显得联系相当紧凑。试比较“a荀卿|赵人”和“b荀卿是赵人”。
通过朗读便能够明显感觉到b句在表达上更紧凑,而a句显得松散。紧凑的表达能够加强判断的语气,b句已经完成一个完整的判断义的表达,有“是此非彼”的语气。对于系词的嵌入所带来的意义性变化,笔者称之为“意义性嵌入”,这样的嵌入是在不改变原先意义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明确原先的意义功能。
二、“是”字嵌入后的语言功能
结构性嵌入和意义性嵌入为判断句带来了一些重大的影响,“是”字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语气空位的填充,这样的填充使得一句话更加紧密,表达更加流畅。
(一)主谓联系更加紧密
所谓系词,就是承担连接主谓两者的语法功能的词。在没有系词出现时,这一功能没有体现于书面表达上。“是”字的嵌入首先从语音上改变原句,使得一句话趋于连贯而不中顿。其次,这种连贯和紧凑使得主语和谓语被中间的系词紧凑地系在一起而不松散。
(二)使语义更加明确并显示出强烈的排他性
使语义明确指更加明显地突出判断语气。如“力士是东郭门外官奴”,这里的“是”就是作为系词的,如果将“是”去除,其实也并不影响原句意义的表达,即“力士|东郭门外官奴”,可能还有“也”字煞尾。有了“是”字的嵌入,直接通过“是”字便可以明确“力士”与“东郭门外官奴”两者的关系。
所谓强烈的排他性,是指“是”的出现体现出“是此非彼”的强烈语气。虽然没有系词的判断句能够表达这样的语气,但是其强度不及有系词的判断句,其原因可能在于系词是介于主语与谓语之间的,更便于说明两者关系。
(三)强调主语的从属地位
这一特点是针对判断句而言的,在判断句中,主语总是从属于谓语,而系词的出现则更加强调了这样的从属关系。
(10a)百里奚虞人也。 (10b)百里奚是虞人。
(11a)夫子圣人也。 (11b)夫子是圣人。
从上面两组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抽象出主谓关系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①S—[ ]—O;②S—是—O。主谓之间有一个联系词“是”则能够更加明显地体现出两者之间的联系,说明“是”将主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作为系词联系的主谓两者基本上是主语从属于谓语或者主语等同于谓语的,不会出现谓语从属于主语的情况。“夫子圣人也”,即说“夫子”是“圣人”,但不是所有的“圣人”都是“夫子”。同样,“百里奚虞人也”只是说明“百里奚”的出身,两者的联系趋于松散,“百里奚是虞人”这样的表达,更能够凸显“百里奚”是“虞人”之一、具有“虞人”特征的意义。
三、“是”字的可能词性
在研究“是”字的时候,大多数学者均从“是”字作为代词这一角度进行研究。从众多例证看,只有“是”作为代词嵌入句中,才能渐渐趋于稳固。前文所述的填补语音空缺,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才能使得作为代词的“是”顺理成章地进入判断句。
但是,“是”在不断趋近所谓的系词的过程中,它的词性是向多方面发展的。有人认为系词可以看做断词、同动词、特殊动词或者联系动词等,说法不一。但王力先生并未对其做非常详细的区分,他认为汉语中只有“是”是真正的系词,且是由代词发展而来的。但是有学者(冯胜利)认为分析古汉语系词具有不小的困难,首先难以排除“是”以外的其他出现于主谓之间的类似系词的例子;其次,很难解释“是”是如何不再承担代词作用而转向系词的。但对于冯胜利的第三个疑问,即“是”是如何移入本没有空位的主谓之间的,笔者认为不存在。因为正如前文所言,依靠语气空位,“是”字的嵌入是具有很大的潜在可能性的。
(一)系词说
现在基本上都把“是”字当做系词看,因为“是”可以联系主谓两者。从其承担的语法功能来看,“系词”这个称谓确实恰当,但是从实际的句法分析看,如果说“是”是系词的话,那么我们就要解释如下几个问题:①系词的出现具有条件性,有些情况下可以不出现;②系词可以接受其他副词的修饰,如“不”、“就”、“只”;③系词可以及物也可以不及物;④系词的意义是联系主谓,加强语气。凡此种种,如果要为“是”字单独开辟“系词”一类,那么我们就必须为“是”字解决各种复杂的情况,如果将这些所有的情况都统归于系词就显得纷繁复杂且缺乏说服力。
(二)系动词说
系动词的说法笔者认为是较为合适的,因为用“系动词”这个称谓可以包含“是”的某些语法功能。其关键就在于它说明“是”不仅有“联系”的作用,还有某些动词的特性,也就可以解释它是能接受副词修饰的。但是这样的说法无法解释为何“是”在某些情況下可以不出现,因为动词一般被认为是不可以省略的。
(三)“是”字语法功能的情况讨论
有些学者(敖镜浩,1985)将“是”字从纵向的发展情况着手进行了分情况的讨论,他将“是”字分出了五种可能情况:①作为代词,且作主语;②兼有代词和动词的特点,作谓语;③不及物动词,作谓语;④及物动词,作谓语;⑤系词。我们可以此为基础,从横向的角度分析承担多种语法功能的“是”。就现代汉语看,“是”在保留其系词功能的同时,也发展出其他意义。比如在以下例句中,“是”就不宜作为系词:
(12)这里的人是很热情的。
(13)我是想去旅游的,……
(14)他给是给了,但我没要。
(15)是他每天都在吵闹。
四、结论
从语气停顿的角度观察,将“是”作为语气填补来起到承接作用,并探讨其具体的功能。同时将“是”字不仅从纵向的角度观察分析,还从横向的角度研究。也就是说,在分析的时候,需要有历时和共时的观点,因为任何一个语言现象都是历时和共时的结合体。也许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看清一个复杂语言现象的本来面目,既不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统一化又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参考文献:
[1]马贝加,蔡嵘.系词“是”的语法化[J].古汉语研究,2006(3).
[2]杨琳.汉语系词研究评述[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3]董希谦.古汉语系词“是”的产生和发展[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2).
[4]冯胜利,著.汪维辉,译.古汉语判断句中的系词[J].古汉语研究,2003(1).
[5]敖镜浩.论系词“是”的产生[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2).
[6]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