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新课程改革已经是全民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是加快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高中学校也应积极构建信息化系统,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实施,并基于信息化建设实现对新课程改革的创新。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学校;信息化建设
作者简介:崔自勤,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德育所博士研究生,安徽合肥滨湖寿春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3-0027-04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教育等词汇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应用,网络教学、微课程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信息技术与网络系统平台也成为师生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校园网络化、信息化与数字化渗入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影响并改变着教师和学生,高中学校也不例外,加强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下面就从新课程改革条件下高中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着手,思考并提出若干建设策略,助力高中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使其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普通高中应坚持让学生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选择性与层次性,尝试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有更多选择与发展的机会,夯实培养学生生存、实践、创造等能力的基础。基于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学校提出的这一教育目标,高中学校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加强信息化建设显得至关重要。信息无处不在,人们每天都要取海量信息,在倡导信息化建设的社会环境里,使用网络是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而高中学校的主要办学目的在于教书育人,信息化建设自然要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围绕教书育人这一核心服务于全体教师和学生。高中学校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硬件作支撑,不仅教学设施不断趋于网络化,多媒体环境也越来越完善,赋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信息化建设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信息化建设是高中学校实现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的重要步骤;二是学校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全体师生的信息素养;三是学校信息化建设为高中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基本的保障,同时促进教育理论不断发展,助推新课程改革进程。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1. 坚持长远规划,遵循分步实施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教学信息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高中学校务必要做整体的、统一的长远规划,兼顾当下与未来,在具备可行性的同时留有余地。每所高中学校都是有机的整体,尽管各个应用是相对独立的,但应用和应用之间存在功能依赖关系、信息依赖关系,如果缺乏统筹规划,就会导致各个应用变成信息孤岛,难以在应用之间交换信息,也难以解决校园网数据一致性问题和信息共享问题。所以,高中学校要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出发,基于自身人力、財力等实际情况,在总体规划的正确指导下遵守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在高中学校信息化建设中,规划设计要与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信息化队伍建设等保持同步,坚持软硬件并举和技术、人才、资源并重。这就要求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要突出重点,实施整体优化,将建设中心网站、建设信息中心摆在核心的位置。学校信息化建设涉及大量硬件设施、软件开发、应用维护等,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但高中学校的资金与人力都相对缺乏,需要学校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加强与电信运营商、银行等单位的合作,充分调动相关各方的积极性,达到互补互利的目的,促进高中学校网络的互联互动,共享信息资源。
2. 科学选择冗余设备,完善信息化设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且各地纷纷统一引入管理通、家校通等软件,使得学校的教学与管理越来越离不开校园网,科学选择冗余设备并合理配置,以便在校园网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更换,这是确保高中学校顺利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必备条件。从当下的情况看,高中学校的教学楼楼层的交换机配置基本一致,只需再选配一台配置相同的冗余交换机就能解决所有交换机发生故障的问题。其中,核心交换机是高中学校校园网的内部交换核心,是全校师生上网的必经之路,保证核心交换机的安全就成为确保校园网正常运行和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虽然高中学校直接选择配置相同的双核心交换机进行冗余的安全性更高,但站在节约的角度就不尽合理,因为核心交换机配置较高,需要投入较多资金,加上信息化设备总是在快速更新换代,如果核心交换机很少甚至没有在使用期间发生故障,配置相同的冗余核心交换机就变成一种浪费。
