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红 王雪蓉
[摘要]首先介绍简单“互联网+传统文化”平台搭建及其重要作用,然后提出泛互联网化的开放传承、本真性传承、产业化传承、专业化人才培养传承等“互联网+传统文化”背景下浙南手工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模式。最后提出了博物馆传播、品牌化传播、定制式传播、多元化传播等“互联网+传统文化”背景下浙南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传统文化 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传播
一、浙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浙南地区历来以传统手工艺发达而著称,类别多,例如温州彩石镶嵌、夹缬、瓯塑、瓯绣、木活字印刷术、木偶戏、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米塑、石雕、瓯瓷,台州针刺无骨花灯、泥塑、翻簧以及丽水编竹篾、制作杆秤、面塑、刻章、虎头鞋等,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影响范围广。但面对现代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的巨大冲击和传播媒介的缺失,浙南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传承发展和传播的动力,遮蔽了其原有价值,成为了急需保护的对象。自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3月正式提出“互联网+”战略以来,“互联网+传统文化”也应运而生,它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利用互联网思维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以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为特征,以打造线上线下的跨界融合综合性传统文化服务平台为基础,把互联网和传统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崭新的中华文化开发与产业经济管理生态,构建在线化、数据化、透明化、集约化、智慧化、高效化的中华文化价值传承传播模式,它让传统手工艺从幕后走向台前、更好地得到传承传播。
二、“互联网+传统文化”平台搭建及其作用
首先,政府引导、政策扶持,搭建“互联网+传统文化”传承传播平台。浙江省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传承手工艺的措施,为民间手工艺传承创造了有利条件;温州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由温州市文化广电局于2017年颁发了《温州市2017年十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守望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对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联网+传统文化”平台搭建起到了引导作用,为浙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其次,平台对浙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人的集聚和手工艺传承传播有重要作用。例如温州著名的手工艺瓯塑基于“互联网+传统文化”平台的个性化、聚集性,不仅凝聚各种物质资源和资金、设备,还聚集了3000多名瓯塑匠人。通过“互联网+传统文化”平台,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展示瓯塑制作、出售、拍卖的过程,还以旁白的方式讲述匠人与行当有关的精彩故事,这对浙南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
最后,平台对浙南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手艺人从低级匠人成为高级商人有重要作用。“互联网+传统文化”平台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帮助手工艺者特别是乡镇村里的手工艺者在网上开设网店,并且可以根据销售大数据分析市场行情、预测产品销量,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采取不同的销售策略,最终实现交易、有效销售,获取利润。
三、“互联网+传统文化”背景下浙南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模式
(一)泛互联网化的开放传承模式
由于产业链传播途径的缺失,长期以来,浙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多时候被个体传承人看做是私有财产,传承人的观念是传里不传外,保密意识非常浓厚,与外界基本无交流,认为技艺公开的话会成为带来竞争关系对自己不利,导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徒弟难以学到师傅的传世手艺,这都是不利于技艺传承的。随着人们文化品位的提高,浙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越来越得到各界的重视,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各种需求涌现,因此这些个体传承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礼遇,政府、社会、企业也通过各种渠道给予他们经济扶持。所以利用“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泛互联网化、开放性,使得浙南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打破技艺为私人所有的狭隘观念,与国内国际频繁交流,面向世界,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开放性传承。
(二)本真性传承模式
浙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本真性传承是一个带有地域文化、特征和符号等因素的历史积淀过程,通过吸收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这些因素进行创新发展,设计出适应现代文化审美需求、带有明显时代美感的有创意的新产品。即不断融合包括传统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时代变迁、地域文化、地域特性等变动元素,形成互动双赢的局面,在保持原汁原味、古朴自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设计,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品种。在“互联网+传统文化”驱动下,要想有效传承浙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主动结合“互联网+传统文化”元素,努力提升文化底蕴,将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体现的传统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时代变迁、地域文化、地域特性与现代艺术价值、商业价值、经济价值有机融合,必须保持这些非遗元素本真性不变,生产具有时代美感的智慧化的创意产品。
(三)产业化传承模式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极大满足,追求的是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浙南地区的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庞大,实现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比如素有“百工之乡,之称的温州,截至到2018年2月份,贝雕、彩石镶嵌、夹缬、瓯塑、瓯绣、木偶戏、黄杨木雕、细纹刻纸、米塑、石雕、瓯瓷等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品种数量居全省第一,并且质量较高;台州的针刺无骨花灯、泥塑、翻簧以及丽水编竹篾、制作杆秤、面塑、刻章、虎头鞋等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也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只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对这些浙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有效的泛互联网化传承是难以实现的。现在很多创意公司、企业以此为宣传商机,举办各种活动,打造创意产品品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技艺的产业化。浙南地理位置绝佳,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非常雄厚,并且海外有数量众多、资金实力雄厚的浙商,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发展前景,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如果能由政府支持逐渐过渡到吸纳社会资本,把这些非常雄厚的资本引到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传承中去,注入新鲜血液,既提倡技艺精湛,忠诚于技艺的精髓,又把手工艺术引向产业化,规模扩张,建立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发展的产业化市场和消费市场,融合政府、民间、企业、资金、市场网、人才资源,生产出更多适应现代文化需求、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提升手工艺传承项目质量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这对浙南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重大。
