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朝心
摘 要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全面人才培养要求的提出,贯彻落实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成为了当下各级学校教育工作的思考重点。为了更好地满足德育教育的需要,我国教育强调将德育教育渗透于不同学科之中,以让学生在“学习中被教化”,更好地挖掘各学科的内在资源来有效实施德育教育工作。文本笔者将从初中历史学科入手,谈一谈在初中历史学科中如何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工作,以提高初中历史学科的教育有效性及教育质量。
关键词 初中历史学科;德育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20-0041-01
著名的史学家任继愈先生曾说“历史课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历史课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舞台之一。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正视历史学科的积极作用,在开展历史教育活动中不断地渗透德育教育,以丰富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更好地提高其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在初中历史教育学科中落实德育教育不仅满足素质教育需求,更满足历史学科的变革发展需求。所以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历史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工作刻不容缓。
一、转变教师观念,提升历史教师教学素养
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一定上能都决定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向,只有让历史教师在心理上正视德育教育,才能够在行动上以德育教育为方向落实历史教学活动。
(一)重制教学目标,融入德育教育
首先教师要变革过去传统的“分值化”教学目标,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育教学的新指向标,以让德育教育能够以积极的姿态走入历史教学课堂,为教师的历史教学活动指明正确方向。
(二)参与丰富活动,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既要能够在内容丰富的历史教材中寻找到合适的德育教育素材,又要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新式教学方法、新式教学模式来实施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助力德育教育在历史学科上的渗透。
(三)认识自身作用,做好道德榜样
教师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必须认识到自身的示范作用。严格约束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让学生能够在模仿教师、学习教师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约束自身的道德行为举止。
如教师必须写规范字、说普通话、站立讲课、不迟到不早退等等。这些行为活动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与教育着学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大重要途径。
二、挖掘教材内容,寻找德育教育教学关键
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结合自身的教学需要去挖掘丰富的历史教材内容,从中寻找到德育教育的关键。可以说初中历史教材中有着大量的优秀历史人物,正确的道德观点,这些都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材料,所以教师要灵活挖掘,灵活应用。
如初中历史学科对“百家争鸣”的内容讲解时,其中诸子百家的正确思想到如今仍然教育与指导着我们,包括天下为公、舍身取义、勤俭节约、尊师重道等等。所以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实施德育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思想文化,更能够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再如历史学科中有许多的优秀人物,这些人物都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着力点。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为了人民与国家勇敢禁烟的林则徐,锐意创新,敢于突破的魏源。再如“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各种英雄好汉,他们无不用行动彰显了爱国主义、舍身取义等正确行为选择,都是教师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
三、变革教学方法,以生为本有效实施教学
教师要注意变革自己的教学方法,要让新式教学方法在历史学课堂上的应用让历史学科能够变得趣味横生,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过实践检验,契合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有许多,包括小组合作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诸多新式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能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被教化,也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能够提高学生诸多能力,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一大重要途径。
如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法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与合作。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也能够让学生学会倾听、扬长补短去提升自己,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做出正确的合作、沟通、学习行为选择,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
所以教师必须变革自己的教学方法,要以生为本积极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让历史课堂因多元化方法的融入更好地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课堂是教师贯彻落实德育教育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历史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身上所承担的教育重任,运用各种合适方法,让德育教育与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得以结合,以“无声渗透”、“有效教学”,更好地构建教育新形势下的教育新课堂。
参考文献:
[1]陈祥彦.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
[2]姚红静.德育教育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及教学实践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
[3]余洪满.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