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下的新媒体探析

2018-11-21 05:58:38
传媒论坛 2018年15期
关键词:起源观念艺术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在二战结束后,各类自由思潮觉醒,公民意识下形成公共群体,而公共艺术作品创作是最能体现这种公共群体的需求和审美。当下的新媒体科技的发展,使得公共艺术淋漓尽致展现出共性化和私人化的游离包容状态,审美的意志由趋同转到个人,艺术家利用新媒体技术来探讨当下人的外化生存环境和内在的心理问题等。这段艺术史中的新现象诞生是如何发展的,又是如何被运用到公共艺术的领域,是本文所探讨的要点。

一、艺术观念多元下的影像媒介

媒体艺术,最早的核心莫过于影像技术的使用,它可以存储视觉图像,能够形成绘画照片不能带来的过去式的视像。1917年杜尚的小便池《泉》标志着现代艺术的存在方式有别于传统架上绘画和雕塑的单一手段。用日常的生活物品来调侃艺术,将艺术从艺术家的手里解放出来,从此艺术成为多元的状态。新媒体艺术的就是诞生于这样激荡的艺术观念中。

“你可以说电影是它的起源,也可以说录像(电视的出现)是它的起源,也可以说摄影是它的起源,也可以说某种电声的机器是它的起源,也可以说电脑是它的起源,也可以说生物科技是它的起源,或者基于宇宙学的某种东西是它的起源。”——策展人艺术家李振华

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媒体艺术的综合性上主要是利用播放装置,摄像、音频、摄影等媒介来搭建一个体验方式,实验性的内容以艺术家观念的输出为主。

上图是著名的Bill Viola 1996年的视频装置作品,“The Crossing”。他利用拍摄捕捉演员与水、火的不同状态,慢放或放大在电子屏幕上,传达其艺术主张,Bill Viola是最早新媒体艺术的代表。

韩裔美国艺术家白南准(Nam June Paik),《TV Buddha,1974》代表了其独特东方艺术思维,同时又将新的媒体技术结合,汇成独特的东西方艺术观念,两种文化的并置,所产生的艺术想象力也是空前的。

二、互动观念内的公民意识觉醒

早期的新媒体艺术限于技术和观念,一般都设计在美术馆内作为艺术装置作品而存在,而后的互动媒体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个井喷期,从单方面的艺术观念的输入,到艺术思维的互动,推动了当下新媒体艺术不断更新迭代。

西班牙艺术家Jaume Plensa设计制作的《Crown Fountain》处于芝加哥市的千禧公园,其本质是作为一个交互作用的公共艺术载体,但由于其有趣的互动性,成为一个芝加哥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公共艺术品。整个装置利用LED、水、灯光来形成一个有效的互动,LED屏幕播放的是该市75位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脸,高清摄像了他们吹蜡烛时候的表情,不停地播放,同时嘴动的时候,能够从LED屏嘴中流出水流,夏日非常受当地人的喜欢,能够形成非常有效的互动。作为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的公共性,其面部采集背后的想法,就能够代表艺术家对公民性的解读。这类作品的诞生,使得新媒体艺术的博物馆特质转入到公共艺术空间中,其交互的人群也更为广泛,公众的认可度非常高,互动成为公共艺术中从新媒体创意出发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三、新媒体艺术中的公共意识趋势

而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日本馆内的新媒体互动装置更是博人眼球,该展厅设计荷叶为投影载体,将观者的行动动作和影像时时互动,全景投影的设置,使得整个影像空间延绵不绝,参观者四处走动,好像和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相互碰触。为了创造这个“稻田”印象,馆内伴着虫鸣蛙声,一群鱼跟随着观者的步伐缓缓游弋,仿佛置身于夏夜的田野中。Teamlab介绍,“我们的作品为人们打造出一个独立的空间,在这里似乎能感觉到自己在用指尖轻抚着水稻,徜徉在其中,去感受大自然所想要表达的一切。”这类新媒体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直接感性地传递了主题性,同时不减趣味性,其显示的未来新媒体艺术发展趋势是值得关注的。

四、结论

从新媒体艺术参与公共艺术历史下的轨迹可以分析得出,当下科技进步,其参与者的个人意识在艺术品中的反馈,是未来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必然趋势,通过怎样的一个形式,参与者如何进入作品,进入作品是被影响,还是影响作品,其程度都是可以值得思考的,就像安迪·沃霍尔说过的“每个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钟,每个人都能在十五分钟内出名。”

猜你喜欢
起源观念艺术家
维生素的新观念
保健医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20
圣诞节的起源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3期)2018-06-11 15:31:46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2期)2018-06-06 16:26:48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2018年1期)2018-06-05 16:55:48
健康观念治疗
万物起源
中国漫画(2017年4期)2017-06-30 13: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