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课堂的隐性管理探析*

2018-03-29 15:04田文燕汤瑞琼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心理

田文燕,汤瑞琼

课堂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有效课堂管理是教学质量的保障。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仅仅依靠规章制度等显性管理方式进行课堂管理是不够的,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观念、价值体系等心理方面的因素,积极创建一种尊重、民主的课堂氛围,实施隐性管理,从而在“不管”的管理中享受其带来的课堂教学效益。

一、隐性管理的内涵

隐性管理是相对于显性管理而言的。显性管理,亦称传统的管理,主要指通过规章、制度、通知、决定等显性信号明确地传递给被管理人,有硬性的规定与约束。[1]在课堂上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面对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习惯运用与教学内容本身无关的指令性或训诫性语言,如“请安静”“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搞小动作”等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这种方法可以快速达到课堂管理的目的,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效应,如打断其他同学的学习思路,分散其注意力,伤害被训斥学生的自尊心,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影响课堂教学氛围等。笔者在任教学校调查显示,关于课堂上教师显性管理的行为,只有14%的学生认为目前英语课堂教学氛围轻松愉快、63%的学生认为英语课堂教学气氛一般、23%的学生则认为上英语课时有较强的压力感与焦虑感。显性管理难以产生高效的课堂管理,没有在情感性、人文性等非理性方面得到充分的诠释。因此,课堂教学隐性管理的方法显得尤其重要。

关于隐性管理的内涵说法各样。虞强[1]认为,“隐性管理以非显性的形式作用于被管理人的情感、观念、信仰、价值体系等,间接地对管理对象产生影响。”罗擎[2]认为,“课堂教学的隐性管理,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理暗示、情感感染等方法对学生采取间接控制或通过潜在力量影响学生行为和心理状态的一种管理方法。”王恒平[3]认为,“隐性教育是指管理者按照一定的社会目的和要求,通过潜藏的教育性因素间接地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和个性进行渗透,影响其活动的手段和方式”。综上所述,课堂隐性管理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间接控制或通过潜在力量影响学生行为和心理状态的一种管理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隐性管理的特点

暗示性。心理学表明,人一般都有接受暗示的能力。与明示相比,暗示在课堂管理上具有巧妙的效果。如一个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可采用表情暗示、动作暗示、变音暗示等间接方法在“无形”中纠正学生的行为,从而不中断正常的教学过程,消除了显性管理中“一人害病,全班吃药”的弊端,提高了课堂管理的效率[4]。

情感性。隐性管理特别关注学生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非认知部分[5],主要通过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尤其通过非认知心理来对管理起作用。实践证明,显性管理虽有规范行为的功能,但它的规范性、强制性、机械性限制了其在非认知心理中的作用。隐性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催生积极的需求和动机,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渗透性。隐性管理通过间接、渗透、内隐的方式影响学生,使其在无意识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盖青青[6]认为,“隐性管理是通过隐蔽的方式,渗透到学生管理中去,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不是直接显露的,而是‘迂回’‘渗透’式的,讲究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受教者的心灵深处,产生情感共鸣。”

三、中学英语课堂隐性管理的必要性

隐性管理既关注智力又关注心力[5],即人们认为的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非认知部分,更加侧重于人的心理层面。

(一)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具有对各类问题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他强调了个体发展的主动性,活动在个体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提出学习是个体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中学生的需求进入高级阶段,有更多的社会交往的需要,注重与同伴之间的关系,同时看中自己在老师和同伴中的地位,希望受到尊重和赞扬。因此,在课堂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管理的艺术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利用隐性管理策略对学生进行“无意识”的教育熏陶。

同时,中学生渴望实现自我,但存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面对升学压力,往往会感到孤独、焦虑,误以为没人理解他们,会因为困难等外界因素容易放弃。为此,教师应循循善导,善于移情,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体谅学生,更要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做自己心理的主人。

(二)对教师角色的期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与管理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如咨询者、维持者激发者、培训者、评价者、组织者、监督者等,研究表明,学生更希望老师是帮助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如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般认为教师比较权威,希望教师在其能力和方法上提供建议,还希望其在情感上给予鼓励和支持。但是,学生的学习有一种矛盾心理,他们“既希望教师能采取办法帮助自己克服惰性、坚持学习,却又不希望教师来监督自己”[7],因此,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教师可通过间接的、内隐的方式监督学生,使其在无意识中接受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课堂环境管理的要求

