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诗歌的时空诗学研究

2018-03-29 03:27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北岛游子洞穴

虞 扬

(华中科技大学 中文系,湖北 武汉 430074)

诗歌的时空结构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诗歌本身的呈现方式、存在方式,即诗歌是语言的产物,其音义的组合方式有先后之分,表现为一种线性时间顺序,在经过朗读后音和义都是逝去的,这是在时间意义上;在空间上,是指字句之间的排列组合。另一种是从诗歌内容结构出发,时间是指诗歌文本中的时间顺序或时间线索;空间是指诗歌内部呈现的视野和组合方式。爱德华·索亚提出过“第三空间”理论,第一空间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界限,是可感知的、物质的世界,这是有边界的;第二空间形式从构想的或者说想象的地理学中获得观念,进而将观念投射向物质世界,这是想象空间,这是诗歌文本中乃至其他文学样式较为常见的; “第三空间”一方面是真实的,另一方面又是想象的,它不同于第一空间、第二空间,却包含着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1]。北岛的诗一直被人们冠以朦胧的、晦涩的纱巾,其诗歌空间跳跃性大、视觉效果极强,用意象的重塑和意象的叠加与建构形成了新的空间意趣。在时空关系的处理上,北岛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驾驭能力,他利用时空的不同组合方式来建构诗歌体系,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一种是利用时间线索在诗歌中的隐暗、不明朗,创造广阔的空间视野,这为读者解读带来极大的困扰,所以人们常说北岛的诗难解,结果就是无解或多解。另一种是介入对历史的反思、人类文明的关照,形成时间绵延,在时间长河中实现空间意象的跳跃,或横向或纵向,这些意象群的指向不明,需要进入对时间线索的思考和打量。北岛是一个对母语极其敏感且有着特殊感情和关系的人,他的追寻母语、反思传统的诗歌常常如此。还有一种是时间的碎片化处理,碎片时间打破了传统纵向的时间顺序,在一方时间内展现出空间事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1 时间的隐藏与空间的含混

诗歌的意象群构成诗歌的表面线索特征。表面线索所指代的意义与诗歌的暗含潜在意义是在逻辑上的有机统一。读者进入文本、解读诗歌的途径也是唯一途径,正是通过诗歌表面意象群组合所产生的逻辑关系加以揣度或阐释,进而寻求隐藏在诗歌文本内部的结构、意识关系。正如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所言:“简单地将诗看成整体与部分是对诗歌被再创造可能性地否认,不免会陷入诗歌是词句组合的困境。诗歌是内部相互紧密联系的有机体。”

时间是一个永恒的生命哲学问题,可以有三种认知方式:钟表时间,历史时间和意识时间。钟表时间和历史时间常出现在北岛诗歌中作为线索和读者进入诗歌文本的通道之一,予以解读一定指示。而意识时间则是深匿于线索时间之后的诗人心理走向,也是创作走向。正是这些走向的线索指引,读者才会在读诗的时候对未读部分有所想象和期待,并且与下文出现的意象和情感等达到逻辑上的契合。我们这里的“时间隐藏”是指钟表时间、历史时间的全面落幕和隐藏,在表面线索的缺失,但意识时间却因此得到强化,读者需通过诗歌的表面意象特征进入诗人的创作意识和思考逻辑。这时候诗歌文本的空间性就会补充时间的缺失,提供逻辑思考的线索和可能性。如以下两首诗。

遭遇

他们煮熟了种子

绕过历史,避开战乱

深入夜的矿层

成为人民

在洞穴的岩画上

我触摸到他们

挖掘的手指

欲望的耻骨

回溯源头的努力

仅在最后一步

他们留在石壁中

拒我在外

我走出洞穴

汇入前进的人流[2]152

这首诗不由让人想起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我走出洞穴”仿佛就是那个发现真理的人走出“洞穴”一样,寻求自由,摆脱束缚,救赎自己,也救赎他人。

“他们”不是历史的见证者,是生活在社会之外的人,与世隔绝。“他们”的属性判定是因为“他们煮熟了种子”,这是人类的活动,虽然没有社会属性,但他们依然“成为人民”。在中国,“他们”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人;在西方,“他们”是生长在“洞穴”里面的人,一群没有自我意识、对真理没有认知的囚徒。与“洞穴隐喻”不同的是,最先爬离洞穴的人在返回洞穴教化他们,用真理之光点亮他人时,他们在最后离开洞穴的一刻退步了,洞穴之门被关闭,“我”不是没有被照亮的人,而是那个最先爬离洞穴的人,“我”是一个被抛弃的人。人们活在囚禁之中,自身囚禁自身,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囚徒。“我”作为一个最早看清真相、认识自己、逃离洞穴的人,在面临返回之后极其危险的处境时,还是进行“回溯源头的努力”,照亮洞穴里面的囚禁之人。然而,这毕竟不是“洞穴隐喻”中的囚徒,在囚徒拒绝爬出洞穴之际,“我”放弃了对他们的救赎,“我走出洞穴/汇入前进的人流”,剩下的除了无能为力还能怎样。这首诗明义上没有明确的时间线索,“我”是受到召唤觉醒的人,我们依照时间的线索逻辑,“我”的行踪和轨迹就得到了答案。

