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文化互补与融合已经成为了时代的需求。高职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而高职院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和能力却一直受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四川省多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状,分析其成因,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建设和测评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文化 失语症 跨文化交际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懂语言不懂文化很难顺利进行有效的交际。”[1]多年来,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存在重视目的语文化,轻视母语文化的现象。
一.中国文化失语症
“中国文化失语”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忽视了或缺少了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从丛教授认为,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无疑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新时代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必经途径,在多层次英语教学中系统引入和加强中国文化教育,既是成功地开展跨文化交流的需要, 也是全球化大趋势下文化互补与融合的时代需求。[2]
为调查四川省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我们针对英语专业学生、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教师和实验班学生等调查对象,分别设计调查问卷,力求对现象进行最准确和最真实的反映。问卷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问题上:被调查的院校是否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现象?
二.现状分析
通过对四川省4所高职院校164名英语专业和1058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四川省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的确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就意识而言,仅有40%的学生认為存在这样的现象,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存在。非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分别有60%和45%的学生认为自己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较差。在课程设置方面,仅有个别学校开设了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课程,而大约1/3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学校是否开设了相关课程。而在教材和学习材料方面,虽然大部分英语教材含有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但是仍然有50%以上的学生表示不能很容易地获取相关的学习资料。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教材所含知识内容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学生没有或者不知道获取相关学习材料的途径。相比较而言,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中国文化的缺失。非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分别有87%和80%的学生表示在英语课上教师会传授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知识;超过40%的学生能够从第二课堂中获取相关知识。
通过对四川省20所高职院校的53位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绝大多数教师都意识到了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时,60%的教师会偶尔感到困难,36%的教师经常感到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师都会给学生补充中国文化知识;但仅有32%的教师会经常从技能方面对学生加强中国文化的渗透。90%以上教师表示,所使用的教材包含较少甚至没有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而在培训方面,近90%的教师偶尔甚至从未接受过中国文化方面的系统培训。
总的来说,就学生而言,虽然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但实际上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也在学生自身、课程设置、教材、学习材料、第二课堂等多个方面有所反映。就教师而言,中国文化失语症颇为严重。无论是教师自身的文化储备和表达、还是备课、教学、课外辅导和培训等环节都存在着母语文化的缺失。
三.成因分析
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对于跨文化交际认识不充分、过分强调目的语文化的教学、教学材料和内容的选择、考试评价的内容和方向、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等都导致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3]
(一)对母语文化教学认识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指出,“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是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跨文化交际”是建立在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对比之上的,其中就包括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师生更为重视外国文化,而忽视了中国文化,这必然造成跨文化交际的不畅和失败。但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许多师生都充分认识到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调查显示,90%的学生认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包括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并且,9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在英语课上有必要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对于中国文化对英语学习是否有影响的问题,89%的英语专业学生认为有影响,而非英语专业仅有58%的学生认为有影响。虽然有92%的教师会经常或偶尔在课上加强对学生中国文化的渗透,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所占比例依然很小,教师和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用英语流畅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都有待提高。
(二)课程和教学资源不足
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是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一个主要因素。调查发现,90%以上的教师表示他们所使用过的教材很少或没有涉及到中国文化的内容。95%的学生表示现有的学习资源无法满足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学习需求。50%以上的学生表示不能很容易地获取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资料,近2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如何获取资料。课程设置方面,高职院校在整体的英语课程设置、教材和学习材料的提供方面都无法满足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需求。仅有个别高校开设了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课程。大部分学生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虽乐于传播中国文化,但无奈能力和水平有限,且不知道如何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
(三)师资及评价方式不足
过分重视目的语文化,忽视母语文化,导致教师的文化研究和教学重心出现偏颇。许多院校里,能够教授英语语言文化的优秀教师数不胜数,而能够熟练地用英语教授中国文化的教师凤毛麟角。调查发现,96%的受访教师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时都会经常或偶尔感到困难。47%的教师从未接受过关于中国文化的系统培训。教师自身中国文化水平的局限也是导致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一个因素。
而在测试和评价方面,现有的测评方式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考察,无法测评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无法体现出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交流。从测试的内容上来看,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关于英语语言文化的考察,很少涉及中国文化。调查表明,98%的教师和90%的学生都认为有必要在英语测试中加入中国文化的测试内容。
四.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对策
在了解现状、分析成因的基础之上,针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提出了以下对策:
(一)开设专门课程、利用第二课堂
为了有效地改善“中国文化失语症”,课题研究组做了一项实验。在其中一所高职学院开设了一门选修课《英文版中国文化》,开设一个学期,共计32学时,两个班共41名学生。通过对比选修课程学生和未选修课程学生的调查问卷,可以发现,选修了课程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文化的能力均有提高。
除了开设专门课程外,第二课堂(如英语角、各种英语协会和社团活动等)也是进行文化补充的理想场所。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学生们以轻松的方式拓展文化视野、增进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二)编写教材、补充学习材料
高职院校可以编写适合自己学生层次的教材,适当加大中国文化内容的比例、增加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等。教师还应在英语教学中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补充相关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学的途径和方法。
(三)培养师资、提升教师文化意识
高职院校应为教师提供关于中国文化的系统培训,加深教师对于跨文化交际和文化教学的理解,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而教师本身也应积极地参加相关培训、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努力提高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促进学生的文化学习。
(四)改进测评方式、增加文化测试内容
测评方式和内容的改进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在《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增加与职业教育相关的跨文化交际的测评内容,重视中国文化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重新建立测评体系。通过改变测评方式和增加中国文化的测试内容,来提升中国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改善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中国文化走出去”一直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跨文化交际不仅是了解外国文化,而更多的应是传播我国文化的精髓。大学层次的英语教学承担着这项艰巨的任务。而“中国文化失语症”正是我们实现梦想道路上的障碍。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应共同努力克服这个障碍,成为合格的文化传播者,让中国文化闻名世界。
参考文献
[1]余丽华、付香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在交际中的作用,《江西社会科学》,2008(12)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光明日报》,2000.10.19,第C01版
[3]孔倩云,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成因研究,《太原城市职業技术学院学报》,2013(4)
四川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 项目编号:17SB0473
(作者介绍:程元元,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