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环境,而课堂环境管理包括物理环境管理和心理环境管理,两种管理形式都会通过影响学习者心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物理环境主要指课室环境的布置。研究表明,教室的墙壁和天花板的颜色将潜在地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8]。此外,教室光线适中,设施布置合理,以及班训、激励横额等“软环境”的建设将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激发学习的动机。其次,心理环境的建构与维持对于课堂隐性管理也很重要。课堂心理气氛以师生之间的心理互动为前期条件,其形成依赖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环境的知觉,尤其是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感情的相互影响以及人际关系的知觉[9]。研究表明,当学生处于一个和谐的、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中时,师生的注意力稳定而集中;师生情感融洽、愉快、精神饱满;意志坚定,努力克服困难;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开动脑筋,理解和解答问题迅速而准确;教师言语生动、有趣、逻辑性强[10]。

四、隐性管理的策略

(一)尊重与关注学生,发挥管理的艺术魅力

1.课堂管理中的提问艺术。首先,要准确把握提问的时机。按提问的时间来分,可分为导入式提问、讲解式提问和复习式提问。教师如能准确把握提问的设计,巧妙设问,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要精心设计提问的难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可以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问题的设定应以“伸手不得,跳而有获”为最佳,使“优生能吃饱,差生能吃了”,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自我实现”的价值。再次,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按照师生交往的方式来分,采用单向、双向或多向提问。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提问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同伴之间相互学习,既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学生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换一种方式,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2.课堂管理中的点拨艺术。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11]。在英语课堂上,有的学生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教师通过一些间接、内隐的方法启发学生,引导并鼓励他们发散思维,排除学习中遇到的障碍。

3.课堂管理中的评价艺术。研究表明,课堂中对单个或一部分学生的评价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全班同学的情绪,因此,评价的艺术性尤其重要。首先,在教师评价中,教师应注意评价语言的艺术。新的教育理念提倡赏识教育,因此,教师应先尊重和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不妄下定论。利用温和的语言、和蔼的态度让学生既接受到评价信息,又受到鼓励,保持内在学习动机,这就是“金玉良言”的力量。其次,教师还应注意评价的对象。教师应着重于评价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程度等内在品质,欣赏其学习的态度,用外驱力来推动内在学习动机的发展。再次,培养学生艺术评价的能力。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由于认知程度的限制,以及角色的转变,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让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焕发课堂的活力。

(二)提高自身素养,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先有一桶不断更新的水”,这是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对教师的期待。这里的“水”有两层含义,第一,渊博的专业知识;第二,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的这两种“非权利影响力”是以个人的才能、学识品德以及情感等因素为基础形成的,具有隐性与柔性的特征,在与学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吸引、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因势利导,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此外,教师的言谈举止,精神风貌也间接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风度仪表是受到职业制约的具有社会性的意识和行为,是其精神状态的一个重要标志,会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全身心投入学习。

(三)采取情感教学,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应对学生多表现出理解、尊重和关爱,真正了解其需求,相信他们是课堂中最重要的和被尊重的个体,让学生明白教师的期望,营造一个积极的、支持性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引导学生正确地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12]。

第二,建立民主的课堂氛围。民主教学中更多地采用人格熏陶和民主式的教育态度,尊重学生人格、个性,尊重所有学生的发展潜力,尊重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师生角色的共建和教学过程中的意义建构[13]。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传教者”,应多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给学生探索机会和自由选择完成任务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决定感和自我效能感。

第三,创建积极向上的集体感。学生集体感是创造良好班风、学风及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期和归宿。在集体当中,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学生感到和谐、安全、愉快,避免了同伴关系不良而带来的紧张、焦虑、攻击等消极心理,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师生体验深层心理的共同成长。

五、隐性管理的优势

(一)有利于管理效果的保持

隐性管理是通过无意识、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等非认知心理进行影响,其过程更加和谐,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相比显性管理的单向灌输和说教形式,能够有效削弱学生的心理防御,让学生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形成一种无意识的接受行为。这种影响是学生内心感悟的结果,不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而是已经内化在道德品质和素养中,对学生的影响深刻而持久。

(二)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

隐性管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侧重于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非认知部分,主要指向学生的意识,依靠潜意识的作用产生“我该主动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的行为,催生积极的学习需要和动机,激发内在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使有限的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用,以增强管理的作用,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隐性管理通过把各种规则和要求渗透到学生的理念当中,减少了教学活动中的规则介绍等过渡阶段的时间,提升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同时,对于个别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可使用表情提示、变音提示等间接、内隐的方式提醒学生,不仅保护了学生的尊严,还避免分散其他学生的注意力,保持了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紧凑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在课堂管理实践中,隐性管理和显性管理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大力推行教学改革的今天,课堂管理应该立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合理使用显性管理与隐性管理的策略,达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