完整

在完整的一天的尽头

一些搜寻爱情的小人物

在黄昏留下了伤痕

必有完整的睡眠

天命在其中关怀某些

开花的特权

当完整的罪行进行时

钟表才会准时

火车才会开动

琥珀里完整的火焰

战争的客人们

围着它取暖

冷场,完整的月亮升起

一个药剂师在配制

剧毒的时间[2]163

这首诗中完整的是“一天”,是时间,是空洞。“一天”出现在首句,后面不再提及重复,仿佛与后文的内容没有任何关联,因为时间“一天”已经隐退,退居在上场的“小人物”“罪行”“战争的客人们”之后,形成了缺位。这是伤痕累累的时间,是犯下罪行、人类需要治愈的“一天”。开头第一节提出这“一天”,简单充满伤痕。第二节是空间跳跃的预留,“天命在其中关怀某些/开花的特权”这一含混的言语,预说了悲剧的开始,仿佛一朵恶之花在黑暗中开始绽放,罪恶开始实施,权力分配不公。此时时间被消解。第三节“当完整的罪行进行时/钟表才会准时/火车才会开动”此时时间被“罪行”解锁,“时间”就是“罪行”,是重复的罪行。“罪行进行”与“钟表时间”和“火车开动”在同一时间进行,将不同空间的不同事物通过一个相同的“时间”统一起来。到这里,我们还无法判定进行“罪行”、掌控“时间”的主角是谁。直到第四节,“战争的客人们”点明了悲剧、伤痕的操纵来源于发动战争的人,也就是权力掌控者,权力操控者造就了“钟表时间”和“火车开动”在同一时间。“战争的客人们”是丧失话语权的人。“琥珀”是北岛挖掘的一个重要意象,在《随想》中,“东方,这块琥珀里/是一片苍茫的岸”[2]54用琥珀比喻东方这庞大、复杂、历史悠久的政治形态。“琥珀”本身就是时间的隐匿和浓缩,它使千万年的时间凝结,燃烧的是历史的、现实的、人类千年的光。“战争的客人们”在寻求答案与救赎,“琥珀里完整的火焰”就如同不会寂灭的“回声”。第五节,惩罚与罪恶没有结束,“天命”换了一个值班人,恶果继续轮回、重现。所谓的“完整”,其实是反讽,是不确定的完整,是空洞的完整。时间的空缺与超现实存在,空间上所有权力、日常琐事、重复中的追寻都是没有意义、没有结果的。

2 时间的绵延与空间的跳跃

时间与空间的非同步进程是时间的绵延和空间跳跃最集中的体现。这种非同步具体是指时间的静止或绵延不断,空间上进行巨大的跳跃和呈现。在这种时空不均的强烈对比之下,读者只凭借空间上的巨大变化是无法理出逻辑、进行揣度的,时间的绵延给空间的呈现提供契机和场景。这类表现常常出现于北岛对母语、对传统的诗歌中,通过世世代代或千年的时间拉伸,他将历史与现实打乱重新组合,实现空间呈现最大化,这也是北岛诗歌意境朦胧、晦涩的原因之一。这种手法不仅是想象力的作祟,更是对语言具有强大调动力和操控力的体现。

北岛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和空间张力使他的诗歌极具生命力,其诗歌空间张力的显现在于对时间的抵抗,用空间的广度对抗这时间的流逝,《在天涯》就是一个典型。

在天涯

群山之间的爱情

永恒,正如万物的耐心

简化人的声音

一声凄厉的叫喊

从古至今

休息吧,疲惫的旅行者

受伤的耳朵

暴露了你的尊严

一声凄厉的叫喊[2]145

“一声凄厉的叫喊”是每个旅行者的绝望,从古至今。“天涯游子”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话题,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北岛十多年漂泊海外的居旅生活,使他成为一个生长在现代的“天涯游子”。“天涯游子”作为一种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能够强烈唤起人们的共鸣,他将“游子”这一传统的母题进行一番现代书写,在写法上,打通了中国古典和现代、中国文化和西方现代技巧的通道,这本身就是巨大的空间跳跃和呈现。