实际上,当高中学校的核心交换机发生故障时,学校内部、校园网和因特网的互联才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可选择配置较低的楼层交换机,配置数个光纤模块,当核心交换机发生故障时替换,就能保证网络畅通,且该交换机同样能在楼层交换机发生故障时替换,如此就能大大减少高中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冗余设备上的投入。学校信息化建设还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确保校园网和因特网连接。很多高中学校都已实现校校通工程,能依赖教育网达到和因特网互联的目的。如果条件允许,学校还可另外申请电信专线和教育网专线互为冗余,只需设置好代理服务器,就能在教育网专线发生故障时确保学校师生能正常使用网络,在师生集中上网时分流。不管是高考报名还是填报志愿,都需要在网上进行,且有时间限制,高中学校和因特网连接冗余,就能保证教育网专线发生问题时仍然可以有序地开展这些工作,提高学校信息化服务水平。
3. 更新学校管理理念,形成信息化意识
认知决定行动,如果高中学校的教职工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认知偏差,就会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缺乏有力的支持。所以,要消除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错误,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不断转变观念,改变学校过去基于经验的粗放管理模式,培养信息化意识,顺应教育信息化管理大趋势。
(1)转变观念。从表面看,高中学校信息化建设是技术问题,但没有全体教职工的重视是很难做好的,这需要教职工们转变观念,按照教师、学生等方面的实际需求统一规划,全力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学校各级领导和负责人要以做好本职工作为前提,不断学习信息化知识与技能,增强学校信息化管理理念,让信息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全校师生。
(2)培养信息化意识。高中学校要想使信息化建设达到理想的效果,就需要全体人员树立正确的意识,由学校领导和信息部门主导,教学、生活等部门相互配合与支持,在信息化建设前期积极向信息部门提出需求,而信息部门也要积极和各部门合作,使信息化建设获得人力、物力的支持,将需求转化成功能。在信息化建设中,相关部门要及时发现不足并向领导或信息部门反馈,发现问题之后进行解决;建成信息化管理平台之后,各部门也要经常和信息部门交流、协作,持续优化各模块功能。
(3)提高信息化建设重视度。高中学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技术与管理,两者相辅相成,只有不断提高重视度,才能不断推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信息化建设。其中的信息化管理是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能否发挥效用的关键,相关负责人要关注学校管理信息平台运行状况,及时更新数据和信息,方便师生搜索,同时强化对外服务,提供网上咨询、网上受理等服务。
4. 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完善信息化机制
学校是教育系统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围绕班级授课制形成的学校制度具有典型的工业社会的特征,相对封闭。从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来看,信息技术更多的是诱发学校变革,改变高中教学方式、教育管理方式和学习方式等,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也因此成为促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1)高中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机制。尽管高中学校不是信息化建设责任主体,但教育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变革,势必对学校提出新的发展要求,需要学校做出回应。面对新课程改革条件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内在要求,如果高中学校不能积极应对处于数字鸿沟低端的问题,就会在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主动变革也成为高中学校的客观要求。所以学校要从组织、制定等方面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与信息技术的挑战,完善信息化建设发展机制。其策略主要包括:建立信息化建设相应组织,统筹推进各项技术工作与信息整合工作;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制定信息技术支持的组织变革方案;完善信息化机制与文化,促进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改革教育教学活动,支持学校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变革活动。
(2)高中学校信息化校际互动机制。尽管教育系统持续演化出现代化的学校组织制度、教育制度,但各类教育的相互关系一直都较为简单,校际伙伴关系、合作关系都较弱。随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发展机制不断转变,学校之间的差异学习、资源与信息共享等校际协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互联网是一种重新建构世界的结构性力量,能打破学校因时空关系出现的校际隔阂,无缝链接教师、学生、资源和信息管理平台,把这些资源链接成有机整体。信息技术支持高中学校优化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这对校际合作有巨大的支撑作用,而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改革教育管理体制能確保校际互动的稳定与持续。高中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推进校际合作需要从两个方面完善互动机制:一方面,请求上级管理部门对学校放开部分权限,站在区域教育系统发展这一高度构建完善的教育信息化管理机制;另一方面,高中学校要积极改变观念并建立信息化制度,主动吸收外部资源,促进信息化体制与机制建设,形成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立体化机制。
(3)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机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这种归类划分把系统教育体系进行人为分割,破坏了教育系统的完整性。围绕班级授课制形成的现代学校制度并不完美,部分专家通常把学校隐喻成工厂甚至是监狱,明确指出现代学校制度的封闭性较强,造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隔离,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学校也很难达到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所以高中学校要立足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现状完善建立信息化制度、机制,整合割裂的学校、家庭与社会教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机制,利用信息技术把学生置于社会系统,构建满足学生随时、随地、随心学习的信息化环境,使学生享受立体化服务。
