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魏瑞晗,饶家声,赵璨,田鹏宇,周侠,季润,李立峰,杨朝阳,,李晓光,
1.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北京市100069;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材料和神经再生北京市实验室,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北京市100191;3.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人体生物力学实验室,北京市100176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各种外力作用于脊柱造成的脊髓压迫或断裂,是一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1]。目前,脊髓损伤全球发病率为每年(30~40)/100万,我国为每年(23.7~60.6)/100万,并逐年增加[2]。脊髓损伤会造成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损伤,引起多种并发症,给患者及其家人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如何客观、有效地评价患者损伤及康复程度,是脊髓损伤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3]。
站立时,足底压力可以反映足部甚至全身部分功能信息[4]。在某些情况下,足底压力的改变会比临床症状、体征出现得更早[5]。脊髓损伤后,患者立位支撑能力受到影响;通过足底压力分析有助于进行临床损伤程度诊断及康复评估[6]。步态压力分析在神经外科、骨科、矫形外科、康复医学等众多临床领域均有广泛应用[7-8]。
足底压力分析有足底印记法、足底压力扫描器法、测力板/测力台法、压力鞋/压力鞋垫法等[9]。数字化步态压力系统可以精确测量对象站立或行走中足底接触面压力分布情况,显示压力分布的轮廓和各种数据,并直观反映脊髓损伤后肢体支撑体重的程度,测试过程更加高效、准确、直观、方便,数据也更方便保存和处理[10-11],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基础及临床研究[12-13]。Foot-Scan系统是代表性的数字化足底压力分析系统,可精准捕捉足底压力变化以及双下肢对压力板的施压比例。
本研究采用恒河猴为对象。相比其他动物,恒河猴在神经解剖结构、运动通路支配、双足步进能力、双足行走特征等方面更接近人类[14-15]。采用Foot-Scan系统对实验动物直立时双下肢足底压力进行采集,阐明脊髓损伤对于双下肢承重能力的影响。
SPF级成年雌性恒河猴6只,年龄约6岁,体质量5~6 kg,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本研究已通过首都医科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手术前禁食、禁水12 h。氯胺酮1 ml肌肉注射诱导麻醉后,腹腔注射2%戊巴比妥钠1~1.5 ml/kg深度麻醉。背部和下肢常规消毒、备皮,静脉点滴青霉素8.0×105U/250 ml。切开背部脊髓T6-10节段皮肤和肌肉,分离骨膜,去除T8棘突,暴露T7-9硬脊膜;切开硬脊膜暴露脊髓。在脊髓中线偏右侧1 mm处半切除脊髓组织1 cm。缝合硬脊膜。温生理盐水冲洗伤口,缝合肌肉和皮肤,纱布包扎[16]。
术前2 h,术后6周、12周,使用Foot-Scan系统采集足底压力。输入实验动物出生年月、体质量等相关信息。实验人员将恒河猴双上肢固定后放置于测力板上,使其自然站立,确保双下肢踩在测力板上。采集两侧足底压力百分比。每只动物取5组有效数据。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足底压力百分比不符合正态分布,左右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手术前后3个时间点之间比较使用Kruskal-Wallis单因素分析。显著性水平α=0.05。
术前双下肢足底压力百分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周和12周时,左下肢足底压力百分比显著高于右侧(p<0.001)。术后不同时间点右侧足底压力百分比逐渐显著下降(p<0.001)。见图1。
图1 不同时间左右侧足底压力百分比
本研究显示,健康动物双下肢基本平均分担身体重量;而右侧脊髓半切除后,右下肢基本丧失承重能力,承重主要由左下肢完成;这一改变在损伤后12周内持续下降。原因可能是脊髓损伤破坏了右侧下行运动传导通路,引起实验动物右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肢体长期处于废用状态会导致废用性肌肉萎缩,从而出现承重能力持续下降[17-21]。肌肉发生萎缩后,恢复需要较长时间[22-24]。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后神经-肌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即使可能出现自发性恢复,对体重支撑能力的改善无意义。及时、适量的康复训练以及合理用药可以避免或减缓患者运动功能进一步恶化[25]。
之前有研究对脊髓损伤恒河猴的双下肢承重能力进行测量,结果显示损伤后12周较6周承重能力有所增加[16]。这一研究仅有3只动物,其结论很大程度上被实验动物的个体差异所影响。本研究对6只动物进行多次的测量,尽量减小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影响,结果更加可靠。
本研究局限性在于观察时间仍然较短。后续研究将进一步延长观察时间,并研究康复训练对肢体承重能力的影响。
[1]Li XG,Yang ZY,Zhang AF,et al.Repair of thoracic spinal cord injury by chitosan tube implantation in adult rats[J].Biomaterials,2008,30(6):1121-1132.
