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

2018-03-28 02:41
传媒论坛 2018年15期
关键词:场域培育价值观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一、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传播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对其的认知、认同以及如何自觉践行成为高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新兴媒介的传播功效加强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育以及如何在信息充盈的互联网时代,引导大学生认知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在开展思政工作时面临的重点和难点。

二、以场域理论为切入点,分析当代高校的场域生态

(一)什么是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属于社会学理论,提出者是库尔特•考夫卡等。场域理论指出人的行为会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所指的场域也并非仅仅只是所存在的物理环境,也包括周围人的行为及相连的其他诸多因素。

(二)当代高校的场域生态分析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传播途径多样、传播范围广,高校作为思想交流的主要阵地,各种思想交融交锋,新旧思想交流碰撞,其中不乏一些思想与主流文化相违背,多元的情形下暗藏危机。当代大学生思想意识先进,独立自主,有较强的分辨能力,但是身处于良莠不齐的文化生态场域中,难保会被功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影响,被不良文化侵蚀。

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宣传的主阵地。加强主流文化意识,在高校生态场域中提升主导力、掌握话语权优化高校文化场域生态,以推进高校人才精神素养建设,是当代高校场域生态下思政工作的核心任务。根据现实需要,积极发挥思政工作在构建学生精神素养上的主导和引领作用,系统、整体、协同的宣传工作策略不可缺失。下文将从传播学视域分析问题,并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提出解决对策,寻找适宜的宣传策略。

三、传播学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现状分析

传播学视域,就是指在相对流动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所衍生的新传播技术。传播学有利于辅助观念意识的培养,因此,以传播学视域为角度来审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可行性,以此助力高校改进思政教育模式,引领学生群体中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一项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既满足了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然而,高校在完成践行和培育任务时遇到了一些问题,下面本文将从传播学角度来探讨存在的问题。

(一)舆论缺乏有效监管

首先,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良莠不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掌握了媒介话语权,其中不乏一些思想消极的高校学子在网络上肆意发表一些比较恶劣的言论,污染舆论环境,这时就需要学校或老师加强沟通,端正学生思想,然而高校往往忽略了这种把控引导工作。其次,多元文化传播的冲击致使主流思想受到冲击。学生作为受众,身处各种思潮传播的大环境中,若把控不到位,很容易受错误思想影响,甚至可能转化为不当思想的传播者,污染主流舆论环境。

(二)培育、宣传媒介单一

现阶段,高校对于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多局限于传统媒体,宣传渠道单一、宣传方式刻板,传播影响力较弱。然而,互联网环境下,新兴媒介传播对受众在认知结构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就对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生善于接触新鲜事物,已然成为新媒体的重要用户群体,高校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迎接来自新媒体环境的挑战,加强媒介话语权,做好高校群体的思政宣传工作成为当下需要思考、探究的重要工作。

(三)思政宣传工作缺乏系统性

高校缺乏系统的思政工作宣传模式。高校以课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阵地,大多借助思政课进行教育传播,然而,课堂时间有限,难以有效传输对价值观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传播效果不甚理想。此外,高校负责思政宣传工作的老师多是根据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去传递和传播,缺乏对价值观系统的学习与讨论。

四、提升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有效性的对策分析

在学科大融合的大背景下,单一政治学科的视角局限必将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传播遭遇水土不服的窘状。众所周知,价值观的传播是由认知、内化、行动组成的,有针对性地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方式,改进传播策略,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同感。

(一)依据“把关人”理论加强舆论把控

提出“把关人”理论的卢因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

依据“把关人”理论,高校在进行思政培育工作时,应加强宣传渠道的把关,根据传播目的及受众情况筛查有效信息。首先,高校要有严格的标准,不适宜学生身心发展的思想要尽量切断传播渠道,维护高校舆论环境清朗,杜绝不良思潮传播。此外,高校应及时查找传播主体,若为该校学生,应加强谈话教育,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加强学生对自身言论负责的意识,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依据“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学生自身需要出发加强传播效果

E·卡茨于1974年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研究是指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学生是否能接收思想,并在其中受益是检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质量的重要标准。高校在思政宣传工作上,可以依据“使用于满足”理论,通过分析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以及获得的收益来了解学生的基本思想情况,并根据学生的思想变化对培育内容、手段、方式等做出相应的调整,采取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收的形式进行传播以增强传播效果。

(三)强化议程设置功能合理安排宣传工作

传播学中“议程设置”理论于1972年由唐纳德•肖和麦克斯威尔•麦克姆斯提出。“议程设置”理论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主要方式,也就是说该理论认为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议程,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该理论强调,媒介提供的议程会改变受众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

高校要确定思想传播的重心并制定明确的传播方案,合理安排宣传工作。互联网大环境下,高校应当利用多种传播媒介,突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位置,引领学生认知、学习、讨论价值观的内容,增强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播影响力,在高校中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五、小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结和集中表达,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任重道远。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高校在思政工作宣传上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突破瓶颈,找到正确的宣传方式,调整意识形态宣传策略,增强学生对国情的认知,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猜你喜欢
场域培育价值观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我的价值观
百年党史场域下山东统战工作的“齐鲁特色”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