5. 把握客观规律,充分应用信息化资源
当前,高中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逐渐被师生所熟悉、接受,但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校园网建设给学校教育教学带来的效益被一些人质疑,甚至否定。其实,不平衡是正常的,关键在于高中学校要把握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掌握信息化资源系统平衡状态的特点与条件,使其平衡状态逐步趋于稳定。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充分应用需要实现系统动态演化,进而实现环境、资源和人力的可持续发展。
(1)信息化建设环境资源。同一层次的不同高中学校,或者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之间面对相似的信息化资源环境和条件会形成竞争,竞争能产生推动力,促使高中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教研水平。因此,评比是可行性较高的途径,不但能开展高中校内外评比活动,还能开展优秀教研组、优秀多媒体课件等满足不同年龄教师的评比活动。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信息化建设中,协同进步永远是主流,个人主义无益于高中教育教学的开拓,还会阻碍教师的交流,影响信息化资源的充分应用。高中学校建立信息化资源合作环境,就能引导教师凭借开放的心态将自己的课堂面向同事公开,主动接受他人的评价,且自己也积极观摩他人的教学,做到取长补短,有效运用信息化资源,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
(2)信息化建设教育资源。高中学校专门基于新课程改革要求为某些教学的目标、对象或情境设计个性化的教育教学资源难度很大,应更多地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利用、加工、整合,形成学校特色教育资源库。尤其要注意一点,即标准化是预防高中学校重复建设教育信息资源、提高资源的可整合性与二次开发性、最大化共享资源的有效途径,有效的管理是促使信息化教育资源服务于高中课程教学的关键。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教育信息化资源的获取、组织、使用、共享、评价等,校园网则是能高效服务于课程教学、教研活动的多媒体教学网络,为充分应用、共享教育信息化资源提供稳定、安全、高效的服务平台。
(3)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教师是学校最主要的人力资源,在高中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教师是充分应用信息化教育资源的主体,与其相互争夺资源,不如改变自己,拓展资源空间,积极利用尚未被开发的信息化资源。高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坚持创新,持续提升自身能力,才能从容应对外部环境的改变,培训自然就成为高中教师提高信息化能力的最佳途徑。一是积极转变教师观念,学校不仅要求教师通过培训考试,还要实实在在地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以便在课程教学中科学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培训部门要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教师培训管理体系,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高中教师培训需求,了解他们最缺乏的知识与技能,合理设置培训内容;选择分层培训模式,克服因教师差异形成的障碍,提高教师培训质量;进行过程取向评价,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所有情况纳入评价范畴;三是强化校本培训,从高中学校内部人力资源开发着手,直指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探讨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整合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时遇到的难题,跨过教师培训中理论和实践的鸿沟。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务必要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师生需求不断强化学校信息化建设,增强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信息化意识,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高速发展。当然,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持久的、系统的工程,需要高中学校付出更多努力,在完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不断加强信息化技能、整合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在信息化建设道路上不断摸索、总结和改进,实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瑞航.新时期加强学校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5,(9):72-73.
[2] 杨亨东,冉光学,刘垂玖等.学校信息化建设改革研究[J].科技风,2017,(16):243,247.
[3] 虞国新.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管理的检视与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18(1):77-80.
[4] 易水寒.教育信息化是学校现代化建设的动力与支撑[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3):21-23.
[5] 向清彬.信息化建设对校园管理和服务水平的影响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5):60-61.
[6] 木智佺,和春慧.计算机技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19):182.
(编辑: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