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2018-03-28 10:21肖智勇
昌吉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能力

肖智勇

(莆田学院教务处 福建 莆田 351100)

一、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2010年,教育部提出高校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4年9月,我国总理李克强先生提出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口号,从2015年开始国家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升到战略层面。

较之于国外的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来说,我国对于创新创业型教育的起步水平比较落后,并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相应教育结构体系。不过随着政策和口号的兴起,我国高校逐渐开始响应此类号召,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举动,为创新创业型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如此,随着政策的展开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深入,以及国际教育理论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渐开始通过一系列新方式方法来针对性培养人才,建立创业学院的方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过加强师生队伍的建设,对学生创业进行大力支持,在日常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水准,不断全面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建设。2015年5月,我国教育部以引导号召为主要目的举办了我国第一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这之后,各大高效纷纷效仿举办了各式各样的创业大赛以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这种活动开始成为国家高校开展双创教育、引导学生创新创业的有效手段。另外,部分高校开始在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上进行改革,开始改变沿袭已久的传统的“一言堂”的教育模式,逐渐形成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新型的教育模式。除此之外,高教还通过创新创业园的建立,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引入创新创业园的管理思维方式来进行优化改善。对于高校中的在校生,采取一系列手段提高学生对于市场的关注度,通过竞争竞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除此之外还利用学校的专业及教师资源等优势,为创新创业的发展提供各种便利的服务。

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家各行各业、各个层面都对创新创业高度重视,但同提前迈入创新驱动的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落后

目前,“功利性”人才培养观念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大因素。“填鸭式”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后果是,我国当代培养出的高校级别的人才,与企业所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不对口。当前我国教育正处于充满挑战的转型期,“功利性”人才培养观念会使得商业价值成为人才培养的标准,因此在教学中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对学生如何通过简单的知识技能培训以及提供一定的就业指导上面,这种模式往往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目的,并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在往常教育中加强对人才的素质培养工作。大学生在“填鸭式”教育的方式下,不会主观能动地对创新创业产生积极主动的热情,毕业后也就无法客观地面对创业问题,会对创业产生一种功利的看法,无法静下来搞科研,浅尝辄止。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制约

创新创业教学的重点在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知识教育与人格养成,满足社会需求,以学生为本[1],使其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愿景力[2]。现在的社会阶段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但是在现实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一旦缺乏优质的资源就很容易对学生产生挫败感,也失去了学习的良好途径。教师资源的质量和丰富度是人才培养中重要的教育因素,但师资却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短板之一。这个短板是由于高校教师的单一组成(具有实践经验的综合性教师人数较少)以及教师的专业水平共同决定的,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很多都是教师通过自己琢磨钻研出来的,与现实实际存在一定的脱节,由于缺乏实际的创业管理经验,导致很多理论在现实中不具备实际运用价值,因此这种授课方式相比传统教学没有太大改善,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受到局限,限制了他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发挥。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体系并不是健全的

虽然我国高校一直在努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但是往往把这种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上面,没有注重过程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结果就是很多高校只进行了功利性探索,而没有长远考虑,也进一步导致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资金总是存在短缺,相应的一系列培养机制也比较匮乏,同时社会以及政策上的扶持亦无法有效配合学生创新创业研究[3],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模式大多雷同,不具备新意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这种教育更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知识与学动手的过程中,理解创新,认识创业,增强自身综合素养,发挥个人潜能,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竞争市场需求。深入了解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程度,可以发现很多学校所采取的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方法大多是从本质上甚至从形式上看是一样的,很多活动都是东拼西凑出来的结果,并没有针对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发展出合适自己的教育发展模式。重理论而轻实践,沿用传统培养计划,而没有正规的科学人才培养计划支撑。同时,部分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很难满足相应的标准要求,大部分停留在课堂教授的知识点上而很少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很难得到展开,或者检验方式很容易随便混过去。学生没有在实践中深入去感悟,就难以结合理论,难以达到社会对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

三、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教育既要传承已有的成形的知识,还要对知识与技能进行创新。我国的高校作为优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其人才的培养对国家、地方优质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输出兼具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阶段的教育对于高素质人才来说是培养其素质技能中极其重要的环节[4]。但是实际上,很多高校对于这种模式下人才培养的方式还处在摸索探究的阶段,对于人才的培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所采用的培养模式尚未经过社会的考验是否具备使用性。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相关文章及对一些现实案例的思考,本文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背景,提出一些培养对策。

(一)整合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在这种时代背景的要求下进行人才的培养对于高校来说是一个需要严肃考虑的问题。高校的任务应该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培养出一批既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又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此,高校需要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进行整合完善,为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提出相应的计划方法,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中融入专业教育的思考。通过对已有专业的深入分析,对实践操作提出新的培养方法,以推动大学生主动树立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强调理论与应用结合、实践与创新结合的人才培养思维。

