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峰奇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93)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标准的逐步提升,德育教育被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梳理、分析了我国德育教育研究领域的期刊论文,反思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德育教育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什么是德育,简而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1]1,“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西方,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2]249德育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教育学上的德育,则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很广,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3]330对德育本质的探讨是中外德育理论讨论的焦点之一,其中最为传统的一种观点是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角度讨论,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个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柏拉图说:“人是接受了正确的教育,受幸运的资质的恩惠,就会成为至高无上的上帝的动物;倘若未接受充分的教育,未能完美地成长起来,就会成为地上最狂暴的动物”。[4]5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其派生功能是促进社会的发展,德育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对教育过程的作用和对德育对象的品德成长的作用。德育的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道德教育功能的研究是关于道德教育作用的深层探讨与定位”,[5]具体可分为:正义功能、意义功能与幸福功能,分别从社会、个人和生活入手。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对于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与旨在集中培养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智育相比,德育教育渗透在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以“德育教育”为检索关键词;限定期刊来源为核心期刊、CSSCI;限定检索时段为“1992年1月1日-2018年1月1日”,得到文献共计1182篇。根据各文献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剔除重复文献,最终筛选出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献1013篇。
本研究主要使用题录分析软件SATI3.2、SPSS18.0、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和Netdraw对检索出的1013篇教育治理现代化文献进行题录信息的处理,利用一般计量分析、词频分析、多维尺度分析、社会网络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数据分析方法,挖掘出可视化的数据以表征德育教育的研究概况、热点,并对未来德育教育研究的趋势进行预判。
对1013篇文献的年代分布进行研究,以梳理德育教育研究的概况(图1)。总体来看,1992-2009年德育教育研究的文献量有逐步增长的趋势;但是从2012年起,德育教育研究有“降温”趋势,但是实证研究的数量趋向增加。
图1 历年文献量折线图
关键词词频可以反映出我国德育教育研究领域热点。对检索出的1013篇文献运用SATI软件词频统计功能,将我国德育教育研究的所有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得到关键词3358个,频次共计次6082,平均每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为1.811。其中,部分关键词(频次排名前20)如表1所示。
表1 德育教育研究高频词词频分布(部分)
续表
由表1可以看出,“德育教育”、“德育”、“思想教育”、“素质教育”、“高校”、“教育内容”以及“校园文化”等关键词备受研究者关注,说明德育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氛围的创设已成为当下德育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其中,排名在前十位的关键词分别为:“德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高校”、“教育内容”、“道德品质”、“对策”、“教育工作者”、“德育”。
此外,对检索到的1013篇文献使用SATI软件进行关键词分析,得到关键词的共词矩阵;然后将其导入UCINET6之中,使用内部集成的可视化分析工具NetDraw,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图2)。
图2 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
根据图2可以看出,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道德品质、德育建设、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学、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方法以及学校教育等关键词居于网络知识图谱的中心位置,说明它们是研究的热点,在德育教育研究中处于核心。人才培养、人文精神、教学效果、实效性、高等学校、高等教育、主体性、德育课、民族精神、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等关键词位于网络知识图谱的边缘,表明学界对它们的关注度还有待提高。此外,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结点间的连线较粗,说明二者的关联性较大;德育教育与道德教育、德育教育与道德品质、道德教育与学校教育、德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学等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但是总体而言,整个网络知识图谱较为稀疏,诸多研究领域有待拓展。
“在关键词的共词网络结构中,点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是反映关键词之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分析这三个指标不但可以发现某一研究主题当前的研究热点,而且还能够用于识别未来的发展趋势。”[6]本研究使用Ucinet6软件,对德育教育研究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到点度中心度、中介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柱形图(图3)。
从图3可以看出,除“德育教育”这一关键词外,“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道德教育”、“道德品质”等关键词的点度中心度比较高,说明它们是目前德育教育研究的热点;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点度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低、中介中心度高,是未来研究的主流趋势,结合样本的纵向分析,可以发现研究者对德育教育的研究不断深入,反映了学者对德育教育研究呈现出不断深化发展趋势。
图3 高频关键词中心度分析
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对德育教育研究的结构进行分析。将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导入SPSS18.0中进行分析,度量模型选择Euclidean,得到德育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图4)。
图4 德育教育研究高频关键词多维尺度图谱
