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珍瑜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西平先生曾提出:“一个高质量的学校教育如果做不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那这所学校的教育将会显得格外的苍白无力。”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只有学校和家庭协同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子女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得到了家长的关注和重视。随着进入大学,家长认为其基本属于成年人(即使未满18周岁),所以,对其教育管理甚至关心都不像过去那样迫切,使得大部分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家庭教育处于缺失状态。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家庭因素、社会环境、个人素质对大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大学生问题不再单一化、小众化,负面事件趋于上升。这样就给当前高校的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
很多家长在最初孩子成长时期就没有给予相应的教育及关怀,“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等在社会普遍存在,必然会影响其心理的成熟定性。还有很多家长在孩子初中高中时严加管教,上大学后持不干涉、不教育的态度,以为这能让他们更快地适应独立生活,这本是父母的善意,但却因为忽视了对于孩子性格养成的关注而导致不可预期的严重后果。此外,大学生在思想上还属于兴奋状态,需要及时引导和纠正,父母教育的缺失无疑是一种放纵。
目前,20.2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患抑郁症的概率也大大提高,且已成为重点发病人群。
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首要前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不仅仅是子女成长生活的场所,更是其接触最早、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对人的行为习惯、心理素质、道德素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决定性作用。大学是一个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对于大一学生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重点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团队合作意识、人际沟通等能力,以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对于大二、大三学生,主要是帮助他们明确大学学习目标,培养和锻炼服务、组织、协调、管理和动手能力,使其在集体中充分发挥优势和才能,并得到他人认同;对于临近毕业的大四学生,则是指导他们调整心态、正确认识社会现实,走出象牙塔,做好走进社会就业的准备。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有的家庭对孩子潜移默化地进行着不正确的是非观教育,影响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制约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例如,有的家长在对待孩子人际交往、个人与他人利益问题时,没有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是进行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教育,使得孩子在考虑问题时不关心他人利益,只考虑个人利益,甚至为了个人利益可以牺牲他人应得利益。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应该秉承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理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并从自身出发,用科学的理念约束自己的日常生活,从而使孩子接受、认可和实践这些正确的教育理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教育的核心是人格素质修养教育,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近年来,高校在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独立人格、诚信等素质教育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认为,5-6岁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而这个时期对孩子人格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家庭教育。所以,对于人格已基本形成的大学生来说,高校在其人格素质教育中起到的是完善和健全的作用,而对于人格已经发生扭曲的学生来说,不可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将其人格完全重塑。如,有的学生具有攻击性人格,这是其幼年时家庭环境及周遭压力所致,高校思想教育根本无法起到彻底纠正的作用。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出生和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比较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修养,而生活在沉闷、压抑家庭气氛中的孩子会形成畸形人格,容易发生过激、偏执、孤僻等行为,这样的孩子进入高校以后,将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良好学业习惯养成具有启蒙作用。家庭教育是学生启蒙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长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大学以后,很多大学生学习态度十分松懈,甚至于逃课打游戏、逛街,这些都是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方法不正确所造成的。大学阶段的学习与初高中学习不同,它更注重知识的增长、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只有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4.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正确爱情观、恋爱观的形成具有引导作用。大学生普遍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接受能力强但情绪化倾向特别明显,这些情感具有阶段性、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情感交流触发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其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并相互依赖、相互尊重。高校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责任感、美感、爱的情感,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当高校采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建立爱情观等情感态度时,有的家长认为学校不应当鼓励学生在校恋爱,爱情应该是孩子在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以后才能涉及的领域,在学校就应当好好学习,学校也应该同家长一样坚决反对学生在校恋爱。但是这样教育的结果有可能使得情感脆弱的孩子更加消极或者叛逆,甚至在其他情感领域也封闭自我,从而走向极端。一些生活在单亲或者重组家庭的孩子往往表现为无法处理好恋爱关系,失去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与憧憬,更为严重的是出现性观念的偏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同家长一起对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是学校和家长必须共同担当的责任。
1.家庭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于大学生而言,家庭教育具有特殊性、灵活性。特殊性体现在每个家庭可以依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提供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灵活性则体现在可以根据不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需求及身心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其学习、生活观念。家庭教育所具备的这两种特质可以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层面上脱离实际的缺陷。家庭教育还可以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实际状况,及时发现他们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缺陷,以此增加或删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并且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生活。
2.家庭教育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课堂教学、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氛围感染,对时间和地点要求很高。家庭教育能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足,填补其在某些领域的空白。在校期间,家长可通过电话、网络沟通了解孩子动态,及时解决一些突发事件;寒暑假期间,家庭教育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延续,使学生在家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进一步形成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家校“合力”。
3.家庭教育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把子女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家长必须用积极向上的思想去教育和影响他们,并运用科学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当家长采用适时、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时,就强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加大家校联动重要性宣传,改变固有观念,营造良好氛围。大学生的培养不是高校一方的职责,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倾力合作才能完成。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加强沟通,共同合作,才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一方面,高校发挥向家庭渗透教育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广泛地吸收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此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调整学校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效益。因此,要不断向社会及家庭渗透“大学生仍然需要家庭教育”的观念,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密切合作,建立起良好、畅通的沟通体制,将家庭教育积极纳入学校教育中,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力量。
2.创新家校联动方式,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联动模式,把家校联动落到实处。比如,制定线下、线上模式。线下依据学生年级、地域、时段制定相应家访计划。大一学生解决其适应性问题,大二学生解决其专业性问题,大三学生解决其选择性问题,大四学生解决其评价性问题。将不同地区学生按照东、西、南、北四个片区划分,统筹相关教师分批次、分片区进行家访;在寒暑假、节假日等时段,辅导员可提前与家长取得联系,灵活安排家访时间。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联合学校心理咨询室,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还可以开展流动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新生家长会、毕业典礼等活动与家长进行交流。线上学校与家长联系可结合网络书信、微信平台、QQ群等形式。
3.建立健全家校联动的教师团队。家校联动主要依靠学校相关教师,他们的能力直接影响家校合作效果。所以,首先,需要吸收更多有经验、有热情、有专业知识的教师加入,特别是党政干部、专业教师、就业教育骨干、心理专员、学生骨干等。其次,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提高其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咨询能力、危机处理能力、掌握方针政策能力等。以家访为例,教师需要向家长宣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及重要性,介绍学校办学特色、基本情况,赢得家长对学院、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生活环境、行为习惯、个性特点等,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情况,同时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以及学生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才能使家校联动工作落地。
4.建立及时反馈机制。家校联动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建立及时的反馈机制。学校向家长告知学生在校情况时,可征询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家校双方在教育理念上达成一致,形成良好互动并及时巩固教育效果,通过长期有效的反馈机制确保家校联动的顺利进行,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1]陈二祥.论高校学生管理预警机制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
[2]张进,欧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校联动机制研究[J].2013(8).
[3]毛曦,张鸿来,王磊.高校建立家校联动机制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6(13).
[4]莫万姣.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探析[J].梧州学院学报.2017,(1).
[5]张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家校联动机制构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6]王磊.家校联动推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研究[J].教课文汇,2013(10).
[7]梁成山.家校联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
[8]韩明辉.高校中的家校联合育人模式[J].家教世界,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