“群山之间的爱情”,首句就给读者营造了广阔的大空间。“群山”是一种隐喻,“游子”在天涯流浪,也可以说是在“群山”之间辗转。“群山之间的爱情”,折射着一种对自我隐约的嘲讽,这也正是北岛惯用的语调。“群山之间的爱情”是对身为“天涯游子”的独孤和苦闷的消解,这正是对传统的现代转换,起笔于高远的外在空间,强化了一种客观的间离效果。

第二节开始正面写“游子”在天涯,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诗人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表现,“简化人的声音”,不必多言。“游子”的痛苦,北岛这一句“一声凄厉的叫喊/从古至今”足以唤醒古今所有人的情感,震撼而惊心,哀苦绵绝。

在第三节,诗人变换视角,采用第二人称,“休息吧,疲惫的旅行者/受伤的耳朵/暴露了你的尊严”这简淡的抒情也是诗人对自己的话语。“疲惫的旅行者”和“受伤的耳朵”也是“游子”长期在天涯流浪的痛苦,所以才会有 “一声凄厉的叫喊”,但是有自尊的“游子”不愿过多倾诉,在一声叫喊过后,“暴露了尊严”。“受伤的耳朵”只是痛苦中的冰山一角,诗人将更多的悲苦隐藏,这种“少露”的艺术处理手法,让“受伤的耳朵”给了人无限的思考空间。

最后,诗人的苦闷和独孤难以排遣,发出重复的声音“一声凄厉的叫喊”,摄人心魄,我们能感受到,这声“叫喊”依然是“从古至今”的。北岛的这声“叫喊”恒古至今,是所有“游子”的叫喊,把“在天涯”的悲苦延绵不绝,穿越中国的古典和现代,带到西方。再来看看《多事之秋》。

多事之秋

深深陷入黑暗的蜡烛

在知识的页岩中寻找标本

鱼贯的文字交尾后

和文明一起沉睡到天明

惯性的轮子,禁欲的雪人

大地棋盘上的残局

已搁置了多年

一个逃避规则的男孩

越过界去送信

那是诗,或死亡的邀请[2]133

当我们用尽西方现代文学思想来看待北岛时,却又惊奇地发现,在北岛身上,古典传统的烙印是多么深刻。“文明”、历史带给北岛的,不仅仅是反思,更是深沉的积淀。他将广阔的时间集中凝聚在这短小的篇幅之内,做到了向更远处的无限绵延,诗歌文本的终止并没有让诗歌内部的时间停止。“多事”究竟有多少事,首先是“蜡烛”凭借一己之光寻找“标本”,“文字”“文明”被尘封。“深深陷入黑暗的蜡烛”将光与黑作为强烈的对比,在同一时空维度上铺设开来。“知识的页岩”转笔将视野向历史望去,望到了文明的“沉睡”。“惯性的轮子”“禁欲的雪人”“棋盘上的残局”这些都是悬而未决的事物,“惯性”“禁欲”“棋盘”这都是规则性存在,它们终将会一直默守陈规,万年不变。“一个逃避规则的男孩”突然出现,他打破了规则,送去“死亡的邀请”。“死亡的邀请”由谁发出,“逃避规则的男孩”又是谁,我们不妨从棋盘入手,“棋盘上的残局”如果是象棋,那么“逃避规则的男孩”就是“兵”或“象”,因为其他棋子越过界并非逃避规则,加上进行“死亡的邀请”,那么只能是“兵”。“棋盘”已经不在规则的支配下驱动,传统也不再沉睡。时间一旦遇到历史,就是无穷无尽,传统就在这中间持续发酵。

3 碎片时间与空间断裂的审美

无论是历史时间还是钟表时间都具有线性的逻辑顺序,碎片时间打破了传统纵向的时间顺序,在一方时间内展现空间事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北岛作品中有大量以碎片时间为存在意识的诗歌,这类诗作少了一份时间的延续性和稳定的永恒性,多了些许不确定性、变动和碎片感。诗人或抛弃时间顺序,或重新组合,或割断,尤其在西方现代、后现代作品中,常常能看到时间和空间的不规则呈现,策兰的《回忆》:“给心喂无花果/心中的时间回想起/死者的杏仁眼/喂了无花果。 陡峭地,在海的情调里/那触礁的/额头/成了礁石的姊妹。 而你的白发新添了/羊毛/那是夏季放牧的白云。 ”[3]

纵向的时间长度被中止,以时间的碎片性形成多重视点,被赋予多重空间场景,没有交叉和重合,形成断裂的审美体验。另外以碎片时间形式产生多维度辐射和瞬间审美,多维度的碎片时间产生多重性的空间,北岛用时间的切割面,进行时间的探索,寻求时间的复杂、多义。