德育教育研究热点较为集中,大致分布在三个区域。第一区域位于图谱的顶端,关键词有教育工作者、道德教育、道德品质、道德修养、教育方面、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等;第二区域位于图谱的右侧,关键词包含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德育教学、教学效果、教育、自我教育、高校和大学生等;第三区域处于图谱的低端,关键词涵盖诚信教育、人文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民族精神、主体性和实效性等。
此外,德育教育和德育教育建设、德育教育与德育课、德育教育与主体性、教育工作者与德育教学等关键词之间的距离较远(图4),表明它们的相异程度较高,关系比较疏远,研究有待加强。
结合聚类分析结果以及多维尺度图谱,可以将德育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教育的资源开发和工作落实的要求;(2)德育教育对品德形成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3)德育教学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4)德育课程在学校开发的实效性研究。每一方面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类是德育教育的资源开发和工作落实的要求。代表关键词包括:德育教育、德育、大学生、教育工作、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青年学生、茶文化、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建设、思想政治理论。由德育教育的概念分析可以看出德育教育包含的范围很广,比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等。李建宇认为:“大学生呈现出多元性、功利性、差异性、模糊性等显著特点。现阶段,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践途径。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工作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全新课题,对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7]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到了成熟阶段,德育教育的开展有利于他们个人价值取向的形成,彭玉美也有相同的看法:“面对新形势和新一代青年,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面临着重大挑战,德育工作者通过借鉴专业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德育教育方法的不足。”[8]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曲士英明确提出:“部分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在模式上缺乏特色,在内容上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在力度上缺乏长效机制。针对这个问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明理学院为载体开展系统性的明理教育,从德育教育载体构建、目标体系确立、课程体系整合、实践活动开展、考核机制制定和执行等方面对高职德育教育的路径进行了有益的探索。”[9]想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在过程中做到创新,改进教育工作的方法和理念,张秀云对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以新的观念和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强化德育教育。”[10]
除此之外,很多学者都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易钢和肖小霞提出:“学校社会工作以人为本, 助人自助的理念与个案工作、团体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 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将有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与时俱进。”[11]张书勤认为:“把开放式教育理念引入高校德育教学,力求用一种新的理念来审视和界定高校德育教学管理与评价,以实现高校德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管理机制的创新。”[12]“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德育模式,是新时期大学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13]李祖平也表示赞同。姜雅净还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列出了几点对策:“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和奖惩机制,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非课程教育途径。”[14]工作方法的创新是打破传统德育教育困境的有力手段,大学里的图书馆资源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另一大阵地。“图书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它的教育功能使它成为大学德育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5]充分利用好已有的资源,达到德育工作创新的新要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要探讨的问题。
茶文化是德育教育的一个例子,“它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涵盖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国的茶文化是以茶事活动为中心,并融入哲理、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享受和人格的锻炼。”[16]吴红英和朱红英认为茶文化和个人修养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丁佐湘、严洪德和刘俊根也指出:“茶文化中的纯净自然,养生养性可以缓解大学生的紧张精神和高强度压力。”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德育教育不仅体现在茶文化当中,还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实现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动态平衡,“道德教育由多到少,道德修养由少到多,二者形成一个和谐完满的圆,其最佳结合点即道德自律,即道德追求之理想境界,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必须注意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相结合,不能片面强调或忽视一方。”[17]德育教育不是放在嘴边的一句空话,也不是课堂上老师的讲解,而是落实在行动上的,当个人的修养越来越高时,会发现德育不用刻意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不知不觉就是这样做的,这才是德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教育工作者希望学生们达到的状态。
