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呼兰河传》双重视角转换的叙事效果

2018-03-29 08:29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呼兰河传呼兰河萧红

尹 莹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萧红敢于尝试用异于常理的方式进行文学创作。在外人看来,这样的创作手法是具有冒险性的,但是好的理念总有一天会被认可,被世人接纳和传承,萧红对《呼兰河传》独特创作手法的运用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她以对主流小说创作模式的理解为基础,积极进行新创作模式的探索和运用。萧红的小说一般都立足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对于她来说,生活经验是她的灵感和创作源泉。

人面对问题,并针对问题作出决断都必须依赖理性思维。感性思维是人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无法占据决断最高台。萧红对儿童和成人这两个视觉立场的合理运用,带给我们强烈的感情对立——真实与非真实的对立、简单眸子和深邃眼神的对立、透彻的非观念和被现实约束的思维的对立、温暖与冷漠的对立、美好善良与生性丑陋的对立。

一、通过儿童角度进行视角定位

所谓儿童叙事视角,就是以儿童的思维方式为出发点探究他们眼中的世界,以儿童的语言风格再现他们眼中的事物。儿童是真善美的代表,孩子们以纯真无邪的心灵感受周围事物、人物以及环境。儿童对世界的认知有着奇妙的角度,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动用发散思维认识世界,从中直观认知美与丑、善与恶、好与坏,并在内心深处建立一定的道德判断图式,从而对未来成长产生作用。

在《呼兰河传》中,关于祖父的描绘都不是具体的,却让萧红一辈子难忘,就像一条有温度的溪流,滋润着作者的记忆。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经历了失子之痛,经历了枕边人的疏远。在这样的打击之下,对家乡的回忆让她感受到了些许温暖,使她的心境变得安宁。萧红在记忆中找寻童年家乡的足迹,回忆里的家乡依然那么清晰地呈现在笔下。童年的萧红不被父母温柔对待,使她有被忽略的孤独感,甚至在后续的描写中她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怜悯别人。可以说,萧红的童年,关于温馨的记忆少之又少,只有祖父的后花园让她对童年的温馨有了些许感受。在现实与梦幻的边缘,萧红摆脱世俗的禁锢,将自己成人的身份隐藏起来,去寻找那清晰、真实的世界。透过孩子湖水般的眼眸,将那个时代的一切都重新演绎,还原一个孩子眼中的大院、屋子、祖父、亲人、邻居和呼兰河的所有,即便是萧条的,也是真实的。

二、成人叙事的视角

《呼兰河传》的前两章都采用成人视角进行叙事,描绘了小镇冬天恶劣的自然环境。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作者从对十字街、西二道街、东二道街的描述,对小城里的店铺、作坊和其他事物的描写,透视出小城的萧条和落后的凄凉氛围。一条肮脏的大泥坑成为小城里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风景,从泥里抬马的人、瘟猪肉等都反映着此地民众思想的顽化和封建。萧红通过成人视角的运用,将小城的落寞和凄凉景象描绘得入木三分。

在小说中,两个小徒因为一个女人争斗,致使其中一人死亡。人们对该事件的评价是“人死灯灭”,对于杀人凶手而言不过是判无期徒刑、死刑或者是死后下十八层地狱的区别。对于呼兰河城所发生的人命事件,人们都是冷淡和轻描淡写地叙说着事情的大概。对于生命的理解,他们是默然的,显现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态度。生老病死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太多的悲伤和缅怀,正如文中所说:“生了就自然的长大,长大了就长大,长不大就算了”。如此冷酷和无情,是对人性和生命的极大不尊重,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闭塞和人们思想的落后封建。

作品中,呼兰河的自然环境是相当恶劣的。在恶劣的自然环境衬托下,萧红将读者引入作品内在的精神世界。谢龙王爷恩典唱野台子戏、正月十五扭秧歌、跳大神治病、娘娘庙大会鬼魂托生放河灯,这些“精神文化盛举”被作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放大处理。作者从成人视角出发,对其进行了客观叙述,通过理性思维对呼兰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了重新解读,将呼兰河人愚昧无知的精神状态深刻展现出来,间接提高了小说本身的精神高度。

