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爱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8-03-26 02:15王璐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大学生

王璐

内容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而在这其中,家庭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割裂,本文将结合自身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案例,分析缺少父母关爱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后如何合理解决并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

一.案例介绍

苏某,女,安徽人;该生入学后各方面表现良好,并未引起班主任太多关注。然而,新生心理健康普测结果里其SCL-90量表显示高达300多,其中躯体化、强迫症、人际敏感、郁闷、焦虑、恐怖、偏执等因子都较高,通过交谈,该生一开始相当抗拒心理辅导,但依旧静心与我分享。据了解,该学生出生几个月左右就与父母分离,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父母不经常回家,与母亲的交流常常被其打断,与父亲基本无交流,有个比自己小6岁的妹妹,妹妹从小与父母一起生活,与妹妹关系陌生。高二的时候曾经因恋爱问题,遭受父母的强烈反对以及爷爷奶奶的默不吭声而选择自杀,未遂后至入学前和父母出现争吵时也有过该念头但并未再次付诸实践,目前在校与舍友关系融洽,周末时光经常在周边逛逛,情况基本稳定。

二.案例分析

国内外研究都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及人格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其教育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是态度和行为所表达出的情感气氛的集合体 ,良好的家教背景对人类一生的发展都大有裨益。那些在单调、贫乏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心理发展更容易受到阻碍,他们潜能更多地受到了抑制。

从根源上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不良的心理素质在遭遇到现实问题时出现某种症状影响到其健康心态,即其个人没办法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来应对心理危机。所以说,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我们可以追溯到其成长的轨迹,它不会因为上了大学离开父母或者说到了成年的年纪而弱化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所以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巨大影响。

1.早期教育抚养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上述的案例中,学生从小与父母分离,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关爱,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心理成长是不完整的。在心理学说中,有一个名词叫做“父爱缺乏综合症”。因为父亲长期不在家极少关注到孩子,会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全面性,与母爱的细腻不同,父亲相对来说会更趋于理性,逻辑思维和情绪的稳定性上更高于母亲,所以缺乏父爱的孩子更容易逃避,苏某从小到基本上与父亲无交流,在某种程度上说父亲对她而言是个陌生人,在谈及父亲的时候,她基本是无任何情绪起伏,一笔带过。然而母亲对孩子而言,从有记忆开始在言语上就是不准、不允许来限制其生活,所以苏某在内心深处极度缺乏安全感,当提及是否会想念母亲时,其嘴上倔强地说着不想,却已饱含泪水。所以,苏某的内心是矛盾的,她渴望被关注又害怕关注,缺乏安全感,渴望被人疼爱,但又害怕被爱,抗拒亲密关系,又不敢表露自己的情感,过度自我保护,久而久之玻璃心和悲观的人生态度。

沈陽大学任春凤老师在《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及对策》中统计过 ,结果显示6岁之前抚养人是父母的,他们在SCL-90量表中显示的总分和其他所有因子都低于6岁前的抚养人是隔代家长和寄养家庭的,所以说6岁前由父母抚养的孩子心理健康状况是最好的,然而案例中的苏某从6个月开始就由爷爷奶奶抚养,其早期的家庭教育对其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其SCL-90量表数据不容乐观。

2.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于从小与父母分离,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父母的角色,从小苏某对爷爷奶奶很是依赖,在自己和父母的观念出现分歧的时候,苏某第一时间想找爷爷奶奶求助,然后对于某些事情而言,主导与决定权依旧在父母手里,爷爷奶奶爱莫能助,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争吵频繁出现,心理承受能力过低的苏某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好在未遂,事后母亲帮其找心理医生被孩子拒绝,但母亲也因为这件事受到了打击,开始试着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请求身边的心理咨询师给与自己意见,慢慢开始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不再强迫孩子,学会弥补在以前岁月里孩子缺失的那份母爱,渐渐地孩子开始接受母亲,会与其分享在校的生活点滴,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但父亲依旧自显得陌生。

在任春凤老师的调查中还显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其心理也产生了影响 。基本上父母教育孩子分为严厉、民主、放任和溺爱四种类型 。在父亲的教养方式上,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总分显示最低,说明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状况是最好的,与上述案例中苏某的行为相吻合。

三.基于以上分析对教育的建议

沟通是指通过谈话或者其他方式进行人与人之间相互的了解。家教是人类教育的起点,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所以,在家庭教育里,家长和子女能否顺畅沟通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以及人际关系起这十分重要的作用。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平等和尊重意识的养成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作为一家之主,常常处于居高临下的状态,总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所作所为,对于想法较多的子女常常以强制的方式要求其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善于倾听与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与父母沟通的勇气和能力,也难以把握何时能够精准表达自己想法,进入大学后,也不太乐意与人交流,形成孤僻的性格。所以,父母应该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交流,学会倾听,善于引导,用自身的经历来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其经过苏某自杀未遂事件以后,好在其母亲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求助心理医生来帮助其解决问题,尝试用平等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尊重孩子的某些想法和意愿,学会倾听,其实多数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代沟,与父母有隔阂有叛逆,他们会排斥会抗拒,所以父母对孩子要有明锐的洞察力,找到孩子愿意接受的能够沟通解决问题的方式,做智慧父母。

(2)创造稳定家教环境:温馨和谐家庭结构的建立

温馨的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父母在家庭环境中应当遵循以以德治家、勤俭持家、家和万事兴的理念和思想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庭的和谐程度。苏某正是因为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其心理阴影较大。首先,父母要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工作的艰辛与兼顾孩子上家长取得应当取得平衡,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当前社会上越发明显,缺少家庭陪伴是主因。其次,每个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要符合自己的形象,当孩子的心理出现偏差时,要充分发挥父亲的理性思维和母亲的细腻心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关怀,班杜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观察模仿的过程,是将榜样的行为照搬到自己身上来,从中来总结经验行成自己的行为风格 ,对孩子来说,其思维的可塑性大,模仿力强,家长会是孩子模仿的主要目标,孩子会从家长的日常相处中总结出自己独特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以此来衡量自己的道德规范。

(3)强化家校联动机制:多种沟通渠道的畅通

对学校而言,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心理咨询师和班主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机制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家校沟通,引导家长正确对待自己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应该承担的监督义务和参与责任。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家长提供理论联系和培训的机会,将家长的力量整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家里学生家庭档案的方式记录,特别是纳入心理咨询预警库的孩子,从而形成家校联动合力。对家长而言,要配合学校老师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正式孩子出现的问题,并努力从自己及身边寻找原因,帮助孩子能够尽早地面对问题,寻找适合的解决途径,保持与老师之间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

家庭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需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家庭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是任何其他空间都无法替代的,缺乏父爱与母爱,孩子的心理是不完整的,只有让学生从家庭生活中深切感受到真正的温暖与爱,其心理才会更加健康,人生的路程才会更为顺畅。21世纪对大学生来说充满机遇与挑战,但是21世纪又是属于青年的时代,家长更应该在家庭教育中树立标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与学校形成合力,学会用科学的方式教育子女,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其成为有为青年。

参考文献

[1]龚永坚、王芳、李苏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马珺.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J].重慶交通大学学报,2013,13(1)

[3]任春凤.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及对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4,1(38)

[4]武慧琴.高专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J].理论观察,2016,9

[5]庄美金.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联动机制的建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2(31)

[6]王爱玲.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

(作者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大学生
家庭“煮”夫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恋练有词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