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挑战与应对

2018-03-29 08:29:08李晔晔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政治课马克思主义

李晔晔,赵 宏

(1.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东北农业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在当前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教育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使得传统教育行业突破时空局限得到迅猛发展,但这并没有充分考虑教育行业内部各学科参差不齐的状况,而是将教育行业作为一个整体的产业来看。相对于其他教育学科而言,思想政治课具有教育学和思想政治学的二重属性,意味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一、“互联网+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在人类推动技术发展的同时,技术也在改变着人类,塑造着人类社会的新形态。技术与人类是相辅相成、互动的关系。当前,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在发展的深度、广度上与发达国家几乎同步,甚至在某些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我们对技术发展的认识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对“互联网+教育”的认识。

(一)“互联网+教育”的前提性思考

互联网兴起之初,被视为一种信息传播工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深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感性、理性思维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1]互联网时代使人们的生存状态、思维方式、世界观发生了深刻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前提。

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突破了时空限制,知识的传播路径、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互联网+教育”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教育工具、教育手段的变化,更是教育理念的变化。在对传统教育方式、理念进行反思与批判基础上的,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努力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值得我们探讨。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知识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使知识传播、储存产生了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知识数量、类别的剧增。众多知识不再仅依靠传统的阅读、讲授等方式传播,还以互联网为媒介,充分发挥了互联网的存储、交互、扩散作用。二是信息的及时更新。互联网作为教育的辅助平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在互联网平台上得到共享。比如,名师授课、远程教育教学视频等改变了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也改变了教育不平衡的局面。

二、“互联网+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挑战

在各种社会思潮并存、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形势下,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要挑战,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现有教学体系、教材设计的挑战

现有的教学体系、教材设计在充分借鉴以往案例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主要表现在:

一是紧密结合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学应与现实问题建立紧密联系,思政课的“入脑入心”要求将现实热点问题向学生讲明白、讲透。

二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时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实现文化自信。

三是塑造自己的话语体系。现有的教学体系重视知识的传授,缺乏对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在讲授知识时,有必要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知识的传播加快,也使网络上的意识形态斗争更为激烈。学界要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不是跟随西方的思维习惯、语言逻辑、价值思考。要从整体上拓展思想政治的理论深度,构建自身的话语体系。

(二)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挑战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长期以来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一直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模式,被一些教育学者形象地称为“满堂灌”“填鸭式”,学生的接受度差、翘课率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有“陈述性知识”,又有“程序性知识”[2]。由于互联网带来知识的开放性,大学生可以从容地从网络上获得“陈述性知识”,在课堂上即可通过手机查询教学内容,使教师的授课失去着力点。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亟待改变,主要表现在:

一是更好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网络的虚拟性加剧了个人主义学习倾向,“互联网+教育”的海量资源使大学生能够轻松地获得相应的信息来源,但剥夺了学生和社会、知识载体实际接触的直接经验。教师无法成为知识的垄断者或唯一传承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上必须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接触。

二是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班级是社会性、文化性共同体,教学双方在此共同体内进行沟通。在海量网络资源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亟待改变。高校应从课程设计、考试安排、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结合互联网的特点,构建新的教学生态。

三是构建逻辑严谨、思路清晰的知识体系。理论的力量在于说服人,思政课的讲述过程中有必要将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地阐述出来,因此构建逻辑严谨、思路清晰的知识体系显得尤为必要。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的行为,教师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方面维持课堂秩序,另一方面发现学生的疑惑及兴趣点,并进行针对性启发。

(三)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力的挑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只需要在熟悉教学大纲的情况下备课、讲课即可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在互联网时代下,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但要具有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能力,还需要具备更多的能力。

一是更高的专业素养。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关注社会现实,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地解释理论问题。为此,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并将其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同时,在各种社会思潮面前,教师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纳入教学体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传统教学模式中,技术手段并不占据重要位置;而新的教学模式下,技术运用显得尤为必要。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开拓眼界,努力参与技术平台的建构,重视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

三、“互联网+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应对措施

高校思想政治课必须积极应对网络发展的现实挑战,否则极易迷失方向。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科研、教研协同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的内容较多涉及意识形态领域,要求教师必须有足够深的理论支撑,在授课过程中避免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肤浅表述。教师要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在理论教学上有所创新,既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又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运用于实践中。

当前的教学环节存在过度强调技术化的倾向,如侧重慕课、翻转课堂等,而忽视了对思想政治教师的科研要求和对思想政治课内在属性的强调。高校思想政治课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传承纳入教学实践,真正在科研、学术上有所突破,才能让广大青年学生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

(二)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思想政治学科成立的历史较短,易引起误解。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并不属于教育学范畴,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合理布局学科建设。

一是从学科建设角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联系起来,遵循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研究,以学科建设的成果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二是加强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尤其是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及教学科研骨干,同时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训练,形成层次合理的教师队伍。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改善思想政治课的主要着力点。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是注意对教育对象的考察。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思维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照本宣科地将教材内容讲一遍,未能将教与学结合在一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把握大学生品德发展需要是对象有效的基础,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的教育内容方法选择乃至教育主体建设,都要在这个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展开。”[3]有必要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特点进行研究,“学生思想行为特点都是传统教科书研究的成果,有相当多的内容落后于现实;现实中对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熟悉行为特点的没有把行为特点上升为理论成果,而形成理论成果的又多半缺少经验支持,因为它脱离实践。”[4]只有真正地了解大学生,知道大学生面临的思想问题,才能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象。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必须注重情感体验,与大学生的认识产生共鸣。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有让人信服的逻辑理路,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惑,主动设置议题,不回避矛盾,掌握话语权,对错误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进行针锋相对的批判。

二是因材施教。不同学校之间,甚至不同学科之间学生的学科背景差异极大,同时教学资源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应该有所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

(四)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教学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要顺应时代发展,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不能脱离时代。

一是教学技术的创新。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更广泛地运用新的网络教学平台,更多地将网络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

二是网络平台内容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理论化色彩浓厚,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宣传无法有效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要贴近学生,将网络平台内容以“学生听得懂的话”来表述,从而真正地引导学生的思想。

三是加强对学生舆情的认知研究。青年学生处于人生中重要的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亟待成型,而其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方法并不完善。因此,教师要认真沟通、了解,做到对青年学生舆情的正确认识。

高校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关系到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根本问题。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必须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对各种信息的鉴别、判断能力,坚定学生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信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9.

[2]刘宏森.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困境和作为[J].中国青年研究,2015(7).

[3]吴林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有效及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

[4]吴林龙,王立仁.思想政治教育要研究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N].光明日报,2014-04-28(7).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育政治课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06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时代金融(2016年27期)2016-11-25 19:19:05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02:13
“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发展探析
企业导报(2016年11期)2016-06-16 15:15:07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人间(2015年22期)2016-01-04 12:4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