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的多元化如何体现与时俱进

2018-03-28 07:53
传媒论坛 2018年21期
关键词:新闻标题流行语词汇

(扬子晚报社,江苏 南京 210005)

一、引言

媒体是时代的先驱。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要求新闻记者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走基层、转作风的目的是为了改文风,体现在报纸上,不光是记者,包括编辑在处理版面、制作标题的时候,都要有这个意识,都要善于运用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基层、来自于百姓草根的语言和元素,使得标题口语化,更通俗。随着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的发展,新闻标题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再局限于很正统、拘谨的格式和语言,好的标题不断满足日益变化的读者口味,各类流行语、网络词汇也融入标题,然而新闻标题的多元化不等同无章可循,其规律和原则离不开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同时,新闻标题多元化中的流行词汇、网络词汇也不是适合任何时候、任何新闻事件的报道,这也正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新闻标题要与时俱进便能贴近民意、贴近民生,能够反映民意的新闻都是务实的。

二、新闻标题,语言词汇要抓人

(一)口语化语言要运用得当

口语化的语言和词汇为的是贴近和抓人,文章要抓人,那么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就得灵动,抓新闻点的同时,要把最精彩的东西拎出来写进标题。新闻标题如何抓人,其语言要口语化,让人一看就懂,看了就想往下看。

(二)标题要有新闻的温度,要彰显人文关怀

在新时期下,各种矛盾也突出,新闻传播要改变新闻报道的方式,努力进行新闻文体的创新。报道方式要改,要更好看更有吸引力更有人情味。在某些新闻事件中,标题中多运用一些能够彰显人性关怀的词语,能打动读者的心,对一个媒体来说,方能更紧密地联系受众,正符合“改文风”。比如说宝宝,或者说宝贝不哭、不怕、回家、没关系、抱抱等等。我们现在看一下具体的应用。去年,东莞时报做了一组弃婴的稿子,头版《妈妈带我回家》,讲的是一个弃婴,他的病已经治好了,但他父母还是把他扔在了医院,所以用了《妈妈带我回家》,这是第一天。第二天是《爸爸,你真不要我了?》而且配了图片,宝宝笑了,这个内容讲的是小孩病确实治好了,但父母跟医院说你们得跟我保证,这个病真的好了我再把孩子抱回去,医院不敢保证小孩子一辈子不发病,所以不敢保证,他们第二天标题是《爸爸,你真的不要我了?》催人泪下,以情动人。

西安商报2009年11月10日有则摄影报道的标题为《借你的眼睛穿过黑暗》照片的内容是5位来自外地的目盲艺人在两个健全人带领下穿过马路。他们前后手搭肩膀,互相配合,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新闻用浪漫的诗句作为标题,首先传达了对这些残疾人互爱互助的尊重,再者他们虽身有残疾,但也是自立自强的艺人,所以这句浪漫又充满深情的句子,也显示了他们对生活的乐观和对生命的热爱。从标题中便透露出人文关怀,散发着新闻的温度。

三、要与时俱进,不能乱跟风

(一)巧用流行语,标题显得“潮”

随着网络的发展,大量网络语言、草根语言也运用到报纸、电视等新闻上。例如“坑爹”“hold住”“神马”等等,适当运用这类词汇能够给标题注入流行元素,能够从拘谨和传统束缚中解脱出来,彰显新闻媒体的活力和时代感,毕竟现在的时代、现在的生活、现在的受众,早就不像以前那么传统。

新闻编辑、记者永远不能落在社会的潮流和热点后面。那么流行语来自哪里?不但来自网络,还有流行歌曲及影视文艺作品。扬子晚报在报道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隐退时做了这么一则标题《‘乔帮主’隐退江湖,二当家‘扶正’,能hold住苹果吗?》当时编辑联想金庸的《天龙八部》中的“乔帮主”,讲到乔帮主无人不知,用乔帮主来指“乔布斯”更吸引人,所以就用“‘乔帮主’退隐江湖”来表述了。关于库克二任,用了“二当家扶正”,后面加了网络流行词“hold住”,关心乔布斯的都是年轻人,所以用了网络流行语“hold”更显得年轻一些。

西安晚报2010年1月14日有则标题是《如果傻根知道汇费没那么贵》这个新闻标题的妙处就在于借用了人们最关注和熟悉的“热点”来吸引读者,傻根是《天下无贼》里的主人公,因为得知6万元一寄出去就成了59400元,所以才决定带走,随后才遇上了“贼”。这个报道借用傻根的事例告诉回家过年的人们,还可以用邮局等其他节约汇费的方法把钱带走,以提防路途上的危险。带着“傻根”字眼的标题成了上半句,许多人都想知道“如果”的下半句,就会往下看这则报道。

由此可见,某类新闻标题与某个时代,或某个时期相映衬,能够迎合受众的口味,符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

(二)网络流行语也不能滥用

如果一张报纸动辄看到,“hold住”“坑爹”“我爸是李刚”“你妈喊你回家去吃饭”,那也是俗不可耐、乏味的,感觉话都不能好好说了。正如有人说,第一个用花来比喻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因此流行语的使用得把握好一定的度。从流行一词的特点上来说,其重要特点之一是,流行从形成到消失的时间较短,但在消失之后的若干时期,又会周而复始地出现。由此推论,流行词语用得泛滥也就不流行了,反而显得很平庸。比如“竟”“惊现”“史上最”这类词语不到万不得已,慎用。