第二类研究关注德育教育对品德形成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主要关键词有教育工作者、诚信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素质、高等教育、自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德育课、教育方法、道德修养、法制教育。诚信和自制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王东认为:“诚信观的培养主要通过全方位价值传递、道德思维培养以及营造诚信道德气氛三种途径进行。”[18]诚信教育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它关乎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文明,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强调的,李太平认为:“在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应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重建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19]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大部分学生的物质生活已经比较优越,缺乏的是精神生活。倘若精神生活没有高雅的情趣,就容易犯错,甚至犯法。
黄树彬认为:“法律、纪律和道德本质上是一致的,守纪与守法是一脉相承的。”[20]还有学者提出类似的观点,“法制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抓好法制教育是中职学校做好德育工作,实现现代德育新目标的必要保障。”[21]法和德一个是刚性的准绳,另一个是软性的良知,德育教育不能少了法制教育,要让学生清楚的明白底线在哪里。唐爱民提出:“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存在着关联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等同,更不可混同。德育学须采取的基本立场是: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应并行不悖,互不干扰。”[22]那么学校应该如何开设相应的课程呢?邸燕茹认为:“高校应积极探索从思想政治、道德修养、业务能力、社会实践、生活关心等多方面入手,把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23]林妙姗认为:“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合并, 为法制教育与德育整合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中整合的方法研究是达致整合目的的利器。”[24]由此可以看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关系。 “二者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和无缝衔接,使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得以实现。”[25]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的约束至关重要,很多学者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但是很少有人提出相应的措施。目前法制教育主要体现、渗透于思想品德课上,然而由于内容有限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导致学生法制观念不强,不能从法律角度分析解决问题,这是德育教育需要重视的地方。
第三类研究聚焦于德育教学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主要关键词有:道德教育、人文精神、教育、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对策、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的发展需要点滴的积累,德育教育是影响时间最长可以使其终身受益的教育。注目礼、队礼是在升国旗时对青少年的要求,其中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很多学者都对此表示认同。朱广州认为:“德育课作为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内容上应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这是德育课的根本。”[26]“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做好德育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首要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7]目前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最好的证明,从国家、社会和个人角度给予了标准,张捷树提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职德育课贯彻落实教育部新颁德育大纲精神的客观要求,也是中职德育教师坚持立德树人的具体行动。”[28]然而,目前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并不显著,有学者发现了这样的问题:“目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表现出迷茫性、冷漠性、模糊性与悲观性的特点。”[29]大学生接触政治的主要途径是在形势与政策课上,但是有的学校连这仅有的课程都无法落实到位,令人担忧。
“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国家目前对体育越来越重视,中考、高考都将其列入了测试项目当中,“体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并具有其独特作用,充分发挥体育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作用,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跨世纪人才,是体育的根本任务之一。”[30]德育在体育教学当中也可以开展,李泰武认为:“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体育竞赛活动中。”[31]好的身体是一切行动的前提,反映了一个人的精气神,在国际大型的体育比赛盛事当中中国的运动健儿都有出色的表现,颁奖台上身披国旗高唱国歌,爱国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方式,因此在体育教育中不可忽视德育教育的渗透。
德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无论载体如何变化,其背后提炼出来的人文精神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需要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品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革新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方式。”[32]张小琏和刘思林提出了具体的实现路径:“从思想政治注重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当前高校人文关怀缺失的现实表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三方面对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审视与反思,可以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33]德育教学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德育教学时要注意引导。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旋律,“家国情怀”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从小没有建立这样的意识,长大后就很难建立起来。我国的《中小学生守则》明确指出要热爱祖国,究竟什么样的行为算作热爱祖国却并未说明,其实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具体的做法和示范更为重要。在大学期间要开设相关的课程,学校社团开展相应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才会真正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德育教育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四类研究关注德育课程在学校开发的实效性。主要关键词有:理论联系实际、主体性、政治素质、高职院校、道德品质、高校、学校教育、思想品德、校园文化、民族精神、人才培养、实效性、德育教学。