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爽
【摘 要】开展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是适应我国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以“一带一路”为时代背景依托,阐述国际理解素养的内涵,探讨当前我国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国际理解素养培养的策略。具体包括:结合课程内容,渗透国际理解素养;开展多种活动,重视实践体验;提高教师的国际理解素养等措施。
【关键词】国际理解素养;高中政治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5-0109-02
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演讲,并提出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今天的“一带一路”,一代又一代的“丝路人”通过他们的力量创造发展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桥梁。“一带一路”的建设需要国际合作,“一带一路”的成果由大家共享。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的大势日益强劲。同时,全球性的问题仍然存在,贫富差距、恐怖主义、环境恶化等问题成为全人类的挑战。不论是推进国际间的合作,还是携手解决全球问题,都需要人们对各国人民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去跨越文化差异的鸿沟寻求共识,树立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培养人们的全球视野,帮助人们在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的价值观面前寻求共识,是国际理解的重要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加强国际交流與合作,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分为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和十八个基本点。其中“国际理解”素养,重点是使我国学生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1. 在高中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符合当今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提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丝路精神”的提出,符合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强调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谋求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国际间的合作,“一带一路”建设成果由大家共享。培养国际理解素养是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的重要前提,有利于促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包容和尊重,从而有利于我国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国际理解的教育,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尊重多元文化、关注人类共同事务的国际化人才。
2.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符合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有利于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强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于2016年9月颁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提出要发展我国学生国际理解素养,将发展学生国际理解素养落实到教育发展政策中来。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既符合我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也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3. 在高中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符合高中政治课程的学科特点
高中政治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提出“尊重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关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培养世界眼光。”由此可见,国际理解素养是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重要教育目标和内容。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国际社会,尊重和宽容异域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二者在要求和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世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了解世界的不同,理解包容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树立全球意识,同时在国际理解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
1. 结合课程内容,渗透国际理解素养
课程是实施教育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主要是通过政治、历史、外语等学科教学活动渗透国际理解教育。但是,在高考的指挥棒之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知识目标,只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教学中的知识点,导致在课程教学中学科知识化倾向严重。师生更加注重学科的知识目标,进而忽略课本中的隐性资源,使得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流于形式。
高中政治课在实施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挖掘现有教材中有关培养国际理解素养的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显性的和隐形的国际理解资源。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中蕴含的国际理解素养资源的主要有:必修1中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在向学生介绍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基础上,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必修2中第八课和第九课介绍了国际社会和当今时代的主题,使学生通过学习以后,树立全球观念,热爱和平,关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必修3第二单元用三课的内容向我们展示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学生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2. 开展多种活动,重视实践体验
对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既要使学生了解国际理解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