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三我”理论在广告配音事件中的示现

2018-03-28 07:53
传媒论坛 2018年21期
关键词:人格结构弗洛伊德潜意识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作为心理学三大流派之一的来自100多年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备、成熟的研究体系,其在分析文学、影视作品中人物心理运行机制方面,更是开辟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探析视角和深入浅出的理论文字,它们或来自著名专家、学者,或出现在学术机构的专业著述、论文中。但是,这一理论在中国播音学领域的运用还是一片静待开发的处女地,相关文章、著述,观点、主张踪迹难寻。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正所谓“务实者难从虚,务虚者难入实”。对播音主持创作主体心理活动的精准把握,需要建立在主体实践价值得到充分实现的基础上,又要建立在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两个基础缺一不可。笔者已从事配音工作近15年,随着对“三我”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决定对两者的结合、匹配形成文字。本文将以一则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来自英国的广告配音事件为例,运用弗洛伊德“三我”理论加以详细剖析,呈现“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博弈图景以及“自我”怎样协调各方利益与诉求使事态得以平息并加以解决的动态画面。也以本文为尝试,作为一次对几乎可称之为空白的领域进军的开创之举,抛砖引玉,希望吸引更多有识之士的目光,聚焦该理论与中国播音学的藕和效能。

一、事件简述

这则广告配音事件发生在英国,当然它本身亦是一支基于日常工作实际的名字叫作《THE LION》的微影视作品,并非实录。视频中,一名中年广告配音演员在录音师的配合,三位客户代表的“监督”下开始了他的创作。试配停当,录音师露出满意而自信的微笑并回头征求客户的意见,不料一片傲慢、冷漠、“刁钻消费者”式的情绪扑面而来。客户A认为,“Learning English Prime”一句应该突出强调“Prime”,客户B补充,认为“Learning”同样重要,也要强调,客户C(女士)认为,要保持情绪,放慢节奏。这实际上是要求配音员语速放慢,情绪饱满,突出强调每一个字。显然这是有违创作常规的,也与生活交流的语言状态相矛盾。这也无可厚非地为接下来配音员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埋下了“伏笔”。行进中,三位客户代表也似乎感觉到不妥,于是小范围讨论究竟应该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客户方最后决定,希望配音员能突出强调另外一处重音“as standard”,这当然是符合语义和逻辑的——学习英语的“标准”是什么呢?在客户那里能找到答案。但是,客户方似乎并非听到配音员强调了这个词就算过关,他们希望以夸张的语气处理。配音员一遍遍地试,却始终无法使客户满意。关系中的所有人陷入尴尬,这时客户方的那位女士站起身来,之后的一番表现让这尴尬的气氛彻底跌入谷底,录音棚内暗流涌动,甚至能闻到些微火药味。这位女士引导配音员想象自己走在森林里,突然遇到一头狮子向自己扑来,在此情景下说出“as standard”。她的明显只停留于表面的友好的表情、温柔的语气和表述完毕重新落座时的肢体动作显露出难以隐藏的傲慢和刁难。尽管她的意见和配音本身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配音员还是接受要求继续试配。在常规语调的行进中,配音员突然停住不语,继而面露难色,恐惧万分,眼中似有泪光闪烁,接着大口喘气“My gosh,oh,no”,又见他抬起双臂做出抵挡状,护头躲避,歇斯底里地喊出“Lion,oh,as standard...”,之后渐渐恢复平静,待彻底平静后直视客户代表的方向,等待评判与反馈。

二、理论素描

在车文博主编的弗洛伊德文集09《自我与本我》按语部分有这样一段话:弗洛伊德首先将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潜意识,然后又提出有两种潜意识:一种属于描述意义上的潜意识,即前意识;另一种属于动力学意义上的潜意识,即弗洛伊德所特指的潜意识(笔者注:这就是有人说的“无意识”的另一种说法,弗洛伊德的学生荣格在这一提法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其次,阐述了自我从本我、超我从自我分化的过程。他认为,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智的心理结构。它充满着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受着“唯乐原则”的支配,一味追求满足。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智和常识,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它既以大部分的精力来控制和压抑发自本我的非理性的冲动,又迂回地给予本我以适当的满足。超我是人格中高级的、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结构。它以良心、自我理想等至善原则来规范自我。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自我”是理智的、意识的,遵循“现实原则”,它直接与外界对话,同时平衡人格结构中的“本我”与“超我”的只顾自身无暇其他的不负责任的本位表达。“本我”是本能的、潜意识的、动物性的,遵循“唯乐原则”;“超我”是标准、规范、要求等内化于人格结构的部分,遵循的是“理想、道德原则”。那么,本我、自我、超我在这则广告配音事件中究竟是如何体现的呢?

