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时代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实践探析

2018-03-28 17:56朱秀微
学理论·下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实践探析

朱秀微

摘 要:公益创业是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的新举措,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载体,也是大众创业的新模式。分析开展公益创业的重要性以及面临的困境,梳理总结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举措:营造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培育公益创业意识;依托创业教育,培养公益创业人才;搭建融合共生的保障平台,开展公益创业实践。

关键词:众创时代;公益创业;实践探析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0-0123-03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开创了富有生机活力的“众创时代”。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推进,创新创业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而大学生作为最具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如何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是摆在当前社会和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公益创业将公益和創新创业结合,激励公益组织通过创新创业的方式获得发展活力,服务社会人群,引导公益人员积极把握社会治理创新的机遇,实现公益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鼓励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具有现实意义。

一、众创时代公益创业迎来的发展机遇

众创时代鼓励大众创业,这里的大众创业除了创办商业企业,更包含“公益创业”,公益创业是指要求人们去创办以解决社会问题,以实现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创造出新产品、服务、交易、方法、资源、技术和市场[1]。公益创业是商业创业的延伸和拓展,为大众创业注入了新视角。公益创业运用创新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万众创新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中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路,面对就业压力加大形势,必须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2]。公益创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创业模式,在培养公益意识和能力的同时,又能促进其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扩大就业岗位、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公益创业在众创时代迎来了发展机遇。

1.公益创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力量

转型期的社会面临着大量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留守儿童教育、扶贫帮困等,这些问题仅靠政府和企业是无法解决的,这就为公益创业提供了大量机会。公益创业就是关注那些未被解决的或者政府无法顾及的社会问题,较好地弥补因“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导致出现的裂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而和谐的社会环境只有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才能营造出来。同时公益创业的创新性特点能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讲: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全面、可及性强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政府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民间投资参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公益创业关注社会问题,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己任,社会问题都是与大众息息相关,这就让公益创业更容易获得社会支持。公益创业将创业拓展到公益领域,人人可以支持公益创业,获得更多的支持者。公益创业将创业的盈利不用于分红,而是用于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确保社会使命的不断运作。公益创业的公益性、社会性特点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在需求。显而易见,公益创业更容易获得社会支持,更有优势参与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领域的建设和运营管理。

2.公益创业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迅速兴起,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强烈呼唤和全新要求。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也提出: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业本质上就是一种创新的行为、活动和过程,公益创业的创新性意味着新思想的产生和新模式的创建,体现在新产品、新服务、新用途、新标准、新定义、新的解决防范上。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开展公益创业中能将专业知识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理论联系实践,在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完善知识结构。在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过程中能够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努力探索和挖掘解决社会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推动高校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3.公益创业是孕育“道德人”和“经济人”的双重基因的新载体

“经济人”和“道德人”是经济学对人性的两种假设,亚当·斯密认为“经济人”“道德人”是人性所具有的两重性[3]。所谓“经济人”,自爱是其基本动机,它的行为便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趋于利己。而“道德人”,仁爱是其行为准则,使人趋向于利他。驱使人为他,会顾及大局,可以为了集体利益而舍弃一些个人利益。

公益创业的主体是作为“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体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公益创业关注社会问题,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出发点,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这就要求从事公益创业的主体要关注社会问题,要有社会责任感,具备社会企业家精神,这体现了“道德人”。其次,公益创业是要运用商业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掌握商业创业的方法,确保在市场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实现自身的造血功能,这体现了“经济人”。

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所以加强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更不容缓。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包括社会使命感、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以及技术、管理技能等在内的系统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企业家精神,尤其是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所以说公益创业同时孕育了“道德人”和“经济人”的双重基因。

二、众创时代大学生公益创业的现实困境

公益创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发展中遇到了很多现实问题,如大学生对公益创业认识不够理性,还不具备公益创业理念,高校公益创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公益创业教育中缺乏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实践平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对公益创业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提供的支持力度还不够等。

1.大学生公益创业理念尚待培育

公益创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创业模式,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大学生对公益创业了解得不是很多,容易将公益创业和商业创业、慈善事业相混合,其实不然。公益创业区别于商业创业,两者都是运用商业的手段实现经济效益,但前者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后者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公益创业区别于慈善组织、公益社团,公益创业强调运用商业的手段实现自身的造血功能。也有不少大学生认为公益创业就是培养创业技能,但是自己未来肯定不会去创业的,所以就没有必要去学习公益创业知识。有的学生有创业的想法,但是因为害怕创业失败的心态以及受家庭和社会传统观念影响,认为自己不适合公益创业。上述种种原因都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大学生公益创业的发展。

同时消极的舆论氛围制约公益创业。近年来慈善总会的郭美美事件、尚德诈捐等一系列事件,民众对公益事业产生了信任危机。消极社会舆论氛围致使公众无法认同公益创业。而公益创业如果不能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那么将极大地影响大学生参与公益的热情和激情。因此,民众对公益创业的态度,将影响公益创业的发展。

2.公益创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公益创业教育还刚刚起步,只有个别学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的探索,高校开展的公益創业课程主要围绕着“创业基础”进行教学,对于公益创业所需要的创业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极度缺乏,造成高校教育不能培养出满足公益创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其次公益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目前从事公益创业教育的老师基本上都是赶鸭子上架,没有受过专业理论的教育,都是边学边教,所以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专业理论都不够深入,另外高校教师基本没有创过业,缺乏实战经验,甚至很多老师对创业也是毫无热情,所以造成学生对课程也不是很感兴趣,从而也限制了公益创业的开展。

