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挫折教育探析

2018-03-30 11:30徐文秀邵献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挫折感挫折心理

徐文秀,邵献平

当代社会充满了挑战和竞争,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的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容易在思想上走向极端,在行为上偏离正轨。面对挫折,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地分析对待,从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退缩、逃避、甚至是自杀等。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指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其抗挫折能力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开展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一)何谓挫折

有学者指出,“所谓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1]也有学者认为:“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主观或者客观上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致使其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体验。”[2]不论哪种理解都包含了挫折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的确有阻碍个体目标实现的障碍和干扰的客观存在,即挫折源;二是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和干扰时产生的主观情绪反应,即挫折感。挫折源和挫折感是辩证统一的,没有挫折源,挫折感无从产生;没有挫折感,挫折源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二)何谓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的提出由来已久,但是关于它的含义却表述各异。边和平认为:“挫折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为指导,以心理学、教育学为基础,结合现代思想教育的原理与机制,专门研究挫折产生的基本动因、挫折反应、挫折防卫机制、挫折承受能力、挫折心理疏导、挫折教育的基本原则、挫折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揭示挫折教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的一门综合性科学。”[3]这一概念将挫折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来看待,其研究内容非常丰富。笔者认为,挫折教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挫折预防教育和挫折调整教育。前者是预知可能产生的阻碍和干扰并加以规避的教育;后者指当阻碍和干扰已经产生时,教育人们该如何调整心理,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和处理挫折的教育。

(三)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1.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要求。在我国,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处于18至23周岁之间,心理学家贺林渥斯将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断乳期”,是他们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监护逐渐独立成长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他们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安,从而引发情绪上的波动和混乱。随着其各项生理机能的逐渐成熟,如果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那就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缺乏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大学生,一旦难以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就会陷于焦虑状态。[4]再加上学习、人际交往、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和挫折,其心理变得更加脆弱。因此,为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对其进行挫折教育是必然要求。

2.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个素质不仅包括知识素质,还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然而传统的教育只重视知识素质的教育,却忽视了其他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在竞争和挑战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一些大学生的挫折意识和抗挫折能力非常差,因一点小的挫折而酿成的悲剧不胜枚举。挫折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通过挫折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起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形成正确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应是素质教育的重大内容。

3.时代的要求。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曾提出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人类的心理压力就越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人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这在大学生的身上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由于挫折教育的缺位,很多大学生心理素质偏低,面对挫折和压力时往往不知如何应对,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竞争。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需要当代大学生参与其中。国家不仅需要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更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现贡献力量。

二、大学生产生挫折感的因素

促使当代大学生产生挫折感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一)学习因素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也是大学生产生挫折感的主要来源。进入大学以后,学习环境与高中比变得相对宽松了,上课之余有了很多的空闲时间,教师的管理和要求也不再像高中那样严苛。充足的自由时间与贫乏的学习能力的矛盾使得部分大学生无法适应大学学习方式,没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从而不能很好地投身于学习生活,学习受到影响产生挫折。再者,在专业学习上,一些大学生所学专业是遵从父母的意愿甚至是调剂的,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完全不相符。专业认同感的缺乏使他们在学习上产生消极懈怠情绪,得过且过、自暴自弃。学习成绩的不理想甚至挂科同高中时期的优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挫折感油然而生。还有一些大学生虽然学习十分努力刻苦,但是由于方法不正确等其他因素,学习成绩总是达不到理想状态,也会产生挫折感。

(二)人际交往因素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交往需要是人的一项基本需要。“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人不是单个的、孤零零的存在物,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人际交往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通过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追寻自身存在意义和价值的需要才能得到满足。然而,当今大学生思想开放,个性张扬,再加上大多在独生子女家庭长大,不懂得与人相处的技巧,从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遭受挫折。再者,部分大学生由于性格或成长经验的影响,以自我为中心,高傲自大,听不得批评的言语,从不会换位思考。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产生人际交往的挫折。曾经的“马加爵案件”举国震惊,导火索正是他在打牌的时候受到了同窗的嘲讽,这才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此外,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日渐成熟,大学生对亲情的需要和对爱情的渴望也日益强烈。但是一些大学生无法处理好与父母、男(女)朋友的关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由此可见,人际交往的刚性需要同人际交往技巧缺乏的矛盾是大学生产生挫折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就业压力因素

随着高校的普遍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每次临到毕业季,就会听到“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说法。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递增,2016年应届毕业生有765万人,然而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并没有这么多,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在毕业当年顺利找到工作。再者,就业不公平的现象也客观存在,如有些单位更加倾向于招收男生,或者对于身高、相貌等有特殊的要求。部分大学生深感就业压力,在大学期间拼命谋求各种荣誉,考各种证书,希望以此增加自己就业的筹码,从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还有一些大学生忽略了自身能力的限制,片面追求大城市、工资高、地位高的职业,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得他们在整个就业过程中感到失望和焦虑。

三、从大学生面对挫折的态度看挫折教育的迫切性

对于心理素质较健康的大学生来说,面对挫折会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能够客观冷静的分析,坚定目标继续前行。而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面对挫折可能会产生紧张、焦虑、愤怒、退行等消极的情绪性反映。

