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调查发现,在海南省,农村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整体比较薄弱,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也普遍较低。要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就需要从培养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等多渠道入手,因地制宜地开发行之有效的小学科学课程,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逐步提升学生主动探究、敢于质疑、勇于创造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海南;农村小学;小学生;科学素养
作者简介:王学荣,琼台师范学院数理系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海南省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提高自己的研究”(编号:QJY1251564);琼台师范学院校级课题(项目编号:qtjg20150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3-0008-02
在世界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国际经济实力的竞争也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近些年,随着经济、文化、教育的迅猛发展,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也普遍提高,但城乡差距较大。在对海南农村科学教育一线的调查当中,我们发现,教师不仅缺乏科学知识,还缺乏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为此,本文从多维视角对如何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一、提升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
1. 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的目标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科教兴国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小学科学课教学目标实现的必然。我国长期以来都比较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自开展新课改以来,科学课的设立虽然适应了新的教育体制,拓宽了小学生的科学视野,但由于诸多因素,农村小学科学教师往往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科学素养的缺失也较为严重。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启蒙课程。”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与探索精神,通过实践学习,能科学、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让小学生学习科学、理解科学。面对海南历史地理因素的制约及新世纪“科教兴琼”战略的历史机遇,如何行之有效地提升农村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弥补单一学科目标培养的不足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2. 发展儿童的科学素质
康德曾言,“使每个人都得到他所能达到的充分完善,这是教育的目的。”完善什么呢?人们往往说,这就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和谐发展,使我们的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并使之尽可能完全实现而又不相互损害。素质全面、自由、充分、有机而和谐地发展是人发展的理想佳境,可谓之健康发展。在通往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潜能需要启蒙,这也是人自身发展的诉求。
儿童天生就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天然基础和优势。儿童成长的各种心理、个性特征都需要有一个从无至有的启蒙过程,合时、合理地播种科学探索的幼苗,不仅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是国家科学栋梁成长、发展的蓬勃源头。而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需要崇尚科学的社会环境与优良的科学教育资源,尤其是广大一线科学教师长期的悉心引导,不懈地耐心培养。
二、海南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现状
目前,虽然海南广大农村地区都按照要求普遍开设小学科学课程,但长期的科学课程资源短缺、教师整体素质不高这一现状,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科学教育缺席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农村的教育资源十分欠缺,而被认为是副科的小学科学更是形同虚设:不仅课时经常被占用,而且往往由其他學科教师兼任,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科学课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这对当前科学课程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2. 科学教学环境缺失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实证、探究性的课程,其教学过程往往需要依托于相应的科学实验制作作为支撑,但海南各地农村的教育经费、资源等长期不足,未能满足最基本的科学教学要求,这也导致农村小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比较滞后。在农村小学,教师对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长期忽视,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科学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近年来,虽然海南师范院校培养出了一批批专业的青年科学教师,但是迫于就业环境的压力,这些专业的科学教师要么到岛外寻找工作岗位,要么转行另谋出路,致使岛内的专业科学教师流失严重。而在原本教学资源稀缺的农村地区,专职科学教师更是缺乏,只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这种大环境下,科学课程教学往往就难以有效的落实。
海南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质量关系到海南未来的发展,儿童教育是良好教育的基础,“科教兴国”的源头在小学科学教育,“科技兴琼”的源头亦在小学科学教育,特别是存在科教短板的农村小学教育,如何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更是举足轻重。在科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启蒙的重任还要依靠教师来担当,需要社会环境的创设与扶持。基于目前海南农村小学条件有限,教学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等诸多因素的困扰,如何有效地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发挥农村的优势,优化科学课教学呢?
三、提升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
1. 加强农村科学教师队伍建设
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作为科学启蒙的导师,小学科学教师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与实施者。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首先必须加强建设科学教师队伍,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教师成了决定科教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立足时代,激发儿童的天性,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与探索精神,专业科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源头之源头,只有深植源头,才能有汩汩科学的源泉流入学生的心田。
《人民日报》曾于2012年11月26日发文指出:“在一些教育界专家看来,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就需要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留下来。”“通过职称晋升和绩效工资倾斜等办法,让农村教师留得住,优秀教师下得去。”针对目前海南农村科学教育的现状,政府及教育部门应给予相应的扶持,要通过集思广益,打通各种教育壁垒,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教学需求,加强建设稳定的专职专业科学教师团队。
2. 创造科学氛围,因地制宜开发资源
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立足于科学课堂教学,必须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但目前海南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科学课程的资源配备远远无法维持正常的课题教学所需,要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只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一手抓校内资源,一手抓校外资源:校内资源从创设科学文化环境入手,如图片、课件、视频等实验素材利用、实验活动的开展,使之形成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外资源则立足于本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农畜牧业,海岛气候森林渔场,建立各种生物档案,进行校内外资源库的链接与共享。由此,通过架设课内外科学知识的沟通平台,使学生可以自如地徜徉于追逐科学的乐趣中,不断地探索新的科学知识,为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营造浓厚的科学环境,在丰富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奠定了“科技兴琼”的基础。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课堂内外兼修,海南经济历史条件的制约是我们的短板,但海南自身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丰富的海洋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景观是我们的优势。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还应走进广阔的大自然,与其舍近求远,不如从课堂出发,就地取材开发、利用农村的科学教育资源,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让小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和探索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从而达到提升科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袁运开,王顺义.发达国家科技活动教育的最新理念和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英)托·亨·赫胥黎.科学与教育[M].单中惠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教育部.多地盲目撤点并校致学生上学远负担大[N].人民日报,2012-11-26.
[4] 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