3.公益创业的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大学生公益创业能力的培育离不开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的参与。所以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公众等广泛的社会支持。目前我国政府在公益创业发展中,主导性地位尚未凸显。企业在公益创业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支持,无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仅停留在表层。高校和非营利组织的互动较少,所以造成大学生公益创业组织无法准确及时回应社会需求,从而也造成无法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三、众创时代推动大学生公益创业的举措

众创时代,庞大的社会需求将会开启公益创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新的就业。据计算,目前中国有1 000万人在社会公益机构就业,占城镇人口的3%,但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10%的比率,还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公益创业之路上,还需要更多具备公益精神的人积极投入。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也是公益创业的生力军,更要鼓励大学生能够进行模式创新,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

1.创造宽容失败的公益创业氛围

创新象征着一个社会充满活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面临转变形式、调整结构的困难就在于创新不足。社会上对创新的鼓励不足,对创新失败缺乏宽容的气氛,是影响创新的文化因素。2014年文化部发文要求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宽容的文化对于创新具有决定作用。创新创业需要社会环境的滋养。所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更要弘扬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

回顾温州人的创业史,温州人从三无起步(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五低起飞(起点低,知名度低,文化程度低,企业组织形式低,产业层次低),凭借特别能自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冒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合作的创业精神闯出自己的创业故事。人人立志创业,人人争做老板,不怕你创业失败,只怕你不创业,即使创业失败了,温州人还相互合作,形成抱团模式继续创业。温州人正是凭借着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精神走出温州模式。

公益创业是用创新的思维方法运用商业手段去解决社会问题。鼓励大学生开展公益创业,一方面培养了大学生的创业素质,积累了创业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新风尚,营造校园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理念,鼓励和支持那些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业创新的想法、行动和成果,形成创业创新的鲜明导向。

2.完善公益创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众创时代,大众创业,教育先行。创业是个创新的过程,创业成功需要人才要有创新,人才的创新需要创新的教育。如果缺少专业能力与基本素质,盲目创业,结果一定不会乐观。

当下中国公益行业存在专业人才缺乏、参与公益服务的机构数量不足等问题。如何能够为中国的公益培养更多的潜在公益项目与公益人才成为高校公益创业所关注的问题。

在人才培养方面,公益创业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把握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学生内在需求为牵引,基于全面发展的理念,着力培育学生基本的做事素质,借鉴商业创业的培养模式,要让学生具备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组建团队、控制成本等等。

其次要加强师资的培训。目前高校老师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公益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起到决定性影响。公益创业教育模式所培养的是创业型人才,它在客观上需要具有创业能力的教师。高校必须尽力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方式,使教师得到深造和实践,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公益创业教育教师。同时要积极邀请社会上的公益创业人士来校交流,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宝贵经验正好弥补高校教师存在的不足,从而打造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公益创业导师队伍。

3.搭建高校融合共生公益创业保障平台

从宏观层面上来说,学校要从政策保障、资金保障、组织宣传等方面促进。制定政策以保障公益创业的有效开展,明确公益创业教育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制定激励政策调动学生公益创业积极性。建立公益创业人才库,学生入校后通过自愿的原则报名,面试,筛选出公益创业的人才,并建立相关档案,这样可以为后续的公益创业项目储备各类人才。搭建多种融资渠道,为学生公益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可以充分利用政府的帮扶政策,寻求政府拨款,或者通过校企合作减少一部分费用开支,还可以通过高校自身出资成立公益创业基金以及科研经费等部分资金用于公益创业活动及其教育发展。完善公益创业领导组织建设,例如成立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大学生公益创业指导中心等,带动全校开展公益创业教育,渗透公益创业文化。除此之外,学校加大宣传公益活动力度,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利用媒体中介对外进行公益创业活动宣传,树立公益创业教育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企业进行公益创投,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的顺利进行。

从中观层面上来说,通过学校职能部门或者二级学院建立各类公益创业孵化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场所,使在校学生有机会接触公益创业,整个过程包括组织培训、实习实训、提出课题、解决问题、跟踪辅导等,既实现大学生的创业理想,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从事公益事业。联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媒体等多方资源搭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支持平台。凝聚社会资源,从资金、培训、指导、咨询、评估、资源链接和社会传播方面给予大学生支持,引导和推动青年自主策划并实施社会实践项目,帮助青年扩展社会参与的途径,有效地提高其社会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从微观层面上来说,以各类公益创业类社团、志愿实践为训练场,鼓励大学生针对某一个社会问题,组建团队,提出解决方案,并且开展实施方案。在此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公益意识,提高社会能力。以各类大学生公益创业项目赛事为练兵场。如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华中科技大学展开,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实践为导向,首次提出设立公益创业大赛,以赛促学,能较好地提高大学生的公益创业能力。

众创时代需要公益创业,也为公益创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大学生公益创业,使得我国的公益更加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公益组织不能满足公众需求的压力,也带来了大学生创业的新模式。未来要在大范围内提升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和公益活动参与意识,培养更多公益创业人才,需要政府、学校、社会、企业、家庭及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35-36.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2017-05-0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01/content_9688.htm.

[3]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17-18.

[4]杜银伟.我国大学生公益创业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实践探析
微型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基于多领域应用的计算机软件开发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实践探析
初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实践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教学思维能力的实践探析
项目课例开发的实践探析
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践探析
高职院校信息化机构建设探索与实践探析
初中地理愉快教学策略及实践探析
关于信息技术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实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