其实新闻也有娱乐功能,标题亦是如此,但不是所有的新闻都可以用来娱乐和调侃、玩味,也不是所有新闻都可以使用带有流行性元素的标题,比如遇到群体性事件、弱势群体悲剧性事件,或者牵涉政治、历史人物事件,一些带有侮辱人格的,勿用。

四、拟人、谐音、借代等修辞手法常用常新

标题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能够增加标题的韵味,跃然纸上,回味无穷。华商报2009年8月11日有则标题是《“徒儿”休得无礼》图片报道内容是,西安名胜大雁塔南侧有尊高大的玄奘铜像,经常有孩童爬到“唐僧”身上玩耍,周围游客缤纷,这等行为甚是不雅。这个摄影报道的大照片就是这样一个随意的场景,但因为标题传神,而让报道的分量得以提高,报道的意图也因为这“借体”教化,而更易实现。雕塑不会说话,但是“徒儿休得无礼”这是《西游记》里唐僧的常用语,这有点像运用了“借代”手法,用作这则标题显得十分妙。

还有一组有关天气的报道《‘二段梅’发威,暴雨和高温隔江相望》,“隔江相望”有人的感情色彩在里面,运用了“拟人”手法。另一标题是《暴雨玩漂移,一日行千里,雨后南京城,一抹小清新》,前面狂野,后面清新,“漂移”很动感、狂野,也很危险,一抹小清新,又有一种劫后余生之感。最后一个天气标题是《今年的梅雨太痴情,足足30天还在缠缠绵绵》,也很拟人化。这一组标题一改天气新闻的陈辞滥调,更形象生动、清新。

谐音朗朗上口,无伤大雅。去年有则网络新闻标题《大洋百货门口成大洋,车开到板仓成板舱》,这个新闻一开始是从网络上兴起的,主要讲下大暴雨,大洋百货门口成了大洋,第二天报纸上借用这标题并且演绎到《管家桥恨不得有座桥》读起来也妙趣横生,朗朗上口,其实大洋是指大洋百货,板仓和管家桥只是地名。

阳光报2004年一则标题是《狼狗咬伤我左腿主人打断我右脚》,当事人张先生被狼狗咬伤,为了索取医药费,又被霸道狗主人打断右脚。标题上下两句,以对联的形式,恰当概括了这个事情之所以成为新闻的原因。这种对联形式的标题,对仗工整,拿来对应的新闻元素悄然地达了媒体的感情立场。

五、新闻标题既要与时俱进也要秉承传统

我们要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研究新闻标题新的特点和规律,找到符合这个时代的新闻标题。新闻标题要反映新闻的内容和导向,是和受众紧密联系的,这样才能和读者产生共鸣。互联网时代,微博的出现,人人都成为“记者”或发布者,因此标题对编辑记者而言也是挑战,这要我们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研究新闻标题的特点和规律。

六、拥抱生活才能做出好标题

(一)关注生活,提高业务水平

好的标题很口语化、很生活化,准确、明了、生动。做好标题一方面得提高记者编辑的素养,做个有心人,还必须要有生活体验,要贴近生活,要关注生活,走近基层。关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做好标题要戒除浮躁心态。新闻一定要新,过了时间就不是新闻了,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如今传媒竞争激烈,如果抢在其他报刊的前面刊发就会带来好的经济效益,所以,从新闻的采写到编排、印刷、发行,时间非常紧张,如果遇上突发事件更是如此。记者新闻在写作或者编辑在编辑过程中来不及仔细推敲,容易出错,此外,有些记者长期依赖于编辑会修改标题,平时不注重标题的制作和推敲,做标题的能力水平拙劣。

(二)做好新闻,做好标题,需要做个有心人

人民日报记者陈云所写的一份短新闻,标题叫作《商业部长买鞋上当记》,写商业部部长到武汉百货商厦去检查,当然有很多人随行,路过鞋帽柜时,看见自己脚上一双皮鞋正好要更新换代,于是就挑选了一双皮鞋,然后穿着新皮鞋继续检查工作。哪知道没走多远,皮鞋开始出问题了,先是右脚鞋帮裂缝。胡部长接待了来客,深有感触地说:“我是商业部长,能有如此待遇;如果我是一位普通消费者,会是怎样呢?”这样一个报道,事实选取很好。当然有的记者会说,得有机会和商业部长随行啊,下回和他随行了,他还会去买一双皮鞋吗?他的这双皮鞋还会一只裂鞋帮一只掉脚跟吗?但是记者确确实实应该在平时就当个有心人。

七、结束语

总之,随着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的发展,新闻标题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不再局限于很正统、拘谨的格式和语言,好的标题不断满足日益变化的读者口味,各类流行语、网络词汇也融入标题,然而新闻标题的多元化不等同无章可循,其规律和原则离不开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同时,新闻标题多元化中的流行词汇、网络词汇也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新闻事件的报道中都能运用,这也正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新闻标题要与时俱进便能贴近民意、贴近民生,能够反映民意的新闻都是务实的。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流行语词汇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流行语大盘点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巧借 流行语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