午夜歌手

一首歌

是房顶上奔跑的贼

偷走了六种颜色

并把红色指针

指向四点钟的天堂

四点钟爆炸

在公鸡脑袋里

有四点钟的疯狂

一首歌

是棵保持敌意的树

在边界另一方

它放出诺言

那群吞吃明天的狼

一首歌

是背熟身体的镜子

是记忆之王

是蜡制的舌头们

议论的火光

是神话喂养的花草

是蒸汽火车头闯进教堂

一首歌

是一个歌手的死亡

他的死亡之夜

被压成黑色唱片

反复歌唱[2]131

艾略特在给法国诗人圣-琼·佩斯的长诗《征讨》英译本所作序言里有这样的想法。他认为,诗的晦涩是由于略去了‘链条中的链条’,略去了解释性的和连接性的东西,而不是由于其前后不连贯,或爱好写别人看不懂的东西的缘故。这种缩写方式的合理之处在于,意象顺序巧合、汇合进一个未开化的文明的印象。读者必须让意象沉入记忆,这样做时对每一个意象的合理性不抱任何怀疑[4]。这样,到头来一个总的效果就得以产生。这种意象和思想的持续选择不混乱。不仅仅有概念的逻辑,而且也有幻想的秩序和逻辑[5]。这为我们解读北岛诗歌提供了途径。

“一首歌/是房顶上奔跑的贼”是十分精巧、惊险的比喻,这个形象将我们置于言说存在的起源,赋予空间的灵动。时针指向“四点钟”,这是叛逆、生命的爆发点。“一首歌”是“保持敌意的树”“背熟身体的镜子”“记忆之王”“蜡制的舌头们”,这些表面上没有任何逻辑关联的意象中,实则共同指向了反抗与真。直到最后,“一首歌/是一个歌手的死亡”,是反抗、叛逆的失败,是为追求真理的狂乱而败。

再来看另一首诗,“风熟知爱情/夏日闪烁着皇家的颜色/钓鱼人孤独地测量/大地的伤口/敲响的钟在膨胀/午后的漫步者/请加入这岁月的含义……我凌晨三时打开罐头/让那些鱼大放光明”[2]167(《这一天》)

读北岛的诗总是在游离中有所思,似乎每一种解读都不尽意。“风”“夏日”“钓鱼人”“漫步者”“我”以及演奏“钢琴”“扛着梯子”的人在这一天机械式地运转,“岁月的含义”究竟是何含义,岁月是时间流动的象征,是永恒,诗人选择一天,其实展示了广阔的空间。“午后的漫步者/请加入这岁月的含义”这些行为不仅仅是这一天,也是每一天,将永恒的时间碎片化,利用时间的碎片化将不同空间同时展现。“我凌晨三时打开罐头/让那些鱼大放光明”,凌晨三时,是海上的天才微微亮的时刻,是开始进行打捞作业的最早时间,“鱼”也是食物。当“鱼大放光明”,也就是新一天的开始。

诗歌形象的展现,正是灵魂说出了自己的在场,诗歌是灵魂的初创活动。正是如此,我们才能借助诗歌形象走进诗歌内部。北岛诗歌形象有着强烈的否定、绝对意味存在,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腹地使言语本身存在的起源和深度苏醒过来。诗歌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有着明显的区别,诗人对于空间意象的选取也是对空间性抒写在心理上的反映。“空间总是让我沉静下来”[6],不只是身体上的空间迁移,内心的广阔性使北岛成为“东方旅行者”,并且能够“平息着八面来风”“我创造我的年代”[2]140。北岛通过诗歌叙事时间的隐藏和不明朗,不动声色地介入想象的空间,突出空间选取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他通过故事时间的绵延,呈现出空间的广阔性,这也是灵魂的生命在发声。“一声凄厉的叫喊/从古至今”这叫喊之强,至今丝毫未减。在打破叙事时间顺序的诗句里,北岛对物理世界进行切割、变异,实现了想象力和语言的完美结合,“钟声深入秋天的腹地/裙子纷纷落在树上/取悦着天空”,读者的共鸣和激情正是通过这些诗歌形象被激发。语言为诗歌的时空性提供了母体,北岛的诗歌就是不断超越语言建构时空体系,不断获得自由。

[1]爱德华·索亚.第三空间:去往洛杉机和其他真实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陆扬,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1-13.

[2]北岛.北岛诗精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3]保罗·策兰.保罗·策兰诗选[M].孟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11.

[4]加斯东·巴什拉.空间的诗学[M].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22.

[5]T.S.艾略特.荒原 :艾略特文集·诗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10.

[6]朱尔·瓦莱斯.孩子[M].徐知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238.

猜你喜欢
北岛游子洞穴
勇闯地球最深洞穴
睡吧,山谷
潮细胞
读北岛:一只轮子,寻找另一只轮子
游子
少年洞穴救援记
游子归家
游子之心
有限景点 无限景致 回味新西兰北岛的自然美
“现代洞穴”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