(四)专业化人才培养传承模式
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就是要有一定数量的熟练掌握该项技艺的专业人才,但事实上,过去浙南手工藝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延续了“徒弟拜师学艺,师傅口传身教”的传承模式,以人际传播为主,依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传承人思想保守,认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保密意识强,徒弟难以学到师傅的传世手艺;原有的传承人年事已高或者年高离世,或者迫于生计转行,年轻人又因掌握难度较大、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财力学习又得不到经济效益等各种原因不愿意学习,苦于不知该去何处拜师学艺,年轻人不能得到系统地专门教育,缺少传统手工艺的学习平台,技艺传承后继无人,因此目前大多数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陷入人才不足导致产业化程度不高的困境。因此,将浙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系,培养“互联网+传统文化”驱动下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传承人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改进技艺,除了继续沿用师徒制方式、面向社会办培训班方式外。还可以在大学开设专门的专业,开设特色课程,邀请民间艺人现场指导,运用“互联网+传统文化”思维培养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实现浙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代传承。
四、“互联网+传统文化”背景下浙南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模式
(一)博物馆传播模式
发挥浙南地区各级博物馆的作用,努力打造推广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平台。数字化技术平台为浙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师傅、学徒一起工作、学习。例如台州博物馆收藏了历朝历代手工艺产品实物,采用数字化的高科技手段,建立数字博物馆,集收藏、研究、展示、宣传、教育等为一体,设立资助项目,进行扶持,不仅从视觉图片、文字、音频上而且从视频感受上来让消费者了解台州针刺无骨花灯、泥塑、翻簧的文化和历史,让人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浙南地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品牌化传播模式
“互联网+传统文化”背景下浙南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传播模式的核心要素是通过有效的“互联网+传统文化”传播平台和手段、智慧化的传播方法,设计品牌产品、传播品牌文化,塑造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形象,需要建立专门的手工艺产品研发中心,科学合理地设计新品牌形式。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产生的品牌效应除了传播文化外,还要充分体现魅力,扩大市场份额。借助泛互联网化的品牌效应,提升浙南地区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采用泛互联网化多元的品牌符号系统,设计金字招牌,通过各类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短信等各种媒介宣传方式,把代表性项目搬上舞台和银幕或组建艺术团,通过与顾客进行视觉和听觉沟通,使得客户对品牌留下深刻的、良好的印象,从而形成品牌认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品牌价值,有利于泛互联网化、智慧化、多样式的品牌化传播。
“互联网+传统文化”驱动下浙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品牌化传播还必须做到:品牌命名,就是给品牌取一个能容易唤起消费者美好记忆联想的名称;品牌标志设计,要彰显品牌创意理念、品牌与众不同的独特性与个性,迎合时代需求的设计美感,凸显产品的不同历史、地域、环境文化内涵和软实力;品牌口号设计,依靠“互联网+传统文化,平台的泛互联网化、开放性,抢滩占位加大宣传,必须要有亲和力、感染力、博取眼球力和号召力。最后,建立跨地区交流合作的国内外合作联盟,引导品牌健康发展,走向世界,以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从而扩大传播范围。
(三)定制式传播模式
定制式传播是个体消费者与手工艺产品生产者或设计者之间发生直接定向传播的一种模式,即由的B2C模式转变为C2B模式。但目前浙南手工艺产品定制存在一定难度,例如消费者对手工艺产品定制缺乏合理认识,如何满足个性化需求,定制能力有待提高以及手工艺者如何在互联网实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海量需求。总体来说,个性化定制已经成为消费者的一个选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定制各类产品和服务,实现从创意理念设计、元素形成、设计方案、客户精准选择、制作流程分享、销售过程、购买体验到手工艺产品的品牌传播的全过程。这是因为“互联网+传统文化”的泛互联网、开放性、大众化使得消费者在互联网上越来越追求个性化产品,因此定制越来越有市场。
(四)多元化传播模式
在“互联网+传统文化''平台上传播浙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者能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看到产品从理念提出、方案设计、创意设计、制作、形成、销售、成交的全过程,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这也是“互联网+传统文化”平台传播浙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泛互联网化、智慧化优势所在,有利于泛互联网化、智慧化、多样式化传播。同时,由于消费者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性格和不同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浙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也各具独特性与差异性,产品独特性与差异性非常明显,而这导致了浙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性,而这种多元化的本土优势是推动浙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传播的强大推力。因此需要借助“互联网+传统文化”平台,融入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共处方式,甚至到重视手工艺的日本、韩国等国参观求艺,吸收消化特色文化风格,通过泛互联网化、智慧化识别系统来实现对浙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泛互联网化、智慧化、多样性传播,占据浙江市场、国内市场甚至海外市场,把浙南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推向可持续发展的新高度。
五、结论
面对现代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环境的巨大冲击和传播媒介的缺失,浙南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传承传播的动力。在“互联网+传统文化”模式下研究浙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传播,是一个新的思路,实现了浙南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发展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