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政治》社会性别理论的局限性

2018-03-26 02:15侯贤令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3期

侯贤令

内容摘要: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是社会性别理论的代表作之一,其对女权主义运动以及对女性解放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但是在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中其局现性也日益凸显,本文旨在以《性政治》为例展示社会性别研究的一般范式,以及分析社会性别理论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权力一般化以及对相关文本过度阐释的局限性。

关键词:《性政治》 社会性别理论 权力一般化 过度阐释

《性政治》是凯特·米利特在1970年著作的一部博士论文。这部著作在女性主义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性政治》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妇女受压迫的原因从一个更高更广的社会文化层面上进行了审视。而社会性别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依托罗伯特·斯托勒的研究兴起,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也是受此影响,从“社会性别建构的过程中发现了女性被歧视和遭受伤害的‘真相”1。从生物性别转向社会性别理论的研究是女性主义研究的一大成果和突破,但是,社会性别理论研究的局限和困境也开始显现。社会性别理论研究走向了问题一般化,权力一般化的困境,最后指向的是一个权力网络,而不是问题本身。而且《性政治》对于劳伦斯等男作家作品的批判也有过度阐释的嫌疑。

一.《性政治》从生物性别向社会性别的转变

米利特在《性政治》中首先认为“政治”一词是指“人类某一集团支配另一集团的那些具有权力结构的关系和组合”2。政治的本质是权力关系,所以米利特认为这个社会是男权制社会,是男人支配女人的社会。米利特广泛分析了父权制文化对女性的压制。意识形态方面通过规定男女在气质、角色、地位的差异来论述;在生物学方面,米利特否定生物决定论的观点,认为在当代文明中男女体力的差异可以用技术等来弥补;社会学方面,米利特看到了家庭作为一个小单元和基层单位在巩固和维护男权制权过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米利特认为西方骑士阶层所谓的心怀浪漫是掩饰其父权制思想的一种伪装,男性会本着个人的需求对女性进行各种等级的划分;在经济和教育方面,女性与经济的关系是间接性和附带性,女性的教育总是被束缚在人文学科,教育只是为了进入婚姻的一种必要的教养;在强权中,米利特论述了男权制强权的最彻底形式只是意味着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侵犯,女性的存在只是满足男性的欲望;在神话和宗教方面,米利特论述了西方有关女性的两个主要的神话--潘多拉盒子和亚当夏娃里面包含的对女性的仇视和污蔑的观点;在心理学方面,米利特指出男权制思想被女性深层意识化。根据社会性别理论,造成女性地位低下的原因不再是生物学意义上女性身体天生比男性弱,而是将这种性别歧视用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来解释。正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女性在男权制下成为了“规训”的对象。

二.社会性别理论的局限性

玛利亚·盖腾斯在《生物性别/社会性别区分批判》一文中对社会性别理论提出了质疑。盖腾斯认为“身体是意义建构的参照和中心”3,女性独特的生物构造和生理体验对女性自我的建构具有重大的意义。社会对女性在气质等方面的界定不是一种单纯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标签,而是对女性独特身体体验的解读。在盖腾斯的观点下,生物性别差异并不是如米利特在《性政治》中所标榜的一无是处。社会性别理论在一定的程度上割裂了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关系。社会性别理论认为性别完全由社会文化建构而成,要求用“中性关系”进行改革和建立新的法规。“过于强调社会性别而忽视生物学上的男女差别是对女性身体的否定,这是性别歧视而不是妇女解放”4。米利特在《性政治》中将整个社会看成是类似福柯权力理论中的一个严密的网络,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用男权制的微观政治来对女性进行规训,在女性的无意识中灌输男权制思想。在盖腾斯那里,“生物/生理因素与社会因素共同,而不是单独一方面,建构了女性的独特性。而女性独特性的确认又成为批判父权制意识形态和实现女性解放的支点。”5所以以《性政治》为代表的社会性别研究将两性不平等的根源完全归结于一种文化制度有失偏颇。米利特为代表的社会性别研究主要依据这样的研究路线即:根据社会现象、文学作品等推演出父权制权力系统,就是根据一个现象引出一个一般的理论。在社会性别研究里面,现象根本不是重要的,重要的而是引出一个理论,把权力一般化。从而把现象引向了一个权力网络而不是问题本身。