三、“三我”在事件中的示现

(一)自我理想——超我

超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追求完善的境界。

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不仅包含道德良心部分,实际上还包括自我理想。弗洛伊德在其人格结构理论创建晚期在原仅包含道德良心部分的超我概念组成中又加入自我理想成分,所谓自我理想是指自我渴望达到的成就目标,个体以超我所认同的对象为榜样,努力实现自己(想成为什么人)的理想。在上述的广告配音事件中,配音员的“自我”与录音师、客户以及录音棚中的话筒、耳麦、座椅、文稿等一切外部信息对话、沟通。此时,他的自我理想——“超我”表现在两个层面上:

1.遵循“与人为善”的道德标准以期与世界和谐相处

这种道德标准是从小到大在他所有的经历中被来自外界的各种硬性或柔性规定指导后形成、内化于他的人格结构中的部分,进棚后他会在“超我”的道德约束下和录音师、客户友好地打招呼、寒暄。

2.遵循“尽善尽美”的专业标准以完成配音工作

这是在他开始投身或准备投身广告配音事业的过程中形成的来自配音前辈的作品、专业学习、客户和社会的审美期待等形成的对于专业的“个人理想”,它可能表现为具象的某一个或几个人,或抽象的一种或几种标准、规范、准则。比如吐字的要求、发声的追求,气息运用的诉求等。在这则广告配音事件中,来自客户方的审美期待显然脱离实际,张冠李戴,也必然与配音员的专业“个人理想”相悖相离,也因此出现了该事件中的尴尬与不悦。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只负责高高在上地发号施令,要求“本我”和“自我”按照它指出的方向行事,其他事项概不理会。

(二)源初之我——本我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本我也就是本能,由各种欲望组成,像性欲和攻击欲,生本能和死本能等。它是一个人人格的基础和核心,是燃料,也是能源。”“本我”有两个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笔者注:生本能和死本能为积极与消极、正面和负面、快乐与不快乐之广义理解。有时是相伴而生的,比如人在吃东西满足生本能的同时也在伴随着咀嚼、磨碎食物的死本能)。这则事件中,“本我”表现为两个层面:

(1)在强大专业基本功支持下的卓越表演中,配音演员完美地呈示了森林中突遇狮子并向自己扑来后的恐惧、惊吓、躲避、吼叫的本能反应。

(2)在配音中,配音员被客户以审视监督、刁钻刻薄而不是探讨合作、尊重共赢原则支配下的言语、行为一次次叫停,违背了本我的“唯乐原则”,而导致情绪下沉,刺激“本我”生发的死本能。表现为对于冒犯方的攻击,包括言语、肢体语言甚至使用暴力。在这则事件中,也能看到配音员无奈,愤怒的表情,有一刻他转身,伸出双臂,耸肩表达来自他“本我”的不满。虽然这一切表现已经是死本能被“自我”压制后的结果,然而本能的不满和怒火始终未曾消散,一直暗流涌动,希望找到宣泄的通道。此刻,重任在肩的协调者“自我”登场。它究竟是如何在“超我”“本我”、外部环境夹击下,举步维艰,如履薄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微妙情境中成功突围,建立功绩的呢?

(三)“三面楚歌”——自我

“自我”是人格中的理性部分,是人类为了适应复杂的外部现实世界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快乐追求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矛盾,尽可能地寻找权宜之计,是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此时的自我可谓“三面楚歌”,既要考虑“本我”欲罢不能的不满与气愤,又要考虑来自“超我”的“与人为善”的道德标准,还要分析外部环境的一切信息,全盘考虑后给出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一定是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权衡各方利益的。那么,“自我”依靠什么来处理如此复杂的困境的呢?它有几大法宝:①经验;②扎实的专业素质;③良好的个人修养等。该配音事件中,配音员的处理方式可谓完美,“自我”利用生活中在动物园或野外旅游观光时曾经与狮子近距离接触的经验,调动精湛的表演技能,完美呈现了行走在森林中突遇狮子的本能反应。同时,凭借自我的良好修养避免与客户直接发生冲突,而后给出了一段录音师也露出会心一笑的表演。无疑,这段表演正是“自我”在经过一系列艰难的协调、博弈后的最终解决方案。它考虑了“本我”的死本能欲望,关照了“超我”的“至善原则”,更考虑了复杂的外部环境。

由此可见,“自我”在人格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甚至是核心的角色。没有它在“三面楚歌”境遇下努力地与“本我”“超我”“外部环境”各方游说、谈判,并最终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广告配音演员可能遭遇心理崩溃、精神错乱,完成工作便无从谈起。更进一步,不断建立和塑造一个愈加强大的自我是配音演员向更深造诣、更加卓越进发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人格结构弗洛伊德潜意识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将军底头》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
潜意识欲望的诗意书写——柳梦梅形象的潜意识解读
《梦的解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