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原始创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实现创新驱动,就要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如何将高校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指通过科技平台、科研载体等多种渠道,将科研技术成果进行后续中试、开发、应用和推广,从而形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服务等应用知识的转化过程,即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行业、企业的生产力、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的动态过程。[1]据统计,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的科研投入,在科技人才资源、科研经费投入方面,较上年皆有较大增长。2016年,福建高校科技队伍总人数达36651人,投入科研经费达2973511元,分别比2015年的28400人和2296149元增长了22.51%和22.78%;科研立项13637项,比2015年的10726项增长21.35%。随着科研投入的持续增长,福建高校科技的研发力度不断加大,研发能力不断提升,获得的科技成果也逐年增长。从2011~2016年,出版的科技著作从127部到228部,发表的学术论文从10547篇到13426篇,获得的专利授权从496项到2869项(见表1)。
表1 2011-2016年福建高校科研投入、科技成果及其转让情况
但是,福建高校专利转让与技术转让的数量却很少,且增长缓慢。2011~2016年,专利出售合同数平均每年只有51项左右,技术转让合同数平均每年也只有628项左右,与所获得成果的绝对数字相比,占比很低。仅从专利授权数来看,2011~2016年,平均以40%的比例逐年增长,但专利转让与技术转让数增长却非常缓慢,说明科技成果产出偏重理论,主要是科技论文的发表和科技著作的出版,而专利授权数相对偏少,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凸显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体制不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涉及人事管理、科研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多个部门,各管理部门对科技成果转化工
1.未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高校相关考核评价体系。高校评价科研实力往往重视纵向课题、项目经费、论文发表数量及刊物等级,没有强调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创新能力建设的考核评价指标。这种科研评价体系必然导致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致使科研“重理论而轻应用”,忽视对产品的开发和商品化投入,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2.未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教师相关考核评价体系。福建高校的职称评审机制主要采取量化考核方式,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年度考核、绩效评定和科研奖励等方面主要论文著作数、刊物等级、课题和项目经费的数量,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和转化推广,同时也缺乏对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导致多数教师只注重科技成果的数量,很少关心科技成果的应用价值。
福建高校虽然科技成果丰硕,但科研评价体系过于注重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大部分科技成果实用价值不高,缺乏进一步开发和转化的可行性,偏离市场实际需求,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技成果转化缺乏转化源。此外,高校缺乏市场意识也造成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不相符。
1.科研立项缺乏市场导向,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组织立项往往侧重于专业技术领域的技术问题、学科前沿问题和基础研究,而轻视应用和科技开发,导致高校科研人员在申报立项时追求理论上的创新,注重项目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忽视了科技成果的应用价值和市场需求。
2.缺乏与生产企业横向合作的意识,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不足。高校缺乏与生产企业的横向合作意识,与企业的交流合作较少,难以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在科研选题时缺乏必要的市场调研和前景预测分析,对企业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其研究成果多数依赖于实验数据和相关理论,使许多科技创新成果不能对接市场发展的需要。
作重视不够,没有形成协同管理机制。人事管理制度限制了高校与企业之间人才的自由流动,并在职称评审、导师资格评定、年度考核、任期考核中“重纵向、轻横向”,人为地降低了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研究项目的含金量。科研管理部门在计算教师的科研工作量时也主要以纵向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为主。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没有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经费制度。
2.缺乏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近年来,随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推进,福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逐渐增多,但还没有形成成果价值评估、成果与企业需求信息对接、成果推广、技术转移等专业化、规范化的体系,主要局限于将学校的科技成果信息和企业需求信息传递给对方,并没有做进一步的信息筛选、匹配以及后续服务工作,提供的信息良莠不齐,需求方很难通过网站找到合适的项目。同时,福建高校自身也很少建立起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致使高校与生产型企业的供需信息交流不通畅,无法达到科技成果的供求平衡。
3.缺乏必要的政策与资金支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与颁布,各级政府也相应出台了鼓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福建也先后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规定》(闽政﹝2016﹞33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若干意见》(闽政﹝2016﹞37号)《福建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以用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意见》(闽政﹝2017﹞48号)《福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共同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意见》(闽经信技术﹝2017﹞206号)等文件。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涉及面很广,需要各相关部门统筹制定具体实施细则,但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必然具有滞后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目前仍然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比如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仍相对滞后,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撑。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主要分为实验室研究、中试开发、产业化三个阶段。福建高校科研经费和科技成果转化主要依赖于财政部门的拨款,由于政府给予高校的科研基金不足,导致科技成果一直停留在实验室或者小型试验阶段,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从2011~2016年,福建高校科研课题数、经费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课题进入试验发展阶段,试验发展项数占比逐渐降低,从2011年的32.37%到2016年的5.92%,试验发展经费占比也基本呈逐渐降低趋势,占比从2011年的13.96%到2016年的7.27%(见表2)。福建高校试验发展研究项目和经费少的现状,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表2 2011-2016年福建高校研究与发展项目数和经费投入情况
高校考核指标主要包括创新能力建设、学科建设、办学水平的考核,教师主要是对职称晋升、职务评聘、科研工作量的考核。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能够发挥指挥棒作用,从根本上发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驱力。
1.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高校相关考核评价体系。应将科技成果转化数量、转化收益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纳入高校学科建设、科研实力、创新能力建设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构建相应的考评体系,引导高校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方面可借鉴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显著的省市做法。如青岛市高校对重点学科的考核验收,着重考核学科的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成果与转化”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只有达到“科研投入与成果产出绩效显著,有原始创新成果产生;建设周期内为青岛辖区内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或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增长20%以上;成果具有很强的转化能力,直接或间接服务与青岛市相关产业,取得很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对青岛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的才能评为A级。[2]