(二)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对于高校来说,推动实践与教育的结合是顺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号召[5],也是为培养学生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措施,是高校应尽的义务。对于企业来说,需要的是能将知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应用型人才,这需要企业与高校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做到知行结合。对于国家和政府来说,如何实现产业和教育的结合,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是构建创新型强国的根本。所以,如何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需要国家、企业和高校共同努力,相互合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1)逐渐形成政府为主导的协调机制,政府通过相应政策的出台鼓励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交流合作,并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予以鼓励,并可以给予参加校企活动的企业一定的企业优惠;(2)建立有效的校企互动合作机制。学校与企业分别为对方提供发展的平台,并在此平台上不断开展合作活动。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不断地优化合作机制,并优化资源的配置,为企业的人才需求输出对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培养资源共享[6];(3)政府主导建立行业协会的评估监督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对应的评估方案,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对双方进行考核评估,监督合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三)建立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的学生考核,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

从当前的人才培养方式来看,人才的培养锻炼应该应该与实际的技术岗位需求对应,这种需求便对考核方式有了一定的要求。考核模式要具有创新性、职业性以及实用性。要贯彻现代教育的理念,摆脱传统的束缚,还要将行业要求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新知识与新技术纳入考核范围,从实际情况出发,摒弃脱离实际应用的内容,结合现实,开发创新创业思维。考核主要要求能对学生对于技术的把握和熟练度有一定的反映,同时也需要反映对理论知识的熟练程度,更需要考察学生进入社会实践时对于现实问题的综合把握程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真正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创新思维进行全面测试与评价。另外考核方式也需要保证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具体考核过程应该把重心放在能力体系的把握程度上,对于知识技能的把握可以相对要求弱一点,需要加强能力本位的培养,尽快把能力培养的考核作为主要考核评价目标。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评价尽快实施,将考核结果纳入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中,并不断通过与实际需求效果对比分析完善考核评价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社会需要。教育需要注重多元化教学评价,并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是重新检视教学目标,使之与人才培养方案保持一致;二是确定评价主体,可以参考管理学的“360度考评法”,以学科的性质与内容为基础对评价的权重进行分配客观的分配;三是评价内容要全面化;四是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五是要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六是开展多元化教学评价的同时同步关注社会与市场的实际需要,及时对教学内容与目标进行更新,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提高竞争力。

(四)建立多维立体的、结构化明确的课程体系

提升创新创业教学质量主抓四大核心,分别是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目标。从四大核心入手优化结构体系,丰富内容,制定目标。具体如下:(1)转变课程体系,注重思维能力培养;(2)转变学生学习模式,变被动为主动;(3)将知识被动学习,转变为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因此,高校需要对其所开设的课程进行改革,既要结合专业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又要与市场需求和职责规划相适应,还要不断聚焦于课程内容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以市场需求促进课程内容优化,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在课程中注重自己能力的养成,而不是成绩的高低,以培养应用性毕业人才。

校内理论课堂是高校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的基础,而校外实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学习方法和手段。因此,在创新创业发展前景下,需要从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入手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即高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校内学习理论知识,企业进行实践训练,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学生可利用假期在基地进行实践,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学生也可以在过程中感受到企业的文化与创新精神,通过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得到关于创新创业的一些想法,为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指明方向。其次,学校要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内容的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参观实训,在参加创新比赛中等进行应用实践,方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

无论是何种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关键,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精专某一专业,还需要教师的跨专业跨领域能力。对此,可以先在校内选拔一批专业能力强且具有一定跨专业能力的教师,进行创新创业相关能力的培养,如知识结构体系,专业技能,教学方法等;高校有组织地安排教师到基层岗位挂职或与校内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实训基地实践工作,提高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出不仅拥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体系,还掌握创新创业方法与技巧的“双师型”教师,其次,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岗位上聘请一批资质较高的人士到高校做兼职教师,邀请著名校友,典型人物等到校内举办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认知。

(六)大力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国内各大高校都在持续加强落实工作,许多高校相继建立了创新创业孵化园。关于孵化园的建设,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基础设备方面,相关硬件设施,仪器设备等要配套到位,另外孵化园内要拥有良好的学术氛围,不断积极创新,争取进步。第二,要在校内大力宣传创新创业孵化园,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其在学校师生当中的影响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制定规范完善的保障机制,使项目得以顺利研究。目前国家的人才培养战略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的创新创业孵化园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与校外企业的联系,创建校外培训实践基地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手段,同时更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另外,高校还可以尝试将将校内的一些工科实验基地渐渐转变为创新创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型教育理念,是我国高校教育中正在大力推进的一种教育模式。目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促使高校必须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同时这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策略和方法。希望以上方法对策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