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支持的理论来源*

2018-03-28 22:43霞,武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归因建构主义

陈 霞,武 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1]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学习新知识是最为基本的任务。学习支持从多个角度出发,指出学生自身和外部环境对个体学习所起到的引导作用。它汲取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以及中介作用理论等学习理论的相关成果,不仅指导新入学的大一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同时,也为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并为大学教师提高课堂质量、激发学生积极性提供了有益借鉴,还能帮助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有效利用教学资源。

一、以人为本:大学生学习支持的核心价值导向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各类社会组织所追寻的管理目标,同时,也是高校教育的指南。大学是培养人才、传承文化、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其工作大都围绕大学生这一群体而展开。大学的特殊性使其更应该成为社会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先导。在高校日常教学中营造以人为本的氛围、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至关重要,这些离不开高校教育者、管理者的共同努力。

随着以人为本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我国学者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愈发重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马斯洛和罗杰斯被视为这一思潮的先驱,它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教学应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在高校教育中,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却没有认识到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关键还是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以及运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学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师生之间要进行有效互动,建立融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大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教师的作用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出发设置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有效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做出自己的选择,提高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掌握所需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的猜测、疑问进行合理的指导,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质疑,充分保护其好奇心。学校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让大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由、平等的环境中学习。

除此之外,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非常重视学生之间在性格、认知、思维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认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和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非常重要[2]。大学教育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而不是“生产出”一批各方面都相像的“产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要认识到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保持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人为本,强调学生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学习支持的内部原因。同时,这一理论主张因材施教,倡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等影响大学生学习支持的外部因素出发,为大学生学习支持提供了理论指导,对进一步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创新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构主义:大学生学习支持的过程建构

大学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地方,不同的专业设置使大学生的学习更加专业化、精细化,而大学校园里丰富的社团生活使得不同专业的人聚集在一起。大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受所学专业、外部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外部事物存在不同的看法。大学生通过与他人交流、课堂学习等途径将外部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观点的过程是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由西方传入我国并逐渐流行。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对外部存在的信息进行加消化、吸收,从而把这些信息内化为自己的解释和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能动作用,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借助于一定的情境通过主动学习得到的。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把已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教育是一个知识‘嫁接’过程”[3]。所谓“嫁接”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教师帮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启发,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通过设置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其好奇心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把外部信息转变成自己的知识。此外,大学生还要利用好网络媒体,通过网络来获取所需知识,“学会‘自嫁接’是网络时代的首要任务”[4]。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样化的,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老师的课堂讲授。

同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把学生看作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起帮助和促进作用[5]。在大学教育中,老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两个主体,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则通过老师的讲授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师生关系中更为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改变这种传统看法,在师生关系中强调学生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外部信息存在不同的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鼓励合作学习,在学生之间展开交流和讨论,不仅帮助大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还能使他们自己形成更深刻的印象,最终达到有所收获的目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高校教学应围绕大学生这一中心而展开,强调学生自身对学习支持的影响。同时,这一理论从影响大学生学习支持的外部环境出发阐述了教师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学习支持注入了新鲜血液,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人们反思传统的教学方式并进行调整。

三、学习动机:大学生学习支持的动力来源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它更强调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当下,高校中的一些学生在结束了高中繁忙沉重的学习之后,步入大学时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在大学校园宽松的环境下沉迷于网络游戏、电影动漫等,错失了全面发展自己的机会。如何正确把握和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时代赋予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的历史使命。所谓学习动机,是驱使学生进行学习的力量,它包含学生的意图、目标等,是推动学习行为发生的直接动力[6]。学习动机贯穿一个人学习过程的始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效果产生深刻影响,学习动机理论包括强化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等。

强化理论认为,外部刺激对学习的影响非常重要,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等关键在于强化。斯金纳把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类型。正强化指对某一行为进行鼓励和肯定,以使这种行为能够重复出现。负强化指通过惩罚等方法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强化理论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对大学生进行正强化,当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课堂任务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以此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持续的外部强化。此外,大学教育应该把学生的学习行为与以后的个人前途以及社会贡献相连接,帮助学生强化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对新入学的大一新生尤为重要。

“成就动机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7]大学生从高中的管制、依赖走向独立、自主,当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容易产生失落、偏激的心理。成就动机理论主张,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持久的学习动机,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使学生了解学习目标、成绩考核标准等。同时,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还要了解学生之间的不同性格,清楚学生获取成功的动机大还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大,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别,给予不同的指导。此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但是要注意把握适度原则。

归因理论重在强调“归因”二字,所谓归因就是人们找出行为发生、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8]。归因理论认为,高校学生对成功或失败的不同归因,会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对学习的期望。这一理论指出,由于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高校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有区别地对他们的成绩、课堂表现等行为进行归因,以此帮助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帮助他们建立持久的学习动机。此外,还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通过经验分享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归因的技巧,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积极归因,从而促进自己更好的发展。

学习动机理论从影响大学生学习支持的内在因素出发,指出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对于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从影响学习支持的外部因素出发强调教师要帮助学生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推行深层次的学习方式。大学阶段与小学、中学相比,学习环境较为独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较为多样。学习动机理论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因素,为学习支持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中介作用:大学生学习支持的导向支撑

大学作为人生中一个重要阶段,以独立、自主为主要特征,很多学生在这个时候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父母的影响作用日益减弱,而教师的重要性在这个时候逐渐凸显出来。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中介者”,其扮演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以及价值观等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中介作用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受到身边对他有“重要意义”的人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从儿童出生起就已经开始,这些影响儿童学习的人叫做“中介者”。这些中介者“干预儿童对刺激的反应,通过向孩子做出解释而引导和鼓励孩子做出更为恰当的反应,获得他们认为更好的学习效果”[9]。对儿童学习影响较深刻的人首先是自己的父母,他们的观点、态度、行为等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等把自己的经验和学识传授给学生,拓展学生们的视野。

中介作用理论不仅适用于对儿童的教育,对大学生的学习也同样具有指导作用。中介作用理论强调“中介者”的作用并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还要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能力。中介作用理论认为,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把教学任务安排给学生,还要让学生明白安排这些任务的意图,要让学生知道掌握这门知识的重要性。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胜任感,通过表扬的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除此之外,中介作用理论还强调高校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在大学学习中,教师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中介者”,但并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通过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自学技巧和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互联网、学校图书馆等资源,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介作用理论着重阐释了“中介者”这个影响学习支持的外部因素对个体所产生的影响。但是“中介者”不只是一个信息传播者,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是“中介者”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中介者”,其作用不容忽视。中介作用理论为大学生学习支持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为高校课堂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大学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场所,它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活动,但是学习知识依然是这一阶段最为主要的任务。学习支持强调学生自身和外部环境对大学生学习所起到的影响,它吸收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动机理论以及中介作用理论的有关思想,一方面指导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为高校教师改善大学课堂质量、有效利用教学资源提供了指导;此外,还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归因建构主义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