2.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稳步推进高校科技分类评价制度改革。目前福建高校对教师大多采取统一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主要针对论文著作数量、刊物等级、获奖、项目数及到校经费进行量化考核,没有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科技成果和教师进行分类评价。应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建立具有差异化的职称评定办法。对于从事应用研究、成果转化方面的教师,在职称晋升或职务评聘过程中,应将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作为重要考核评价指标,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所占的比重,如中国农业大学评聘“技术推广型教授”和清华大学设立“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显著奖”等做法或值得借鉴。[3]这样可以鼓励从事不同类别研究的科研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发符合社会实践发展需要的科技成果。
3.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2015年,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完善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大幅提高了作出重要贡献人员的奖励标准。2016年8月,福建省政府在此基础上出台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规定》(闽政﹝2016﹞33号),该规定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和报酬的法定标准提高至70%,厦门和福州也相应出台了配套政策,对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和报酬的标准也定为70%。福建高校应根据国家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规定,在国家、省、市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探索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收益分配办法和具体实施细则,在科技转化工作中设立科技成果推广奖等多种奖项,或以入股投资等作为利益分配方式,通过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员报酬和增加股权比例等方式给予奖励,以充分激发和调动他们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
1.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注重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在科研管理体制上,要从科研立项、项目研发、成果鉴定、结题、成果推广、转化应用等环节,注重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如在立项时,要以福建地区的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入市场调研,既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又要注重项目的应用前景。在成果鉴定时,对应用性科技成果的评价则以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效益为主。
2.主动依托政府和企业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福建高校可借鉴其他产学研合作先进省市的做法,加强企业与高校的沟通交流与对接。例如,青岛市“在青本科高校重点学科市校共建工程”建立了由市教育局、经信委等多个部门组成工作小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为高校提供产业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的相关信息,为学科与产业对接和成果转化搭建平台并提供支持,促进了青岛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开展。[4]又如,陕西省教育厅建立“2011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努力构建产学研创新模式,为促进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做出了贡献。[5]
1.完善高校人事、科研、财务等管理制度,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宽松的环境。加强高校人事管理、科研管理与财务管理的协同性和一致性,在高校内部形成协同管理机制。完善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设置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允许校内部分科技人员和校外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科技人才进行双向交流。同时,完善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资源配置、资金使用方式,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2.发挥政府宏观指导作用,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体系。首先,应针对每一项重大决策制定相应的配套方案,将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体系。例如,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时出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制度及实施细则,促使高校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实现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和常态化。[6]再如,出台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的鼓励政策,鼓励企业联合高校共建科技园、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主要通过设立重点重投式的项目基金、抛砖引玉式的匹配基金、孵化技术用的种子基金、助推扶持型风险基金、造就人才式的青年基金等方式积极拨款资助高校科研开发和产学研合作,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取得良好的效益。我们应借鉴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大投资力度,有的放矢地设立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加大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中试阶段投入,对企业不愿参与的社会公益性项目进行投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7]同时,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以拓展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来源渠道,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不足的问题。
4.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中介机构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科研管理、人事管理、资产管理及财务管理等多个部门,在实践中,由于每个部门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理解存在差异,部门之间所制定的政策往往缺乏协调性。目前,大多数高校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挂靠在科研管理部门,由于科研管理部门有自身科研与服务的主要职责,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缺乏足够的精力与积极性,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缺乏强有力的实施主体。应建立负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专门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统筹牵头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保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贯彻落实。要发挥科技中介机构是联系高校科研人员与市场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不仅能为高校科研人员提供科技信息咨询、科技成果评估论证、科技成果推荐等服务,而且还能提供市场需求信息,为高校科研立项提供明确导向,促进科技成果市场的供求平衡。另一方面,高校科技中介机构还能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信息,为企业提供急需的技术支持,同时也能为促进企业与高校产学研合作提供沟通平台。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业绩显著的高校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建立了如高校资产经营公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市)校合作研究院、校企联合科技研发机构、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等具有科技中介服务性质的专门机构,为高校与企业提供高效率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促进了科技资源的快速流动和高效配置,从而实现高校科技成果与企业、市场的有效对接。
总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加强地方高校、企业和政府等参与主体的合作和沟通,以市场需求、社会需要为导向,不断探索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新模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研究、成果转化、政策支持、科技平台建设、中介服务水平建设等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不断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我国科技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1]赵哲.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6(5).
[2]王建升,张强.创新高效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6).
[3]吴大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6).
[4]王建升,张强.创新高效重点学科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5]马治海.浅析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与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6(15).
[6]李海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创新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2016(3).
[7]魏世梅,李思宇,李欣童.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对策研究[J].创新科技,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