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海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加快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深化产教融合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了《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校企合作的方式做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根据宁夏现代装备制造公共实训中心实施产教融合的实践,论述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如何更好地探索、实践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宁夏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宁夏成为国家装备制造产业转移的集聚地和产业升级的示范地后,装备制造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更高、更迫切。然而,宁夏的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学生的数量和职业技能,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对技能熟练的需求,毕业学生到企业后用不上、留不住。其主要的原因之一是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使用的设备,偏重教学型、仿真型和演示性,学校的专业教学无法与企业需求对接,因此,建立生产性实训中心显得非常迫切。
宁夏现代装备制造公共实训中心是政府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了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而投巨资建设的一项民心工程。中心建设方案形成初期,政府就明确提出建设要求和建设目标,即实训中心的建设必须满足“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需求,必须在设备购置、功能布局方面,以产教融合的实施为依据,并全力探索满足经济社会需求,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
合作共赢是实施产教融合的前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3.1 减免企业的成本
1.3.2 坚持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与特色
实习中心在具体的产教融合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特色为引领,明确产教融合的原则、职责、权限和相应的制度。
(1)产教融合的原则。
合作总则:为了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实现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全面提升机械制造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总原则。
原则一,保证教学、培训、大赛、生产和研发五大功能的实现,始终以培养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为中心任务开展合作。
原则二,实训中心的管理,企业有权有义务参与,但最终的决定权在学校方。
原则三,实训中心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在生产任务与学生实训,发生冲突时,首先保证的学生实训。
(2)实施产教融合的相关规定与协议。
党的基层组织担负着党员发展、党员教育、党员管理的任务。新形势下,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正面临挑战,而理工科院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点,因而,理工科院系基层党建尤其是学生党支部工作机制创新成为补齐思想政治工作短板的突破口和关键,迫切需要在深刻把握学生培养和学科建设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学生党支部工作机制,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有效弥补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短板,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了保证产教融合工作的顺利进行,校企共同制定《学生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安全操作手册》《实训轮岗方案》《实训成绩考核办法与标准》《校企双方的责任与管理分工细则》,以及校企合作完成科研、职业技能大赛任务的 《校企科研协议》《职业技能大赛辅导协议》。
1.3.3 纠纷的处理
学校和企业成立实训中心联合领导小组,组长为校方主管领导,副组长为中心主任和企业经理,规定每周星期一召开工作例会,就合作中出现的特殊问题和纠纷进行会议协商解决,会议主要是在生产实习现场进行,坚持实事求是,多次补充和完善了合作的协议和制度,使得双方更加明细产教融合中的责权利。
由于实训中心与企业事先有共同协商制定的实训目标、实训方案和考核评价标准,以及有共同签订的合同、协议保证,所以学生实训的质量有明显的提升,实训进展有序顺利,产教融合的成效明显,校企双方都达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产教融合的成效,首先体现在教学质量上。将学生的课堂学习搬入真实的工作岗位,教师提前根据企业生产任务,选择合适岗位,由师傅直接带领学生边生产边学习,教师监督整个学习过程的完成情况,随时根据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并及时解决学生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疑惑,结合专业内容随时补充所需专业知识。实践证明,学生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基础、职业技能的培养与未来职业拓展能力的培育更加的符合企业的需求,学生的技能和知识的掌握的质量好于以前。其次,是基本上达到了校企“无缝对接”的目标,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生产操作技能的融合进行,课堂理论教学、模块化教学与顶岗实习有机结合,最明显的成效,就是毕业生持续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而且,均被大型、高科技企业录用,并迅速成长为企业骨干。
充分利用企业丰富的技术资源和市场资源,在校内设立技术应用研发中心和教师挂职流动中心,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真正发挥了实训中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的作用,同时,教师更容易利用校企合作的载体与产学研结合的平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积极参与企业科技研发和具体的生产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反哺教学,使得教师的专业能力、掌握社会需求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大幅提升。
2016年、2017年两年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优异,其中数字化创新与快速成型技术和多轴复杂零件加工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三等奖项,是西北五省职业院校唯一获奖者,在中国技能大赛数控车赛项上获得教师组第十八名,智能制造二等奖,也都是西北五省唯一获奖者。两个区(省)级大师工作室落户实训中心,实训中心还产生23项专利,横向课题17项。
两年产教融合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然,这些成绩中也包括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思考。
企业缺少合作的积极性,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3.1.1 政府政策、机制的缺失
实训中心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由于政府政策机制的缺失,产生以下问题,使得企业没有积极性。
(1)政府的投资当作资本来运营。公共实习中心是国家投资,企业与学校共享、公用、共建,投资不是资本,投资要产生公共效益,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即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实际情况是把政府的投资当作资本来运营。
(2)国家用于教学的资产,在校企合作时如何收费、企业接受学校学生实训如何收费、如何管理,政府没有明确的规定与标准。这个问题还引起一些人的猜疑,他们认为政府投资的公共实习中心是摇钱树、唐僧肉,还这样认为谁和企业谈合作,谁就能得到企业的好处,更有甚者,到处诬告,造成这样的影响:实习中心的大门在学生实训时打开,实训结束后把门关上是最省心的。
(3)企业使用实习中心的设备、设施,虽然有与学校签订的合同,有合同法保证,但没有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保证,遇到上级部门重大政策、法规的变动,校企合作签订的合同只属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事。
3.1.2 企业参与学校学生的实习、实训,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
虽然学生去企业实习是廉价劳动力,但是企业所需要的工作人员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要达到这样的水准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另外,企业认为这样边实习、边读书的员工难以集中于自己的工作,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公司的运营和工作效率,没有表现出十分积极的态度。企业认为培养的人才是社会的,不属于自己。人才培养是学校的职责,企业是人才的消费者。
两年的合作实践,我们认为公共实习中心产教融合的目标定位不清晰,作为国家级公共实训中心,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在教育教学和运行机制上,需明确实习中心产教融合的目标定位。同时,企业参与合作育人存在很多障碍因素,包括降低生产效率、增加运行成本、防止技术泄密等方面,校企共同发展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要素不够明确,严重影响校企之间的深度和有效合作。其次,校企合作育人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如相关的制度和教育教学管理机制都存在着校企双方难以解决的问题,政府层面的政策、机制还很不健全。
如今,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人们形象的比喻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一头凉——企业,但我们两年的实践,得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还必须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要想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和积极性极为重要。教师必须是“双师型”,即懂得学生的理论教学,又要掌握企业需求的技术技能。但是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很难建立,目前的现行机制,也无法实现把企业内的工程师纳入到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当下来讲,实训中心的运行和发展必须首先把政府的建设目标放在第一位,以服务《中国制造2025》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宗旨。实现政府的目标,服务《中国制造2025》,培养数字化、智能化、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高技能人,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的教师。企业和企业的工程师,只关心企业的利润和企业生产任务的完成,培养高技能人才,只能依靠我们的教师去实现。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要保护、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要容许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到企业挂职,且容许教师挂职时多劳多得。还应该容许教师以技术和智慧入股企业,容许教师创立有限责任公司。另外,实训中心的管理,不能多头管理,放权给执行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