“在针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和批评中,‘强制阐释的问题普遍存在,并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论的总体性特征。”6,米利特的《性政治》中列举了劳伦斯,亨利·米勒,诺曼·梅勒以及让·热内四位男性作家,米利特认为他们在描写男女性行为时,将女性置于被控制的地位,而男性则是绝对的操纵者。米利特绝不提几位作家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价值,观点过于偏执与极端。“背离文本话语,消解文学指征,以前在立场和模式,对文本和文学作符合论者主观意图和结论的阐释。”7,阐释者对文本和文学作非文學的阐释,这些阐释是哲学的、历史的、社会的,以及实际上并不包含文学的文化阐释。在文本阐释之前,阐释者已经确定了立场,并以这个立场为准则,考量和衡定文本。在这个立场面前,文本是第二位的,是张扬立场的证词,一切阐释都围绕立场,立场决定阐释。所以《性政治》中对几位作家作品的阐释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立场,将劳伦斯等男性作家置于父权制的权威的维护者的身份中。而米利特则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对劳伦斯等作家进行社会政治批判,这种批判已经超越了文学本身的界限,作家本身投入在文本中的意识被消解。“无论怎样辩解,无论多深奥的学说,作者或者说文本的书写者都是一种‘存在,是一种‘有,在文本生成及后来的阐释中‘在场,无论你喜不喜欢,其客观影响和作用永远都是‘在的。”8

批评家的阐释创新很重要,这是需要承认的。并且过度阐述常常能够引起争论和注意,比如《性政治》中对劳伦斯等作家作品的阐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起争论和注意。但是无论何种阐释,都应该在阐释过程中努力实现与文本及作者的协商交流。但是很明确,米利特一开始就把劳伦斯等作家置于女权主义的对立面,这种协商交流是很难实现的。文章的作者的表达定是本人有限思想和情感的一种生成,可能最后文本呈现出来的效果超出他的本意,但“文本自身的能指是有限的”9。米利特将劳伦斯的作品看做是用宗教仪式表达厌女情节的文本,这种对文本做无限阐释是缺乏有效支撑的。因为众所周知,劳伦斯的文本也体现了对女性身体∕性解放的歌颂。

三.结语

总之,虽然社会性别的形成与文化不无关系,但是主要是由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决定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是社会实践的结果,性解放最终取决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发展。《性政治》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对于女权主义的巨大意义不可忽视,完成了从生物性别向社会性别的转变。但是社会性别理论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把一个社会现象引向了一个权力网络而不是问题本身。并且《性政治》对于作家作品的过度阐释有强制阐释的嫌疑,这可能是当代西方文论的一个明显的理论缺陷。

参考文献

①张成华:《论社会性别理论视域下的女性研究及其争论》[J],《文艺理论研究》2017年02期.

②[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③白玫:《社会性别理论初探》[C],内蒙古大学研究生论文.

④张江《关于“强制阐释”的概念解说———致朱立元、王宁、周宪先生》[J],《文艺研究》2015年01期.

⑤张江《作者能不能死》[J],《哲学研究》2016年05期.

⑥张江《阐释的边界》[J],《学术界》(月刊,2015年总第208 期.

⑦张江《关于“强制阐释”的概念解说———致朱立元、王宁、周宪先生》,《文艺研究》2015年01期,第45页。

⑧张江《作者能不能死》,《哲学研究》,2016年05期,第3页。

⑨张江《阐释的边界》,《学术界》(月刊,2015年总第208期,第70页。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