[2]Lee BB,Cripps RA,Fitzharris M,et al.The global map for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epidemiology:update 2011,global incidence rate[J].Spinal Cord,2014,52(2):110-116.
[3]马文静,王鸿勋,孙乃祥,等.TMS-MEP评价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
障碍程度的研究[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4,29(2):104-108.
[4]樊霄燕,周军杰,曹成福,等.基于F-Scan三维动态足底压力分析系统的动静态足底压力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1,15(50):9406-9409.
[5]陈雁西,俞光荣.F-Scan足底压力步态分析仪临床应用现状[J].国际骨科学杂志,2005,26(3):187-189.
[6]梁成军.足底压力测量在步态分析及病理足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7,11(40):8149-8152.
[7]Demes B,O'Neill MC.Ground reaction forces and center of mass mechanics of bipedal capuchin monkeys:implicati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human bipedalism[J].Am J PhysicalAnthropol,2013,150(1):76-86.
[8]Park IB,Lee S,Kim S,et al.Evaluation of plantar pressure and force in diabetes using Tekscan F-Scan in-shoe foot force and gait analysis system[J].Febs Lett,2015,230(1-2):61-66.
[9]王立平,李建设.足底压力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4,26(1):40-43.
[10]和瑞婷,葛飞,向沙,等.伴足溃疡病史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足底压力分布特点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8(7):401-404.
[11]Khalil N,Beis JM,Paysant J,et al.Analyse instrumentale baropodométrique embarquée:place du système F-Scan®dans l'évaluation de la chirurgie du pied[J].Médecine Et Chirurgie Du Pied,2016,32(3):77-83.
[12]Catalfamo P,Moser D,Ghoussayni S,et al.Detection of gait events using an F-Scan in-shoe pressure measurement system[J].Gait Posture,2008,28(3):420-426.
[13]Kong P,De-Heer H.Wearing the F-Scan mobile in-shoe pressure measurement system alters gait characteristics during running[J].Gait Posture,2009,29(1):143-145.
[14]Grégoire C,Mary BB,James WF,et al.Can experiments in nonhuman primates expedite the translation of treatments for spinal cord injury in humans?[J].Nature Med,2017,13(5):561-566.
[15]Do-Hun L,Jae KL.Animal models of axon regeneration after spinal cord injury[J].Neurosci Bull,2013,29(4):436-444.
[16]宋伟,赵文,魏瑞晗,等.脊髓损伤恒河猴后肢步态数据处理方法的设计[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8):734-738.
[17]陈景敏.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指导及心理护理[C].北京:世界灾害护理大会,2014.
[18]王欣,王宁华,谢斌,等.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圆周运动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作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1):74-76.
[19]张扬媚,高云芳.废用性肌萎缩的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7):550-553.
[20]魏蓉,徐秀群,姚尤梅,等.足踝肌力康复训练器的研制与应用[J].江苏医药,2015,41(18):2227-2228.
[21]李莉,姜燕.避免脑梗塞患者肌肉萎缩的护理[J].医药前沿,2014(14):292.
[22]杨斌.失神经后骨骼肌萎缩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4):505-506.
[23]王光.细胞生长因子对失神经骨骼肌萎缩的作用机制分析[J].医学综述,2010,16(18):2754-2757.
[24]裴艳宏,刘坤祥.浅谈失神经骨骼肌萎缩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3,8(16):679-680.
[25]孙文善,赵晓冬,王余民,等.穴位埋线防治骨折后废用性肌萎缩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5(2):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