学校是开展德育教学的主阵地,广泛开展德育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实效性,“在实践中要把握德育教学方法、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基本原则,努力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34]教学质量的好坏是检测德育教学开展的优劣的有效凭证,陈耀也认为:“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首先要增强德育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实效。坚持德育育人与德育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坚持主旋律与素质拓展的教学内容、坚持德育知识传授与德育行为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坚持心理教育与管理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是目前德育课堂教学最为突出的几个方面。”[35]这三个坚持是德育课堂教学达到实效性的保障。研究也表明,部分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实效性极强。吴轶诚研究发现:“课堂教学是对中职学生实施德育教学主要渠道,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是推动德育教学深入发展的必由选择。”[36]中职院校、高职院校由于生源的复杂性,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另一个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就是民族院校。 “民族高校,德育教育与志愿服务互为促进,互惠双赢,二者实践模式及运行效果在民族高校的学生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37]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德育教育的落实也要结合各民族的文化。“应把民族精神与世界精神统一纳入德育目标,更新与德育目标相应的德育内容。自觉教育者应扩大视野,站在未来人类发展的高度上思考德育问题,在教育思想理论上领先于教育变革。”[38]比如李朝康提到的傣族文化:“傣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用以调节人们共同生活及其思想行为的基本准则和规范系统,发展了一套较为完备而有效的道德教育系统。”[39]民族文化的融合更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教育,丁忠兰提出:“在青少年德育教育中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开展民族精神教育,使他们了解我们民族发展的伟大历程,系统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对于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具有非常重要意义。”[40]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体现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治,任海涛和魏巍认为:“在自治与自觉之间,德育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把来自外部的道德压力转化为道德知识和道德内省,并逐步搭建道德自觉的通道,从而把有意识的道德行动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动。”[41]只有落实到行动上才能说明德育教育的成功,综合国力的较量比的是人才的较量,从已有的论文中可以看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得到了重视,很多学者也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但是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尤其是德育教育。在一开始不能太急功近利,强调实效性的同时也要注重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德育教育研究的文献非常丰富,研究热度有逐年递增趋势,与此相关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想品德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修养等都是研究的热点话题,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自我教育、法制教育之间的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聚类分析,发现德育教育可以聚集成四大类团,涉及资源开发、品德形成、个人发展和开发的实效性等。为了提升研究的质量,本研究尝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德育教育包含的范围很广,以至于有人打趣说:“‘德育’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头装!”[42]2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如果什么都和德育联系上,那“德育”这个筐也是个垃圾箱了。对德育资源做到适当取舍、合理利用十分必要。大学的资源丰富,图书馆资源、教授资源、课程资源,大学开设了政治必修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等,这些是传播德育教育的窗口之一。
在搜集文献的时候很多学者都提倡德育的教育方式要创新,比如陈成文等人提出:“思想政治工作要推动自身的创新,从根本上创新理念,在‘扬弃’的基础上,科学借鉴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实现‘洋为中用’。”[43]还有学者提出了体验式德育:“体验式德育教育是提升教育实效性的一种新模式,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运用到学生德育养成实践中,有益于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44]学生群体是朝气蓬勃的代表,是社会中的新鲜血液,德育教育要打破原有的讲授模式,应该让学生行动起来,参与到活动中,这对其身心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目前德育教学的呈现形式都是以思想品德课为主,每周的课时有限,远远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尤其是法制教育非常欠缺,开展德育课程的同时法制教育亟待加强。
德育和诚信教育、高等教育、自我教育、体育教育、民族教育等都可以结合起来,找到彼此的契合点后进行综合开发,既加固了德育教育的基础,也增强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学生学到的德育内容也更加实用,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德育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对于价值观的形成、思想修养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同样的德育内容的指导下,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要求是不同的。比如爱国主义教育,幼儿园的小朋友在升国旗时要行注目礼,小学加入少先队之后要行队礼,之后可能还要入团、入党。每个阶段的要求不一样,德育的目标不能过于笼统,要细化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便于操作了,德育效果必然会逐步提高。通过逐级提高德育教育的要求,学生的个人发展也会走在进步的道路上。
德育的实效性和过程性同样重要,二者不可偏废。德育教育长期性特点决定了德育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学生在领悟德育内涵的过程中,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实现道德的内化,最终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实效性同样重要,如果在德育教育中运用的方式不当就不会达到理想的彼岸,甚至南辕北辙渐行渐远,实效性的实现是以顺利的过程为前提的,只要处理好德育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效果就会渐渐显现。学生享受的是过程,收获的是结果,个人的道德修养在不经意间得到提高,这才是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