(一)消极、冷漠

他们总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向他们传授知识,不再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到考试的时候寄希望于向教师索要试题甚至答案,对学习产生了冷漠。冷漠是遇到挫折时,表现出一种无动于衷和漠不关心的态度。“一般而言,对挫折的冷漠反映是由于一个人长期遭受挫折或感到没有任何希望摆脱或消除困境时所产生的。”[6]例如有些大学生在学习上多次受挫后,就变得意志消沉,对学习和考试漠不关心,甚至不上课、不做作业,对于老师和家长的劝说、鼓励也无动于衷,看不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二)幻想、逃避

大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富于幻想。当感到目标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时候,便在幻想中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从而产生一种愉快和满足的感觉。客观来说,在现实中产生挫折感时,暂时的幻想对于挫折情绪的缓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如果总是沉迷于幻想带来的满足感无法自拔,那么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就会降低,逐渐同现实生活相脱离。除了幻想,有些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后会选择用逃避的方式来避免挫折的再次产生。如有的大学生在表白被拒绝后就再也不敢向其他人表白,免得被再次拒绝;有的大学生在表演节目发生失误后就再也不肯当众表演了等等。逃避虽然可以避免可能产生的再次伤害,但曾经的伤害却会成为一道永远留在心灵上的疤痕,长此下去将大大降低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信力。

(三)退行

退行是指当人们遭受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与自己的年龄和身份不相称的幼稚行为。通常而言,在不同年龄阶段,人们有与其年龄特征相符合的情绪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人们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使自己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符合自己的年龄特征和社会普遍标准。然而,部分大学生在遭到挫折后会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不相符合的幼稚行为,退到幼年期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或试图用简单、幼稚的行为来应对挫折。如受到批评就闹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哭,甚至出现自杀的极端行为。这种由成熟向幼稚倒退的非正常现象,非但不利于挫折的解决,反而会降低人们的判断能力,甚至使人缺乏主见、脱离现实、意志衰退。

四、培养大学生面对挫折的正确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一)培养大学生面对挫折的积极态度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了情绪A B C理论,该理论认为对于个体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而言,诱发性事件A只是间接原因,个体对诱发事件A的认识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由此可见,挫折感是否产生,重点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个体对挫折的态度和认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紧张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变得容易焦虑,困难和挫折也不可避免。宋人方岳有诗:“不如意事十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现在甚至有人说:不如意之事,每天都有。在现代社会,挫折具有常态性和长存性,遇到挫折实属正常现象,应当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挫折。由于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遭受挫折时往往是逃避、退缩,而不能用积极勇敢的心态来直面挫折。因此,教育者首先要使当代大学生认识到挫折的常态性,培养他们面对挫折的积极态度。挫折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会给人们带来情绪困扰和心理压力,但也蕴含着促使人们进步的巨大动力。在战胜挫折的过程中,可以克服自己的缺点,磨砺自己的意志,激发自己的潜能,最终取得进步。

(二)培养大学生面对挫折的正确思维模式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因此,教育工作者除了要陪养大学生面对挫折的积极态度之外,还要帮助他们形成如何面对挫折的正确思维模式。首先,要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的能力。由于性格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有些大学生盲目自大,眼高手低,目标定位过高,容易遭受挫折;而有些大学生则过于自卑,缺乏自信,什么都不敢尝试,也会产生挫折感。只有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才能扬长避短,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避免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过大引起心理上的失衡。其次,要帮助大学生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所谓正确的归因就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对挫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只有弄清楚挫折产生的正确原因,找出症结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解决问题。最后,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行动、战胜挫折的理念。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曾说:“挫折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面对挫折,不能消极被动地等待别人的帮助,而是要将挫折视为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的机会。要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待挫折,进而形成积极行动、勇于战胜挫折的思维模式。

(三)培养大学生面对挫折的正确行为模式

教育工作者要帮助大学生形成面对挫折的正确行为模式,鼓励他们积极行动,寻求帮助来战胜挫折。首先,要帮助大学生合理宣泄挫折情绪。由于他们的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和稳定,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会产生焦虑、冷漠、逃避等消极情绪。如果这些消极情绪长期郁结心中,就会造成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为大学生提供宣泄消极情绪的渠道。其次,要引导大学生进退有度,及时调整方向。有些大学生对于挫折十分敏感,害怕遇到挫折,更害怕无法克服挫折。在与挫折对抗的过程中不懂得停下来思考原因和方法,看似精神可嘉实则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要引导大学生遇到挫折不要钻牛角尖,而是应当静下心来认真分析自己的方式方法,及时调整努力的方向,这样才更有利于战胜挫折。最后,要鼓励大学生寻求帮助,积极应对挫折。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人不是单个的存在。因此当面临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积极地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要引导大学生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挫折,不能等待消极、轻言放弃。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挫折时要向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战胜挫折。

[1]李海洲,边和平.挫折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冯江平.挫折心理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3]边和平.挫折教育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大均.大学生心理的发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张颖琳,仉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挫折感挫折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女大学生学业挫折感现状调查研究
高职生学业挫折感现状调查研究
挫折使我更坚强
心理感受
人可以承受挫折,但不能习惯挫败
地方普通院校大学生学业挫折感现状解析
挫折
生活需要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