三、《呼兰河传》成人和儿童双重视角运用和转换带来的思考

对于家庭来说,成人视角的描绘有其自身弊端。成人的世界充满了社会性,在看待和理解问题上缺乏真实性。基于这样的情况,萧红从儿童角度出发,将沉重的世界描绘得更加具体和真实。儿童不具备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他们只会直观地描述世界。以儿童视角将当时的一些具体事件还原,展现出了当时的温暖,那些关于祖父的回忆把家的温暖和亲人的关爱体现得更加柔和。作者将两个视角有机地串联起来,更加完整和深刻地描绘了呼兰河人最真实的一面,将他们的冷漠、淡然、愚昧和封建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但升华了《呼兰河传》的精神高度,同时也为广大读者展现了一个温暖与疼痛并置的真实的呼兰河风土人情,达到了深刻的叙事效果。

四、《呼兰河传》叙事策略与故事体系的互补性

从叙事角度来看,《呼兰河传》并没用因为双视角的运用而导致小说结构断裂,两者有效的结合和互补反而使小说具有更强的叙事效果。成年的作者常年漂泊在外,对故乡小镇的回忆充满温暖。萧红在叙事手法上采用了理性处理方法,对当时家乡的整体样貌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描写。那个年代是作者无法解读的,所以萧红以成年人角度进行了刻画和描写,将记忆中的呼兰河小镇还原出来,展现出当时的风土人情,描绘了当时的风俗习惯。成人视角难免掺杂着一些社会因素,从而失去了对家本真的描写。于是作者从儿童视角对生活的本真进行还原。这是成人视角和儿童视角双重运用互补性的体现。小说全面还原了呼兰河人对世俗理念的判断,展现了呼兰河人们最真实的一面,将温暖和冷漠的复杂人性弱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内容表达方面,小说的第一、二章从成人角度全面描绘了呼兰河小镇的整体面貌;第三章至第四章,小说使用流畅不羁的儿童视角进行描写,运用真实事件刻画人们冷酷和淡漠的精神状态;第五章到第七章则主要从第三方角度,对记忆中发生的事件进行回忆式细致书写。小说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深化理解,是萧红在回忆中的情感递进。从整体到具体的诠释,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变化。《呼兰河传》运用的这种新颖艺术形式,侧重表现的不是人物情节,而是情感的表达。作者以成人视角对小镇的整体描写,诉说的是旁观者对一个偏僻小镇的观察;而通过儿童视觉角度进行的描绘,使小说在感情基调上达成了一致。

五、结语

《呼兰河传》在读者心中是温暖和疼痛的并置,是对残酷现实的无奈讽刺,它是一部具有批判现实主义色彩的经典小说。作者笔下的人物特点和鲁迅先生笔下的“愚众”有很多共同之处。但与鲁迅的呐喊式表达不同,萧红在当时的社会中经历了一定的压迫和摧残,她无力去反抗,只有通过文字和坚挺的笔杆来抒发心中的不满。她以成人视角诠释了那个时代的残酷与冷漠,通过儿童视角给我们展示的是一种愤慨情绪的宣泄。“成人视角”与“儿童视角”进行转换的手法,再现了呼兰河小镇人们的爱恨情仇,深刻地刻画了愚昧麻木的人物形象。作者这种由成熟到稚嫩、由客观到隐匿的刻画手法,充斥着童年回忆里潜藏着的批判和愤懑,但是读者品读起来却意味深长,用另一种方式对生命和价值加以重新解读和诠释。

[1]徐晓杰.空间设置:萧红对鲁迅的继承与创新——以《阿Q正传》《呼兰河传》为视角[J].北方论丛,2015(4):52-57.

[2]杨迎平.《呼兰河传》:融汇各种文体艺术的奇文[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0-46.

[3]王春杰.讽刺——《呼兰河传》的话语特色[J].芒种,2016(16):97-99.

[4]陈思广.《呼兰河传》接受70年:四种视阈与三个问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2):92-99.

猜你喜欢
呼兰河传呼兰河萧红
《萧红传》
——一本能够让你对人生有另一种认知的书
梦游呼兰河(组诗)
萧红:不要在寂寞时做选择
译者主体性之动态研究
浅析葛浩文《呼兰河传》的英译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笔下旧中国人民的生存图景
论影像萧红的呈现与接受
浅谈《呼兰河传》中萧红的“赤子之心”
概念整合视阈下文学翻译创造性叛逆解读——以萧红《呼兰河传》英译本为例
与萧红分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